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曹操举足轻重的谋士,因不听他的建议,从而导致三分天下

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英杰辈出的时代,大贤大能的人物满地走,他们的光辉事迹照耀史书,后人为他们的聪明才智拍手称赞。可是有这么一个人,很多朋友还一时想不到,他在曹操底下效力光环好像非常暗淡,影视剧中也很少见到他的身影,但是他是曹操手底下举足轻重的一个谋士,屡献妙计对天下的形势发展往往一语中的非常厉害,可是曹操因为有一次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从而导致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到死没能统一全国,他就是刘晔。

此人是曹操举足轻重的谋士,因不听他的建议,从而导致三分天下

刘晔字子扬,身世还是比较显赫的,是汉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年少时便已出名,人称有佐世之才,历仕三朝是曹魏政权的三朝元老。曹操是个爱才的人,当时征召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个扬州名士。一路上其他四个人都在为见曹操如何赢得新主子赏识进行沙盘推演,讨论曹操一定会问内论国议先行玉贼固守行军进退之计,外料敌之变化敌我虚实战争之主。四个人一起高谈阔论口沫横飞有时还彻夜不眠,唯独刘晔独自睡在车中一言不发。等见到曹操之后,果然曹操就问了这些问题,这四个人很开心的争相应对抢着回答说得曹操非常的开心,只有刘晔闷不吭声一言不发站在旁边像个灯泡,再次接见刘晔还是如此。

此人是曹操举足轻重的谋士,因不听他的建议,从而导致三分天下

其他四个人就觉得刘晔是个白痴,怎么不表现自己,合伙笑他,说曹操肯定不会赏识你,赶紧准备好打包回家。可是刘晔不为所动。日子久了这四个人该说的都说完了,曹操听得也差不多了,刘晔瞅准机会当着大家的面说起了不同的话题,这一下子就把曹操吸引过去了。而且刘晔还不是一股脑地和盘托出,而是一个话题一个话题的讲,等到曹操领会这个话题之后再换另外一个话题,引的曹操是非常喜欢跟他聊天。几次谈话后不久曹操授予蒋济等四人为吏,而单授刘晔以心腹之人。每遇到疑难的事情就来征询刘晔的意见,最多时一天征召数十次,从此刘晔就成为了曹魏集团的正式成员。

此人是曹操举足轻重的谋士,因不听他的建议,从而导致三分天下

刘晔目光锐利,大到天下形式各个势力间的消长,小到身边人物的个性品行,都能一眼看透眼光长远判断精准堪称一代预言家,绝不比诸葛亮差。公元215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汉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北依托秦岭过山就是关中平原,800里秦川沃野,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交通通渠四面沟通八方。割据巴蜀汉中就能够沟通南北,进可待时机逐鹿中原退仍可独立一方,所以夺下汉中曹操是势在必得的。当时守卫汉中的是张鲁的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战争打得很辛苦。

此人是曹操举足轻重的谋士,因不听他的建议,从而导致三分天下

曹操进攻当时的战略高地阳平山,可是各个屯寨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曹军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一看损失这么大,没意思咱们撤吧,手底下的人包括夏侯敦在内的将领谋士也觉得撤军乃上上策,可唯独刘晔是死活不同意,他认为明明可以取胜为啥要撤退,过这村可没这店了,力劝曹操不要放弃。曹操想来想去再最后试一次,没想到这次进攻张卫竟然不敌逃走了,张鲁不久之后也被迫投降,曹操算是轻松的得到了汉中。

此人是曹操举足轻重的谋士,因不听他的建议,从而导致三分天下

得到汉中后,刘晔随即又劝曹操趁着刚占领汉中,赶紧马不停蹄的去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他认为曹操占领了汉中蜀人是望风披靡,而刘备刚刚夺取益州阵脚未稳,还忙着跟孙权撕逼,具体防守的人都没有,如果现在去进攻的话蜀地就跟白送的一样。倘若让刘备得到恢复的时间,百姓生活安定下来,刘备再据守险要时间就错过了,日后必成大患。这也是得陇望蜀成语的由来,可是很奇怪曹操这次竟然没有听从刘晔的意见,说仗打得好辛苦,知足常乐吧班师回朝。结果七日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慌者亦不能安定人心。

此人是曹操举足轻重的谋士,因不听他的建议,从而导致三分天下

走到半道上的曹操一听又后悔了,就问刘晔可否再回去进攻,没想到刘晔说现在蜀地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了,刘备已经腾出手把坑挖好了,就等着咱们跳,所以不能进攻。曹操听完一声长啸,说罢了,蜀地暂时先便宜刘备好了,日后再说吧。可曹操哪里想的到,他当时不听刘晔的这个建议绝对是他军事生涯当中的最大的一次败笔之一,为他日后统一之路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后来刘备站稳脚跟羽翼丰满,曹操夺取的汉中战略要地在怀里还没捂热,就以损失大将夏侯渊的沉重代价把汉中拱手让给了刘备。再后来刘备联合小叔子孙权赤壁大战把曹操大军烧了个精光,三分天下成已,曹操是到死也最终没有统一全国抱憾而终。

此人是曹操举足轻重的谋士,因不听他的建议,从而导致三分天下

历史上对刘晔的评价非常多,毛主席就曾经客观地评价了整个事件,说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应该打四川的,刘晔建议他打说明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足以见得刘晔的建议是完全无比正确的。倘若让曹操听到毛主席的这番言论,不知会作何感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