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8電傳飛控設計為何選擇名不見經傳的德國公司?

用戶64079275


先說說殲-8的電傳飛控,再說說MBB公司。

殲-8最初的電傳飛控系統的設計工作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國內技術實在是太落後,於是沈飛便委託聯邦德國MBB公司完成殲-8的電傳飛控設計。雙方於1985年簽訂了項目合同。

很快,沈飛便拿了一架殲-8I的原型機去改裝電傳飛控,這架飛機也就是殲-8 ACT,該機搭載了一套MBB公司協助開發的模擬式三餘度電傳飛控,是國內最早的一款搭載電傳飛控的飛機。1989年首飛成功,該機於1991年的一次試飛事故中墜毀,飛行員生還。

雖然殲-8ACT墜毀了,但是積累的經驗還是很多的。早在1988年,沈飛便開始計劃在殲-8II上搭載電傳飛控,這次選擇了請法國的達索公司與英國的馬可尼公司協助開發。1992年後,局勢風雲突變,又找上俄羅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合作。這次拿的是一架殲-8B進行改裝,還在飛機前面加了一對鴨翼,飛控採用的是數字式四餘度電傳飛控。技術跨度非常大,該機也就是著名的殲-8II ACT,於1996年底首飛成功,1999年完成所有試飛任務退役封存。

至此,國內基本掌握了自行開發高性能的數字式電傳飛控的能力,之後,電傳飛控的設計開發工作被從沈飛轉往中科院自動化所。所以殲-20的飛控可不是成飛寫的,而是中科院自動化所,沈飛也是出了不少的力的。

啥?你說1998年首飛的殲-10原型機是電傳飛控?不好意思,這玩意還是引進的。至於後來量產型號,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殲-8II這個進氣道熟悉不?就是MIG-23的進氣道,照搬的)

說完殲-8的電傳飛控,我再說說MBB公司。

這個MBB公司絕對不是“名不見經傳”,人家只是在民間知名度不高,但是如果要談到20世紀後半頁戰鬥機發展的相關歷史,MBB公司絕對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

MBB公司,是前西德航空界的大佬,全稱為Messerschmitt-Bölkow-Blohm,也就是梅賽施密特-伯爾科-布洛姆,縮寫為(MBB)。該公司推動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戰鬥機設計理念的最後一輪革新。

可能你對這家公司不是很熟悉,那麼你肯定對他的產品比較熟悉。

二戰德國著名的戰鬥機BF-109就是該公司的產品,著名的俯衝轟炸機“斯圖卡”也是該公司的產品。(容克斯後來也合併進了MBB)

(颱風的原型機:EAP)

“鴨翼三傑”之一的EF-2000颱風戰鬥機,在研發階段就是MBB公司主導,甚至其實“颱風”這個飛機就是脫胎於80年代MBB的一個驗證機方案的。

今天成飛的殲-20牛逼吧?但是殲-20的總體佈局思路的雛形就是MBB在80年代初提出的。正因為MBB公司的設計理念非常先進,美國人沒少掐他們脖子。

這樣一家公司,絕對不是什麼“名不見經傳”,而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順帶一說,歷史上3次戰鬥機設計理念的大革新,分別發生於二戰初期,冷戰早期,冷戰後期,這3次中有2次都是德國人掀起的。所以,德國人還是挺牛逼的。


戰鬥機解說家


殲8戰機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八爺”作為我國在殲7戰機基礎上研製的一款雙發高空高速戰機,是我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土防空和領海防禦作戰的主力機型。但是一開始的殲8戰機由於採用的技術來源還是基於殲7,所以早期型的殲8戰機並不具備全天候飛行能力。到了80年代末,歐美等國相繼裝備了性能更先進的第三代戰機,這一代的戰機在機動性上相比二代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為了提高戰機的機動性也首次引入了“靜不穩定”佈局和前緣襟翼等空氣動力學,所以對於戰機的飛控系統要求更高,二代機普遍採用的還是鋁合金拉桿的機械操作系統,而三代機因為要滿足更高的機動性要求和更多更復雜的氣動舵面的控制,所以紛紛採用了更先進的電傳飛控系統,就是計算機在接受到飛行員操縱的控制桿的信號後,將信號通過電纜傳遞給舵面上的每一個控制電機進行精準控制偏轉,由於沒有了機械拉桿的延遲,所以電傳飛控的戰機也更為敏捷。

在面對這種先進技術的出現後,我國由於基礎工業薄弱,還不具備這種先進技術的獨立研發能力,所以在80年代中西蜜月期時,我國的兩大戰機研發企業成飛和沈飛紛紛將目光轉向國外,其中成飛選擇了當時已經研製成功幻影2000戰機的達索,在達索的幫助下,成飛在飛控系統的研製上進步很快,後來在殲10上成功使用了成飛自主研製的電傳飛控系統,現在成飛設計的飛控系統最複雜的殲20戰機的服役,已經讓成飛從曾經的學生變成了飛控界的大師。
同期沈飛也將目光轉向了國外,選擇了英國的馬可尼和德國的MBB兩家作為學習方向,但是由於英國的馬可尼開價過高的原因,沈飛最後在上世紀80年代中和德國的MBB簽訂了合作協議。相比成飛合作的達索已經有大名鼎鼎的幻影2000三代機,德國的MBB只有授權生產的俄美製F104戰機的改進機型的研發能力。沈飛在MBB的幫助下基於殲8戰機改進而來的殲8ACT(主動控制技術,也就是飛控系統的縮寫)戰機成功下線,不過由於採用了MBB編寫的控制律軟件有嚴重且致命的邏輯錯誤,這家殲8ACT戰機在降落過程中發生機身俯仰過大而失控墜毀。
所以面對德國MBB在飛控系統上的王婆賣瓜而言,沈飛在多次嚐到苦頭後,又赴歐洲去向法國的達索和英國的馬可尼取經,歐洲現役的颱風戰機的飛控系統就是馬可尼研製的。同樣沈飛也選擇了達索作為合作對象,而達索在沈飛殲8ACT項目中也是給出了很大的誠意,直到中西蜜月期結束前達索一直在堅持落實項目進展,當然後來因為項目沒能如期完成,90年代初再加上蘇聯解體後,我國開始從俄羅斯進口蘇27戰機,並且同時引進了蘇27戰機的國產組裝工作,沈飛也徹底放棄了自研飛控系統的工作,全面轉向加快蘇27戰機的國產化進程工作。
現如今成飛設計的殲20開始批量裝備部隊服役,而沈飛在國產蘇27---殲11戰機的基礎上也是通過不斷改進研製除了我國第一款艦載機---殲15艦載機和最新的殲16多用途戰機。


魑魅涅槃


殲-8原型機,與空軍過去裝備的殲-5、殲-6、殲-7外形大同小異,最大的特徵就是機頭進氣,在西方戰機普遍採用機翼兩側進氣,機頭可以裝載大功率雷達的背景下,殲-8從開始研發,就是一型落後的機型了。

此後,為提高雷達的探測功能,在殲8原型機的基礎上,將機頭進氣改成了機翼兩側進氣,成了空軍第一架尖頭的戰機殲-8Ⅱ,被國內軍迷稱為“空中美男子”,在空中飛行的姿勢非常矯健。

殲-7包括以前仿製的所有米格戰機,採用的全都是人工機械傳動系統,由操縱機構、機械傳動機構和操縱面組成,從操控杆到舵面電機之間複雜的機械結構,都需飛行員人工操控,既複雜又耗費腦力和體力。電傳操控系統,也稱為線傳操縱系統,是一種先進的電子飛行控制系統,最早誕生在歐洲的狂風戰機上,緊接著是便是全球最好銷的美製F-16戰機上,但通過使用電傳操縱系統,使飛行器性能得到巨大提高的典範則是俄羅斯的蘇-27。

國內軍工以前從未接觸過電傳操控系統,當時東西方蜜月期間,就有了向西方學習借鑑的機會,成飛選擇了法國達索公司作為學習和幫助的對象,沈飛則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德國MBB公司,進行三代機電傳飛控系統的設計。

成飛選擇量產了幻影系列戰機名聲在外的法國達索公司,當然非常好理解了,但沈飛卻選擇名聲不夠響亮,可能國內某些軍迷迄今為止都未聽說過的德國MBB公司,確實出乎了外界的意料。

1983年,航空部和沈飛的代表飛赴歐洲尋找技術合作單位,第一站就是選擇德國MBB公司,第二站是英國馬可尼公司,事實上在歐洲,法國的飛控水平遠比德國出色,但由於馬克尼公司開價太高等原因,1985年沈飛和MBB公司簽訂了技術合作合同。德國MBB公司,是聯邦德國簡稱西德最主要航空企業,歐洲狂風戰機的主要研發國,其他兩家企業一家是英國BAe公司,另一家是意大利阿萊尼亞公司,三國聯合研製了雙座、雙發、超音速變後掠翼狂風戰機戰機,可謂歐洲一代名機。

於是,在MBB公司幫助下,一架機頭進氣民間稱“平頭機”的殲-8戰機,被改裝了ACT主動控制技術試驗樣機,但由於MBB公司設計的軟件存在致命的缺陷,導致殲-8ACT樣機於1991年4月23日,在降落過程中發生失控並墜毀。

沈飛再赴歐洲為殲-8ⅡACT技術聯繫合作,本次選擇的是法國達索公司和英國馬可尼公司,由此可見在與德國MBB公司展開合作之後,即便對飛控掌握技術能力弱雞的沈飛,也已看出MBB公司的能力有限了,掉了一架殲-8ACT樣機損失極大,給沈飛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