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造大和号战列舰是否得不偿失?

星汉灿烂0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在看来当然是这样。

首先,大和号、武藏号造价高昂,单价预算为1亿2000万日元。

这个造价极高!

要知道,1936年,日本海军300多艘主力舰的总预算,不过5亿日元。

而日军主力航母苍龙号,也就4000多万日元造价。

而更先进的翔鹤号航母,大概是7000多万日元造价。

可以说,有制造大和号武藏号的费用,都可以造出四五艘新式航母了,重新编组强大的一支日军中途岛航母攻击编队。

其次,大和号、武藏号建造时间都非常长。

以大和号为例,1937年1月开始建造,下水是1940年8月,整整3年半多时间。

而苍龙号、飞龙号,仅仅建造了1年。翔鹤号也就建造了1年半。

有建造大和号和武藏号的物力,可以造一堆航母了。

最后,大和号、武藏号并没有实际作用。

如果花费很大,建造时间很长,却有极大的作用,大和号、武藏号也是可以接受的。

事实正好相反!

其实早在1942年,英国的超级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反击号,在马来亚海战被日本战机轻松送入海底,日本人就应该知道战列舰时代已经结束了。击沉这两艘战列舰,日本只损失了6架飞机,死亡18人。而英国两艘战列舰的水兵,死亡高达840多人!

双方的损失比是天壤之别的!

有意思的是,威尔士亲王号的防空火力其实极强,16门134毫米高射炮、41门40毫米防空速射炮,7门20毫米机关炮以及约80挺高射机枪,还有2部对空警戒雷达和4台火控雷达可用于对空战斗;反击号也装备有5门102毫米高射炮、24门40毫米防空速射炮和6门20毫米机关炮。

如此强悍的防空火力,也根本无法对抗日军区区88架飞机的袭击。

大和号和武藏号其实也是一样,不过是活靶子而已。

服役以后,他们并没有什么成绩。

以大和号为例,在太平洋航母对攻战中,它几乎没有参战记录,主炮也没有发射过。

直到1944年,日本海军孤注一掷,冒险采用战列舰突袭,发动莱特湾海战。这次,大和号终于有了开火的机会。

大和号总共发射了104枚主炮弹。期间,大和号击中了美国护卫航空母舰“甘比尔湾”,但炮弹穿透航母,并没有造成严重损失。

这是大和号唯一的战绩。可惜护航航母和正规航母不是一回事,简直天壤之别。护航航母都是用民船改造,主要用于反潜和对岸攻击而已。二战中美国一共建造了100多艘护航航空母。

这就是大和号唯一的战果。而莱特湾海战之前,和大和号一同出击的武藏号在空袭中被炸沉。

在最后的冲绳特攻中,携带单程燃料的大和号被美军300多架飞机按在地上摩擦,最终沉没,2498名官兵仅仅生存276名。美军只损失不到10架飞机。

大和号的建造本来就是荒谬的,完全是日本抱着大炮巨舰不放的产物,体现日本海军战略观念的落后。

白白耗费日本国家大量资源,造出大和号和武藏号两个废物。


萨沙


日本海军当年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法老的金字塔,日本帝国的大和舰,是世界三大马鹿”。

大和号战列舰虽然船坚炮利,有当世第一战舰的说法,但它浪费了太多的资源,消耗的1亿3千7百80万日元足够建设好几艘航母,还占用了上千名经验老道的海军官兵,每天吞吃着大量的补给和维护费,却没有贡献出除了“国民激情”以外的任何作战能效。假设日本战争初期能多几艘航母,可能太平洋战争是不一样的结局。

然而,且不说太平洋战争的胜负究竟能不能以初期的战争态势作数,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航母是先天表示着怀疑的。而战列舰却是绝对的大杀器,是战略力量。在原子弹、战略轰炸机、远程弹道导弹、核潜艇出现前,战列舰就是那个时代的战略装备。

虽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全世界所有的战列舰在二战期间都遭遇了滑铁卢。但是我们也应该肯定,正是通过这些战列舰,各国获得了极大的战略威慑能力。

现代人对太平洋战争的印象多是航母战争,什么中途岛、珊瑚海之类简直是家喻户晓。可是航母真正的发威得等到珍珠港事件之后,这已经是1941年底了。在此之前,大炮巨舰主义者在海军中相当有市场,战列舰在他们眼中是一等一的国之利器。

早期的航母也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和试验历程,20世纪30年代,航母的战技、战法、舰载机、指挥模式和运行经验都处于很初级的阶段。舰载机事故频发、作战能效低、脆弱不堪的二把刀是当时对航母的刻板印象。航母被放到编队中只是起到鱼雷攻击、侦察和运输装载的作用,是个低成本的战舰方案。

可以参考下现代的航母战斗群编队,当时的航母还没有这份殊荣,舰队核心位置是战列舰。整个舰队依靠战列舰的坚甲巨炮,展开与敌对决的各种阵型,如果缺失了战列舰这个核心支持,纯靠巡洋舰、驱逐舰的舰队根本无法抵敌。所以被条约限制的德国人哪怕再差也要造几艘“袖珍战列舰”和“战巡”,为的就是这份海上的支持力。

美国后来在“密苏里”的使用上就发生了一个问题——真打起仗来,看似威力强大的战列舰,你却往哪儿塞都不合适,也不可能让它们当主力被人围绕,完全不兼容革新后的海军打法。这种观感当年其实二战的美军也有,所以航母被提升后,主力战列舰全成了护航船。

所以战列舰这种战略性武器,在那个未产生海上军事变革的年代是无法被忽略的。日本海军作为当时顶尖的海上力量,也是依靠着扶桑、金刚、长门、陆奥这些战列舰为支柱,维持着自己的海上战略威慑。

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进一步膨胀以后,与西方列强争夺海上权益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日本要扩大自己的发展,就必须破坏欧美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即使不进行战争,也需要强大的战略吓阻能力,为日本的对外政治争得更多的话语权。于是日本在1934年修改了自己的国防计划,将美英列为设想中需要应对的敌人。到1936年,直接将英美列为要阻击的“外敌”。

1936年同年,日本拒签《新伦敦海军军备条约》。再加上同期美国已经在建造“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海军假日”一去不复返,“大和”的建造已经是板上钉钉。日本需要更新、口径更大的战列舰维持自己的武力。在这里,战列舰就是真理,就是国力和武力的体现,弱国没有与人谈判的权力。

日本海军一贯的思想就是“能抢就抢,能捞就捞,独立建军,不能便宜陆军马鹿”,建造大和号这种事,其实也是海军对自身的一次升级。再加上日本的工业能力和资源有限,所以他们更希望以工匠精神制造的精品来“以一敌三”。就这样,在美国海军为“北卡”是尊重《条约》搞356mm炮还是406mm炮时,日本海军已经毫不犹豫的弄出了460mm的大管子。实际上这项企划早在1934年就已经让日本人预备好了。

1837年8月12日,大和正式建造,但等到它1941年12月16日进入联合舰队服役时,它面对的却是个十足的航母派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山本一向都很反感海军部花费巨额人力物力建设大和,连他正在策划的“奇袭珍珠港”都没有战列舰的份儿。

对于航母来说,它们的时代篇章正在展开,但对于“大和”来说,它的时代还没开始就已经落幕了。

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战列舰时代的过去,整个战争期间大和都在竭力躲避美军战机的侦搜和打击,“日本海军的威慑力量”反而成了拖累,因为日本海军害怕这艘战舰被击沉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在眼花缭乱的舰载机长距离攻击中也实在没法让一艘战列舰冒失的插手。

因此山本虽然在1942年将联合舰队旗舰从“长门”换成“大和”,可这艘战列舰一直都处于“打酱油”的角色中。为了维持防空能力,“大和”也不断的修改对空火力,并且增设了大量的机炮操作员上舰。这些人挤得满船舱都是,许多平时就睡在过道、交通艇、格纳库中,待遇极为悲惨。

最搞笑的是1942年8在所罗门群岛的作战,中途岛失利后山本五十六将整个联合舰队的司令部拖到了特鲁克群岛,作为旗舰的“大和”当然也跟着去了。日军期望在特鲁克群岛这座“太平洋的直布罗陀”上设立坚固的防线,阻止美军的进攻。

结果“大和”一去就趴在特鲁克港中不动弹了,直到1942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让美军的P-38给击坠,5月8日“大和”开始了往吴港的返航,回去修修改改了几个月之久,等到同年8月才又返回特鲁克港。此后“大和”成了兼职运输舰,四处奔波,利用庞大的船身四处输送补给和兵员。

后来的日子,大和倒也撑着过来了,没有什么功劳,但苦劳却也不少。它在1945年4月7日本美机围殴击沉,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的来说,大和是艘悲剧的“第一战列舰”,它一出生就已经落后,而且还遭遇着海军变革的风头浪尖,又直接被投入到战火中考验,如果早出生十年或者在和平时期,大和起码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

直到后世,日本在讨论政治话题时也时不时的把大和号带进去,大和的建造与伊势排海造田、青函海底隧道一起称为“昭和三马鹿”工程。


王司徒老百科


大和级1934年开始设计,1937年开工建造,就时间节点而言,太平洋战争中威震海空的那些舰载机多半还在绘图板上甚至还在需求研究阶段,航空发动机正在突破一千马力大关,这个时候谁能断言航空兵立马就能取代战列舰?


大和开工时,97舰攻和野猫刚刚首飞,99舰爆和SBD还在绘图板上,TBF和蛋战还在需求调研阶段

和大和级建造时代相近的还有美国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英国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意大利利托里奥级战列舰,德国俾斯麦级战列舰,在其之后还有美国南达科他级和衣阿华级,英国前卫级,战列舰在二战中仍然爆发了多次炮战,即使在太平洋战场,作为航母护航舰和对岸支援,战列舰依然发挥了很大价值。

大和级之后建造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一直用到1992年才完全退役

具体到大和级战列舰,日本人把大和级当做“帝国海军的象征”,“最终决战兵器”,平时给航母当护卫,对岸轰击这类没有“逼格”的活不让大和级去干,脑袋秀逗的“渐减作战”美国佬又不肯配合,整个第一舰队都变成“驻岛舰队”,这属于日本人自己脑子抽筋,又不是大和级本身没有价值……

大和级在战争中没有发挥作用完全是日本人脑子抽筋,而不是大和级没有价值。


DDG的老船坞


二战后期,面对美国战争机器的爆发,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海军一度遭到重创、连连战败。

此时的日本海军企图通过一艘超级战舰,以强大的火力与吨位夺取太平洋决战时的优势! 这艘超级战舰就是“大和号”战列舰!不过,在服役期间的“大和号”战列舰


,没有和日本海军预想的那样取得辉煌战果。因为此时的海上作战的霸主已经完全被攻击半径、作战能力更强的航空母舰所取代。以至于到1945年,被美国大量航母舰载机投掷鱼雷、航空炸弹所攻击而沉没,回顾“大和号”战列舰服役以来的战果?(小编不想说,用零来代替吧!)
不过要说到日本建造“大和级”战列舰的价值所在
,理论上是有的。日本建造“大和舰”之初的计划是,在必要时的非常时刻以“大和号”绝对的大舰巨炮优势取得海上作战主动权。

最重要的是,日本当时完全把建造的“大和号”战列舰,作为其侵略战争时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不过,就是这艘至今为止最强大的一艘战列舰
,一般情况下都被日本当作为压箱底的宝贝不轻易出战。 然而在1945年,日本到了穷途末路时刻,派出舰船比较强大的“大和号”战列舰主动出战。这一次“大和号”的出击,也成了其最后一次,仅仅10天左右就被美国各行航母舰载机击沉!
“大和号”战列舰建造之初


,日本就赋予了其“帝国最后的希望”象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和号”真正的实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击毁一艘敌方轻型战舰、一艘护航航母(还受到争议)小编只想再给一个“零”!

❤头条“军器战位”报道!

发布:牧小明

作者 : 感谢我们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愿世界没有战争。

❤军器战位:关注每天为你讲解军事武器装备知识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军器战位”每天讲解军事知识


军器战位


日本在建造大和号战列舰的时候还是对这艘军舰很有信心的,在那个奉行巨舰大炮的时代,排水量超过7万吨的世界第一大军舰无疑是旧日本海军的骄傲。

大和号战列舰在1941年12月16日开始正式服役,这个时候距离日本偷袭珍珠港刚过去9天。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战列舰成为联合舰队旗舰,在莱特湾海战之前几乎没有参加任何战斗。这艘巨大的战舰曾经一度沦为驱逐舰船员们的浴室。可以说,在整个二战期间,大和号并没有发挥日本军方期望的作用。


其实,早在大和号服役之前,大和级战列舰就已经被日本军方意识到,该级战舰的建造似乎得不偿失。

1941年11月,日本和美国的关系日渐紧张,日本帝国主义决定先发制人对美国设在珍珠港的海军基地予以打击。毕竟日本也了解美国的强大,知道接下来的战争将会浩大惨烈,于是对国内正在进行的舰船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认识到航母将会在未来战争中发挥比战列舰更大的作用,以日本有限的资源应该暂缓战列舰的建造,而应该加速航母的建造。

所以,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信浓号的建造工程就被延后了,从此建造信浓号的大量工人和技术人员被调离。

可见,至少在1941年11月的时候,日本方面已经认为建造大和级战列舰是一件几乎无意义的事情。

还好日本帝国主义意识到大和级战列舰无意义这件事发生在1941年底,假如建造之前他们就有这个意识,可不是一件好事。

建造大和号战列舰的时间是1937年11月4日,在建造这艘巨舰之前的1936年3月,船舶管理总部估计的建造成本是1.37802亿日元。

那个时候的日元可比现在值钱的多,1937年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是3:1,也就是说当时建造一艘大和级战列舰需要的成本是大约4600万美元。1937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是60亿美元,大和号战列舰已经相当于日本工业产值的0.7%,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

(正在施工的大和号)

大和级战列舰设计出来之后,一共建造了三艘,分别是大和号、武藏号和信浓号。当时如果把建造大和号、武藏号和信浓号的人力物力用来生产航空母舰,那么几乎可以让日本海军在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候多出一倍数量的航空母舰,对日本就海军在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将会有更大的保证。

甚至,很可能在偷袭珍珠港的时候日本会派出更多的航母战斗群,完成更多批次的打击,进而对珍珠港造成更大的破坏。

(珍珠港事件中美军损失惨重,好在日军没有进行第三轮攻击)

所以,其实建造大和级战列舰算是日本当时最大的失误之一。假如给他们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想日本军方不是把停止建造大和级战列舰的时间定在1941年底,而是直接取消大和级的建造计划,进而将建造该级战列舰的所有资源用来建造航空母舰。

不建造大和级战列舰,会多出5艘翔鹤级航空母舰

从建造费用上来说,二战时期建造一艘航母的费用远小于建造战列舰。

例如与大和号战列舰同时期建造的翔鹤号航空母舰的建造预算为8400万日元,只有大和号的61%。

假如日本捕去建造大和号、武藏号和信浓号战列舰,把相关资源用在建造翔鹤级航空母舰,就可以让日本海军多出5艘翔鹤级航空母舰。

(翔鹤级航空母舰)

翔鹤级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3.2万吨,可搭载飞机84架,是当时性能最好的航空母舰之一。

虽然在偷袭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已经认识到了建造大和号得不偿失,但已经晚了。

日本在建造军舰方面的战略失误,对于广大反法西斯盟国来说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要是日本帝国海军在二战初期多几艘翔鹤级航空母舰,盟军在太平洋地区会打的更艰难。


历史风暴


感谢编者的提问,一起分享、共同学习,请大家关注我,我是司馬南:

本编今日谈及战列舰“大和”号,想必没有一个读者(特别是日本人)不会不知道,甚至全世界其他国家的许多人必所熟知。

在二战时,“大和”号是在严格保密下诞生的,后来又匆匆殒命,因此,战时的日本国民几乎都不知道“大和”号的存在。然而在二战结束后,即使是到了21世纪的现在,“大和”号却在电影、博物馆掀起一阵阵热潮,像一段“神话”在日本国民心中的地位不可撼动。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和”号如此受追捧?日本人为何如此热爱“大和”号?它的历史存在的意义?本编将对此进行分析,并回顾一下“大和”号的战后文化史和调查研究史。



日本人的“大和”号情结在日本,关于“大和”号的资讯泛滥到什么程度,大概难以用数字进行统计。在日本谷歌网站上输入关键词“战舰大和”点击搜索,就出现了约721万条相关链接。而在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注册表中查询“战舰大和”,光是书名或标题就有429本。若连杂志、报纸也计算在内的话,那么数字将更为惊人。 对此,也有不少人进行过调查,如《战舰大和全资料》就按时间顺序,从各个方面,如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等,对“大和”号的资讯做了汇总;而在《战舰大和100个杂学》一书中,作者也以“大和级的文献学”、“以 大和级战列舰为舞台的电影”、“海底大和号的探索”为题做了通俗易懂的介绍。另外,于1965年12月发表在《造船官的记录》一书中的73条“造船官的文献”,内容虽然古老却很有用。

在模型界,渡边久志的《战舰大和型模型概史》写得详尽又细致。由于篇幅关系,关于这些“大和”号资讯的详细内容就请各位读者参阅上述书籍。“大和”号的战后文化史与调查研究史在高度机密下建造,接着又裹着神秘面纱没入海底的战列舰“大和”号直到战后才向日本国民宣告了它的存在。

关于“大和”号的战后史,按照其动向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真正的历史意义也在这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大和”号的发现期(1945年~1964年)。

第二时期:“大和”号的回想期与影响扩大期(1965年~1984年)。

第三时期:“大和”号的历史研究期(1985年至今)。

对于“大和”号战后史的这三个时期总结为:

第一时期是“对招至惨烈战败的军队指挥者的怨恨和一些无法释怀的氛围”包覆下的时代;

第二时期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军事过敏症渐渐淡去”的时代;

第三时期是“尝试去追溯作为历史事实的战争经过,进行历史探索”的时代。

第一时期大和级战列舰从计划阶段就作为日本海军最高机密的“军机”来对待,竣工后也严格保密,“主要参数、主炮主要性 能及记录上述内容的文件均为‘军机’”(军务一机密第903号“关于军舰‘大和’号竣工后的机密等级”,1941年12月9日)。就这样,在二战结束之前,所有有关“大和”号的情报都没有公开,绝大多数的设计资料在海军一声令下化为灰烬。 少数几张保存下来的“大和”号的照片中,最为有名的一张就是在宿毛湾全速公试的照片,根据前日本海军技术少佐福井静夫留下的笔记中“关于该照片的发现与散发”的记录,这张照片是1946年春桥本敏郎预备役技术大尉在拜访当时在第二复员省吴地方复员局的福井时交给他的。而后,复员局局长森下信卫预备役少将(冲绳特攻作战时担任第二舰队参谋长)将这张照片扩大成四开纸大小,除了送给高松宫宣仁亲王,与为“大和”号预算成立倾尽全力的贺屋兴宣前大藏大臣之外,还让福井散发给负责“大和”号建造的20名造船官,以作纪念。现在,在各类出版物上登场的“大和”号剪影就源于此。另外,福井静夫在1946年夏又将相片的玻璃底板送还了桥本敏郎,但是桥本在搬家之时不小心弄坏,现已不复存在。


1941年10月30日在宿毛湾全速公试的“大和”号(图)

这也是该舰最出名的一张照片 对许多日本国民来说,“大和”号的战后史始于战后的第一次议会——1945年9月4日、5日的帝国议会第88次临时议会。议会上公布了二战中陆海军军备与损失情况,也交待了“大和”、“武藏”号等大型战列舰的建造和早已沉没的事实。 议会次日,会务内容就登上各大新闻报纸的头条,如1945 年9月6日的朝日新闻,就以“武藏、大和已逝”的大标题讲述“尽我海军造舰技术之精粹的划时代巨舰”。还有,为迎合对战时情报感兴趣的国民,报社在对海军相关者采访的基础上,连续推出战记特集和揭露性的报道。这个时期有关“大和”号的资讯虚实参半,如有些报导称“大和”号的排水量42000吨、速度32节,实际则是标准排水量64000吨,公试速度27节。一篇对炮弹专用升降机的报导还引起了“主炮塔下部有小型电车穿行”等误解,类似的情况随处可见。

此外,日本造船工业协会舰艇资料部向该协会及防卫厅相关人士限量发行了蓝图版的《海军造船技术概要》一书。该书是在战争结后仅仅半年时间就开始由原海军舰政本部长涉谷隆太郎预备 役中将组织并着手汇编的舰政本部内部的海军技术史。此书后于1987年由现今的话题社公开发行。在此期间,还公开发行了《造舰技术的全貌》一书的精简版,与松本喜太郎所著的另一本书一起,作为当事人提供的“大和”号技术资料,一时间成为了热门话题。 陆陆续续,即使是一般的杂志,也开始有当事人提供正确可靠的情报。如松本喜太郎的连载文章《战舰大和》于1950年1月~6月、8月、9月共8次在中央公论社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松本喜太郎是“大和”号设计者之一,他的连载内容涉及了计划的始末,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之后这一系列连载又汇成《战舰大和——全部技术报告》 一书出版(1952年,再建社),1961年又出版了进一步补充资料的决定版——《战舰大和、武藏设计与建造》(芳贺书店)。在这一时期搜集到的资料有一大半构成了现今研究战列舰“大和”号技术的基干。

中央公论社的杂志《自然》1950年1月号的封面以及在内页刊登的《战舰大和》系列连载的第一篇文章。出于正确介绍“大和”号技术问题的意图,作为基本设计者之一的前技术大佐松本喜太郎撰写了这一系列文章,共有8篇。这一系列文章有图有表,是众多优秀的“大和”号先行研究的文章之一。 不过,将“大和”号推上让日本国民人尽皆知地位的,当数吉田满所著的《战舰大和的最后》。该书作者以预备仕官的角度,以自己在“大和”号的经历为蓝本,描绘了一场凄惨的战斗。该书如今仍多次再版,长期占据畅销书排行榜。不过,该书毕竟是文学作品,难以划入纪实小说的范畴。 其实,《战舰大和的最后》一书的出版还经历了一番曲折。

1946年时,《创元》杂志打算以文语体的形式发表,但在盟军审阅后以文体带有军国主义性质为由禁止刊登。不过仅三年后的1949年,该书就以口语体的形式署名《军舰大和》由银座出版社出版了。1952年,创元社再以片假名文语体的形式出版了《战舰大和的最后》。

1952年创元社出版的吉田满著作《战舰大和的最后》。如 封面腰封上所写的那样,此书曾被美军禁止出版。书中所述内容有些地方常被议论,不能确认是事实还是创作,但并不影响此书的畅销,之后此书被各出版社再版,是日本战记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书籍之一。1953年,以《战舰大和的最后》一书改编的电影《战舰大和》公映。此时距离战争结束仅8年,许多演员有过服役经历,历史顾问是前“大和”号副长能村次郎,设计者松本喜太郎也协助了拍摄。因此,该电影除去剧本、特技等,作为历史资料也有较高的价值。不过,这个评价是以现代的角度为出发点,当时的新闻评论却相当尖锐,评价该电影“只是肤浅的描绘了大和号悲惨的末路……演员也没有表演到位,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但可以肯定的是该电影和原作一起令众多日本人得知了“大和”号的存在。



1953年6月,在新东宝电影公司根据吉田满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战舰大和》公映期间,在东京新宿区“帝都座”影剧院前展示的“大和”号模型前挤满了前来观看的群众。在远处的招牌上一并介绍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的纪录片《女王戴冠》,给人一种很强烈的时代感。 当时,东京的船模制作家川本八郎还在福井静夫的协助下用黄铜制作了一艘1:150比例的“大和”号模型,1953年7月13日的《朝日新闻》以图文形式刊载了整个制作过程, 此事也说明了当时日本民众对“大和”号的高度关注。此外,1948年创刊的军事杂志老字号——《丸》杂志(联合出版社→潮书房光人社)和1957年创刊的《世界的舰船》杂志(海人社)也走访了许多当时健在的与“大和”号相关的重要人物,并请他们为其提供稿件,之后为这些原稿配以丰富的图片进行大量刊登,为相连至今的“大和”号资讯的积累与公开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时期也是处于海军组织中枢与“大和”号相关的当事人亲自写下记录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的报纸、杂志、小说、专业杂志和电影等媒体上宣传的“大和”号的资讯,其受众的主体为成人阶层。

第二时期在这一时期,当事人所写记录的累积与公开仍在继续,如《丸》和《世界舰船》两家杂志社连续出版了“大和”号专辑,能村次郎根据参加冲绳特攻作战的3332名“大和”号乘员事迹撰写了《恸哭的海——战舰大和死斗的记录》。而同时,开始出现了新的倾向,杂志、小说、专业杂志中刊登的面向成人阶层的“大和”号资讯逐渐拓宽到更年轻的阶层,即在校学生。


“大和”号副长能村次郎大佐著作的回忆录《恸哭的海》。书的最后以附录的形式记录了厚生省援护局名薄提供的“大和”号战死者、幸存者名单。 最早的例子除了旺文社“中学时代初一生”刊登的《大战秘话——大战舰大和的最后》(角邦雄、谷俊彦著,1959年7月号)、儿玉书院的“儿玉Book”第一卷第七号的《海之光荣——超战舰‘大和’》(吉田俊雄、由谷敏明著,1959年)等带插画的儿童文学书,还有像长谷邦夫著的《战舰大和的最后》(曙漫画选三二八,1959年)那种以漫画形式出现的书刊。 1965年~1974年这段时期,这种倾向越来越强烈,如小学馆的“小学六年级昭和四年十一月号”中的《二十世纪的记录——战舰大和的最后》(井上胜、南村乔之、赤木隆司著,1965年)、偕成社出版的少年少女记实《零战与战舰大和》(石川光男,1969年)和少年少女世界的记实文学《战舰大和的最后》(原著·吉田满,1971年)等,“大和”号的资讯正稳健的向儿童的世界浸透。追溯这些面向少年儿童的“大和”号书刊的起源,几乎都指向了吉田满的《战舰大和的最后》。另外,面向少年儿童的“大和”号解说类刊物也登场了,其中少年少女讲谈社文库出版的《图解战舰大和的一切》(梅泽庄介、副田护,1973年,讲谈社)最受欢迎,获得多次再版。

讲谈社1973年面向少年儿童及在校学生出版的《图解战舰大和的一切》。此书作为解说书在其受众中相当有人气,书中有相当多的彩页及插画,以简单易懂的形式介绍“大和”号的性能和战历,就连联合舰队的历史、军舰的种类等也都作了讲解。其中也涉及了“大和”号建造 时的保密状况和“信浓”号航母的命运。书中的内容在说明“大和”号建造技术的同时,也呼吁尊重和平。“大和”号甚至还出现在了学校的课本中。1972年高中三年级的《现代国语III》(筑摩书房)中选录了《战舰大和的最后》的章节,同时期许多现代国语教科书也纷纷节选。而背后的推手正是教科书编集委员也是一名国文学者——益田 胜美。 促进“大和”号战列舰为更多年龄层所熟悉要数SF动漫《宇宙战舰YAMATO》的热潮了。1974年、1975年先是通过电视台播出,1977年开始推出电影版,放映一周前,电影院的前面就排起了彻夜抢票的长龙,可见其受欢迎之程度。在大和博物馆(2005年开馆,位于广岛县吴市)的工作人员常常被许多来馆参观“大和”号1:10模型的中年游客询问“波动炮在哪?”之类的问题,明显是深受《宇宙战舰YAMATO》的影响。



《宇宙战舰YAMATO》动画片 对此类动漫作品并不怎么认同的吉田满在其投稿文章《“宇宙战舰YAMATO”的世代》中对此狂热的背景进行推测:“在战后的日本,公然的战斗或以战斗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只在例如运动竞技那种无害的世界里受到赞美,受到评价。或许是为了满足隐藏在人们内心的战斗本能,电影和小说的虚构世界里偏好描绘彻底的战争。”他还评价说:“《宇宙战舰YAMATO》没有描绘凄惨残酷的战争,不过是虚构的SF滑 稽剧。”模型产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长足发展。


大和级战列舰的存在被日本民众知道后,“大和”与“武藏”号的模型便持续不断的推上市场,随着塑料射出模型成为主流,其做工也有了质的飞跃,越来越逼真精细。特别是1968年日本HOBBY 工业公司制作的1:350的“大和”号模型简直是绝品,因为该作品得到松本喜太郎与福井静夫等前海军造船官、黛治夫(前“大和”号副长兼炮术长)、三笠逸男(前“大和”号一号副炮炮员长)、“大和会”及“武藏会”的协助与监制,再现了以前模型作品中没有明确表现的高射炮、机枪配置等细节。


图为在数量众多的“大和”号模型中,通过向建造当事人和乘员取材精心制作的传说中的绝品——日本Hobby 工业公司的1:350“大和”号模型。上面是《模型艺术》1968年12月号刊登的广告页面,下面是其包装外壳。现今引领“大和”号塑料模型的大概是2011年发表1:350新品的田宫。 这一时期,有“大和”号登场的电影代表作是1981年公映的《联合舰队》(东宝电影公司,导演:松林宗惠)。该电影从虚构的海军士官与家人的视点来描绘德意日三国同盟至“大和”号沉没的过程,不仅演员阵容强大,特别是帮助特技拍摄的1:20的“大和”号模型(当时最大的模型)更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连孩童都知道“大和”号存在的第二时期,也是街头巷尾都在传唱《不知战争的孩子们》的时期。“大和”号融入儿童读物和教科书的背后,正如永泽道雄所描述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军事过敏症渐渐减轻”。

第三时期 战后半世纪,与“大和”号有关的中心人物相继离开人世,而尚健在的二战经历者大多为当时20出头或10来岁的年青人,现在已经难以期待通过录像采访取得新的成果。但一本名为《献给战舰大和》的书值得我们注意,此书的作者为户高一成,他与处于“大和”号中心地位的人物有深交,书中挖掘了亲历者本人在战后没有记录的部分。另外,栗原俊雄所著的《战舰大和——来自生还者们的证言》取材自23名乘员的口证,也是一部精心著作。在第三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对沉睡于海底的“大和”号的调查有了新的进展。最早关注此事的是日本NHK电视台,其于1980年播放了名为“战舰大和探索”的节目,但没有弄清“大和”号具体的沉没位置。而第一次取得调查成果的是1985年成立的“海之墓标委员会”的海底调查,成功找到了“大和”号的沉没位置,大致把握了沉没状态,并拍摄到了舰首的御纹章以及打捞了部分残骸。


时间是1985年8月10日,地点位于鹿儿岛谷山港。人员正在检查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大和” 号部分残骸,第二次取得明显成果是在1999年,作为建台纪念活动,朝日电视台策划了大型节日“大和计划‘99”,请来了曾经对“泰坦尼克”号进行海底调查的法国海底调查团队,对海底的“大和”号残骸进行了长达数十小时的拍摄,其中部分拍摄内容作为特别节目——“复活的战舰大和”向观众播放。这次海底调查活动也捞回许多小部件,有部分还放在了大和博物馆展出。经过上述的海底调查,不仅是弄清了“大和”号的舰体构造,而且通过电视播放,将几乎已经成为传说的战列舰“大和”号一下子带回了现实世界,这一点有着很深的意义。


图为1999年8月19日水下调查时拍摄的图片,是沉没在东中国海、水深约350米处的战列舰“大和”号的舰首部分,可见菊花御纹章。有关“大和”号的设计图资料也在这一时期相继发现与公开。1997年,在位于广岛县吴市的石川岛播磨重工吴事业所发现了98张与“大和”号相关的电气设计图。1999年,有报道称在吴市入船山纪念馆发现了“大和”号新建时“后部舰桥构造”等36份第二原图,2000年,又公布了松本喜太郎违反上级要求烧毁所有资料的命令保存下来的“大和”号“最大中央横截面图”。之后,上述资料与“军舰大和基本计划资料”等360份资料一并于2006年捐赠给大和博物 馆。前造船工程师冈田幸和也在2006年将“大和”号建造时的电气焊接使用方针与适用范围图等捐赠给大和博物馆。

在20世纪末不断有新的“大和”号的设计资料被发现和公开。这一切的开端在于有关电气、通信的设计资料的发现。此外,原胜洋在美国国立公文图书馆调查“大和”号的相关资料时,也发掘出了“第一号舰船壳工事记录”和许多宝贵的照片,他的调查成果在其所著的《战舰大和建造秘录》(1999年,kk-bestsellers)和《战舰“大和”永存!》(2005年,kk-bestsellers)等书籍上陆续公布。 另一方面,采用“大和”号作为历史研究的动向也引人注目。以描写“大和”号整个生涯的学术性著作《战舰大和》(平间洋一编,2003年)为开端,利用给大和级战列舰计划产生巨大影响的平贺让博士的资料(东京大学保管),论述了日本军产学复合体的形成与发展的《近代日本的军产学复合体——海军、重工业界、大学》也于2005年出版(畑野勇,创文社)。还有除大和级战列舰外也记录海军军舰计划推移的《战舰大和的安魂曲》(内藤初穗,2008年,Graph社)等,都代表着这个动向。此外,还有两部以“大和”号为题材的、超越记实文学范畴的著作,即以前技术大佐西岛亮二的笔记为基础讲述“大和”号建造的经过与其技术在战后发展历史的《战舰大和诞生》(前间孝则,1997年,讲谈社) 以及《战舰大和的遗产》(前间孝则,2005年,讲谈社)。 关于这种新的动向,可能是因为与战中派的时代有了隔阂,减少了个人感情的介入,能够冷静的把战列舰“大和”号以及与其有关联的事物当作“历史”来分析的环境已经形成的缘故。 另外还有两个为“大和”号热潮延续至今的点火者,其一就是2005年上映的电影《男人们的大和》(东映,YAMATO制作委员会,导演:佐藤纯弥,原作:辺见准)。这部电影选在“大和”号沉没60周年之际上映,有400万观众涌入影院观影,建在广岛县尾道市的巨型摄影地(耗资6亿日元)也是当时的热门话题。 另一个是2005年在广岛县吴市开馆的大和博物馆(吴市海事历史科学馆,馆长:户高一成),其主要展物为巨大的1: 10“大和”号模型。

为拍摄电影《男人们的大和》而在广岛县尾道市建造的实物大小的布景,在当时成为热门话题。从舰首到舰桥附近的左舷一侧的约190米的部分为真实再现,不过省略了一号主炮塔炮管和舰桥上部。该电影在上映时尤为卖座,可见“大和”号在日本的号召力。

2005年4月23日,广岛县吴市海事历史科学馆的大和博物馆开馆。主要展示物为1:10的“大和”号复元模型,全长有26.3米,做工十分精巧。此外该馆还有其它很多展示内容,如零战六二型、回天十型、九三式鱼雷等的实物以及吴地历史、造船 技术等。日本人为何喜爱“大和”号前面已经叙述了“大和”号的战后史,今后可能也仍然会在日本续写。据称在日本的出版和模型界,遇到销售危机时厂商就会搬出“大和”号和“零战”,这两件东西似乎成了挽救市场的灵丹妙药。

那么,为何“大和”号如此受到日本人的追捧和关注呢?它的存在到底为日本带来何种意义呢,本编认为无外乎几点:军舰本身的性能、所谓的“悲壮”命运以及日本人的自尊感。 大和级战列舰装备了9门史上最大的460毫米主炮可以说是战列舰设计史上的巅峰。考虑到今后世界再难以建造新的战列舰,因此大和级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最大型战列舰。

二战结束才不久,日本海军就将大和级的资料彻底烧毁,只留下了少量的照片和设设计图纸。虽说现今已经确认了两舰残骸的具体位置,但深入调查海底残骸并非易事。比起已经明确的部分事实,未解的事实更无法计数,所以,“大和”号仍是“谜一般的巨型战舰”。 通常而言,比起冠军或英雄,对千年老二及叱咤事物落魄覆灭的“同情心”也能招揽很多人。“大和”号及“武藏”号虽是日本海军战舰史上最好的军舰,为了保密悄悄诞生,但却没能获得一次与美军舰队进行决战的机会,深藏不露的能力未能向世界昭示就沉入冰冷的海底。就此,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发挥能力的大和级战列舰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如果什么的话……”等等假设和想象的余地。 “大和”本是相当于现在奈良县全境的古国名,也是现在日本的别称,再加上日本人所极力鼓吹的“大和魂”一词,也注定了“大和”号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在战后不久全面否定战时日本的风潮中,“大和”号资讯的适时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挽回了日本人即将失去的“骄傲”,从此日本人就有了精神支柱,全力投入复兴。

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舰船不论舰种、类别,再次采用旧日本帝国海军舰艇的名字,如“伊势”、“日向”、“金刚”、“雾岛”等。虽然曾经讨论再次使用“大和”的名字,但都没有实现。不过,民间船只倒使用了“大和”之名,如超导磁流体推进船“大和1”号。或许在海上自卫队看来,能够冠以“大和”之名的必须是“值得向全世界夸耀的空前绝后的军舰”,如果该舰没有超越以往局限,或者不是宇宙战舰的话,就很难为日本国民所理解。


图为1945年4月7日,舰上发生大爆炸时的战列舰“大和”号。当年以必死的决心参加冲绳特攻作战的“大和”号在没有友机的护航下,遭到美机猛烈轰炸而沉没。这艘日军引以为傲的军舰最终没有遇到和美军主力舰决战的机会。


我是 司馬南,想要科普更多军事知识,请你扫描头条号或能给予我关注、点赞,谢谢!


司徒健文


“穷人家的姑娘,勒紧裤腰带去买漂亮衣裳,还买了好几件,平时又不舍得穿,又想和财主家的小姐去比臭美,成天想着这些破事,考试怎么可能及格?”——松田千秋,日本海军少将,大和号第三任舰长,这是他作为一个大炮巨舰主义者,对大和,武藏的看法。



始于虚无终于黑暗


事后证明,建造大和号和武藏号当然是完全浪费。如果建成航空母舰作用更大。但建造的时候,航空母舰的地位并未得到如此证明,航空母舰被大家认识到作用是从英军第1次轰炸塔兰托港才开始证明了。航空母舰的地位是从珍珠港事件才真正确立的。这时候大和号和武藏号都已经开工很久了。航空母舰成为海军作战的主要力量是在中途岛战役。在此之前大家都还是认为航空母舰只是重要的辅助力量。美国在二战期间也是造了很多条战列舰的。大炮巨舰主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就是从武藏号被炸沉开始的。


海中岩haha


大和号战列舰事实上降低了日本海军的实力,与武藏号一样,占用了大量战时宝贵的人力和物力,拖了战争的后腿。如果全力造航母,至少可建六艘攻击型航母,就有可能彻底改变战争进程,美夏威夷就可能被摧毁,太平洋舰队有复灭的可能,美国本土西海岸城市必定会受到空袭,战争潜力大打折扣。加之日本海军对战列舰的应用无成功战倒,也反正了日本海军战略上的保守与落后。


廖德京


事后诸葛的看是没什么价值,但有几个人的头脑能超越时代并有机会付诸实践?在当时大部分人心目中大舰巨炮仍是海权的基石,航母仍是一种缺乏实战检验的新锐。不但日本建造了大和,美国也建造了衣阿华甚至计划建造蒙大拿级。当航母在实战中大放异彩的时候,大和武藏“钢已成舟”来不及转型,只有完工50%的信浓改成了航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