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佛弟子可大略可分为出家弟子与在家弟子。出家弟子为比丘、比丘尼(女),沙弥,沙弥尼等,称为僧伽,或僧人,法师等。在家弟子分为优婆塞,优婆夷(女),一般统称为佛的四众弟子。在家佛弟子,一般多以居士称之。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然而,“居士”究竟的意思是什么?

东晋慧远大师《维摩经疏》卷一明载:“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修士,名为居士。”

唐代窥基大师所著《法华玄赞》卷十:“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

宋代著名的禅宗辞典《祖庭事苑》卷三对居士有如下的定义:“凡具四德,乃称居士:一、不求仕宦;二、寡欲蕴德;三、居财有富;四、守道自悟。”

综上,居士是在家的佛道修行人,有德行,以守道为要。

什么是道?

宣公上人曾言:“这个道字,从走从首。走字是教你行,也就是要修行。不修行怎会得到道呢?首字是头,也就是第一。修行是第一件最要紧的事,若不修行,就不能了生死。”

“道是行的,不行何成道;德是立的,不立哪有德。”简而言之,修道是为了生脱死。“道”不是靠着嘴巴说说就好,而是要身体力行的,“德”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在红尘世俗中,努力改习气毛病、逆生死流,希望能了生脱死的人,是谓居士。

知道了“居士”的意思,其本份为何?也就昭然若揭了。

第一,敬三宝

犹如“先生”成为男士的代名词,“居士”几乎是在家佛教徒的代名词。礼敬三宝、护持三宝是佛教徒的当然本份。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三宝乃是佛教的根本。佛宝是三觉圆、万德备的大圣人,法宝是佛陀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法界的实相,僧宝是依法修道,开佛知见的人。

居士要诚心礼敬三宝,万不可用个人知见,以井蛙管窥之念,妄自参与、评断僧团或僧团内法师的作为或戒律乃至是非,造成僧团无谓的困扰,也为自己种下恶因。

第二,护僧人

能够放下万缘出家修行并安住道场,乃不易之事。

然而,法师也是凡夫之躯,多少还是会有一些习性,所以“如法的护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出家人与在家人的分际不同,不可逾越。所谓的护法,不是一股脑的依着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做,必须要合乎戒律;所谓的护法,是要帮助法师在道业上更精进,而非回到世俗,消磨他们的道心;所谓的护法,是不给法师添不必要的麻烦,不耽误法师修行。

换言之,不要随意以金钱或物质供养个别法师(供养应如法,供养寺院可交与客堂开票由僧团如法安排),也不要不合实际过分美言某位法师,不要别请法师(尤其女居士是不可以的,请想想阿难尊者的遭遇),不要特别以私人情谊与法师交好等等,不要把世俗的习气带到佛教里,即便是法师的家人也是如此,毕竟法师已是出家之人,实不宜再走回头路。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请想一下,明代圣僧莲池大师的“火坑”公案,若不是“火坑”,也成就不了这位明代的圣僧。时下许多人喜欢当追星族,甚至对僧众也是如此,对地位高或是名声大的法师,特别喜欢吹捧、亲近,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不但容易长养法师的贡高我慢心,更是妨碍他人修行,这是种地狱的因。

居士要成为法师修行的增上缘,而非逆增上缘;要成为法师修行的助力而不要为法师制造境界与考验。

第三,守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世俗是如此,修行也是如此。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尤其是进入道场,须配合道场作息与法会行程,不要将世俗的话题与言谈带到道场,不要特异独行,不要占三宝的便宜;来到道场就是为了修行,而不是来制造散乱的心并影响他人修行。

能够守规矩的人,多数是可以守戒律的。戒律是修行的根本。戒律持得严谨,心就不易散乱、容易安定,进而就能获得智慧。居士之间遇到也不要多谈世俗事物,更不应犯崎语两舌,谈论是非,应多谈道,互相提携精进。

如果一下子做不到五戒圆满,起码在道场要遵守道场的规矩,在家要守国家的法律,这是守戒律的第一步。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第四,少欲望

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多,“需要”已被忽视,大家追求的是“想要”。对物质是如此,对人际关系也是如此,对修行更是如此。

让自己的贪心日增,追逐眼耳鼻舌身意的快感,心往外弛,便与道相违背。一旦欲望多了,更是让无明牵着鼻子走,我执日高,对三宝的尊重也随之日低,即便是行善事,必也是善恶夹杂,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上人从来没有教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佛教徒,因为快乐一词,都为世间放逸享乐的代名词,那种乐来的快,去的也快。

不是说我们就要不快乐才是好的在家修行人,身为佛教徒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我们要的是禅悦法喜,清净为乐、助人为乐、寂灭为乐,乃至于无住为乐,这种乐才是长久的根本的乐,也是种日后修行的善因。

上人说过“苦可以受尽,福不能享尽”。欲望少的人,其福必长。

第五,多积德

上人曾说:“德行是人的根本。”德行也是我们修行的资粮,没有德行,修行的路走不远,故要多积德。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上人还说:“德行先由小处做起。毋以善小而不为,你不要以为小善就不去做,而等着做大善,大善没有那么多。山是一粒一粒微尘积成的,微尘虽小,但积多了也会变成一座山。德行虽小,但积多了,也会变成一座德行山。

不违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碍他人就是德行。无论做什么,要以帮助他人为本份。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中国的和尚有终南山情结,第一终南山是历代出家人修行、修道的一个圣地。以前有一句话叫不破本餐,不出山。所以终南山呢,都是一些高僧大德们阶段性修行所选择的理想的场所。为什么选终南山,终南山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就是环境特别好,它不像其他的山脉有瘴气,山大高深。而且你们也去了,感受了一下,秋天很凉爽,夏天不太热,冬天也不太冷。所以在山上修道相对环境比较好。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我昨天跟山上的一个马老师也在那儿谈到,山居首先会生活,先把自己的身体要搞好。防寒避潮气这些都是需要的。所以他们就发现这个终南山呢比较干爽,这个范围确实对身体相对来说比较好,“身安则道悟”身体轻安在这里修道就容易有提升。再一个就是终南山这个历代都有很多高层在这儿住过,用这个佛教界的这个话来说,就是高僧大德的加持。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所以很多的这个出家人都是慕名而来,你像这个近代的许元老和尚,还有这个莱波(音)老和尚都在终南山有过山居的生活。很多出家人都愿意到终南山来,甚至是很向往,所以终南山从佛教角度上讲,是一个修行者的天堂。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现在大家都在讲隐士的天堂,关于这一点我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首先就是要对隐士这个概念有一个理清,什么是隐士。在我看来现在所谓的被发现的一批隐居在终南山的隐士,和中国的古代隐士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他们都选择了山居生活,远离城市,远离都市,多居山林。但是出发点有所不同。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这些隐士他的出发点是对于当政者不满,隐士有几个特点,就是“不朝天子,不谒诸侯”。所以他现在的就是独善其身。

出家人在终南山的修行,他们是以修道为目的,以修行为目的。根据他们自己修行阶段性的需要来选择在山里面有一段时间的山居,所以和这个隐士,古代的隐士还有本质的区别。包括现在这个比尔波特访到的这些人,其实大部分是我们这个佛道教的修行人。

这些人没有一个人是自称隐士。比尔波特是对我们中国文化特别崇尚,他发现了在当代社会还有这些岩穴之士,就是住在山里面,住在山洞里面的,就把这些人称为这个隐士,当然这个是从文化的向往上面,从自己的这种认知度上面来讲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我是不承认终南山这些人是隐士的,他们没有一个人自称是隐士的。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所以终南山的,刚才谈到终南文化,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地博大,我虽然说在终南山佛教协会工作了十年,接触了很多除了和尚以外的一些山居者,所以我很严谨地讲他们是山居者,而不讲他们是什么和尚、道士或者是其他的某种称号。比如说有一些画家,还有一些单纯像苏非殊一样,单纯地为了在山里面居住体现大自然的这种山居生活的人。所以终南文化应该说是非常地宽泛。我刚才也谈到了,无外乎就是两种,一种是关于自然的,一种是关于人文的。关于自然的这一块呢,现在秦岭我们也称为果岭,其实这个终南山有几个很宽泛的概念。

何为居士?为什么80后远离喧嚣城市,宁愿吃素打坐修炼内心?

若于利益上、时间上、文化智慧上,或其他种种事情上,对他人有所妨碍,这都是于道德有所违背。

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以不违背道德为根本箴规。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没有德行,就不能修道。”

居士一词,大家都很熟悉,但是居士其义,知者甚寥。

上人说过不可以自称为居士,因为这个称呼是旁人称自己的,不是我自己称自己为居士。好像“先生”也是旁人称自己叫什么什么先生,不是自己称自己叫什么什么先生。

要有十种美德,才够居士的称谓。

虽然今时在家的佛教徒都被称为居士,而我们自己亦当以“居士”为目标,恪守居士的本份,成为一位真正的居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