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中国纱线网送福利啦!即日起,每天在微信文章下留言,内容是供求信息,小纱会及时展示留言,让20万+纱线行业从业者看到你的需求,留言点赞最多的前10者,将获赠1次广告位宣传。快去留言吧!

传统产业升级的机会在哪里?上海在二十多年前,用一刀切掉纺织行业,这种与传统产业告别的硬汉方式,在各地产业规划实施的时候,实在并不少见。只是造化弄人,流逝的时间在证明,纺织行业正在成为高科技产业。


4月24日,新凤鸣集团基于5G网络的长丝生产车间内,搬运机器人通过接收指令井然有序地搬运长丝饼。据了解,通过5G的运用,传输速率加快,机器人的搬运效率可以提高3%以上。

924台机器不断“吐”出一卷卷长丝饼,16台通过5G网络接到指令的搬运机器人来回跑动,快速有序地把长丝饼搬运到指定位置。4月24日,在桐乡新凤鸣集团长丝生产车间看到,这一幕忙而不乱的生产场景,以8K超高清的影像同步传输到该公司的生产调度中心。


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这一转变率先发生在纺织工业,令人不能不在这个新旧产能转换的关键时刻,再对传统工业的价值作出思考。


1 短视的上海印象深刻吗?

昔日纺织之都——上海。

压锭小背景

1997年底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从1998年开始,我国将用3年时间压缩、淘汰多余、陈旧的纺锭1000万。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也将压锭70万。

1998年1月13日,上海市棉纺压锭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明确全市纺织“压锭战”即将打响,并公布全年压锭目标68.2万锭。消息两天后见于《解放日报》一版,全市震动。

十天之后,1998年1月23日,贯彻国务院“压锭、减人、增效”战略的第一锤,在中国最古老的机器纺织企业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敲响,重达600吨的5.5万纱锭被送进炼钢炉。

由于压锭,全国预计有几十万纺织工人下岗、转岗。

当时的上海为何能成为中国棉纺织工业中心?

1.早在古代宋元时期,松江地区就是中国棉纺织业兴盛地区,明朝时期松江地区仍是棉纺织业中心。

2.鸦片战争以来,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将上海作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重要场所,开办棉纺织工厂。

3.洋务派的民用工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都在上海创办棉纺织厂。

4.上海紧靠长江下游沿江,濒临棉花产区,棉纺织工业原料充足。

5.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地区、棉纺织消费市场广大。

6.上海是全国最大城市,可以为棉纺织工业提供大量劳动力。

上海的棉纺织工业为什么到了90年代要大规模压锭?

1.主要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我国包括上海的纺织业所生产的纺织品供过于求。

2.我国纺织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品种、质量不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

3.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对多余、落后的纺锭进行淘汰,才能调整结构,提高效率,顺应市场,促进纺织业发展。


上海自开埠以来,纺织工业一直是上海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1996年5月时任市长在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听取汇报工作时说:“上海纺织工业是近代工业和工人阶级的摇篮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纺织工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利税大户,至今仍是出口大户,又是上海吸纳劳动力的大行业,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话音未落,风雷巨变。传统行业在面临升级之路的时候,纺织行业被优先筛选,一棒子打死。1998年1月,上海纺织工业敲响压锭第一锤。首批12万“祖父辈”的纺锭,在全国纺织压锭1000万的第一锤敲响后即被砸成碎片。


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随后,上海纺织产业进行了地毯式的清理,基本上全军覆没。行业朋友提到,从上海的三十三个国营棉纺厂,到中纺机、一纺机、二纺机,一直到所有配套上下游链条企业,几乎全部被砍掉

历史自有回味之处。压锭三年后中国的纺纱能力从4000万锭减少到3000万锭。可是历史马上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2001压锭刚一结束,中国就成功加入WTO。由于WTO放开中国纺织出口配额,中国纺织在世界市场展现巨大竞争能力,三年后中国的纺纱能力发展1亿3000万锭,超过世界纺织生产能力的一半,成为超级纺织大国。

而此前六年的规划目标是压锭1000万!


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应该说,2000年后正是发达国家主动将传统纺织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而重新开辟下一代纺织的时代。而这个时候,许多国人以为世界纺织制造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了,纺织技术“到顶论”开始流行,于是纺织的地位开始没落:大学改名,研究所关门,新一代纤维与纺织几乎无人问津。

对于“上海纺织一刀切是短视行为”这一点,很多人为上海辩护,认为此一时彼一时很正常,是产业迁移的自然规律。没有纺织产业的迁出,哪有大飞机、微电子等产业的引入。

这是规划者人为筛选产业、忽略区域产业知识沉淀所形成的苦局

对于清理纺织而言,上海当年或许自有苦衷。然而,无视五十万就业大军的技能和积淀,一锤砸掉建国50年的自力更生和之前的积累,这样的规划,难免武断,看上去完全没有想过纺织业还会有光明的未来。德国的纺织2050规划,就是从未来视角,倒推决定当下的纺织行动,意识超前,行动谨慎,在德国几个纺织区起到了非常好的升级作用。德国纺织工业的规划futureTex后来也被纳入到德国工业4.0战略之中。

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远景规划的思路


产业迁移是大势所趋。但迁移什么,保留什么却大有讲究。日本向全世界迁移产能,但研发中心和母工厂却从不迁移,坐镇中堂,指挥全球。上海凭借当时绝对的纺织人才优势,完全可以卡在价值链最高端,进行全面的研发。

然而这并不是上海独家故事。全国最大的纺织业城市,“上、青、天”全部如此。青岛当年从国棉一厂到八厂,印染、针织、西装等行业门类齐全的产业链。后来,基本都被“计划”没了,如今是白茫茫大地好一片干净

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而当年“断腕压锭”最后被总结成一种上海精神,至今还时常被拿来表达铲掉旧动能的决心,这也真是一个高级黑幽默。


2“纺织”大学冷宫

跟着遭殃的自然就是人才的培养。上海当时有最好的中国纺织大学,后来赶紧地把“纺织”二字去掉——否则难以招生。现在名字已经是毫无指向的“东华大学”,像是一个人剃了平头,一眼望去毫无辨识度。拥有纺织最高学府,如果与产业相结合,本来是大有基础。而现在,这样大学的许多智慧往往体现在“服装创意、数字创意”方面,真是可惜。

中国从此再无以中国命名的纺织大学了!

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这只是一个缩影。当时大量的纺织大学,也纷纷改名。曾经隶属于原纺织工业部的高校有8所,也被业界称为“八大纺院”。而行业最兴盛的时候,中国有17所以纺织概念命名的学院,可谓一时风光无限。而现在武汉纺织大学,成为中国唯一一家以“纺织”命名的院校。多年来招生一直不乐观,一听到纺织两个字,几乎所有人都止步了。

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改过名的纺织大学

2017年湖北省还有一个激进的计划,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重组成新湖北大学。还好,这个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冲动最后未能实现,“武汉纺织大学”的独苗犹存。


3 产业升级,不是技术平移

纺织和服装产业对中国就业,影响巨大。万万不可忽视社会影响,不能听从所谓的产业升级惯例,任由生死随意它迁移到东南亚。企业的迁移行为就像是蚂蚁搬家,是本能预测,无可厚非;但作为国家、作为行业,必须要有精准的前瞻性认识,提供给情报扶持,既做好转移目的地的国外天气预报,更要做好全球的行业预报:未来产业发展规律,是要研究清楚的。

现在地方规划的同质性太严重,千篇一律。各地一窝蜂追逐新兴产业和战略产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眼见得又要形成继光伏、风能之后的新一轮过剩产能。各届政府领导一直都在追求高产值,只看中能提供百亿、千亿产值的产业,而忽视产值背后的含金量。

中国正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要往中高价值链发展,规模一定不是首选因素。而且在当下,招商引资已经不是重点,做好区域产业服务,识别传统产业中的高科技,就地升级,比什么都强。

技术平移,绝不是产业升级。


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上海当年就是这样把纺织平移到江浙地区;而严苛的《太湖条例》出台之后,太湖周边纺织产业就是这样把纺织平移到新疆等地。纺织产业成为游牧民族,转遍中国,但也没见多少技术积蓄。

对于传统区域产业的认识,最怕的就是《岳飞传》中的牛皋三板斧,砍下去干脆彻底,一时快意,后手不思量。江苏响水化工区一声爆炸响,工业园区直接被关闭,化工企业立刻命悬一线,恐怕又见“一刀切下、片甲不留”的局面。然而一个有深厚积累的产业区要大规模搬迁和升级,需要仔细考虑一下未来之路,避免一时冲动自废武功,白白腾空多年的积累。

看看日本丰田公司是怎么对待传统产业的?丰田最早是起家于纺织机械的,而现在,汽车集团每年要补贴纺机3亿美金保持发家之宝,使得细纱机和纺机始终位居世界一流。2013年全股收购纺织标准制定者和顶尖纺织仪器公司乌斯特,保持丰田在纺机的领导地位。

一直关注上海大纤维产业发展的业内人士缪先生认为,

对于当年断臂波及的几十万纺织从业人员,上海欠缺一个恭敬的道歉和致敬。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情绪安抚的问题,背后还有着更深层的含义。许多老工业地区都意识到,一个地区沉淀下来的“领域知识”可以是产业复兴的宝贵财富时,然而拥有“地下”雄兵精师的上海,看上去依然反应迟钝。


4 关于上海纺织工业的思考?

新的产业和技术革命,智能纤维、电子服装、芯片纺织使得传统纺织业正在成为新兴产业,纤维科技炙手可热。如果上海纺织工业在过去这20年里实现了升级换代,当下正好能为上海现在两大支柱产业钢铁和汽车提供高性能轻量化碳纤维和织物,自然并轨助力上海产业升级,也为正待发展的飞机业提供高性能碳纤维材料。金山石化作为中国最早睛纶生产基地,按理也可以发展为最强大的碳纤维供应商,为上海的汽车、飞机就地配套。更重要的,智能医疗服装可以集成上海在医学、医药、电子、IT的优势,解决上海超老龄化社会的问题。

历史不容假设。这二十年上海纺织没有发展,连一百年的历史沉淀也没有了。而对比的是,坐拥东丽、帝人、三菱等碳纤维顶级公司的日本,正在低调慎谨地引导着日本中部区的石川县、福井县的传统纺织产业集群,向碳纤维高端产业爬升。

传统产业自有黄金眼,灰度创新魔力无穷。诸如上海长胜之类坚守传统产业研发十几年,终于走进高科技企业之列。能否借此成功激活区域基因,呼唤沉睡魔力,再度振兴地方纺织全新活力?这个问题恐怕无法由企业单独来回答。


5 现在的上海

从上海的产业结构来看,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金融中心,和商贸中心。从税收和GDP综合来看,目前上海的支柱产业是工业(汽车、烟草、能源化工)、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上海就是靠工业和建筑业起家的工业城市,过去的150年,上海都是中国第一工业城市,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固定会址一直是上海,可以说工业在上海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上海还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其2018年GDP工业增长值占全市GDP比重高达26.6%,这个比重在全球看还是很高的,像美国、英国、法国的比重都低于20%,高于20%的国家不多。

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2018年,上海上半年GDP增速6.9%,跑赢全国“速度”,主要因为以互联网为主的新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加快增长,第三产业加快增长,主要行业当中,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一季度提高1.6和0.9个百分点。新兴互联网企业保持快速发展,盈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

当年的压锭苦了2000万纺织从业者,现在纺织行业正成为高科技产业

上海市最新产业地图指出,都市核心区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中外环地区重点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融合性数字产业;沿江临海、嘉青松闵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重点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

上海给人的感觉是你真正能够得到贴心的服务,便利的交通,应有尽有的物品、展会、演唱会等。

我不知道当年的纺织产业调整到底是对还是错,还请大家发表看法。

看完文章,记得留下供求信息↓↓↓

参考:知识自动化、网络

【纺织行情】为纺织行业提供最有温度的资讯,喜欢请评论转发并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