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逼死”35人!法國版“富士康”,中年職場人的悲哀?

新民晚報深海區工作室記者 楊一帆 衛蔚

橙色,代表快樂、積極和創造力的一個顏色。可是,在法國,一個以橙色為名的企業,卻在一年內“逼死”了35名員工,還有12人自殺未遂飽受精神折磨患上抑鬱症者更是難以計數。

本週,以橙色為標誌的法國老牌企業“法國電信”前總裁迪迪埃·隆巴爾和其他6名高管因被控“精神霸凌”而出庭受審。

在以勞工保護著稱的法國,這樣一家企業是如何變成法版“富士康”的呢?其箇中緣由,頗為值得人深思。


一年“逼死”35人!法國版“富士康”,中年職場人的悲哀?


5月6日,前法國電信公司自殺員工親友協會在法庭外示威,要求嚴懲前法國電信高管

一年內35名員工自殺

相比於素來以“勤勞”、“堅忍”等品質聞名西方的東亞國家,率先進入後工業時代、各項社會福利保障完善的歐洲發達國家歷來以較低的工作時長和良好的人文關懷見諸輿論圈與社交媒體,尤其以自由、散漫的法國為甚。

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對勞工權利保護嚴格、抗議遊行司空見慣的國度,卻發生了資方兩三年內迫使22000餘人離職,三年中近60名員工相繼選擇自殺,僅2008-2009年一年間就有35人輕生,此外還有多人自殺未遂,患上抑鬱症,無法繼續工作。

讓我們先看這樣一份並不完整的名單:

Camille Bodivit,48歲,跳橋;

Anne-Sophie Cassou,42歲,吞藥;

Corinne Cleuziou, 45歲,上吊自殺;

Stéphane Dessoly,32歲,上吊自殺;留下遺書:“我選擇離開是因為我在法國電信的工作,除此之外,和任何事、任何人無關。”

Nicolas Grenoville,28 歲,上吊自殺;留下遺書:“我不能忍受這份工作,但法國電信毫不在乎。”

Jean-Michel Laurent,53歲,臥軌自殺;自殺前和工會代表通電話,“火車來了”是他最後的話;

Rémy Louvradoux,56歲,在公司辦公室自殺;

Bernard Pillou,51歲,從高架橋上跳下自殺;

……


這些多在40歲以上的法國電信公司員工,選擇結束生命時正是中年已過,有些工齡超過30年。

二戰結束後的法國曾以大量的國有企業吸納了大批就業,支撐了高福利社會的運轉。

但隨著歐洲經濟的整體放緩,以及原材料價格上漲和新興技術對傳統產業的衝擊,法國從上世紀開始就探索對傳統國有企業進行改革,以提高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

在2006年,這一命運降臨到了法國電信。

彼時,正是新型互聯網企業紛紛崛起,通訊市場競爭加劇的歲月。

法國電信創建於1990年,2013年更名為“橙色集團”

它是法國電信行業的巨頭,於2004年開啟了以私有化為主的改革。由於較健全的勞工保護體系,“鐵飯碗”現象在私有化之後依然普遍,公司管理層遂於2005年邀請迪迪埃·隆巴爾出任總裁,開啟了以縮減人力資源成本為主的激烈變革。

以效率為名,刻意營造焦慮

在迪迪埃·隆巴爾看來,為了提高收益,必須使員工脫離原有的舒適區,以壓力和危機感促使他們儘可能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公司還必須精簡規模,壓縮與創收無關的開支

換句話說,就是“用盡可能少的人,幹盡可能多的事”

時任副總裁的路易-皮埃爾·維納曾表示,公司必須要“快速前進、快速前進、快速前進。一定要永遠想著怎麼做才能更快,只有我們迅速,才有可能甩開其他對手。”

為此,迪迪埃·隆巴爾推出“挫折計劃”,其中包括——

· 每天發一封離職催促信;

· 各工作組之間需要互評表現,所有員工也要進行對比排名;

· 把相關員工發配到“邊緣崗位”;

· 強行指派員工前往遠離家人的地方工作;

· 約談不願意離開團隊或是3年內固定在同一崗位的員工,後者將被告知已納入了離職項目;

· 人力資源部門員工的表現,則取決於他們能夠解僱多少人。


這些措施都表明,對於“無用”或“無價值”的員工,既然很難直接解僱他們,那麼資方就想盡辦法讓他們感到“焦慮、沮喪、失去尊嚴”,對生活失去穩定的預期,迫使他們主動提出辭職

在法國電信管理層內部流傳著這麼一句隆巴爾語錄:

我將用兩種方式讓人離職,要麼從窗戶要麼從門。

對此,員工指責公司管理層刻意營造焦慮的工作氛圍,而資方則辯稱這是為了公司的進步,“公司就像母雞媽媽一樣照顧所有人,也包括人為製造一些崗位,但是現在,這類崗位的空間不存在了。”

在隆巴爾眼裡,曾奉獻了青春卻無法適應新的競爭環境的員工一文不值。


一年“逼死”35人!法國版“富士康”,中年職場人的悲哀?


法國電信前總裁迪迪埃·隆巴爾6日因10年前員工“自殺潮”事件出庭受審

可從上述自殺名單也可以看出,自殺者多為年齡在50歲上下的員工

由此也可大致判斷,被迫離職的2萬餘名員工也多為年齡相仿的人員。這些員工人過中年,既是“上有老,下有小”,揹負房貸、車貸或醫療支出的年紀,也是對新事物的敏感度和學習能力逐漸下降的人生階段。

試想一下,在已經為公司付出大半生努力的請況下,卻被寄予情感的公司否定了自己的付出,還被冷嘲熱諷,掃地出門,有多少人能夠全然接受呢?

雖然公司給出的理由是促使公司的發展與進步,但正是在進步的名義下,員工之間既往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被打破,代之以惶惶不可終日的焦慮與恐懼,以及相互監督、打小報告的惡性競爭。

這或許不同於機械式工作的“富士康”,卻與片面強調競爭的“狼性文化”無異

“官方話語來說,這些都旨在使員工進步;半官方話語來說,排名居後的員工會陷入精神失常的狀態。”該公司的一位經理也承認,“執行委員會每週都會計算離職人數。他們開掉員工也完全不會考慮員工的職業能力或個人情況。”

精神霸凌or過失殺人?

對於法國電信的這一系列行為,相關員工及家屬一紙訴狀將迪迪埃·隆巴爾等高管起訴至法院,被控“精神霸凌”。


一年“逼死”35人!法國版“富士康”,中年職場人的悲哀?


法國老牌企業“法國電信”前總裁迪迪埃·隆巴爾

如果罪名成立,迪迪埃·隆巴爾將面臨最高一年的監禁,並被處以1.5萬歐元的罰款。

對此,橙色集團(2013年由法國電信更名)工會認為這個罪名被“嚴重減輕”,認為應該以“過失殺人”的罪名追究責任。

迪迪埃·隆巴爾對此堅決否認,支持者也認為,法國傳統“鐵飯碗”的模式根本難以為繼,若不加以改變,整個企業乃至國家財政都可能破產。

2012年,迪迪埃·隆巴爾對《世界報》表示:“我強烈抗議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對(企業)生存至關重要的(改組)方案可能是悲劇的始作俑者。”

但完全以業績為導向、缺乏基本人文關懷的運作邏輯顯然不符合人本主義,飽受各界批評。

而法國科學研究中心心理學家主任克里斯朵夫·德儒也認為,自殺的員工往往是具有高度工作熱情,專業能力高,而且社會親和力強。他們對公司投注大量心力,最後無法忍受被冤屈、被貶值而選擇結束生命。

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國電信數十位員工的悲劇,是法國乃至許多歐洲國家當前困境的一個縮影。

在經濟增長放緩、貧富差距擴大的大背景下,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一直面臨維繫社會福利的短期利益和推進合理改革的長期利益的取捨,而頻繁的選舉和民粹主義的崛起則加劇瞭解決這一問題的困難。

在同樣以拼命加班以及自殺率居高不下的日本,曾經有一部日劇《大叔的愛》如是描述職場:


一年“逼死”35人!法國版“富士康”,中年職場人的悲哀?


日劇《大叔的愛》臺詞

不要大聲責罵年輕人,

他們會立刻辭職的……

那麼,有房有車有娃的中年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