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亡,東吳為何不趁機復國,而是幫司馬睿建東晉?

暮雲齋主


叛亂是有的,次數也很可觀,卻未必是要恢復東吳,在西晉行將滅亡時,晉懷帝永嘉四年即310年,吳地吳興人錢璯自號平西大將軍、八州都督,為了師出有名,喚起人心,還強行劫持了孫皓的一位兒子孫充,擁立其為吳王,可能是不大聽話,又把他殺了。叛亂被周魴之孫,周處的兒子,時為西晉的建威將軍、吳興太守周玘所平定。之前還有石冰、陳敏叛亂被平。但周玘本人也有復國的心思,晉室南渡時,因不滿司馬睿為帝、王導執政的北人政權,打算另立山頭,事洩無功,憂憤而死。


對比蜀漢,東吳被西晉平定後的亂事不少,一因是滅吳才三十幾年,內亂四起,人心尚未完全歸順,另一個原因可能與統治方式有關,劉備曹操雖然是宿敵死仇,但二人為維護權位或是正綱紀出發,都採取相同的統治方式,曹操打擊士林世家豪族,挑戰儒家名教的以德行取人標準,提出唯才是舉,不孝無行也可的選才方式,引進寒門對抗世家。(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又用法家繩治權貴,只是到曹丕篡漢,為了團結內部,採取與世家豪族妥協的九品中正制。而蜀漢自劉備入益州,便用諸葛亮法正制訂蜀科,嚴刑竣法打擊蜀地豪族,雖然誅之不盡,也收到一定效應,故蜀地被平定後亂事不如吳地多。


東吳孫權採取的是與世家豪族共治的方式,孫家也算世家小族,不比曹操太監後人的“贅閹遺醜”和劉備的“織蓆販屨”出身,在當地在一定基礎和影響力,不必抓破面皮搞對立,與江東四大家族陸、朱、顧、張關係平衡得很好,與世家共治國家榮辱與共。(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各地的大小豪族沒有受到重大打擊,故而倒形成相當的獨立力量,地方實力強大,倒有能力對抗晉王朝的中央朝廷。

如《晉書》卷三《武帝紀》載“(太康三年)九月,東夷二十九國歸化,獻其方物。吳故將莞恭、帛奉舉兵反”,“(太康三年)冬十月,南康平固縣吏李豐反,聚眾攻郡縣,自號將軍”。“十二月,吳興人蔣迪聚黨反,圍陽羨縣,州郡捕討,皆伏誅”等等。

而司馬家在傾覆之後,司馬睿能夠在王導的推動下到江東立足,也與世家豪族有關,更與司馬朝廷一直執行服膺儒家名教的信條有關,在東吳被滅前後,吳中人物就心慕中原教化,在吳地爭相效仿,晉王朝為平衡和安撫人心,也徵召了當地有大聲望的人如陸機等入朝,陸機認為吳地人才還得不到朝廷徵用,屢次上疏請用。所以,同是崇尚儒家名教和推崇中原文化的江東大家族,在面對長江以南獨力難以抵擋胡馬渡江的實際威脅下,與晉宗室和北方世族合流,共同撐起半壁江山,也就理所當然了。


南方鵬


三國鼎立局面結束以後,西晉一度統一全國。在公元280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終於滅掉東吳,實現了三國歸一統。不過,由於司馬炎的子孫後輩碌碌無為、相互傾軋,所以這個西晉王朝很快就滅亡了。

公元317年,西晉在立國不到52年(265-317)的情況下,就被匈奴鐵騎所滅,北方全部淪陷。琅琊王司馬睿南逃入建康,在東吳的故土上建立了東晉王朝。不過,此時距離西晉消滅東吳僅僅才過了37年而已,那些殘存的吳人為什麼不趁亂復國呢?

事實上在西晉滅亡前夕,已經有人打著為吳國復國的旗號造反,只是沒有成功。在公元310年,南方的吳興郡人錢璯便擁立孫充(吳國末代皇帝孫皓的兒子)為帝,打著恢復東吳的幌子造反。可是南方並沒有多少人響應他,所以錢璯、孫充都相繼被晉人殺了。隨後,孫皓的另一個兒子孫璠也試圖通過造反來恢復吳國,但結局同樣是被殺。此後,便幾乎沒有人再打著東吳的旗號造反了。
(五胡亂華,中原淪陷)

歸根結底,這並不是東吳沒有影響力了,而是江南的士族普遍地被晉人收買了,所以真正願意造反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在魏晉時代,江南實際上處於世家大族的統治下,普通老百姓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要知道,東晉為了在南方站穩腳跟,大量籠絡南方的士族,利用“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的世襲特權,所以像王氏、謝氏這種江南大族都願意死心塌地地歸附晉室,誰還會去思念已經滅亡的東吳呢。

對於士族而言,不論是東吳還是東晉在統治江南都沒有差別。誰能夠保護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擁護誰。司馬睿當初在南方建立東晉的時候,嚴禁官兵去騷擾士族的宅院和妻女,同時又和王氏家族(士族代表)關係密切,這等於是在告訴江南的士族們,東晉與士族的利益一致。而相反,東吳末代的皇帝孫皓是一個有名暴君,他在位時期做了許多傷害江南士族利益的事,所以沒有多少士族是真正願意恢復東吳統治的。


歷史的荒野


這個問題很有趣,其實大家比對一下地圖就會發現,東晉其實就是當年東吳的翻版。



至於說東晉這個政權,也只能算是一個流亡政權罷了。自古都是得中國(也就是中原)者得天下,東晉卻把中國丟給了胡人,自己跑到南方去稱正統。說句實話,南方士族隨時可以不認它這個正統。

至於說為什麼最後東晉成功鞏固了統治,還是利益二字。對南方士族來說,東吳也好東晉也罷,都一樣,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處理外來勢力與本地勢力的關係向來很難。蜀漢堅持抑制益州土著,結果益州人喜迎魏軍。東吳把政權交給了南方士族,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

而東晉想要在南方站穩,也必須依靠南方士族。但東晉不能學東吳去把北方流亡士族邊緣化。如果沒有北方士族的支持,東晉就會失去正統性。在五胡亂華、衣冠南渡的當口,佔據了中原的胡人已經開始論證胡人得天下的合理性了。東晉要想當正統,就必須有北方士族的承認。南方在當年還是蠻荒之地,你總不能指望南方士族吧。

於是東晉選擇促成雙方和解。重臣王導帶頭學吳語,給足了南方士族面子。東晉又在南方士族勢力不大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來安置北方士族,也照顧了北方士族的利益。

元帝始過江,謂顧驃騎曰:“寄人國土,心常懷慚。”榮跪對曰:“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亳無定處,九鼎遷洛邑。願陛下勿以遷都為念。”

這裡的顧驃騎顧榮來自於江東大族顧家。這番對話形象說明了雙方的關係。北方士族承認南方士族是南方的主人,南方士族則擁護東晉的正統地位。就這樣,東晉的地位得以鞏固。


攸揚拾羽


江東士族從觀望到承認東晉,是一系列博弈後的結果,並不是當真那般順風順水,江東士族不過是在權益取捨之後,做出的選擇。至於究竟是立孫吳還是什麼吳都無所謂

1、司馬睿經營江南之初,江東士族處於觀望狀態,小動作很多

司馬睿是八王之亂中最終者司馬越陣營。當時西晉朝廷面臨外族威脅甚大,而司馬睿被派遣到江東地區進行經營,未必不是司馬越想給自己留條後路。

而此時江東士族小動作很多,石冰之亂時,江東大族還共同起兵平叛,但是到了陳敏之亂,居然陳敏佔據江東1年多,江東士族還都受了陳敏的官,若說江東士族沒有配合與默許,誰都不信。

看江東士族大佬顧榮對陳敏的一番話:

今將軍懷神武之略,有孫吳之能,……若能委信君子,各得盡懷,散蒂芥之恨,寒讒諂之口,則大事可圖也。

於是陳敏“悉引諸豪族委任之”,所以江東士族並不是不想恢復孫吳事業,想把陳敏打造成另一個“孫吳”。

可惜陳敏被陶侃堵住,陳敏的能力受到懷疑,更關鍵的是,第二年八王之亂就結束,司馬越勝出,而此時北方胡人勢力還沒有到能滅亡西晉的程度。

所以顧榮等江東士族代表一方面對陳敏失望,一方面害怕朝廷找他們算賬,於是一邊聯絡徵東大將軍劉準,一面勸說甘卓反叛。顧榮說的一番話,就明確表明江東士族的態度:如果割據江東的事能成,那我們自當共同努力,但是你看現在的情況,能成麼?

而此時司馬越也開始著手江東後路,劉弘、陶侃從荊州出兵,劉準在壽春屯兵,兩隻大軍南下,江東士族不得不合作。

接著司馬越就將司馬睿與王導派到江東進行經營。

但是兩人剛到江東是,局面根本沒有打開“吳人不附,居月餘,士庶莫有至者”,直到王敦到來,王氏兩兄弟才導演出一番政治大戲,提升了一下聲勢。

而王敦的到來對於江東士族來說意味著一件事就是朝廷準備要坐鎮江東,所以江東士族才歸順。

所以司馬睿在江東地區,是依靠朝廷的威懾力加利益平衡收復了江東士族,否則恐怕一個孫吳倒下去,千千萬萬個孫吳站起來。

2、江東武力大宗錢、周、沈先後被除,江東士族對於僑居士族與東晉朝廷威脅性減小。

荊州先前在陶侃手中,後再王敦手中,始終堵住了江東士族要割據的門戶,佔據地理優勢遙懾,江州在司馬睿派王敦討伐華軼後,由王敦佔據。

江東士族的武力大宗,周家兵變虎頭蛇尾,王敦二度東進時被對手沈家除掉,王敦之亂平息後,沈家因為附會王敦被除。

江東士族就再也沒有威脅到東晉朝廷與僑居士族的武力大宗。更別提割據江東之類的事情。

3、外族矛盾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內部矛盾

西晉末的五胡之亂與三國割據不同,五胡之亂畢竟是異族入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南北放下了地域之見,共同禦敵。

東晉朝廷建立的情況下,畢竟擁有名正言順的正統觀念,比較得人心,尤其是南渡的北方士族民心。

如果在這種條件下反叛,要面臨更大的壓力,還可能會導致亡國滅種,所以最終江東士族還是選擇了“忠君愛國”。

所以,江東士族不是沒有想過割據,但是前提是保全自身利益。從西晉末年的觀望到東晉建立,江東士族一直在搖擺,但是最終選擇了晉朝廷。


妖鬼雜談錄


公元316年,匈奴軍隊攻入了西晉臨時都城長安,晉帝司馬鄴成為了劉聰的奴隸,西晉徹底滅亡了。

西晉滅亡了,北方一團糟,但戰火併沒有延伸到東南,按道理這是東吳復國的最好時機,畢竟東吳亡國並不是很久,才36年而已。

那東吳真的沒有抓住機會復國嗎?

其實東吳還是有復國運動的,早在亡國後沒多久,由於有些原吳國大臣受到的待遇不如以前,對西晉統治很不滿,在局部地區還是有多次復國運動的。

而在西晉滅亡前夕,吳興豪族錢璯趁機想助東吳復國,他擁戴了孫皓之子孫充為吳王。即便在東晉建立後,孫皓的另一個兒子孫璠也還曾起兵復國。

但東吳的復國運動得到的支持太少了,士族大多數並沒有站在老東家東吳這邊,就連平定錢璯興吳的大將周玘都是原吳國孫權愛將周魴之孫,周魴的周氏是當時江東數一數二的豪強家族。所以說東吳氣數已盡,支持東吳復國的已經遠遠沒有支持東晉的多了。


那為何原來的大族會選擇拋棄東吳,選擇支持司馬睿呢?

其實並不難理解,對於士族來說其實誰當皇帝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給自己好處,維護江東士族的利益,誰給自己利益多,他們就支持誰當皇帝,而離的最近的西晉皇室司馬睿是比已經沒落了的孫氏更有資格,畢竟資源、背景都要強的多。

而且當時的司馬睿相當謙虛,他甚至拉低了身價去面見各大士族,還說了一句相當謙遜的話,即“寄人國土,心常懷慚”。意思差不多就是我來到了你們的地盤,我心裡很慚愧。他的謙虛讓士族很有好感,他們覺得扶持這樣一個主子,將來他成了不會虧待自己。


除此之外,當時的司馬睿還相中了一對特別厲害的兄弟,即王導、王敦兄弟兩人。他們兩人十分厲害,幫助司馬睿周旋於士族之間,不僅讓南方士族擁戴司馬睿,還使得南遷的北方士族也沒有意見的擁戴他。

其實司馬睿的東晉王朝一定程度上就是王氏兄弟幫他奠基的,尤其是王導他是出力最大的。司馬睿對王導也是十分感激,完全信任他,甚至叫他“仲父”,將大權全部交給了他。


夏目歷史君


東吳的孫權孫氏家族和當時東吳本地的四大氏族本來就是相互利用相互妥協的關係,西晉末年,以王導、王敦為首的江南世家大族扶持一個現成的,並且有西晉皇帝正式冊封過的琅琊王司馬睿,要比扶持一個偏安一隅,已經滅亡二十多年的孫氏家族容易的多。

首先是正統問題,東吳從未建立大一統王朝,最多算是割據政權,而西晉雖然短暫,但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大一統王朝,其政權正統性強。

孫吳政權在統治江南期間,世家大族爭權奪利時有發生,以陸遜為代表的本地世家大族,僅因為陸遜對立太子一事稍加評論,就被孫權猜忌打壓而死,陸遜是孫吳政權的柱國重臣,孫權在世家大族干涉皇權核心利益,絲毫不手軟,可以說明東吳政權和江南世家大族,從來就沒有形成政治合力,是一種相互利用,相互妥協的關係。

司馬睿作為西晉中央政權的繼承人,對於偏安江南的世家大族來說,能夠染指中央政權,走上權利舞臺的中央,這是他們極為樂意的,這從後面王導不畏家族榮辱,全力保全東晉政權就可以看的出來。

所以,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東晉王朝,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歷史刻錄機


東吳滅亡之後實江東一帶的世家大族並沒有受到太大波及,尤其是經濟基礎依然強健。

但是這幫人,說句不好聽的就是爛泥扶不上牆。

著名的周玘三定江南,其一是消滅張昌農民起義,背後的邏輯是窮鬼怎麼配和我們平起平坐,趕緊弄死;其二是陳敏起事,江南世家大族聯合起來剿滅之,背後的邏輯是臣民這個“七第頑冗,六品下才”的寒門子弟,怎麼配和我們平起平坐,弄死;七三是吳興人錢璯本來要北上救援洛陽,卻害怕劉聰,轉而想在東南割據,被江南世家大族們聯合絞殺,背後的邏輯上依然是你算什麼東西,你也配。

所以,整個西晉時期,江南世家大族並不是說多忠於司馬氏,而是自己也在自高身價。當時江南一帶,最大的幾個世家是張、朱、陸、顧、周、沈,他們自己的利益是要高於一切的。

永嘉之後,南方本土世家是非常鄙夷北方逃難過來的這批世家的,往往稱他們為“傖夫”,連司馬睿一開始也被鄙視,大族們都非常冷淡,後來是依靠王導才換取了他們的妥協,整個東晉時期一大矛盾就是南、北世家的矛盾。東晉必然要代表他們利益,才會換取他們的服從。

但是南北矛盾依然非常劇烈,三定江南的周玘後來就想發動政變,但是失敗了,臨死前就跟兒子說:“殺我者諸傖,能復之,乃我子也。”後來東晉朝廷的王敦更是依靠大家族之間的矛盾,利用沈氏滅了周氏,後來王敦失敗,沈家也完蛋了,江南地區最大的兩個家族就這麼沒有了。

再往後,既然東晉王朝畢竟還是保住了他們的大部分利益,所以雖然矛盾依然存在,但反抗的烈度就遠不如前了。


夜小紫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經歷了三國割據的紛亂時代,這天下,終究被司

馬家所竊,但是,來位不正,自然國祚不長,僅僅五十一年,西晉就被滅亡。而之後中

華大地上陷入了混亂的“五胡亂華”的時代。

西晉所殘餘的皇族司馬睿衣冠南渡,在眾多世家大族的擁戴下,重新建立晉朝。史

稱“東晉”。但這時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數十年前被司馬家所滅的東吳殘餘勢力在


幹嘛?為何不趁著西晉內亂之時復國呢?

今天,就讓我們來深度的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1、東吳後期統治者的昏庸殘暴,盡失民心

在吳大帝孫權統治的晚期,日益驕奢獨斷、刑法異常嚴酷,許多功臣宿將的後代慘

遭屠戮,導致東吳後期人才匱乏,只留陸抗一人阻擊西晉。而他的孫子孫皓與之相比,


更顯殘暴,在位之初,實施過一段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

虐,早已失去了民心。陳壽當時評價:

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

若是此時想要趁機復國,割據一方,可能並沒有民眾願意追隨這個“故國”啦。


2、魏晉南北朝的世家大族權力極重,難以復國


漢末時分,天下大亂,大部分的權力都集中在世家大族之中,尚未統一之前的東

吳,結構內部的權力大部分都是世家大族所掌控,所以,東吳後期內部的矛盾很大。當


年的“小霸王”孫策就是在處理世家大族的問題上出了差錯,結果被刺,過早飲恨。可

以想見,世家大族的權力有多重。在司馬睿衣冠南渡之後,也恰恰是這些大族們的支


持,才能順利登上王位,從而衍生了一句童謠“王與馬,共天下”。若是沒有這些名門

望族的支持,要想復國,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


3、東晉成立,南方已然穩定


五胡亂華,中原大亂,那些士族們跟隨者司馬睿衣冠南渡,在中原士族與江東士族

的擁戴下,司馬睿建立東晉。得了士族的支持,自然也會受到士族的限制。為了穩定與


維護自己的統治,朝廷的各個重職都由那些望族們把控。皇帝,也不過是一個傀儡罷

了。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東晉很快就穩定下來了。此時,東吳若是復國,必然會觸


碰到那些世家大族的權力。若是起了衝突,怕復國無望也就算了,南方可能又要陷入戰火了。


喜歡這段歷史的小夥伴們,也可以發表一下你們的看法哦

點贊加關注什麼的,隨緣啦,大家看的開心就好。


小小呆蘿蔔


晉朝是中國眾多大統一王朝中唯一一個複姓的,姓雖然多了一個,但是命途多舛,時間也比較短。其中最重要原因的還是統治者的無能。為什麼西晉在滅亡之後,東晉迅速的在只滅亡了30年的東吳所在的江東建立了新的政權?其中原因還是錯綜複雜的。

政治永遠和利益相關

首先東吳的滅亡原因中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是內部統治者的腐爛,東吳最後的一個統治者孫皓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皓之淫刑所濫,隕斃流黜者,蓋不可勝數。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謀夕。”這段話準確的寫出了東吳政權滅亡的緣由。百姓以及世家大族深受其害,肯定不可能再擁護東吳的建立,對待這個政權只有憎恨。西晉滅亡以後,司馬睿南渡建康。東吳人是有復國運動的,但是多是一些小家小戶,比如石冰之亂等等。當地的世家大族顧榮並沒有啥行動。因為他衡量利益以後,發現擁護司馬睿才是最好的選擇。之所以顧榮會這樣做,是因為當時江東有一個陳敏建立的政權,受到了朝廷方面的出兵。這也讓顧榮看出了不得不跟北方南下朝廷合作。


王導

當時還有一個很厲害的角色王導。他的到來也是讓司馬睿能夠控制江東的一個重要原因。王導在當時的政壇和社會上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他勸說了南方士族,安撫南下的北方士族,輔助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甚至到了司馬睿登基的時候都拉著王導與其一起坐上皇位。民間都流傳著“王與馬,共天下”的俗語。

名正言順

古代所有政權的建立都必須要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授成天命,你想當皇帝都得名正言順。比如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陳勝不就塞一塊寫著“陳勝王”的白布到魚腹中,以此來暗示自己的起義是天意。晉朝的存在就是天意,即使西晉在外族的入侵下滅亡,但是它的後代司馬睿名正言順,它擊敗了東吳,皇帝的南下建立新的政權也是正當的。而且晉朝在建立初期是出過一段盛世的,史稱“太康盛世”。百姓還是很感激這個朝代給自己帶來過一段安寧的日子。

武裝力量基本被司馬睿消滅

荊州可以說是江東的咽喉,誰掌握了它,誰就擁有了整個江東。從三國孫權極力想從蜀漢手動奪回荊州就知道了,荊州佔據了地理優勢,而當時手握荊州的便是司馬睿手下的。當時的幾個武裝力量沈周王基本都被司馬睿清理掉了,其他的都沒有能力。威脅都被除掉了,基本就穩定了東晉在江東的存在。

五胡亂華

民族矛盾始終都比內部矛盾來的更為緊急。北方五胡亂華可能導致民族滅亡,南方的江東漢人也明白這個道理。一旦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了民族的滅亡,自己將是民族的恥辱,所以他們還是選擇東晉政權。


九品中正制

為什麼東晉能夠建立的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世家大族的支持。而當時的社會情況就是誰得到了世族的支持,誰就成功了,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最重要的就是九品中正制。正是這種制度才能導致世家控制天下的局面。正是世家擁護了司馬睿,才有了晉朝世家的蓬勃發展。世家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世家大族後面嚐到了甜頭,他們才是東晉朝代的既得利益者,晉朝的王謝等等都是赫赫有名的。


藤樹先生


為什麼沒有東吳境內的人趁機復國?這個問題應該是比較複雜的,我也不知道自己說的對不對,只能從自己理解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從吳國自身來說。

第一、吳國建國時間本來就不長,可以說比較短,在這很短的時間裡,除去孫權在位時間裡比較穩定外,後續的皇帝如孫亮、孫皓等人都是殘暴的主,民怨沸騰,當地百姓本來就對孫氏家族不認同。第二,東吳穩定的那段時間裡,問題也不斷,山越人不斷割據作亂,外面還有魏國大兵壓境。再加上皇權更迭頻繁,內亂不止,不能給百姓帶來需要的安定生活,老百姓生活壓力極大。第三,孫吳統治時期損害了境內世家大族的利益,江東士族都反對他們。

其次,從西晉方面來說。

第一,西晉的建立結束了80多年的動亂,經歷了多年動亂的百姓急切希望和平,所以都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很少有人會去造反。第二,西晉雖短,但是司馬炎在位時才起來一系列的惠民安邦措施,使百姓擺脫了戰亂之苦,人民的生活好了很多,中國的老百姓自古都是最吃苦耐勞的,但凡有一丁點活路,他們絕不會造反。第三,司馬家族建立西晉後,很注重保護士族利益採取的是“九品中正制”,給士族地主政治經濟上優厚待遇,得到了士族的支持。


最後,從司馬睿建立東晉來說。

第一,司馬睿此時是西晉皇族,正宗的天家子弟,而此時東吳孫氏已經沒有什麼正宗的有能力的子弟了。

第二,司馬氏依賴世族穩定局勢,這些世族不是支持司馬氏,便是自己依仗實力妄圖自立叛變,奪取政權,根本沒人想到去扶持孫氏建立政權。此時最大的世族王家、謝家等大家族都號召北方南下世族支持司馬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