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閒是禍,大部分人是不適合閒的


太閒是禍,大部分人是不適合閒的


每個人都抱怨過生活,都希望自己可以閒下來,什麼也不用幹。這樣才可以思考,做一些自以為的大事,距離自己所說的成功也會大一些。

要是真閒下來,我相信大部分人坐不住。

許多人讀王維《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都希望自己一輩子都可以這樣隨意而行,走到哪裡算哪裡。如果真把許多人放到這樣的環境裡,我相信大部分人會瘋掉。

因為俗人只看到了皮相,事物好的一面,卻沒有佛的心性,同樣的景緻和環境,大部分人定不下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在現實生活中,也並不難。

大家都說九寨溝很美,去過九寨溝待三天的人,興高采烈,待一週以上的人會心生厭倦,待上一個月以上的人我料定會抓狂,又重新懷念城市的燈紅酒綠了。

大部分人是不適合閒的。

我父親退休前在水利單位上班,一輩子忙忙碌碌。真到了退休的年齡,一下子把活動範圍從一個省縮小到了一隻板凳。各種病就出來了,先是腰間盤突出,然後是常常頭暈,記憶力下降,有時候早上吃的飯,到了晚上就記不起來了。因為對於很多人來說,閒和無聊可以劃等號,時間是沒有價值的,只是像信用卡划過去就是了。

上班的時候,身體和大腦不知不覺也跟著鍛鍊了。退休後,鍛鍊身體、使用大腦的頻率變少了,自己能不用就懶得用。太閒的人,連最基本的加減法都會衰退。和他一起退休的同事,好幾個退休兩三年,人就走了。

一個無聊的人,怎麼可能擁有“笑而不答心自閒”的心境呢。

如此看來,太閒是禍!

《水滸傳》裡,看似一根撐窗子的木棍引起的罪,邏輯結構看上去是這樣。木棍砸中西門,西門撩撥王婆勾人,惲哥捱打,為報私怨賺武大,武大愚蠢送了命。其實惡的起源是閒,如果金蓮每日忙碌,無暇胡想多思,即使再風流的人,也未必能撩撥的動,因為一個人心就那麼大,能裝的事並不多。倒是無事可做的人,淫思的時間要比忙碌的人多出許多倍,太閒的女人才會對忙碌的丈夫挑肥揀瘦。

許多母親,在城市學校附近租房子,給孩子做飯。如果細究,她們私生活也不會太好。相對太閒而枯燥的生活,一部手機便可以打發無聊,激起慾望,在一瞬間,也可能會引發禍。禍看上去是天意,其實並不是,禍是看上去不起眼的行為累積出來的。禍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

在王朔小說裡,那些十多歲的不良少年生瓜蛋子,讀書不好,又無法工作享受賺錢工作的樂趣,越來越無聊,破壞的慾望很大。青少年犯罪,起因也是因為太閒。如果他們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就會百分之百投入,那就自然不那麼無聊,破壞的慾望也不會那麼大。

對城市人來說,每個人都渴望閒,睡覺睡到自然醒。其實真過上這樣的生活,就意味著著你在被時代淘汰。懶惰催生封閉,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也會隨之越差,賺錢的能力也會越差。同樣,懶惰催生憤怒,隨便找個事情寄託自己的無聊。犯罪、欺騙,也許一次頭腦發熱,就把自己人生報廢,了事!

一般的人,閒不下來,也配不上閒。不給他安排點活,他就會心急生病,禍就緣起,能閒下來的人,一定不是等閒之輩。

我問海山何時老

清風問我幾時閒

不是閒人閒不得

能閒必非等閒人

當一個懶惰、憤怒、心性不夠的人,即使放在眼前的是“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他也不會看出任何美感。

因為心性不夠,只有那些敢於挑戰忙碌、進取、智性的人,才能有境界看到無邊落木、幽居空谷。沒有無緣無故的境界,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智慧,

無聊永遠不會產生智慧,只會讓自己成為惹事的少年,懶惰的中年,煩人的老年。

世間最好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關注公號“牛皮明明(ID:niupimingming)”,看更多走心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