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探尋“大城市養老”的破局之道

高质量养老看江苏 | 南京探寻“大城市养老”的破局之道

南京市是長三角地區的特大城市,戶籍人口697萬,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46.8萬,佔總人口的21%;65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99.65萬人,佔總人口的14.3%。按照國際通用標準,南京已經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這樣一座人口規模巨大、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面臨著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等特點帶來的挑戰,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顯著,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樣性、個性化、品質化的發展趨勢。

如何有效滿足老年人及其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如何填補供需“溝壑”?南京市探尋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大城市養老”破局之道。

用地難、用地貴?

養老服務設施已成小區標配

高质量养老看江苏 | 南京探寻“大城市养老”的破局之道

近年來,南京市進入寸土寸金時代,特別是核心城區,養老用地不僅價格昂貴,而且資源十分匱乏。

為破解這一困境,《南京市養老服務設施佈局規劃》制定出臺,明確養老公共配套設施與住房建築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確保新建小區養老設施建設落實到位。2017年至2018年,全市共規劃新增養老服務設施面積125萬平方米,預計增加養老床位約3萬張。此外,南京市提出“兩無償一優先”發展養老設施,即40%以上社區用房“無償”用於養老服務,公建配套的養老服務設施“無償”提供給非營利性社會養老機構運營,明確提出行政事業單位的閒置用房“優先”用於養老設施。

目前,全市共有42萬多平方米社區用房無償用於養老服務,佔社區用房總面積40.1%,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達標率為100%;進駐社區開展養老服務的養老組織從2012年的96個,發展到目前1211個。

根據《南京市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管理辦法》,到2020年,南京每個基層社區服務中心都將設置一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全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00%全覆蓋,在全市打造“15分鐘為老服務便民圈”。

“一床難求”?

老人在家也可享受專業服務

大城市養老難的突出表現之一是“一床難求”。由於高齡、失能、失智、空巢老人逐漸增多,城區養老機構床位供給產生嚴重短缺。與此同時,受傳統觀念和生活習慣影響,大多數老年人更願意在家裡養老。但失能、失智老人在家如何實現有質量的養老呢?

2017年,南京市創新推行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按照普通養老機構的服務標準,由養老服務機構為居家的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提供養老服務的家庭床位,並建立家庭養老床位綜合運營補貼及評估機制。將養老機構的床位設到老人家庭,養老機構通過“互聯網+”鏈接居家老人,實時掌握老人動態和生理指標。

家住鼓樓區祖師庵4號的蔣奶奶率先嚐試這一服務後就被“救了一命”。2018年10月的一天,她不慎從床上跌落,智能床墊及時報警,養老機構工作人員調用智能攝像頭看見老人趴在地上起不來,15分鐘內就趕到現場化解了險情。“對於在家養老的失能、半失能老年群體而言,這一服務無疑是‘雪中送炭’”。鼓樓區瀚瑞老年人服務中心負責人梁飛說。

家庭養老床位既滿足了老人“養老不離家”的願望,享受到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又有效節約了養老機構的床位空間和運營成本。目前,全市已發展家庭養老床位3150張。

高质量养老看江苏 | 南京探寻“大城市养老”的破局之道

對於有長期護理需求的家庭而言,“喘息服務”是“及時雨”,也是剛性需求。湯小霞是一位癌症患者,為了照顧80多歲的失智老伴楊大爺,她已身心俱疲,急需喘息的空間和時間。像湯小霞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

南京市探索養老機構對老人家庭的專業支持路徑,對由家屬長期照護的重度失能老人,每年由政府購買養老機構服務,為老年人提供15天的免費照護,讓家屬得到適當喘息。目前,南京市符合申請“喘息服務”條件的約有1000人,已有200多個家庭享受到了政府埋單的“喘息服務”。

不通過購買,老人也可在家享受互助養老服務。陳阿姨是一名養老服務志願者,她每天到劉奶奶家服務兩小時。在這兩個小時裡,陳阿姨還幫老人做好午飯、收拾屋子,給80多歲的兩位老人解決了最棘手的難題。陳阿姨每天工作的這兩個小時,都會被記在她“時間銀行”的存摺裡。在她60週歲後,需要別人提供幫助時,就可用原先存儲的時間進行兌換,實現互助養老。

目前,南京市正開發完善全市統一通存通兌的“時間銀行”信息系統,加強“時間銀行”規範化建設,全市1.5萬名“時間銀行”養老服務志願者直接服務2.9萬名老人。

養老人才緊缺?

高素質從業人員數量已成倍增長

養老服務人員待遇普遍較低,養老服務行業“招人難、留人難”已經成為制約養老服務發展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高,養老人才緊缺問題更加突出。

近年來,南京市出臺一系列“拴心留人”舉措,大力發展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南京對從事養老護理崗位的大中專畢業生,一次性給予3萬元-5萬元“入職補貼”,對所有工作滿1年的養老從業人員,每月給予100元-800元“崗位補貼”,並納入“積分落戶”條件。市屬高校開設養老行業經營管理、老人照護等方面專業班次,民政與相關高校合作開設老年服務專業學歷教育,加強養老專業人才儲備。建立養老服務褒獎機制,常態開展養老服務職業技能競賽,優秀者可獲市級勞模、“三八紅旗手”“五四青年獎章”等稱號。

高质量养老看江苏 | 南京探寻“大城市养老”的破局之道

目前,全市有養老服務專業人員9618人,其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員工比2012年增加2.4倍,73.4%的從業人員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獲得高級以上證書的197人,比2012年增加33倍。全市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呈現“數量大幅增加,素質全面提升、結構持續優化”的顯著特徵。

擔心服務品質?

養老服務滿意度達87%

老年人不僅關心如何養老,同時還關注能否獲得質量好且方便可及的養老服務。

2018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出臺《南京市提升養老院服務質量若干意見》,在養老床位供給、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深化醫養結合、養老院“適老化”加裝電梯等方面推出一系列突破性政策舉措。據南京市社科院民意調查中心“萬人問卷”最新調查,養老服務滿意度達到87%。

高质量养老看江苏 | 南京探寻“大城市养老”的破局之道

從2012年開始,南京市10個部門共同推進醫養結合工作,逐步形成“養老機構辦醫療、醫療機構辦養老、兩類機構籤協議”醫養結合模式,並實現醫養結合型養老院、養老院醫療護理醫保支付全覆蓋。同時將醫養結合模式重點向社區居家養老和上門護理延伸。近兩年,全市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從105家增加到198家,養老護理型床位佔比超過85%。

專業鑄就品質。南京市推動養老服務管理標準化,制定《南京市養老機構等級評定標準(試行)》,將養老機構分為5個等級,規定4A級以上的養老機構必須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推動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化,出臺《南京市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試行)》,對老年人服務分級分類管理,評估人員持證上崗,受評估老人佔比達20%。

高品質養老服務離不開監管助力。2018年,南京成立全市養老服務質量指導中心,對養老服務組織的服務質量實施動態監測、綜合監管。建立“凡補必評、凡服務必評、凡評必掛鉤”養老服務評估機制,加強養老服務組織的過程監管。在推進“互聯網+”養老中,社區助餐、家庭養老等服務試點刷二維碼、刷指紋,實現養老服務質量監管“前端有評估、中端有比對、末端有記錄”,推動養老服務質量提升。

此外,為給養老服務業增添活力和可持續發展動力,有效滿足大城市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的旺盛養老需求,南京市大力撬動社會資源,深入推進養老機構公辦民營,提高運營效率,鼓勵家政企業、餐飲公司、物業公司等市場組織轉型從事養老,明確福彩公益金用於養老服務的比例不低於50%,用於促進社會力量發展的養老資金不少於總資金的40%,滿足養老服務有效供給。同時利用市場機制,強化供需對接,引導消費市場,助推養老產業良性發展。

來源 | 中國社會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