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本内阁被推翻后,日本军部为什么不顺势架空天皇?

井底小小鱼


二战时,日本军人已经控制内阁,却为何不顺势拿下天皇?

1941年7月2日,由于日本近卫文麿内阁代表的日本政府,始终无法在跟美国的谈判中,消除美国对日本在包括橡胶、石油等战争必要原料上的禁运。受到日本军方无休止的指责,一些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甚至大骂日本内阁为废物。

近卫文麿

而在军人大骂的同时,基于拳头才是硬道理的军人思维,日本军方给出了自己解决“日美关系”的办法,即挥舞起自身拳头,狠狠的给傲慢的美国人一拳头,打到它主动向日本求饶。

基于日本综合国力跟美国相比相差甚远的考虑(美日二战前工业总产值对比:美国2千亿美元,日本90亿美元),时任日本近卫文麿内阁在1941年10月16日选择集体辞职。

次日作为军国主义代表的东条英机组阁,日本军人在太平洋战争前夕,完成了对内阁的控制,日本政府逐渐成为军方的“附属品”。

由于此时的东条英机,一手握着政府、一手抓着军队,很多网友纷纷疑惑道,他完全可以像远在欧洲的盟友希特勒一样,顺势拿下天皇搞个“元首”当,而不是仅仅当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东条英机

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要从日本重新崛起的明治维新开始说起。1867年12月8日由于架空天皇,控制全日本的德川幕府,在面对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势力攻击之时,表现的无能为力,甚至选择“美国求荣”,极大的伤害了日本百姓对幕府的信任。

日本天皇看到了重新掌权的机会,于是拉拢被幕府视为非嫡系的萨摩、长州、安艺等地的地方军阀,组成讨幕联盟,向德川幕府发动冲击。

与此同时日本天皇开始再一次神化自己,边指责幕府卖国,边大肆给自己配上“救世主”的头衔。也正是因为天皇这“卖乖”的人设,原本势力相对幕府方较弱的萨摩、长州、安艺等地方军阀,硬是在民意的支持下于1867年10月干掉了德川幕府。

由于天皇在倒幕运动中起了决定性重用,幕府倒台后的新日本政体,几乎完全是以天皇为中心,在天皇实权后颁布的施政纲领《五条誓文》中的最后一条明确写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干净直接的强调日本的变法除了强国,还要巩固天皇地位。

明治天皇

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11月29日实行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将这个“巩固”完美诠释,天皇被法定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陆海军也皆归他统率。同时日本虽有议会,但是被明确规定为,辅助天皇行使立法权的机关,天皇有权凭借主观意识召开和关闭,自己的命令也等同于法律。

简单的说就是在当时的日本,天皇手握几乎等同于中国封建帝王的权力,那些披着议会、法院外衣的西方范实权机构,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是权力的拥有者,仅是辅助天皇执行权力的辅助而已。

当东条英机以军人身份,当上首相组阁之后,看似拥有军队和政府2个权力,实则在法律上没有拥有任何的权力,他的一切行为均要获得天皇的首肯。若东条英机出现不轨行为,天皇可以分分钟动用政体将其干掉。

所以二战时,日本军人已经控制内阁,不是不顺势拿下天皇,而是没这权力,军权、政权都在天皇手中。


袁载誉


这个题目有问题,二战时日本内阁并没有推翻,内阁一直存在。以1932年五一五事件中,首相犬养毅被杀为标志,自1920年代就开始的政党政治结束,军方抬头,此后直至战败的11任首相中,有8人是军人出身。

至于军人为何不架空天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首先,天皇是军人权力合法性、正统性的来源。1930年代,军人之所以能够抬头,与日本人中央政治架构有关。日本自明治时期以来,就是统帅权独立,也就是说军部并不归内阁管,而是归天皇管,对天皇有帷幄上奏之权。过去,军部与内阁的上面,还有山县有朋等元老调停,等山县有朋一死,就没人能控制军部了。

其次,关于皇道派与统制派的斗争。皇道派的主要标志就是尊皇反苏,皇道派在与统制派的斗争中失败后,尊皇这一点被统制派吸收了。并用尊皇、思想钳制来清除自由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天皇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天皇说话还是算数的,军部是不敢架空他的。

最后,是天皇本人的意愿如何。天皇在战争中作用,现在还是争论的焦点。但至少,天皇没有反对战争,进一步,有可能赞成和参与战争,也就是说,天皇和军部是同路人。这种情况下,军部为何要架空天皇。


元和拾一年


看来题主没有搞清楚日本天皇、军部和内阁之间的关系,二战时期的日本天皇是实际掌握权力的,军部以及少壮派昭和军阀想操纵政府的国策,需要裕仁的支持;政府的内阁想与逐渐暴走的军部对抗,同样需要裕仁的支持,裕仁不过是在他们之间玩弄平衡而已,何谈被架空一说?



从军队体制上说,日本天皇在当时是陆海军大元帅,是武装部队的最高领导人,实际上陆海军之间的矛盾也是裕仁乐于看到的,为的就是平衡和控制。从政治体制上说,负责组阁的首相是由天皇指定而非民选的,天皇一样拥有绝对权力。

并且,出于对陆军的不太放心,裕仁派出不少皇族成员进入军队系统,把持着军队重要岗位。比如他的叔祖载仁亲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担任着参谋总长的职务,这是陆军的最高指挥官,其它如东久迩鸠彦王曾任“上海派遣军司令”,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后来差点成为“中国派遣军”总司令。

(陆军参谋总长载仁亲王)

海军也不例外,伏见宫博恭王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一直担任海军“军令部长”,大大小小的皇族男丁基本都在军队中服役和镀金,小日本的“皇军”不是白叫的,因为天皇确实控制着军队实权,不仅是实际统帅,还是精神领袖。日本的少壮派军官若想搞事情,必须取得裕仁的首肯或默许才行,否则就跟“二二六兵变”军官的下场相同,死路一条。

内阁不是被军部“推翻”,而是军部一旦发现政府不能配合他们扩大侵略时,在天皇的背后支持下进行“倒阁”,意思是换个能听话会来事的首相,因为从法理上讲,军队应该受文官政府的领导,是军队的上级。所采用的办法就是让陆相辞职,同时不提供新的陆相人选,因为陆相是现役军人,跟军部是一伙的。

(海军军令部长伏见宫亲王)

举个例子说明具体的“倒阁”操作办法:军部决定跟内阁翻脸了,参谋次长泽田茂找到陆相畑俊六,向他出示盖有“总长宫殿下”(载仁亲王)印章的文件,通知撤伙,然后畑俊六向首相辞职,但不推荐继任人选,如此内阁就不完整,只能宣布倒台,集体辞职。

然后天皇再指定村里的新人重新组阁,这倒阁背后的推手本就是天皇和亲王,无非想换个跟裕仁和军部保持一致的政府首脑而已,根本不影响天皇的权力,想架空他更无从谈起,总不能“自己推翻自己”吧?

(东久迩宫鸠彦王)

文官政治家总是谨慎的,换了谁也不可能完全顺从军国主义的疯狂,因此到了1940年前后,裕仁和军部连倒阁都嫌麻烦了,直接任命现役军人东条英机组阁,既当首相又兼陆相,东条还兼着好几个大臣职务,这已经是标准的“军政府”了。

当日本这个国家干脆由军人主政时,那侵略的马车就彻底失控了,完全是军队操控国策和政策,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也因此可以认定,裕仁天皇才是二战日本的最大战犯,只可惜美国出于自身利益放弃了对裕仁和皇族的责任追究,东条英机就是个最大的“背锅侠”。

日本宣布投降后东条就想自杀,一群重臣劝他:你死了谁来替陛下承担责任呢?日本侵华的罪魁祸首是谁,一目了然。


度度狼gg


军部不可能架空天皇,第一,裕仁是一个野心家,他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山县有朋曾经想架空天皇,结果被裕仁通过手段赶下台!第二,裕仁为防止这种事情发生,网罗了一批亲信,这些亲信包括永田铁山,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第三,军部如果架空天皇,不仅不会发动战争,还将会被民众和军队推翻!第四,裕仁名义上是天皇,实际上是军部的最高首脑,军部只有制定作战计划的权力,而兵权在裕仁手中掌握,只有地方兵力掌握在当局手中,比如关东军!但是关东军的历届司令官和参谋长却是裕仁的嫡系。第五,忠君爱国在明治维新后已成为一种习惯,任何对天皇不忠的行为或言语将被视为叛国!因此,军部是不可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去在中国的一些人认为裕仁无实权是受一些不负责任书籍的蛊惑,实际上真实历史绝非这样!


马Dame


因为军部的顶头上司是天皇。

实际上,日本近代史,特别是裕仁天皇在位时期,所谓的日本的政党斗争,政军斗争实际上本质是裕仁天皇与政党的政治斗争。天皇一手扶持的军部最终帮他推翻了政党,而此时军部这一票身居要职者恰恰也是天皇一手扶持的。

此中关系得从日俄战争说起。

日俄战争时的天皇是明治天皇,是日本近代公认最有才华的天皇。明治天皇时期,天皇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对军队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日俄战争之后,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被塑造为一代军神,他也是明治天皇最得力的助手。

但是明治天皇不久后也就死了,继任的大正天皇没什么能力,甚至大正天皇晚年的时候已经几乎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甚至被人说成是有智力障碍。

而大正天皇这段时期也是近代日本民主思潮流行的时期。

东乡平八郎很清楚,大正天皇没有什么能力,日本皇室得指望天皇的儿子,即后来的裕仁天皇。所以东乡平八郎很早就建议裕仁去欧洲留学,去看看欧洲国家的风貌,顺便也避开国内的政治斗争。裕仁天皇去往欧洲之前就接见了一批以永田铁山,石原莞尔,土肥原贤二等人为代表的出自日本陆军大学的精英青年军官,这批人日后将掌控日本陆军各个要职。

等到后来裕仁回国之后,与这批人有着亲密的关系,宫中府中遥相呼应,一边排挤异己,一边对内推动法西斯独裁制度的建立。

所以并不是说裕仁天皇没有实权,裕仁是日本发动战争背后最大的幕后主使,最有权力的人,要推翻裕仁也是不可能的。


贞观防务


我们先聊一下日本天皇在日本普通人民心中的地位,虽然二战后,在美国麦克阿瑟的催促之下,天皇发表了宣言,说明自己不是神,也是和广大日本人一样的人,这才让不少日本人幡然醒悟。但即便如此,直至今日,日本的政党内阁制度相当完善,国民中对天皇的崇敬和尊崇依然没有多少变化。

换而言之,在二战进行中,确实日本内阁被军部推翻了,但是天皇依然是高高在上的那个人。军部其实并不敢架空天皇,因为真这样做了,后果难以预料,因为军部的实力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

而更为重要的是,其实,二战前后,天皇并不是很喜欢政党内阁,而是倾向于军部。所以,军部推翻日本的政党内阁,是在天皇的支持下成行的。没有天皇的默许,军部其实也没有可能去对付政党内阁。所以说,天皇是实权在握的,因此二战后天皇没有受到惩处,是二战战后审判的一个遗憾。

当然,二战后和二战前的情况并不相同,现在天皇已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只拥有名义上的尊重地位,所以很多人会以为军部要比天皇更有力,这其实是一个错觉。


张杰谈史


二战时日本的那个制度被推翻,而天皇制度依旧保留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日本天皇究竟有没有实权。日本君主专政这一套是抄袭中国的制度,同样也有君权神授的思想,在日本国民心目中天皇是大神的后裔,他是神不是人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和中国的朝代更迭不一样,日本天皇是一个血统传承下来,所以任何一个大臣都不敢轻易废除天皇。由于皇权长时期的旁落,顺其自然天皇已经适应这种大臣和天皇之间平衡的状态,统而不治没有实权,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特别是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天皇推翻幕府统治重新掌握实权,明治天皇再推倒幕府统治的同时也要依靠反对幕府统治的人。在此之后的制度就变成了天皇任命国会推荐的首相和内阁,一直延续到二战时期在位的天皇昭和天皇裕仁。这位天皇生性宽和,也就是所谓的缺乏主见,强势的军国主义的压迫之下,天皇对日本政坛的影响根本微不足道。懦弱不代表无能,实际上即使是军部大臣也没有谁能够强制影响天皇作出的决策。

由于历史的影响,特别是日本武士精神忠军爱国,天皇地位尊崇,所以军部大臣中的保皇派不占少数。纵然当时有条件推翻内阁制,感觉对没有像天皇动手的权利。后来日本无条件投降,并不是全无条件的,他们的谈判条件就是不处死日本天皇。特别是在天皇下诏书后,宣布放弃抵抗,前一秒还在高呼“一亿玉碎”的日本人和日本军队,也都乖乖听话,在听到天皇诏书后都放下武器、放弃抵抗放下手中的武器,这种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日本制定和平宪法,天皇才真正的失去一切权力,就像英国皇室一样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四十五度军报


忠君是军部的基本立场,皇军,哦不,鬼子,从小接受的也是忠于天皇的教育。而且要承认,日军单兵素质很强,说明平均智商不低,你军部头头真要架空天皇,白痴都能看出来。然后大家再发动一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二二六,把你们这些奸臣反贼全部突突了。军部架空天皇就是造自己的反,老寿星嗨砒霜。


来自中国的阿拉丁


日本军部其实一直没有完全控制内阁。日本当时的政治势力分为四大块:军部(其中又有陆军与海军,参谋本部与陆军省,统制派与皇道派的矛盾),政党(民政党,政友会),官僚,宫廷集团(天皇,公卿贵族)。哪一派都不可能一手遮天,最后出台的决策是几派人反复商量,妥协之后的结果,再让天皇盖章发布。有时候,一个参谋本部小参谋的私人想法,最终会变成日本的国家意志。省厅官僚也有权力很大的。

其中,内阁大臣可能是退役将领,帝国大学毕业的精英官僚,也可能是政党的政治家,代表了不同集团的声音。


瀛史拾贝


因为军部没了天皇兼职,就等于不存在了。陆军省,海军省,陆军参谋本部,海军军令部在法理和实际组织上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四个部门领导谁也命令不了谁,往往公开互唱反调,各行其是,这该如何独裁?把这四个部门串联在一起,让他们能在一起共同工作的线,是军部一把手陆海军大元帅,历来由天皇兼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