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攻擊性行為,卻被診斷為孤獨症,你怎麼看?

blingblingni




談一談什麼是孤獨症

我們說到孤獨症,需要知道它是兒童孤獨譜系障礙中的一種神經發育缺陷導致的疾病,一般在孩子出生後5、6個月左右時會被家人發現,孩子與家人眼神交流較差,容易哭鬧,隨著年齡增長,開始出現語言溝通障礙,還會存在刻板行為。很多人對自閉症瞭解不多,所以當孩子開始出現自閉症早期症狀時,家長容易忽視,等到疾病發展嚴重,孩子的正常功能受到影響時,家人才意識到病情的嚴重性。



孤獨症的常見表現

那麼剛才說的孤獨症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為:極度孤僻,不能與他人發展人際關係,包括自己的父母在內,患兒都不能表現出親密感;言語發育遲滯,失去了用語言進行交往的能力,患兒對詞語沒有明確的概念,如分不清你、我、他之類的代詞;重複簡單的遊戲活動,並渴望保持原樣不變,如果他自己的規則被打亂患兒會生氣、哭鬧、甚至會有衝動行為;缺乏對物體的想象能力和靈巧的運用能力也是孤獨症患兒的表現之一,比如在上幼兒園時,患兒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也不會和小朋友玩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如過家家,扮演老師和學生等等。



孤獨症有明確的發病原因嗎

很多人要問,自閉症發病原因是什麼,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得自閉症,導致自病症發病的原因錯綜複雜,現在科學上還沒有明確的解釋,而大多數學者認為其發生是基因與環境的共同作用,被納入研究的環境因素眾多,多數沒有定論,但有2條是已被明確的自閉症高危因素:(1)有患自閉症的兄弟姐妹;(2)有精神分裂、情緒障礙或其他精神及行為問題家族史者。



是不是孩子不說話或者哭鬧就一定是孤獨症呢

當然不是,上面介紹的自閉症早期症狀表現不能單一的去定論,或者因為孩子出現了某個症狀就定診為自閉症,家長髮現孩子有上述表現,並且上述症狀集中體現在一個孩子身上時,家長們就要提高警惕了,需要到專業精神疾病診療機構,聽取專業醫生的評估,從而進行下一步的臨床治療。


精神知多少


孩子沒有攻擊性行為,卻被診斷為孤獨症?你對這個診斷結果有疑問也是很正常的。

在我們身邊,很多的自閉症小朋友都表現比較多動,有的時候不安寧,不守紀律,喜歡跳來跳去,是因為孩子是在自我刺激,需要這種活動量較大的動作來滿足自己前庭的需求,所以,在人們的印象中似乎自閉症都是伴隨著多動症共生的。

但是ASD本來就是一個譜系疾病,也就是說每一個孩子的症狀都略微不同,除了行為和社交這兩個核心症狀之外。所以,孩子很安寧,很乖,並不能就此排除自閉症。因為有的孩子有感統失調,平衡性很差,有的孩子卻沒有這方面的特徵。

所以,孩子很乖,沒有攻擊性的行為,比較安分,干預起來應該還是可以的,至少會少了很多傷害他人和傷害自己的行為。這也是許多自閉症家庭都頭疼的事情。許多孩子因為攻擊行為被老師和學校勸退,管理起來風險也會很大。

既然孩子已經確診了,那麼就要調整好心態為孩子的康復訓練做干預了,除了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機構之外,還要從家庭干預中為孩子保駕護航,現在用的最多的是ABA行為干預療法,採用輔助,強化以及分解這幾個過程對孩子進行多方面的訓練。最好能夠掌握DTT的實操經驗,從發出指令到一個環節的結束,都需要家長和孩子的配合。

大家有疑問的,可以留言給我,有時間我會一一回復!


育兒伐木累


看到這個問題,相信許多家長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都說自閉症的孩子一般都好動,愛打鬧,不安寧,而我自己的孩子很安靜,怎麼可能是孤獨症呢?”其實這是大家對孤獨症的表現形式還不太瞭解。因為在我們身邊許多孤獨症的孩子都有愛動,愛打鬧,不遵守規矩的表現,所以把多動作為孩子有孤獨症的第一表現也是很正常的。那下面就讓我們瞭解一下,為什麼沒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孤獨症的原因,攻擊性行為和孤獨症的關係,判斷依據,以及如何對患有孤獨症的孩子進行干預吧!

一、沒有攻擊性行為,卻被診斷為孤獨症的原因

因為孤獨症是一種譜系疾病,每個孩子都會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因此除了行為和社交這兩大核心症狀外,不能因為孩子很安靜,很乖,就判斷孩子沒有孤獨症。

二、攻擊性行為和孤獨症的關係

絕大多數人對孤獨症存在這樣一個誤解,“孤獨症就是攻擊性”這些絕大數人中甚至還包括主流醫學界。那麼要解開這個誤解,瞭解“孤獨症”與“攻擊性”的關係,就要先從“孤獨症”本身病理可以造成什麼狀況說起。

簡要來說,孤獨症可以使患者的感官知覺出現異常,在我們普通人眼裡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對他們的大腦處理起來就是沉重的負擔,給他們帶來痛苦體驗,又因為無法表達無法宣洩,在這種狀況下就有可能表現出我們常人無法理解的表達方式,比如十分暴躁近乎於自殘,倘若此時周遭再沒有一個良好的引導,就會變本加厲,進而演變成普通人眼裡所謂的“攻擊性”。

因此“孤獨症”所表現出來的“攻擊性”實際上與個人經歷有關,那麼“孤獨症”就不能與“攻擊性”劃等號,兩者要區別看待,誤解自然也就解開了。

三、孤獨症的判斷依據

這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及日常具體表現來判斷,主要依據是社交障礙以及嚴重的興趣狹隘和刻板偏執行為。

四、如何對孤獨症進行干預

1.運用策略幫助溝通。假設所有的孤獨症兒童都有學習能力,並用清晰精確的語言和他們說話,切記避免強硬的口頭命令;

2.使用策略來幫助孩子解決社會和行為問題。學習過程中可以使用特殊的興趣來進行促進,也可以通過同伴建模進行教學,用閱讀故事的方式來顯示不同場合的適當行為;

3.使用策略來幫助感覺問題。如劃定教學空間,觀察孩子的學習框架等。


莓果媽媽


我必須澄清一個關於孤獨症譜系障礙的一個事實,我們大眾眼中的“攻擊性”與“孤獨症”、“自閉症”與否根本沒有關係!


打個比方,一個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有攻擊性的“精神分裂”的地步的?這與他的遭遇是有直接關係!任何一個人只要不是刀槍不入的神佛,都有可能有攻擊性,為何“孤獨症”有攻擊性就會是“孤獨症”本身導致的呢?顯然沒有絲毫道理!

所以,這就是這個問題的提問者的一個誤解,也是絕大多數人對孤獨症的誤解,甚至是主流醫學界對孤獨症的誤讀!讓這些根本不知如何辯解的孤獨症譜系障礙人士更加有攻擊性,普通人被精神病後也會百口莫辯更何況這些有社交障礙的人了!


至於“孤獨症”本身病理可以造成什麼狀況,簡要地說可以使他們感知覺出現異常,在我們普通人眼裡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大腦處理起來就是沉重的負擔,進而帶來痛苦體驗,而他們無法表達無法宣洩,在無法疏解的狀況下就有可能有我們普通人眼裡無法理解的表達方式,比如大喊大叫比如近乎於自殘,如果周遭再沒有一個良好的引導,就會變本加厲,就有可能出現別人眼裡的所謂“攻擊性”……這個“攻擊性”的出現說白了還是和其遭遇有關。

所以,我們不該把任何一個“孤獨症”與“攻擊性”劃等號,孤獨症是孤獨症,攻擊性是攻擊性需要區分來看!這樣才不會把孤獨症妖魔化,被妖魔化的孤獨症會被更多人歧視誤解,是極其荒謬的!


這樣題主的問題就好解答了,孤獨症的判斷依據是社交障礙以及嚴重的興趣狹隘和刻板偏執行為,這個帽子是不可以隨便亂扣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及日常具體表現來判斷。

就答這麼多吧,望回答有幫助!


【一位孤獨症兒童的父親,孤獨地看世界,也許是最獨特的視角,堅持用文字感染大家,請關注我,請喜歡我的文章的人們評論轉發擴散,請做我們能做的,請尊重自閉症譜系的生活,我已成立育兒群,譜系與普通孩子家長都可加入,請私信我,謝謝】


孤獨行者Noodle


當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的時候,我們會以片面的方式去理解自閉症兒童,只去識別另外的一些特徵。如果是權威機構診斷了,那就接受這個事實,開始打算以後的訓練安排,會有收穫的!

自閉症孩子在小的時候往往都是獨來獨往,專注某一件事情,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沒有眼神接觸,平衡感比較差,教孩子學某一個他不關注的事情特別難。

而隨著年齡的增大,部分孩子情緒暴躁,甚至出現攻擊別人的特徵,越來越難管理,這需要從小訓練孩子,在情緒上,身體上,智力上都需要反覆強化引導。

每一個孩子對我們父母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陪伴孩子也許你會發現一些樂趣,享受親子教育,相信未來是美好的,不放棄加油^0^~


芽芽小精靈


美國精神疾病協會在《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最新版的標準)中,將自閉症譜系障礙(DSM)進行了重新調整.

在這個調整中,自閉症譜系障礙包括了廣泛性發展障礙,阿斯伯格症,還有我們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自閉症.

樓主所說的打鬧不安寧,是阿斯伯格綜合症的表現,也是自閉症譜系障礙的一種。

主要表現為有比較強的攻擊性,這種孩子往往一言不合就開打,在其他人看來喜歡攻擊別人。

阿斯伯格攻擊性的源頭在於:他很想讓別人理解他的世界,可是又存在社交障礙,往往以大家不太接受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溝通,比如打一下,吐口水等等.

阿斯伯格綜合徵的患兒往往智商都很高,某方面的智能上有過人之處,只要在他的人生中找到適合他的位置,他就很容易成為某個方面的佼佼者。


樓主說的孩子安靜不善言語,希望好好觀察下孩子,是否存在幾個明顯的表現:

與人溝通是否能順利表達自己

溝通的過程中是否有情感的流露和互動

是否存在與人交往的障礙

是否存在刻板動作,比如喜歡重複一個刻板動作,比如有的孩子要聽衝馬桶的聲音,就會一遍一遍的去沖水。

如果存在建議找正規的醫院,多找幾家去診斷一下,積極診斷,慎重下結論。


花愈花者


有攻擊性和喜歡奔跑打鬧是自閉症孩子的一個表現,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自閉症孩子都喜歡這樣。有的自閉症孩子真的很乖的,特別喜歡安靜,一言不發的同時也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耍,就是喜歡自己在那玩自己喜歡的。

雖然都是自閉症,但是真的是千差萬別的,不要把自閉症的所有症狀都套用到一起,有些孩子是全部有,有些只是有幾項,所以針對孩子的情況進行康復訓練。效果會更好。也不要總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較,這樣反而會形成心理落差,適得其反。


羿雲天說


個人覺得自閉症是情感感知和表達有障礙,有時候他想表達但是表達不出來的時候,可能就會咬人什麼的,著急。還有的可能根本就不想表達,很安靜,為什麼叫自閉症,也許就是自我封閉。不是故意的,主動的,是大腦某塊情感區域發育的跟正常人不一樣。他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調動起來很順暢,更有甚者,就沒有這個認識,他自己並不覺得自己不正常,他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是,父母親人是正常人,就會覺得他不正常,跟他交流沒反應,很痛苦。看過一個節目,很早的了,有個雙胞胎都有自閉症,他們的爸爸不上班,就一直干預他們,比如吃飯,就每次都會讓他們說吃飯兩個字,就那麼餓一會兒,才給吃,每天每天都是這麼重複,不知道他哪天就會說吃飯兩個字了,花很長時間的。正常孩子不用刻意教這麼長時間。


瓶子40358


有沒有攻擊性行為和孩子天生的性格有關,也和家長對早期家庭環境的營造有關。正確引導,給孩子一個溫馨、穩定、安全,有利於孩子緩慢學習和進步的環境,對孩子情緒的平復和各項功能通過訓練的進步都有很大裨益。


高維腦洞


自閉症兒童沒有攻擊行為的很多,並不說只有有攻擊行為的才是自閉症,有攻擊行為的孩子,我們把他這種動作行為稱之為攻擊,在他們心裡,也許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或者是另外一種語言的表達方式。

當他想引起其他人的關注,可是又不會語言表達,同時也不知道採取什麼方式,只好過去碰一下,當然力度自己在不懂得控制的情況下,就會讓對方覺得是受到攻擊了。

還有一種孩子:當其他人發出的聲音過於誇張,令他感到不適(聽覺敏感的),這時自閉症孩子也會下意識的出現攻擊行為。

易衝動,易怒,精神多處於緊張狀態的自閉症孩子,一旦自己的情緒得不到梳理宣洩,難以抑制時候,也會有攻擊行為。


這一部分孩子在自閉症兒童當中只是個別現象,許多的星兒並沒有攻擊行為,有的還特別安靜,靦腆,甚至自身遇到攻擊的時候,不懂的去還手和防衛。

這位題主的孩子應該是剛診斷不久,還不太瞭解譜系孩子的特點,建議跟著機構多學習一些知識,家長要多掌握一些家庭干預方法,因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待在機構,他們終究還是要回歸家庭,和社會,而父母才是給他影響和訓練最多,最方便的“特教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