當心!這種“錢”不要隨便借

當心!這種“錢”不要隨便借

你別跑!

臨下班,編輯部老柴屁顛屁顛跑過來,給我推薦了一款可以借錢的APP,順便又炫耀了一下手機屏上赫然顯示的上萬額度。在他在慫恿下我也體驗了一把過眼癮的感覺,說實話真的是過眼癮,敢看不敢借。

不敢借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並不是擔心這些“借錢軟件”背後的知名企業會騙人。

而是擔心一旦借了就收不住了。

第一次感覺一夜暴富會這麼容易,就拿我的手機為例。僅僅三個“借款”軟件,我就能借到13萬左右。成為萬元戶的捷徑,原來只需要一部64G內存手機就足夠了。

誰以後向你借錢,你只用給他推薦在App Store下載某個APP一切解決。反正都是要還錢的嘛,一來APP肯定比你拿出的錢多;二來你也犯不上提醒對方還錢。

看著屏幕上這些漂亮的借款數字,不禁感嘆,成年人的世界誘惑真是多啊。


10元跟100元你會要哪張?

正常人都會選一百。

但20年前的我肯定選擇10元。

但凡小時候偷過家裡錢的,很多源於父母沒有從小灌輸給孩子正確的金錢觀。看到別的小朋友好吃的好玩的應有盡有,自個心裡不癢癢才怪。想獲得同等待遇,最快的捷徑就是從母親的錢包裡順走一張人民幣,父親的暫時還不敢碰。

這個偷錢也是有講究的,就像上面我提到,如果直接偷百元大鈔,容易引起家長察覺;如果偷的不痛不癢,或許你可以長期“作案”。但若被逮住的那一天,那就是父親手中的棍棒,新賬舊賬一起算。


那個時候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現金,就算父母手中常見的存摺你也未必會用。更別說見都沒見過的信用卡。每次手裡攥著已經被汗水浸溼的小額鈔票,在小賣部買到心儀的物品,這種感覺才叫花錢呢!

原先兜裡不裝錢那絕對不敢上街,俗稱沒安全感。現在的我們,只要有個手機走哪刷哪。我就深有感觸,平常手裡有張一百元的毛爺爺不願意花,一旦開始消費,可能沒幾天就花完了;要是拿著手機用微信或者支付寶付款,多少個一百元都不知道去哪了。

這可能就是人們的心理狀態,手中真真切切攥著錢看著它一點點花光,是實打實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如果是五花八門的支付工具,你最多能看到手機屏上冷冰冰的數字又少了一個零,既感受不到它的厚度,它的溫度,也看不到你最敬愛的毛主席。

就是這種體驗才導致花錢無度,心中無數。

當心!這種“錢”不要隨便借


偷錢跟借錢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處。

我們會從最小數額的紙幣開始偷起,漸漸地膽子大了開始伸向百元。

我們會從小金額開始借起,也許只是為了沒發工資前的過渡。漸漸地迷上一款手機,心想著只借幾千塊錢就補上這個窟窿。但慾望的窟窿哪是那麼容易補上的。

看著吧,蘋果8馬上開售,絕對會有因為高額借款,導致負債累累上新聞的。

當下青少年群體才是要重點關注的對象。現如今都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兒童,過早的接觸各類智能數碼硬件,手機ipad用的比大人都溜。更別說社交軟件自帶的各類支付操作。他們會模仿大人消費的過程,從而淡化對紙幣的認知和尊重。

新聞上充斥著各種年輕女孩因為滿足虛榮心,抱著僥倖去借“裸貸”,到最後身敗名裂一點不為過。

歸根結底,沒有防範意識,沒有金錢觀念,沒有自控能力,沒有社會經驗。

我不相信每次“裸貸”借來的是肉眼看到十幾釐米厚度的現金,肯定是銀行卡里突然冒出的大額數字,所以每次刷卡消費時才會沒有感覺,根本停不下來。

如果未成年因為年齡受限,沒辦法利用身份證去嘗試“借款”。那麼等到成年的那一天,怎麼就能保證不受借款軟件上高額的數字心動呢。

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即使再完美的防範措施絕對還會有漏洞,就比如前幾年各大網吧實行實名制上網,你只有用自己成年的身份證才可以充值開機,目的是為了防止未成年進入網吧。此舉其實還是有效果的,在此之前無論哪個網吧一眼望去,一半以上都是未成年彪著滿嘴髒話,在屏幕前叫嚷著廝殺著。

當心!這種“錢”不要隨便借

時間一長你又會發現在網吧某個角落會突然冒出一群小孩,老司機都明白這叫開“臨時”。意思就是前臺會用臨時準備好的身份證為這些孩子開電腦。

也不難理解,畢竟早些年的網吧最大的收入來源就是未成年群體,這麼一大塊蛋糕僅僅只是因為一張身份證的因素導致吃不到,你當老闆也不會甘心,畢竟誰會跟錢過不去。


如今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用猖獗兩個字絲毫不過分,各大P2P公司可以說想破了腦袋讓你借到錢,“1分鐘就能借到錢”“5分鐘借到錢”這些再熟悉不過的廣告詞揮之不去,重點就是一個字“快”!狠狠地抓住了精準用戶的痛點。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何況這“炭”來的一點也不墨跡。

通過在網上瀏覽類似創業的帖子,不難發現總有人提問“如何將貸款軟件推廣到大學中”“有哪些適合大學生的貸款平臺”,每個帖子下方至少也有成百上千的留言,誰都盯上了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

根據統計,在校大學生每月平均開銷為1212元,有的高達1900元。“錢不夠花”依舊是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有些“錢”自然而然會主動送上門。都說大學是一個小社會,可考驗一點也不比出社會少。

當心!這種“錢”不要隨便借

每當閒來無事,翻看手機屏上那將近13萬元的借款額度,就彷彿最喜歡的一款轎車已經擺在我眼前,就差首付。但轉念一想的後果讓我瞬間清醒,心中默唸一句“阿彌陀佛”,放下手中的執念,繼續抒寫我的文章。

我相信母親一定會看到這篇文章,隨後急促的電話聲起。

“兒子!你可千萬不要在那個上面借錢啊!聽到了沒?!

當心!這種“錢”不要隨便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