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走筆


五一節的最後一天,我們幾位老同學電話相約,興沖沖去禮泉縣袁家村逛了一回。

其實,在少年時代,我就知道禮泉的袁家村在省內是頗有些名氣的。

因為有年秋天裡,鄉上組織鎮村幹部去袁家村參觀學習,鄰居的興利哥跟著去了。回來後,他就眉飛色舞地說起袁家村,說起自己參觀時的見聞。從他熱情洋溢的情態中,我隱隱約約感覺到袁家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周邊的村子是望塵莫及的。這其中,他津津樂道一個人——郭裕祿。他逢人便說,就是這個人帶領全村人,抓住改革開放的大好機遇,起早貪黑,多種經營,走上了勤勞致富的路子,家家過上了油潑面的好日子。完全看得出來,他對於袁家村這個當家人的仰慕之心,情不能自禁,時常溢於言表。

時隔三十多年,有一天,我無意間在一家網站上,看到了一個關於鄉村發展的高級論壇場面,臺上站著袁家村的一名很年輕的當家人,他西裝革履,容光煥發,英姿颯爽,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們袁家村的實踐經驗,講述著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先進理念,甚至還講到了一些國外發達地區的典型做法。他淵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精闢的見解,幽默的語氣,強大的氣場,竟然贏得了臺下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是非常精彩的一課,猶如醍醐灌頂,我曾認真地聆聽了兩遍。我的直覺感受是,他們是時代的先知先覺者,也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的胸懷,他們的視野,他們的膽識,他們的嘗試,他們的創新,他們的開拓精神,已經遠遠超出了周圍許許多多的鄉村幹部。大概正因為這樣,他們才帶著袁家村像一股火焰似的,風助火勢,火趁風威,蓬蓬勃勃發展起來了。

想著想著,我們就進了停車場。哇!好大的一個停車場,一排又一排停車位上,停著一輛又一輛車,怎麼也望不到邊。正困惑著,驚歎著,只見中間的水泥路上,自駕遊車一輛接著一輛,源源不斷,絡繹不絕,魚貫而來,穿梭而去,繞來繞去,尋找著泊車的位置。也許是看到了我驚詫不已的表情吧,旁邊一位遊客說,袁家村景區用免費模式使遊客增加了四倍,每天客流量超過了二十萬人次,這些年光停車場已先後修了三個。不說別的,光這一項收入就非常可觀。我忽然在想,這位遊客說得絕對沒錯,袁家村的鄉村旅遊真的火爆起來了!因為我曾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許多人從袁家村回來後,都為他們的蛻化蝶變而感到無比驚愕,為他們的華麗轉身而感到無比震撼。

眼前,袁家村今非昔比,譽滿天下,早已成為陝西省乃至全國最受歡迎的鄉村旅遊勝地,被譽為“關中第一村”。

袁家村走筆

街道里,男男女女,扶老攜幼,摩肩接踵,熙來攘往。遠遠地望過去,簡直像一條滾滾滔滔奔湧向前的彩色的河流,壯觀極了。我們夾在密匝匝的人流裡,躡足蠕蠕向前。忽然看見街口,一尊巍峨宏偉的石碑,拔地而起。它光滑圓潤,火焰般的成色,白裡透紅,像巨人似的高高地矗立著。走近去一打聽才弄清楚,1994年的春季,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華國鋒視察了袁家村,喜出望外,有感而發,留下了題詞:“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建設現代化新農村。”這些題字,龍行虎步,雄健有力,內容上極富時代特色,雖幾經春秋,依然放射著燦爛的光芒。面對這尊陽剛穩健的石碑,我看見許多遊客,舉起手機,調好鏡頭,攝了起來。

轉過袁家村社區,我們從一戶戶農家門前經過。看見家家院子的門楣上都懸掛著響亮的招牌,門框上都裝飾著內容絕佳的對聯。扭頭望進去,院子乾乾淨淨,大廳裡擺滿桌子和椅子,整整齊齊。有的人家,大廳裡的桌子上,菜已經一碟碟端上來了;有的人家,院子裡的桌上,已經坐滿了吃飯的人。毫無疑問,這都是村子裡牆連牆門挨門的農家樂。不過,從一個個店名看,家家的招牌菜都相互規避,迥然不同。再往前,忽然就聽到了梆子戲。循聲望去,路旁的一個二層樓的陽臺上,聚集著五六個古稀老人,好像是村子的自樂班,他們清唱的清唱,打板的打板,拉板胡的拉板胡,人人逍遙自在,個個怡然自得,玩得不亦樂乎。

袁家村走筆

走了不多遠,又看見路旁掛著一長綹兒杏黃色旗子,上面刺繡著“王家茶館”幾個字,旗子隨風翩翩舞動著。在這些旗子的招引下,我們走進了王家茶館。這個茶館純粹木質結構,面積足足有五間房大,南北兩面開口,場面氣派壯觀,佈置別具匠心。抬頭看,空中的木樑下,均勻地平掛著好些那個年代老牛車上才有的硬木圓軲轆,車輪上安著好一圈節能燈。眼前,這看似不倫不類的搭配組合,讓我們這些六零後,一下子就想起了過去的那個時代,想起了那個時代的老牛破車,想起了那慢悠悠的生活節奏和生活狀態。現在,人們來到這裡,就是要喝喝茶,聊聊天,憶憶舊,消消遣,轉一轉,看一看,把心裡的事放下來,讓生活節奏慢下來,好好享受享受生活的樂趣。只見前面有個半人高的大臺子,臺上壘著半人高的小臺子,臺子裡兩邊對稱地鑲著兩個風箱,嵌著兩個火爐。一個清癯瘦削的老頭,戴著黑色瓜皮帽,掛著茶色眼鏡,背稍微有點駝,身穿寬鬆的黑長袍,左手端著細長的煙鍋杆子,右手握著話筒,正在深情滿懷地唱著《一壺老酒》。他一邊嘴裡唱著,一邊腳下踩著節奏,身體前搖後晃,載歌載舞,顯得油裡油氣,極像過去電影裡的地主老財。特別是煙鍋杆子上吊著的那個繡花煙包,忽然就像個淘氣頑皮的小猴子,盡著興兒盪鞦韆,在空中飛來舞去,惹得許多遊客圍上臺前,聚精會神地看,舉起手機不停地拍錄。臺下擺著十幾張圓桌,桌前都三個一團,五個一堆,坐滿了人,他們端著茶碗,品著,說著,笑著,出神地看著臺上的精彩表演,時不時鼓起掌,喝起彩來。老人似乎很動情,慷慨而歌,臺下好些人也跟著唱了起來。接著,一對年輕男女就出場了,分別握住兩邊的風箱把兒,一拉一推,一進一退,隨著樂曲的旋律節奏,踩著婀娜的步伐,在單調枯燥重複的勞動場景中,翩翩起舞,盡情地享受著烹茶的快樂。

離開了茶館,我們又靠近去看了關中老戲樓,戲樓煙熏火燎,飽經滄桑。進了財神廟,大殿裡香菸嫋嫋,財神爺身後的整個牆上,掛滿了一面面錦旗。殿內兩邊分別擺著條桌,桌前各坐著一個和尚。其中,老和尚好像正在給一箇中年婦女算卦,身邊圍了不少人;另一邊,那個小和尚桌前沒有一個人,或許是百無聊奈了,或許是睏乏極了,就毫無顧忌,趴在桌上呼呼睡大覺,尤其是那蜷曲慵懶的睡姿,讓每個進門的香客不由得扭頭去看。看到這些情景,我們趕緊退了出來。而我卻在想,一個彈丸小村,竟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積澱。

隨後,我們穿越了作坊街、祠堂街、回民街,體驗了農家樂、小吃一條街。我們的總體感受是,袁家村的作坊頗有特色,小吃非常豐富,人流氣場相當旺盛。一條狹窄的石板小巷裡,兩旁挨挨擠擠,全是古色古香的店鋪,有油坊德瑞恆、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盧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閣、麵坊五福堂、茶坊童濟功、醋坊五味齋、布坊永泰和、藥坊同順堂……這些店鋪作坊,全是明清式建築,店店古樸,鋪鋪典雅,頗有關中風味。再看那些小吃,有粉湯養血、厚德麻花、生汆丸子湯、鐵鍋雞、蕎麵餄餎、老豆腐、蜜汁醬菜、自制米線、武大郎燒餅……簡直琳琅滿目,無所不有,看都看不過來。但是,我們也下意識地發現,除了關中小吃應有盡有之外,也吸引來了外地許多特色名吃落戶在這裡。小街上,人流如潮,咕咚咕咚,向前湧動著。我們三個簡直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傻乎乎的,左顧右盼,滿臉茫然,被人流擁擠著,裹挾著,慢慢朝前走去。

袁家村走筆

最後,我們來到了客棧一條街。只見兩旁高樓大廈,仿古建築,雕樑畫棟,明明晃晃,既豪華,又氣派,一股強烈的現代氣息撲面而來。但能看到的是,有些還在繼續建設,有些還在招商階段,有些還沒有正式營業……總之,我的感覺是,袁家村正在不斷地滾動發展,正在火焰式蓬勃發展。

回望袁家村,我邊走邊想:他們真不簡單!

據說,十多年前,地處關中平原腹地、背靠九嵕山的袁家村,只是個有六十來戶人家的小小的村子,雖然距離唐昭陵不到十里遠近,坐擁區位優勢的便利條件,但鄉村旅遊發展卻幾乎為零。為什麼這些年,就如火如荼地發展到了今天這般地步呢?有人說,理念決定觀念,思路決定出路,唯有開拓創新,方可創造未來。有人說,袁家村景區用免費模式走出了旅遊的新天地。

“看的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種鄉愁是人的生命中最具吸引力、最勾人魂魄的東西。袁家村將關中地區民俗傳統文化與現代旅遊融合在了一起,將特色民俗小吃、茶館、技藝、遊樂與文化創意、休閒體驗、生活方式融合在了一起。

所以,袁家村就成了關中印象體驗地,鄉村旅遊就做成了,而且越來越火爆。

耿軍平,曾用筆名耿峻平、林曙,男,永壽縣渠子鎮車村人。1988年畢業於彬縣師範,93年畢業於陝西省咸陽市廣播電視大學。教書14年,當過小學教師、中學教師。2002年調入縣政府辦公室。2008年,任縣政務大廳副主任;2012年調任永壽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至今。1994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後寫過小說、詩歌、散文,陝西省作協會員。2013年出版散文集《生命之花》,現有散文集《生命之根》近期即將付梓,詩集《生命之火》等待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