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宋词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怎样赏析?

英语摘抄


苏轼是大文豪世人皆知,他留给我们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其中有一首悼亡词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千古绝唱。

它就是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跟着有书君先来读一读这首妙绝千古的悼亡词。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悲痛哀绝的词是苏轼四十岁那年被贬密州时,在这年正月二十日梦见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记下所梦的一首词,读来令人动容。

说是记梦,苏轼却只在下片五句记梦境,其他都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苏轼对亡妻的怀念泣人泪下,生离死别,世间最苦。

爱妻王弗比苏轼小三岁,在苏轼十九岁进京赶考前嫁进苏家。她是四川一个乡贡士的千金,也算是书香门第,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苏轼父子三人同在京赶考期间,母亲去世。父子三人赶回奔丧并守孝三年。王弗陪伴苏轼左右,“红袖添香夜读书。”伉俪情深。

王弗蕙质兰心,通晓诗书,一次陪苏轼读书的时候居然指出了他的一处错误,令苏轼刮目相看,对他敬重有加。

居丧期满后,苏轼携王弗往凤翔任通判,和长官不和,时有矛盾。王弗事事规劝丈夫,因知晓苏轼没有心机,不拘小节。王弗时常在苏轼家中会客的时候于帘后伫足,帮夫君识人识事,避免他因识人不当走弯路。

这是夫妻俩恩爱情深的几年,也是苏轼仕途顺利,春风得意的几年。不料几年后受命回朝与父亲兄弟相聚在京不久,爱妻王弗猝然离世,给了苏轼致命的打击和无法释怀的伤痛。

在爱妻王弗离世十年后,苏轼仍不能忘怀昔日琴瑟和谐的美好时光,因梦触景生情,真情流露,起笔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感伤。

往事如烟,时光流逝,却不能停止对挚爱的深切想念。梦是虚无的,情却是真实自然的,想到爱妻华年早逝,锥心刺骨的痛,无处话凄凉。

假设我们可以见面,你肯定已经不认识我了啊,我风霜满面,头发都白了。苏轼把不可能的假设化作绝望的三个长短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深沉的情感化作文字的无奈悲鸣。

苏轼在下片中写自己在梦中回到了故乡,昔日夫妻生活的熟悉地方,看见妻子正在窗前对镜梳妆。

“小轩窗,正梳妆。”多么美的画面,这幅画面成了苏轼心底最隽永的回忆。接下来的一幕却令世人心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境里久别重逢,未语泪先流。连梦里相见都因情深意重而不能言语表达,任凭泪水横流。

从梦境跌落现实,怅然若失的心痛莫名,苏轼想到爱妻此刻一人独自长眠在凄冷的月光下,提笔写下“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令人黯然神伤,悲从中来,不能自拔。

苏轼在梦境与现实里辗转反侧,这首词分合顿挫,虚实相间,情感真挚、热烈又哀惋悲伤。

正是因为对爱妻王弗的不相忘苏轼后来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作第二个妻子。

作这首悼亡词时,陪在身边的正是王润之。自从王弗去世后,苏轼仕途一直不顺,接连被贬,流放。

王润之尽心尽力陪伴,服待苏轼的生活起居,照顾几个孩子,嘘寒问暖,事无巨细。但她却没王弗善解人意,只是一个生活中的好伴侣。

后来苏轼感念王润之深情不及久伴的温暖。交待身后事给弟弟时表示和王润之同穴。弟弟如他如愿在苏轼死后把他和第二个妻子合葬了。

苏轼虽一生仕途失意,流离颠沛。但身边一直都有真诚相待的爱人。他后来在最艰苦的流放之路上还有一个红颜知己一一王朝云。

王朝云也是苏轼珍爱的女性,她玲珑剔透,可以走进苏轼的内心。

如果王弗是苏轼一生敬爰的灵魂伴侣,王润之是贫贱生活里的好妻子,那么爱妾王朝云就是苏轼一生的知音。

她懂苏轼,能读懂苏轼的每一首词所表达的心曲,看穿他的心事。

一次苏轼在外面和人闯了气,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丫头们都猜不准苏轼为何不开心,只有王朝云打趣他装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回家,令苏轼忍不住大笑。

王朝云死后,苏轼为她建了个亭,提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情意真挚,感人至深。

苏轼遵父命把爱妻王弗迁至故乡与母亲葬于一处,并亲植三万棵雪松在爱妻长眠的坡上。

他把一生思念与深情都给了爱妻王弗。为她写下千古悼亡第一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记梦》。

把责任和担当都给了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永远和她长眠一起陪伴她人世给予的温暖。

把一生儿女情长的钟爱都给了爱妾王朝云,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苏轼,说到底就是一个情深意重之人,爱妻王弗给了他希望,王润之给了他温暖,王朝云给了他爰。苏轼都不忍辜负她们的深情,用自己的方式去爱着她们。

有书君每每读到他的这首《江城子》,都黯然神伤,想念逝去多年的亲人,感触良多。不知你读到这首词,又会怎样呢?欢迎来留言。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先将原诗奉上:

江城子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这阙词之前,先了解下这阙词的创作背景,如此才可更好地理解这词要表达的。

创作背景:

那时苏东坡十九岁,迎娶了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王弗貌美贤淑,且待亲甚孝,如此两人恩爱情深。只是,天妒红颜,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不幸去世,独留苏轼一人伤心在人间。这痛失吾爱的滋味,让苏轼难以承受,即便后来再娶了妻,王弗也始终被紧在了他的心口。对于王弗,多年来他都不敢提及,只到了十年忌,思绪崩溃,梦见爱妻王弗,如是写下了这阙“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被后世人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了解了这个创作背景,便可更深切地感应到苏轼在这阙词里表现出的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了。

这是一阙苏轼为悼亡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深情的词。

上片写了苏轼对亡妻的最深沉的思念;下片则写的是对亡妻王弗的执著不舍的深情。上写实,下写梦境,突出反衬出对王弗的深刻思念,将全阙词的悲伤基调渲染浓墨开来。用白描、话家常,却字字血泪肺腑镂出,于自然、平淡里尽现深刻的情意缠绵。如此,境界更高,情调更凄凉哀婉,令无数人读之动容,为之动情。

生死隔绝的十年,仿佛是一个世纪,天上人间,自此世间再无彼此音讯。本来,克制着自己不要去思念了,却原来始终未曾忘记,她已成难忘记,再多的不去想念都成徒劳。

如今,她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更没了地方可以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也罢,即便是相逢了也未尝可以再相识,十年风霜沾染、四处奔波里,早已将我变成一个灰尘满面、鬓发如霜的人。

只是做梦不可阻挡。夜来深浓,它悄然入心头,与依稀隐约里回到了故乡,恰见了她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美好的样子。只是近不了身,得不了真正的相拥,唯两人互相深情地望着彼此,而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此刻那长着小松树的她的坟山上,正被明月照耀,那是自己思念她年年疼痛欲断肠的地方。


作家桑妮


苏东坡悼念妻子一首词,动人至深,千古无人超越!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户小康之家。他是家中长子,他的父亲苏洵,是年27岁。做了父亲,才开始发奋读书的苏洵,后来名声大噪,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两年后,苏轼的弟弟苏辙出生。少年时候的苏轼和苏辙,聪慧过人,一看就是读书的种子。

苏轼六岁入学,他的启蒙老师是个道士。到了十岁,苏轼已经在文学上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写出《黠鼠赋》那样具有思辨性的文章。十一岁,他已经开始熟读各种经典古籍,准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之路。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轼和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苏门一下子出了两位登科状元,名动京师。

主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苏氏兄弟的文章推崇备至。来自一代宗师欧阳修的点赞,将苏家父子的名声推向极致。文化名流和高官大员纷纷发来邀请函,正当父子三人在京城春风得意之时,老家传来噩耗,苏老夫人病逝,她至死不知两个儿子高中状元的喜讯。

苏轼和苏洵办理了手续,随父亲回家丁忧三年。

没有官场之累,没有应酬往来。三年之中,或许是苏轼一生最为幸福快乐的时光。进京赶考之前,十八岁的苏轼已经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四川青神王家的王弗小姐为妻,妻子比他小三岁。

王弗出身书香门第,大家闺秀,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在最美好的16岁嫁给苏轼,扶持丈夫,堪称贤妻良母的典范。苏轼读书,王弗陪侍左右,终日不去,苏轼也对妻子关怀备至,夫妻两伉俪情深,恩爱有加。

苏轼嫉恶如仇,刚正不阿,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往往不吐不快。王弗经常规劝丈夫,遇事不能太过莽撞直爽。苏东坡交友广泛,每逢丈夫和客人在厅堂中谈论,王弗都会在屏风后仔细倾听,担心苏轼太过心直口快而得罪旁人,或者被小人所利用。

居丧期满,苏门一家迁居京城。苏东坡被委任为凤翔通判,调任外官。离开了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苏轼携妻子前往凤翔。苏轼和长官陈希亮不和,经常闹矛盾,王弗事事规劝丈夫,慧眼看人,她深知老太守对苏轼的为难,其实是对他的磨炼。

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在凤翔为官四年后,苏轼调任回朝,一家人再次团聚。可惜天命无常,不久王弗在京城猝然病逝,时年27岁。她和苏东坡的儿子苏迈,当时只有6岁。王弗陪伴了苏轼十一年,她的离去,让苏轼深受打击。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的宦海生涯,已是几经沉浮。苏轼已然四十岁了,锐意改革的王安石升任宰相,由于公开反对新法,苏轼在朝廷之中屡遭排挤。苏轼自请外调,到密州任知州。

有一天晚上,苏轼做了一个梦,妻子王弗走进了他的睡梦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妻子已经走了整整十周年,苏轼细细咀嚼过往那些琴瑟和谐的美好时光,提笔写下了千古第一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读来让人凄然下泪。十一年的恩爱时光,如同倏然而逝的梦境。短短七十个字,道尽苏轼对妻子王弗十年来无穷无尽的思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往昔平常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浓郁的哀伤,衬托出王弗凄婉美丽的形象。

从古至今,悼亡之作成千上万何止?但是苏轼悼念妻子王弗的这首词首推千古第一,无人能够超越。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词,胜过任何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因为承载着人世间最为真挚的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文字能够永垂不朽的原因!


更多精彩文人故事,请关注头条号:博书。


博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古诗新译——斯人已矣,吾寐仍随

倏忽之间,就到了你我阴阳相隔的第十个年头……然而,纵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又劳碌奔波了这么多个寒暑的我,无须刻意去追忆,却依然如此刻骨铭心无法忘记。一想到你远在千里外的孤坟,万般悲切凄清便涌上心头却无处可诉。倘若还能有那样的福荫,能让你我重遇,我多害怕你都要认不得我了啊……因为仍在人间彷徨多年的我,如今已然蓬头垢面,鬓白如雪。


在寂寥幽深的夜里,我又梦见了你。这次我梦见了我们回到了从前那故乡。恬淡如你,坐在屋子里的小窗前,安静地对镜理红妆。我感伤地凝望着你,你亦抬起头与我,四目相对,然而这郁结心中的情感竟使我们无语凝咽,默默泪泻。望向窗外,我想,那埋葬着你的小松冈,此时应该月色皎洁吧,斑斑勃勃地正洒满在,年复一年愈发催我肝肠寸断的地方。

二、解构分析——由忆及梦,悲怀迭起

江城子,词调名。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词题,乙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即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是具体做梦的日子。题为记梦,实际上是死别十年,苏轼夜梦亡妻,凄楚哀惋,久蓄的情感忽如闸门大开澎湃奔涌,不可遏止,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词,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以及永不得见的哀痛。 

所谓“意境”,即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特点是虚实相生,情境浑融。诚如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所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让人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环境里展开广阔无垠的想象,进行情感共鸣与对话观照。

此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首句长驱直入,为全词奠定了伤感哀痛的基调。“十年生死两茫茫。”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苏轼与王弗婚后相伴直到王弗逝世,恰好也是十年。他亦念了她十年。时间,其实并不是只会冲淡很多事情,而是,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而苏轼对亡妻思念的时间、空间跨度,足见其用情之真,用情至深。一个“两”字,也很自然地就把双方契合到了一起。彼此深爱的两人阴阳相隔,苏轼从来没有忘记过王弗,而我们是否也该联想到孤身于九泉之下的王弗亦是如此痛彻心扉无所寄托地挂念着丈夫呢?瞬间,相爱却没能继续相守的苦楚便让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不思量,自难忘”,这是全诗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一句。苏轼19岁时,与年方16 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侍翁姑恭谨,对苏轼温柔贤惠,苏轼的父亲苏洵亦对儿子的这位发妻赞赏有加。婚后,每当苏轼读书,她便陪伴在侧,可终日不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东坡逸事》里有王氏“幕后听言”的故事,意即苏轼平常与客人谈话后若有困惑,王弗也恰好听见的,她便可以为他指点迷津,使他顿感开朗,心旷神怡。她可以说是他的贤内助,因此苏轼早年春风得志,除了有“伯乐”相助以外,“妻贤夫少祸”的裨益也是不可忽视的。二人鹣鲽情深,琴瑟相和。得妻如此,苏轼怎能忘怀?人虽陨,但曾并肩的过往“自难忘”!这边厢,为什么要竭力自控去“不思量”?正因为爱得真切,所以思量会愈加像剜开陈年旧疤般针针见血;而那边厢,尽管他极力排遣“思量”,但思量却还是不由自主地从心底涌出。万缕哀思深藏心底,不灭。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诗人此时身在密州,亡妻之坟在四川,“千里”写出了二人相隔千里之遥。已是天人之隔,更奈何是坟茔都莫得及。一个“孤”字落于“坟”前,既写出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诗人苦苦思妻却终不得见的落寞孤寂。而“无处话凄凉”,一方面喻示了夫妻阴阳相隔无法再度相拥,双方都无法向对方尽速心中柔肠百转千回都尽是凄凉。此句再次把二人契合起来,亦与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清悲凉一脉相承,给人读后无法从诗人的沉痛经历与感受中抽身的悲恸压抑之感。另一方面则是在该句中词人似乎还产生了错觉,认为不能话凄凉是因为二人相隔千里,如果可以,哪怕只是离坟头近一点,自己还可以向妻子一诉衷肠。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是种不可能的假设,让人读来更加唏嘘感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苏轼在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这年东坡才四十岁,就已经“鬓如霜”了。在这一句中,作者再次把现实与梦幻混同。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依然幻想着与爱妻“相逢”。

题曰“记梦”,其实只有下阕五句是记梦境,上阕皆为抒胸臆,诉悲怀。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小轩窗,正梳妆”,鲜活般的形象描写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作者仿佛又看见了夫妻二人琴瑟相依,你侬我侬的甜蜜剪影,回到了共同一蔬一饭,柴米油盐的烟火人生。


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回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终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藏抑于心的千言万语一时又该从何说起?最后只剩无语凝咽,“相顾无言”,任泪水倾泻。“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梦境,让昔日种种美好再次呈现在眼前,可是伸出双手,却是再怎么追寻也触碰不到了。这是把现实的愿望渴求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孤独无助!“料想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结尾三句,作者由梦境中又暂时回过了神来,但依旧是沉浸在对亡妻的念想中,思绪穿越“千里”,来到了妻子的孤坟前,遥想在年年这个伤逝的日子里,宁谧的月光洒满在她的坟前,而长眠地下的她,是否也和他一样,因如此惦念对方而柔肠寸断。下阕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词的意境也自然带着迷离怅恍的色彩,作者无须面面俱到地描述,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余味悠长。

苏轼是被后人归为豪放词派的,然而他的这首悼亡词写出哀婉卓绝的味道却依然令人叹服。陈师道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全词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Latinabe


引言

说到悼念亡妻的诗词,以苏轼这篇尤佳。苏轼与王弗年少时,情深意笃,相敬如宾。可红颜薄命,王弗不幸离世。她与苏轼相伴依偎,未过半生,却阴阳殊途,不能相聚。从此苏轼心碎肠断,绵绵思念之苦,不堪承受。所谓春颜易遇,良配难寻。苏轼时不时思念亡妻,肝肠尽摧,潸然泪下。


此诗写于北宋熙宁八年,离王弗去世已十个年头。原诗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湖有云:十年之后,相忘于江湖。很多时候,经常把十年做个周期定数。但凡多少痛苦难捱之事,都会逐渐淡忘。十年间,往往能改变许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的恩怨情仇,早已放下。可苏轼并非如此,对亡妻的思念,反而更加铭心刻骨,绵绵不绝。就算事务羁身,不做思量,但心里的影子却挥散不去。想起杨过等小龙女十六年,也是这般。终究熬耐不住思念,跳下断肠崖。杨过与苏轼若是相见,必定意气相投,互诉衷肠,成为知己。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我身处山东,而你的坟茔远在四川。大家相隔千里之外,我想向你诉说一下自己的心境,却只能隔空遥望。想你经常陪伴我左右,读书写字,吟诗作对。我有许多话都跟你讲,你总是耐心地听。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只留我孑然一身,心中凄苦,谁人能知?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十年过后,你还是当年的春颜如玉,云鬓带花。我却风尘仆仆,饱经风霜。只怕相逢见面,我两鬓如雪,比起年少春衫薄,满楼红袖招的年华,已是不堪岁月催老。你还会记得我么,记得那份我们相拥的爱情,举杯邀月的美好时光吗,我想你一定记得。不管岁月变迁,哪怕我变了模样,我们的感情都会像当初那样,醇厚弥新。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晚上我竟然梦到你了,梦到在家里相互陪伴的光景。你巧笑嫣然,正慵懒地靠着窗户,梳理你如云的秀发。画眉鸟在笼架上,啾啾地叫着。似乎在说:情郎啊,情郎。你过来帮王姑娘描描眉。我们相识以后,这已经是我的习惯,每天为你画眉补妆,痴爱缠绵,又怎会忘记。如今梦断香消,又何时得以复见。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我们再次相遇,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是不是千言万语道不尽,欲言又止泪满襟呢。十年荏苒,白马过隙。我对你的思念却没法停止。我脑海出现的画面,还是你当初微笑的样子。割不断,剪还乱。梨花正盛,牡丹自开。泪滴随风落,愿与你,化作尘埃。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每年你的祭日,都是我肝肠寸断之时。看着圆月升起,照着你孤零零的的坟茔。在坟头的边上,是我栽下的小松树。十年过去,应该已经长高了吧。我不能在身边陪伴着你,但松树如我,有它的陪伴,你一定不会寂寞。

结语:苏轼这首词是悼亡的代表作。是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最好诠释。用情至深,痴爱缠绵。如此多情多义,世间罕闻。原以为小说那样的爱情不会有,可苏轼却十年如一日,此情绵绵无绝期。每读之,心中酸楚,泫然涕下。


湾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将虚和实结合的非常紧密

先写十年生死,千里孤坟。这是对现实的描述,接着笔锋一转,出现了幻想,这么久没见面,就算是见面了,你大概也不认得我了吧,岁月在我的脸上和两鬓上留下的痕迹,当初是没有的。

只从跟你分离,我强迫自己不想你,要忘记你,我以为十年的时间,能够冲淡一切,悲伤。然而我错了,昨夜我还是梦见了你。又转入虚幻。

你还是那么漂亮,坐在咱家的那个小楼前正在化妆,我站在你背后,透过那一面铜镜,与你的目光相接,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任由两行老泪,如雨滚下。

醒来之后,我发现自己真的哭了,泪浸湿了被褥,我才知道,那里能够忘记呢,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再次写实。

这样虚虚实实,将一个头脑已经不清晰,梦呓,痴呆的老头形象展现出来。

最后用一部动漫《狐妖小红娘》的台词做结尾吧。二二的,却很好的表达了这个意思。

到了下辈子,你还能认得出我吗?


目西


建议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掉亡词时,先读纳兰容若的《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首句便讲自己孤单、凄凉――独自凉;再以萧萧落叶加深惨状;接着沉思往事中:

两人一起被酒、春睡、赌书、泼茶……可是,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却变成了难以企及的幸福!


再看东坡先生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东坡先生没有对以往的生活描写,而是直抒胸意:他写自己的思念――十年之后仍不思量、自难忘;写自己的孤单――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写自己的伤心――明月夜、短松岗,年年哭断肠……

东坡词皆豪放,这首虽然也直抒胸意,但更显得他的感情更真、思念更浓、孤单更甚……纵使能言善写的诗人,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纳兰词与东坡词描写手法各异,但思念孤单之情却一样,不失为姊妹篇。


瑰谷清风


忘不掉的都是心底的温柔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为苏轼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诗词的写作背景: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少年夫妻恩爱情深。可惜天不假年,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平静之下的悲伤溢于言表。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困顿处不忍回顾

王弗去世的十年,也是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贬斥的十年,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故不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

在这样的困顿之中,不忍回顾年少意气风发与蜜里调油。


知天命之年,情更怯

不管古人还是今人,年纪大了总爱怀旧,总会无缘无故想起或梦到年少时光。这是人的生理特性,在身体由强转衰的时候,不管自己是不是承认,身体总是很忠诚地为大脑呈现旧时光的种种样貌。也难免会想到身后事。

奈何桥上,风姿犹存的爱人,是不是能认出已经老朽的自己。想认出、盼认出、又怕认出。这份久久藏在心底的温柔,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出现在眼前。


成年人的思念沉重的不能翻看

少年夫妻,情深义重。即使已经诀别了十年。

苏东坡对王弗的感情非常深,但是出于对继妻的责任和仕途经济的压力,这份感情并不能时不时翻看,又或者是这份感情太深,不敢去触碰,宁愿深深压在心底。

然而在某一个契机,忽然,少时的情景又入梦。举案齐眉时,又恍惚忆起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泪水就这样喷涌而出。心底的人啊,我多么想和你长相厮守,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你还在,我也年少。


柴米生活不负诗酒年华


这种千古名篇哪需要什么人来教你赏析,自己读就是了,自然会跨越时空感受到苏轼当年的心情。

本人从小就好吃懒做,不巧找了个勤快媳妇,天天把我伺候的好好的,不过也没觉得她有什么好,觉得理所应当,有时听她唠叨几句心里还觉得烦的慌。

有一天独自在家,随手拿了本书翻着看,结果就是那一天第一次读到了这首词。。。看那一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时心念忽然一动,就想,要是她死了我会怎么样,会想她吗?会梦见她吗?她会像初次见面时那样动人吗?她现在很烦人呐。。。

反正没人知道我是谁,说了也不怕。当时老子在家就哭了,就是翻来覆去想,她要是这会死了,好吃的没吃几口,好穿的没穿几件,好看的没看过几眼,跟着我净是他妈干活了啊!

那天她回家以后我的表现是啥样已经记不清了,估计她在怀疑我心里有鬼,一定是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了。我感觉自己就像穿越回来的夏洛一样,死死黏糊在马冬梅身上。

我现在依然好吃懒做,我媳妇依然忙里忙外,可我再也没觉得她有一点点烦人,有时还挺害怕孤身一个活着,跟她只能在梦里相见,那会让我的勇气和软弱都无法展示。这首词对我而言起到的作用就是促使我下决心一定要死在她怀里面。

所以,就我的经验来说,苏轼这首悲伤的作品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的人,不要等她找不见了再后悔。

不说了,赶紧让这个答案沉底,万一让她看见就惭愧了。


狰v狞


这是苏轼悼念妻子王弗的词作,我上高中时期读过这首词,还是挺感人的,苏轼出生于1037年的四川眉山,其父苏洵时年27岁正在参加科考,在苏轼进京赶考之前便与当地王家之女王弗结为夫妇,王弗也是出自书香门第,大家闺秀,有很高的文学才华,两人婚后感情也极为深厚,志趣相同,陪伴了苏轼整整11年,但到了1065年因重病去世,独留苏轼在人间,极为伤感,久久不能忘怀,1075年苏轼已是近四十的中年人了,经历了宦海沉浮,官场勾心斗角,自请外调到密州做知州,正逢妻子十年祭日,仿佛昨日一般,历历在目,因怀念他的妻子所以这下这首词。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