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残子病儿媳出走,七旬失明老妇独自养家:有希望就不怕


衣食,在传统观念里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两个字,但在76岁的孔凡娥的生活里,却早已苛刻到了极致,20年如一日的节简早已成了习惯。“我吃穿孬好都无所谓,死都不怕哪还在意这些,就是放心不下儿子和孙女。”说起自己的家庭,孔凡娥极力想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却还是没忍住落下泪来。

孔凡娥是山东济宁泗水县金庄镇人,20多年前患上重度白内障,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做了手术,但因病情过重,依然几近失明。“有时候我还有些感谢自己看不到,眼睛看不到心就能静下来,他们父子俩都倒下了,我怎么也得撑住啊。”对自己的眼疾,孔凡娥如此说道。就在自己患病的这20多年里,一连串的噩运像突如其来的冰雹一样都砸在了孔凡娥的头上,儿子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儿媳离婚出走,丈夫也因病偏瘫。

唯一让孔凡娥欣慰的是孙女长青,生于贫寒之家,长青却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所有认识她的人的尊重。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心地善良的长青还获得了“孔孟之乡十大孝星”、“感动泗水十大人物”等荣誉。把孙女抚养成人,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了孔凡娥最大的期待。


刚患眼疾病的那段时间,在孔凡娥的记忆里依然是“好日子”,丈夫和儿子干活赚钱,家里也有儿媳打理,自己只需要帮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务。直到2003年,儿子被查出重度糖尿病,很快儿媳便离开了这个家。当时孙女长青才刚一岁半,正是懵懂记事的时候,成天哭闹着要妈妈。儿子身体不好,老伴还得干活养家,小孙女便由孔凡娥独自拉扯长大。虽然视力越来越差,但她也逼着自己慢慢适应,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更多的磨难接踵而来。

儿子的糖尿病先是发展成了肾衰竭,因为没钱治疗,慢慢又成了尿毒症,只能靠着每周两次的透析维持生命。儿子重病、孙女年幼,孔凡娥和丈夫只能拼了命的努力,维持着这个家。但就在2014年,儿子病情突然加重,前后住了十几次院。更让她崩溃的是,相伴了数十年的老伴突发脑梗成了偏瘫,生活不能自理,一家的重担瞬间都压在了几近失明的孔凡娥肩上。哭过,也怨过,但孔凡娥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想尽办法勉强维持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虽然眼睛看不见,孔凡娥依然种了一些麦子,这是她能想到的唯一的挣钱的路子。看不见,孔凡娥就让儿子当自己的眼睛,摸索着一点点去做,同村人看到这对母子的不易,时常也会过来帮一把。一次家里收麦子的三轮车翻了,麦穗撒了很多,心疼不已的孔凡娥只好带着儿子到地里拾麦穗,一点点用手摸,一步步往前挪。在孔凡娥心里,这些麦子就是一家人活下去的希望,也是她对这个家的责任。


儿子、老伴生病要用钱,孙女上学要用钱,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孔凡娥就格外节省。每年地瓜成熟时,她都会把人家不要的地瓜秧捡回家,用水煮一下,加点盐就是自己的菜了,这样的生活几乎是她一年四季的写照。“我反正不中用了,随便吃一口活着就行。” 她说道。如今,孔凡娥的右眼还残留着之前做手术的一根线,当初因为不舍得花钱取出来,现在眼睛常常会发炎。但即使眼睛磨得生疼,孔凡娥也默默的忍着。

“长青年年都得奖状,家里收着各种各样的证书。”这个家里,唯一令孔凡娥欣慰的便是孙女长青。长青学习刻苦,成绩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心地善良的她除了在假期用心照顾家人,随时随地帮助别人也早已成了她的习惯。三好学生、泗水好人、道德模范……一个个荣誉的到来,也让孔凡娥看到了希望,“她是一家人的希望,人有盼头了就不怕苦不怕累。”

在孔凡娥的记忆里,长青从12岁起便学着帮爸爸打针、灌腹膜透析液了。当时还小小年纪的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12点之后才睡,除了认真学习,还要照顾一家老小。更令孔凡娥记忆深刻的是,有一次儿子买药的钱不够了,长青什么也没说自己跑了出去。几个小时后带回了200块钱,刚好够她爸爸的药钱。“闺女,你咋把头发卖了!”孔凡娥听见儿子的哭喊,慌忙摸了摸孙女的头发才知道了怎么回事。捏着儿子的救命钱,孔凡娥什么也没说。


孔凡娥说,她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死,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和孙女。儿子的病现在一周必须做两次透析,每次都得好几百块钱,老伴的病也得靠药物维持着,长青也将在今年高考,这一切都成了她最深切的牵挂,也是她撑下去的全部力量。“长青能够上大学就好了”,孔凡娥拿出了孙女的照片,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这已经是她最渴盼最虔诚的心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