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孝顺父母的角度看,我们该不该把父母送进敬老院?

人活着为了吃


我今年24岁,爸妈年轻只有49岁。原来和我母亲参观了养老社区,我一个年轻的孩纸都觉得好,把眼光放到几十年以后,我们的身体还会如此健康吗?(因为人的身体不会越来越好),试问自己要怎样的生活?自己在需要照料的时候不仅要请保姆,还得让子女费心,在家装的摄像头没事就看看虐待没虐待,挺劳神的,毕竟那个时候子女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购买了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不但可以对接专业的养老社区,还可以用保险产品做传承,做财富规划,入住专业的养老社区不需要押金,不需要排队。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的养老情况:目前的养老金每年3%递增,除去社区花费每月有近一半结余;房子租金不会太高也不指望增值适当时候可以考虑卖了做备用;

又省去保姆护理保洁小时工和其它生活支出;

还可以每天和一群有文化有素质的老年小伙伴们参加各种兴趣班,生活丰富多彩,餐饮健康多样;

周围还有山有水的可以出去走走,想去别的城市社区交替短住也方便安排;

商业年金和社保养老金都是活多久领多久,她们要做的就是健康快乐的长寿就好了。

如果是住这样的社区我觉得我爸妈会很快乐,很有尊严,我会很省心,我会更加努力的工作让他们拥有更好的品质老年生活。


满意宝事务所


之前的我一直认为,送父母进养老院是特别不孝的行为,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现在老了却把他们送进养老院,父母得多心寒。

直到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综艺节目我们的师父,改变了我的想法,有一期师父是牛犇,他就住在养老院,我发现养老院的那些老人们很幸福,差不多的年龄有着共同语言,他们一起唱歌,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锻炼,每个老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孩子们都忙于事业,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父母,他们自己在家很寂寞,反而到了养老院,有那么多的伙伴一起,生活也就不再那么索然无味。

所以,送不送父母去养老院,要看自己的父母状况,他们如果不想去,那肯定不能送,如果他们很向往那个地方,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哦。



韩韩zz


从标题来看,有点自相矛盾,为什幺这样说呢?孝顺父母与送敬老院有啥关糸。作为子女孝敬父母,父母自然知道,就是送敬老院,父母也啃定不会说啥。不要怕别人说什幺,父母只是你的父母,反之,要是不孝顺父母,不要说送敬老院,你不闻不问谁想管不了、一句话,孝敬父母别人能看得见包括自己父母,靠嘴说不行,有的人父母老了,不闻不问,死了大办丧事要脸面,别人照指脊梁沟,我认为养老同养小是一会事,孝顺父母,自已的子女会看得到,以后我们老了,子女也会仿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每个人包括我在内,继承发扬好这一传统。


寒冷144115435


你问的问题也是不好答复的。因为敬老院的条件差别太大了。

比较正规的敬老院收费高,但是可能有护士,简单的医疗设备,她们像医院住院部一样二十四小时有护士值班监护,一旦哪位老人出状况马上有人去做比较符合规范的科学处理,然后不失时机的送往医院。

可惜,据我所知,现在一般县以下没有多少这样高等的敬老院。

那些只是有几间房子,顾些没有任何护理知识的阿姨和老头,有个食堂,别的什么都没有的是多数。

这些敬老院谈不上对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人性化的区别对待的服务的。也就是和你签了很多免责的协议后,等于收了你的分子钱。

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千差万别的,吃饭的习惯和因慢性疾病需要饮食的禁忌,以及按时吃药的管理?你可以想象在自己家里自己的儿女都不可能做到无微不至。所以,这个不多说了,你懂的。

我可以举两个真实的例子来给大家说说。

一,我一个亲戚因为脑中风偏瘫了,家里绝对没有人伺候他,因为他是个单身,那年七十岁。但他有退休金,送到敬老院后,敬老院的任务就是每天给他送到屋里三顿饭。天气好了,把他自己配备的老年车推到院子里晒太阳就完事了。住了半年他坚决不住了,因为他想吃什么是不可能的。谁也不会单独照顾他,也没有那么多阿姨去一对一,哪怕一对二的照顾老人。

回去后,给他找了个农村的,但有点文化的六十岁的阿姨住家专职伺候他,条件是每个月的退休工资让阿姨管理,吃饭以病人的要求和习惯为主。剩下的钱都是阿姨的收入。当然,亲戚也是不定时的监督的。

很好,老人在自己家里快快乐乐活到八十八岁。

二,另一个原来在敬老院住一个房间的老人,七十四岁,能吃能喝,只是不会说话了。局外人看着他非常善良,年轻时候肯定是个帅小伙子。

他的一个女儿在离敬老院不到五百米的街上开饭店,另外那个女儿看模样有三十七八岁,长的非常像她爸爸。嫁到台湾了。

那个台湾女婿和他女儿回大陆来看他爸爸。也就住附近旅馆几天走了。开饭店的女儿也是忙的几天去敬老院看看老爸一次。

她爸爸怕冷,有一天冷空气来了,敬老院阿姨夜里没有人去管理老人。老人的女儿到第二天可能自己也觉得冷了,所以抱了一双被子看他爸爸来了,但是她来的晚了,她爸爸冻生病了,高烧不退。

女儿把她爸爸送医院了,几天后,可爱的老人走了!

所以,敬老院好与不好?是看你家庭经济情况富与不富?还要看家人到底怎么想的。老人老了是无能为力的,也像他自己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一样,没有大人的精心呵护怎么可能长大呢?

所以,除了癌症和突发疾病外,老人活的高寿与否是和子女的责任心,以及道德高低成正比的。




沉稳F


看了大家不少关于老人去养老院是不错的选择!我想只是你还没有给你的父母养老呢。

跳舞、唱歌、画画,呵呵多么理想化啊!那只是你父母身体健康,心理也健康的情况下!人是群居动物,更是讲究亲情的高级动物。人老了,会感到孤独,空虚、无助。老人讲究身心健康,更是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孙在自己身旁,哪怕每天看一眼说几句话老人就心满意足了。送进养老院是没办法的办法。到了养老院经常看到同龄人一个一个的离世而去,那是什么感觉?老人心里能舒服?坐吃等死就是他(她)们的日常。至于没有时间照顾老人,那只是你的借口而已。你还没有耐心照顾自己的父母,还指望服务员像子女一样照顾你的父母?你说你是孝顺?还是抛弃你的父母?


人间四月天4217798


这要看家庭收入和生活的区域而定。好多城市请工人巳经四五千、加上生活费一个月上万元了,而有些城市请常驻在家的菲佣一个月也才最多四千元、有能力承担就请工人、没能力就去养老院、就拿我老姐来说、目前如果要照顾我可以在家里照顾、但孩子要留学,压力更大了我就只能送她去养老院、反正话要提前和老人说的明明白白、就算不要送也要偶尔讨论一下话题、好让老人有意识自己去养老院提前看看、了解一下情况老人会踏实一些!我姐就偷偷去看过了、说市中心的生活不怎么好、郊外的吃的好住的是单间!而且都有电梯、护工人手也足够、价格到是也差不多啦,三千左右


水秀


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表达我的想法。

第一个方面:情感认知,转变观念

天伦之乐是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向往的和谐幸福的画面,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身体健康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或者分居两处,平时相互照顾,年节欢聚一堂,这是每个家庭向往的理想生活。

可过日子哪有没有嫌隙的,有的是老人强势干预子女的选择,有的是年轻人不习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孩子的方式、生活习惯、作息时间表等等等等,两代人的差异长时间的存在,矛盾日益积累容易导致很多问题,处理不好就是麻烦。

如果到了讨论去敬老院的时候,一定是面临暂时不能在一起生活的问题,我们不去讨论原因,首先探讨观念上的问题,不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如果一提敬老院首先想到的是不孝顺,那就别去敬老院了。敬老院不是虐待老人的“监狱”,也不是儿女不给父母养老的“墙头记”,从思想上两代人认同了敬老院是解决现存问题的解决方式,丢掉了思想上的包袱,就不存在应不应该送老人去敬老院的命题了。

第二个方面:前一阵子热播的《都挺好》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主要反映出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同时“苏大强”的“作”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究其根源老年人除了物质上的保障以外更需要精神上的呵护。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生活在城市中有三个孩子的家庭并不多,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挺好》中三个子女把具有代表性的个体综合到一个家庭去体现。首先如同老大“苏明远”远赴国外留学、生活,或者孩子在一线、二线城市,老人在农村、县城,老人需要照顾又不能或者不适应在国外、大城市生活,到敬老院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其次如同女儿“苏明玉”公司高管或者企事业单位乃至生意场中的精英,无论结婚与否,他的精力不足以全面的照顾老人,但经济条件允许,选择标准高一些的敬老院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第三如同“苏明成”,他们小两口本身并不是不孝顺的孩子,虽然主观上想尽力做好照顾老人的生活,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依然存在,老人给找工作、买住房(或者交首付)、娶媳妇,但他学历有限在工作中还是成长期,婚姻中还是磨合期,如果不能协调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去敬老院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第四如同“苏大强”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孩子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家庭、事业,不可能天天守在父母身边,老年人精神上的孤独感就是他们“作”的缘由,工作了一辈子,送走了老人、养大了儿女,现在突然没有存在感了,怎么体现自己的价值呢?我觉得就不如去丰富自己的生活,老年大学学画画、学乐器、学摄影、游山水、品美食,培养一个兴趣爱好,如果说经济条件不允许,那下下棋、养养花、钓钓鱼、唱唱曲,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自己的圈子,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敬老院是其中的一个选择。

仅代表个人观点,码字不易,不喜勿喷,谢谢。


清风写竹影


以前从事过一段养老相关的研究工作,说实话一开始感觉把老人送养老院其实是一种逃避责任的行为,但是了解多了发现,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也确实要客观看待这个事,并且也要尊重老人家的状态。

好处 :

1、生活更丰富:当然是去好点的养老院 。活动组织特别多,老人家能多点乐趣,现在的养老院都带一些,类似老年大学的科目,看书,跳舞,唱歌都能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并且会让同龄的有经常接触的机会。有许多能在一起说话,聊天的同伴 生活不用那么的孤单。解决了精神需求。

2、医疗保障更健全:养老院都带一些医疗系统,安全都有了保障。而且有些好点的机构,服务人员也会基本的急救常识,甚至有的养老院就有自己的医疗团队,提供急救的帮助,生命安全有了比较完善的保障。


坏处:

1、逃避子女责任:子女忙 为了自己的生活利益,故意逃避子女责任的,送去了养老院也不管不问的,也会寒了老人家的心、特别是有的养老院 如果照顾不周 老年人为了不耽误儿女的工作 一般也不会说 没有儿女陪伴 很孤单 最重要的是缺少家的感觉。

2、有些父母观念比较保守,不愿意接受外面养老,也会担心一些周围老朋友的看法等等因素吧,比较难接受养老院,硬塞进去,也会让老人家很难受。


所以综合老看,如果有好的条件,父母也能接受,养老院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去之前一定要花精力时间考察清楚,也要充分沟通父母的感受,否则有些好事也会变坏事。


保小二


我先抛出我认为的基础逻辑:孝顺分很多种,最好的那种永远是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眼中的。

父母非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村出身,有农村医保和农村养老保险。

父母有些小吃的手艺。

我对父母以后的养老的规划:

第一阶段

在他们精力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尊重他们的意见,打工、继续做小吃的生意,或者从事其它的,他们愿意做的事情,我都支持。

这个阶段他们能够自给自足,偶尔还会给子女一些补贴。

作为儿子的,只需要给父母科学而合理的,关于生理和疾病的一些建议和检查就行了。

力所能及的时候,给他们买些商业保险。

让他们以他们习惯和舒服的方式,自然地过渡到他们需要依靠子女的阶段。

第二阶段

在他们大部分时间都需要依靠外部的力量来生活的时候。

第一选择,如果各种条件允许,我会请护工在家里帮助我和家人照顾父母。

第二选择,我会在就近的地方给他们寻找一个养老机构。

无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是在当时综合条件下,能够提供给父母的最好的赡养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这是我个人能够提供给我的父母最好的赡养条件。

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家庭和成长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最终都会决定你对事情的处理态度。

而现在这个可爱又可恨的社会,总有太多理念和舆论,让人迷失自我,让人失去了对事情的真实表达和判断。

但是,生命留给我们成长,留给父母等待我们成长的时间都是短的。

人生苦短,做回自己。

无论自己是无比平凡,还是无比突出。

生养的恩情是天高地厚,但你尽力给的总是最好的。


不吃葡萄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时时提醒我们做一个孝顺的人,来报答父母亲的养育之恩。

但现在新一代青年人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经济大发展,生活大爆炸。每个人都忙于生计,劳命奔波。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夫妻,上有年迈的老人,下有需要好好教育的小孩,中间就是工作。时间与精力已及经济能力往往限制了他们的行为,因此上一代就要做出让步住进敬老苑,把更多的生活资源留给下一代。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当下的社会问题,往往会有悖伦理道德的,但并非是错误的。因此送老人进养老院和孝顺不孝顺不能构成因果关系,只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客观角度而言,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性还是归顺于物质世界和社会经济大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