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3年最有可能跃升为一线的城市有哪几个?原因是什么?

菠萝蜜不甜


未来两到三年似乎不可能,但是二三十年出现一线城市还是可能的。

这其中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成都,因为未来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时东南亚,而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就是西南,因为西南地区人口基数大,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三线建设),靠近东南亚。而且西南地区在交通运输上还有很大潜力,比如成都的高铁就比较少,目前国家对此大力投资。整个西部地区有两个新一线城市,成都和重庆,如果未来两者融合,或者西南经济腾飞,贵阳、昆明、南宁等崛起,成都是绝对有实力跻身一线城市的。

其次是武汉,虽然武汉现在在新一线城市中发展相对乏力,但是武汉同时也是新一线城市中高教、医疗、交通资源最丰富,传统产业(钢铁、汽车、船舶)和新兴产业(生物医药、芯片、光电)最均衡的城市。在历史上武汉曾仅次于上海,被誉为大武汉和东方芝加哥。随着中国区域平衡发展,以及西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成都、重庆等周边城市的崛起,作为几何中心的武汉,发展前景必将持续看好。

再次是西安,虽然目前西安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还处于相对劣势,但是西安发展势头已经显现出来。对标成都,打造硬科技之都,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吸引人才落户,人口即将突破1200万,西咸新区一体化未来可期。而且随着丝绸之路的提出,就国家层面而言,生态环境相对薄弱的西部必须要有一个战略锚点,西安就是这个战略锚点!

还有一个城市是杭州,杭州这个城市的奇迹告诉我们,虽然国家战略和区位优势很重要,但是人的因素才是最重要的!王国平的杭州十年,将杭州从西湖时代跨越到钱塘江时代,先后打到滨江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和钱塘新区,兼并萧山和余杭,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数字等产业,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从这里起航,杭州面貌一新。杭州已经取得了这么多奇迹,那它的未来难道不应该更加得到期待吗?


青年史学家


首先一线城市必然是全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娱乐、社会活动的中心,并且对全国其他地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对周边区域有着极大的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也必然具有一流的人才吸引力、科技创新力、国际竞争力。


其次可以很明确,新的一线城市一定是从15名新一线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其他二线城市暂时不具备冲击一线城市的能力。


2018年的新一线城市排行榜,虽然有让人诟病的地方,但大体上是当前最权威、最符合实际的排名。它综合了城市枢纽性、人口活跃性、商业资源聚集度以及境友好指数、创业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消费成熟度指数、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诸多因素。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与人口:新的一线城市一定是当前区域的中心城市,且人口规模至少一千万以上,下述表格是我统计了新一线城市的GDP与人口总量,苏州、东莞、无锡由于城市级别较低,被第一轮筛选掉,其中苏州是最为可惜的;第二轮可直接将沈阳淘汰,因为沈阳的GDP总量着实难看, 其他西安、郑州、宁波的GDP总量也偏低,是重大减分项;第三轮人口,长沙、沈阳、宁波、东莞、无锡人口总量太低, 杭州、青岛、南京总人口也存在重大减分项。


2)交通:目前国内十五大高铁枢纽城市分别为北京, 郑州, 合肥, 西安, 上海, 广州, 长沙, 南京, 重庆, 天津,武汉,成都,杭州,东莞,南昌。这些枢纽城市也是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全国中心城市,首先要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这是必然条件。


3)使领馆数量:使领馆数量决定了国家层次对该城市的定位。当然体现该城市在区域的中心作用。


因此,按成为一线城市的潜力,我给出的排名是成都,重庆,天津在第一等级, 西安,郑州,武汉在第二等级,杭州,南京,青岛在第三等级。但是未来的2-3年内,应该没有太大希望,有某个城市从新一线城市晋升为一线城市,未来5-10年或许还有希望。 因为从目前来看,四大一线城市的领先地位还非常明显,不那么容易接近。相对看好成都,因为一方面成都超过1500万人口,另一方背靠着一亿人口的四川省;软实力上川蜀文化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甚至形成了蓉漂一族。


另外笔者也比较看好未来几年西安与郑州的发展,一个作为西北之王,一个作为中原之王,将会快速腾飞!


JeffreyShambaugh


未来2-3年最有可能升为一线城市的有那几个,我实话告诉你吧!2-3年之内根本就不可能会有一线城市出现,如果推迟到10-20年的话可能有那么几个城市会升为一线城市!要想升为一线城市首先要达到一线城市的标准:一线城市的标准为:1500万常住人口,主城区1200万。GDP总量排前八,人均GDP排前十。经济独立性强,不依赖其它城市的才能被升为一线城市。我看好以下几个城市。

第一个重庆市,直辖市,成渝城市群、西部大开发中心城市,全国交通枢纽。成区面积为1329.45平方公里;GDP 为14309.18; 人均46940元;常住人口3048.43万。

第二个天津市、直辖市,中国北方工业城市、京津冀港口核心城市。成区面积为885.43平方公里;GDP为 13449.50; 人均86098元;常住人口1562.12万。

第三个成都市、四川省省会,成渝城市群、西部大开发中心城市,四川人口大省的支持,全国交通枢纽。成区面积:615.71平方公里;GDP 9725.40; 人均61098元;2常住人口1591.76万。

第四个武汉市、湖北省省会,长江中下游城市群核心城市,全国交通枢纽。成区面积:566.13平方公里;GDP 9397.17; 人均87284元;常住人口1076.62万。

第五个杭州市、浙江省省会,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成区面积:506.09平方公里;GDP 9018.40; 人均98154元;常住人口918.8万。

第六个苏州市,江苏省地级市,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成区面积:458.29平方公里;GDP 12387.9;人均116347元;常住人口1064.74万。

第七个南京、江苏省省会、长三角中心城市之一。成区面积:755.27平方公里;GDP 8703.48;人均105242元;常住人口827万。











爱上了是谁的错57


个人觉得未来5到10年有三个城市最有可能成为一线城市,未来10到15年另有6个城市成为一线,3年内不可能。

这前三个城市是:成都、武汉和西安,后六座城市是:天津、重庆、南京、苏州、杭州和郑州。下面通过几点分析,说明具体理由。

另外,分析的纬度主要是:城市综合实力,增长潜力和国家政策支持。

第一,为什么不看好直辖市天津和重庆在5年后成为一线,而是10年后。

如果我们把视野拉长到未来5年,乃至10年,天津和重庆的发展潜力就明显不足,但是凭借目前的规模和国家政策支持,未来十年肯定能跃升一线。

天津西有北京,东边环渤海有一圈伺机发展的二三线城市。比如,大连、唐山、烟台、东营等,天津发展潜力已被削弱和分散,加之未来重点是雄安新区,天津成为一线的资源已然不多。天津的经济增速连续几年徘徊在3%到4%之间,是四个直辖市的最低值。

而重庆做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猛冲猛打了一阵,经济和城市规模上来了,但未来发展已显疲态,不掉队已属不易。2016年之后,重庆连续三年经济增长放缓,从10%以上跌至个位数,2018年增速6%。

第二,为什么不看好杭州、南京和苏州未来5年跻身一线,而是10年以后。

首先从国家战略考量,三城均未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序列,所以,缺乏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其次三地离上海太近,无论是长三角经济圈,亦或是实力薄弱的杭州湾区,都只能有一个中心。再者,改革开放从沿海开始,这几个城市吃尽四十年政策和劳动力红利没有成为一线,说明缺乏成为一线的禀赋。但是,这三个城市的规模已经临近一线,未来十年的发展积累,很有可能成为一线。

第三,为什么不选择郑州而是西安未来5年跃升一线,而且郑州既是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又比西安大。

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要靠综合实力,单一指标无法支撑城市持续发展。郑州虽为国家中心城市,人口超千万,经济规模已破万亿,但综合实力无法与西安相比。

况且,西安有一带一路加持,贵为西北龙头,近两年经济已复苏,名义增速几年保持在两位数,潜力巨大。但是,未来十年郑州可能补齐短板,凭借中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跻身一线城市。

第四,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有利于上述三城。

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以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为代表,在政策、人口红利和资源配置的带动下,优先得到发展。

第二阶段是2008年金融危机,4万亿配套资金振兴计划,重庆、天津、南京和杭州借助有利条件迅速崛起。

第三阶段是2016年以来,国家提出城市化、经济区域化、都市圈和丝绸之路战略,成都、武汉、西安和郑州抓住机会,取得较快发展。而且,它们都是国家中心城市,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核心。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未来5年后,成都、武汉和西安有更多机会成为一线城市,未来10年后,天津、重庆、南京、苏州、杭州和郑州成为一线。

当然,凡事也有个例外,斜刺里杀出一匹黑马也未可知,比如深圳,三十年前,谁会预测这个毗邻香港的小渔村,一夜之间会成为今天的一线城市?

所以,无论谁成为一线,我们都支持,也希望中国在城市化道路上多诞生几座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随心咏歌


北上广深相信是大多数人公认的一线城市,这四座城市不仅仅只是我国GDP最高的四个城市,它们都有其它城市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北京是首都,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广州是华南区域中心,商贸中心;深圳则立足高科技和创新产业,是我国的科创中心。从目前来看,四个一线城市的地位稳固,被其它城市取代的可能性不大,但以中国幅员之辽阔,未来一线城市的数量应该不仅限于四个,还会增加。

未来有可能跃升为一线的城市,首选必定在15个新一线城市当中脱颖而出。所谓的“新一线城市”,是由第一财经评选公布的,该榜单标准依托商业资源聚集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以及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来评选,根据公布的2018年榜单显示,15个新一线城市分别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天津、南京、郑州、长沙、沈阳、青岛、宁波、东莞以及无锡。

至于说未来2~3年最有可能会跃升为一线的城市有哪些,因为时间比较短,2~3年时间内可能不会有一线城市产生。如果时间长远一点,比如8~10年,可能就有了。

虽然说不唯GDP论英雄,但它必定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北上广深的GDP就是位居全国城市前四。从GDP来看,重庆、天津、苏州比较接近一线城市,但重庆面积大是最被诟病的地方,天津的经济产业则比较偏传统,近年来发展失速,而苏州只是一个地级市,政治地位不高。其它城市,像成都、武汉、杭州、南京这样的城市,发展比较全面,但GDP与一线城市差距较大……所以未来2~3年,似乎也很难出现一座城市能够获得大家一致认可的一线城市。

总之,未来2~3年时间内可能不会出现一个新的“一线城市”,但从长远来看,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必定会产生更多的一线城市,而小编更看好重庆、成都、武汉、杭州四座城市。


锦绣中源


我们最熟悉的一线城市有北、上、广、深,四个,可是不熟悉的一线城市却有,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重庆市、南京市、天津市、苏州市、西安市、长沙市、沈阳市、青岛市、郑州市、大连市、东莞市、宁波市,这十五个!

不过后续的这十五个虽然在2017年被定性为新一线城市,可是它们的排名只是比二线城市靠前,但是与北上广深这四个标准的一线城市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这些新一线城市,想要在2―3年就升级为准一线城市,像北上广那样的城市,说实话他们市长的压力将会是巨大的!

因为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我说的只是2―3年不可能,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有新的城市崛起跻身准一线城市的,但是2―3年有点难!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是有地域局限性的,而且时间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某企业或个人2―3年发生飞跃发展很容易,可是想要让一座城市短时间飞跃有点难,因为很多建设并不是短时间就会建设成功的!

以后中国肯定会出现很多的准一线城市,但是2―3年之内,有点勉强!


贫僧法号都不戒


北上广深,众所周知的我国一线城市,其实国家并没有关于一线城市的一个名确定义。只不过先入为主的概念,由于4市在至少20年前发展程度就领衔中国各大城市前列,所以才有了一线城市的这种概念。

1999年北上广深的GDP就分别为:2679、4189、2057和1825亿元,早已和其他城市拉开了距离。直到20年后的今天四大一线依旧和其他城市保持暂时无法超越的差距。

由于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叫法深入人心,或许有其他城市在某一方面超越,也无法取代当初的北上广深这种高度一致的认同地位。

就好比90年代香港的四大天王,即使过去这么多年,新人层出不穷,论唱功论表演水平和作品,超越者也不少。可为什么得不到当初的四大天王这种认同?还比如90年代的985高校概念同样深入人心,即便后来双一流也无法达到曾经的985的高度,这便是时代赋予及造就的独特优势。

或许会有后来者居上,也只会是应者寥寥。无非是又多了一座发达的,可比肩北上广深的城市,但再也到不了四大这种高度。遑论北上广深优势依旧,无论从经济总量、产业优势或政治资源优势还是交通枢纽方面均不输任何一座城市,谈何超越?

目前Top10的城市,可以看到即使最接近的重庆和广州也有2500亿的差距,和其他三城差距就更大了。我们再看一张表

上表是和广州较接近的其余四城,设均维持目前的增长率,10年后在总量上面依旧没能超越广州,遑论更后面的城市了。北京是首都和政治中心;上海是国内金融中心,国际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广州是华南区域中心,商业贸易中心,一个举办了62年的广交会蜚声海外;深圳立足高科技与创新产业,更是我国两大交易所之一的城市,金融地位与功能媲美上海。北上广深无论哪一个都有其它城市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所以,在可以预见的一段较长时期内,依旧不会出现迎头赶上四大一线的其他城市。


极度深寒


这个问题只能这样问:两三年后有哪个城市赶上现在一线城市的水平,目前北上广深,我们综合权衡城区人口、经济规模、建成区面积、资金用量,综合排名第四的差不多是深圳,概数是城区人口1200万、GDP20000亿,城区建成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城市资金用量120000亿。

一线城市没标准,总要一定块头和体量才行,笔者理解,数字静态上应该基本达到上述四个数字,才可以理解为进入一线城市。时间有限没有认真调取数据,都是按照2016、2017年各城同一时期数据作为分析基础。

1.天津:城区人口940万,GDP18600亿,资金总量6.6万亿,建成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

2.重庆:城区人口1450万,GDP19530亿,资金总量9.3万亿,建成区面积732平方公里。

3.成都:城区人口690万,GDP13900亿,资金总量7.9万亿,建成区面积837平方公里,

4.武汉:城区人口705万,GDP13500亿,资金总量8.5万亿,建成区面积585平方公里,

5.南京:城区人口627万,GDP11715亿,资金总量6.1万亿,建成区面积774平方公里,

6.杭州:城区人口563万,GDP12550

亿,资金总量7.7万亿,建成区面积541平方公里。

上述中,重庆GDP数据涵盖重庆全市,不能说明重庆城市建成区的经济能力。综上,按照中国二线城市经济数据当前几年的平均增速,只有天津最有可能三年达到目前一线城市的水平;五年左右,成都、武汉有希望。


总咨询师联盟


客观地说,如果非得问今后哪座城市可以跻身于一线城市,唯有可能性的就是成都。至于其他城市,已经没有机会再成为一线城市。

因为从国际来看,通常一个国家只会有一两座一线城市,不过中国的版图这么大,可以多容许多两三座一线城市,顶多就是再加上成都,京沪武深成,五大一线城市。

其实,首先要明白的一个事实就是一线城市的数量只会减少而不是增加,随着总部、资源、决策权、流通渠道越来越向少数的几个大城市集中,一线城市只会是越来越少,而不是越来越多。

首先是因为市场经济发展,是减少流通层级和集中资源,这才有利于市场流通的经济性和高效性。以前商品流通可以厂商分散多区域中心区批发流通,到现在全国性渠道商、代理商和交易中心的形成,其实是剥夺了广州等城市成为一线城市的可能。

其次,一线城市是需要的腹地的,一个大的区域只能容得下一座一线城市,这样导致一些城市被淘汰,比如华北的天津,华南的广州,华东的杭州和南京,华西的重庆和西安,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等大中心城市的树荫下,已经失去了成为一线城市的可能!

为什么是成都,因为广袤的西部确实是京沪武深四大一线城市的辐射的空白,广袤的西部腹地确实需要一座一线城市,因而成都成为一线城市也是众望所归。

所以,今后中国的城市格局已经很稳定了,目前,京沪武深一线城市的格局已经很完善成熟。除了成都有进去一线城市的可能性,实话实话今后再增加一线城市的可能性很小。


武大东湖


一线城市有的不仅仅是地位,更重要的是四个要素:经济总量全国前四、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前四、人均缴税全国前四、人均GDP全国前十。

目前没有任何第五座城市能够做到这四要素,杭州算是题主列举四城当中最接近的,但是也仅仅是后边四个选项接近,经济规模比一线差距巨大,而且因为技术原因,差距会越来越大。

长沙和武汉虽然数据比较均衡,但人均收入和人均缴税距离一线还差的远。成都就更不用说了,除了GDP总量,其他经济数据没一样能进全国十强的,尤其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都是全国三四十名开外,这个实力如何进一线?

一线城市至少意味着经济范围内各大领域实力接近,而且代表着内地最高经济水平。那些主要经济数据动不动就出现排名几十位的城市,因为GDP规模大就能跃升一线?

还用成都举例,成都人口1500万,比广州深圳都多几百万,人口数量排名全国第四,GDP全国第8。而一线城市GDP排名都是高于自身人口排名的,所以这种差别不是一时半会的高速发展能补足的。

另外一项经济数据是大家平时不常关注的,一线城市的金融业都高度发达,清一色世界级金融中心城市,而题主说的这几个城市,在全球金融城市排名当中没有一个名次能和北上广深接近的,最强的成都和一线排名最低的广州都有40多个名次的差距。所以未来十年内,一线城市的格局大概不会发生改变,没有哪座城市可以跻身一线。十年之后,看天津和杭州能否有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