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女孩说:希望找个像妈妈一样的老公”

“那个女孩说:希望找个像妈妈一样的老公”

家庭教育最失败之处在于:自己不敢跳出的牢笼,也不允许孩子跳出!自己不敢挑战的事情,也不允许孩子挑战!等到孩子们屈服于父母而默然顺从时,父母还要语重心长的拍着孩子的肩膀说:生活就是这样,父母是为了你好!

01

最近的一档相亲节目中,一个妹子引起我的注意:妹子叫朱婕,今年24岁,至今生活大小事宜全靠妈妈打理。

每天玩多久手机,妈妈说了算;每月上交多少工资,全由妈妈做主。

上大学的时候,妈妈一周给女儿带足7双袜子和7条内裤。不用洗,全等放假拿回家妈妈洗。

这次来相亲,朱婕对于未来老公的要求,就是找一个能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的男人。

“那个女孩说:希望找个像妈妈一样的老公”

这是幼儿园小盆友在找全托老师吧,相什么亲啊。

二十好几的成年人,什么事都不会,天天把自己当公主,对不起,现实大家都很忙,没时间顾及你的情绪哦。

02

2017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的一项调查显示,61.0%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妈宝男,57.5%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妈宝女。

我们吐槽了多年的“妈宝男”,但现实里,“妈宝女”的比例一点也不低。

大量的妈宝男女,罪魁祸首只是妈妈一个人吗?

日剧《妈妈不当你的女儿可以吗》“妈宝女”的故事给人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家庭里,妈妈和女儿的关系是更严重的矛盾体。

女主25岁,按照妈妈的规划在一家女校做英语老师,事事都要找妈妈拿主意,觉得和妈妈在一起比和朋友在一起更快乐,对妈妈的喜好比自己的喜好更清楚。

女主妈妈,不爱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过得不够好,把女儿当作替身帮自己圆梦,偷偷跟踪自己恋爱的女儿,甚至为了留住女儿去勾引她的男朋友。

“那个女孩说:希望找个像妈妈一样的老公”

剧中的父亲,仿若不存在,不参与家庭中的任何事情,终日忙于工作。

很多人说这部剧毁三观,无下限,但我却觉得它诚实地反映出现在社会中的一种家庭关系,只是表达方式和人物设定略微夸张。

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常可归于一种模式,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剧中的人物设定就特别符合这种模式。

03

妈宝,不管男女,其实都有一个共性。

他们无力挣脱那个与他共生的妈妈。也无力,去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

即使恋爱中,他们表现出对伴侣的顺从,但毫无例外,都会在婚后将伴侣一起拖入家庭的三角纷争中。

把儿子养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承担不了家庭责任;把女儿惯得坐享其成自私懒惰,只会亲亲抱抱举高高,都是父母的失责。

婚姻是一场合作,是实打实的过日子。别只会让男人来当大爷,也别光让女人当小公举大小姐。

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是成年人最该具备的东西。而那些过分依赖父母或者被父母过分“保护”的公主王子,我觉得各位还是少惹为妙。

简介:花式科普两性知识,走心解答男女情感疑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