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當九九六成為一種習慣,當片刻閒暇都化為奢求,當生活已經被擠壓得透不過氣來,你是否還記得曾聆聽過花開的輕響,也細數過雨水的紋路,或者悠遊自得的灑脫心境與閒暇時光呢?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常常羨慕古人的慢生活,可他們也並非全年悠哉無事,而是更善於在忙碌中捉一段流光細嗅風月,剪一段身影留予閒情。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明代文人程羽文曾著《清閒供》,記載一年四季十二月,一天十二個時辰,各自有清閒雅緻。

美好的景色和合心的用具中,藏著古人的安閒與智慧,以及從心而發的清透寧靜。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早上醒來,理好衣裳,靜坐在明亮的窗邊,理順呼吸感受自然。飲一碗水,切不可飲茶。梳頭百次,清理火氣和燥熱。

飯飽後緩慢走百步,同時用手輕柔腹部,有助消化。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古時的人敬畏自然,將自身置於其中,遵循天性,感受並順應著萬物微妙的變化,又善於以清風滌耳,以明月沐眼,在閒與靜之間,心無機事。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巳時讀書,抑或讀佛,讀道。循序漸進,忌泛忌偏見,識其大義即可,勿鑽牛角尖。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睏倦便閉目休息,勤服溫水。會見賓客時,少說話,調養清氣。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焚香一線後,經行,或可靜坐冥思,讓心神安定。或來雲山輕舟間,來自然天地間,親近萬物的呼吸,順應四時的更替,讓心靈得到撫慰,讓生活復歸平衡。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午飯先喝湯,腹有飢餓感時再用飯,但不可吃得太飽。中國古人行事,一向不喜“太滿”,飲食更是如此,提倡“節滿留虛”,八分飽已足夠。飯後漱口,再飲茶水。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讀史明智,鑑往而知來。很多事物即便當下沒有存在、發生,讀書時都可以感到那種妙趣。人生本有無限趣味和幸福,反倒是日日沉浸之中的人,常不自知。看古人大局,也是擴大自己的人生格局。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孟老夫子曾言“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長留室內,足不出戶,在家中一方小天地,同樣可以把握這段閒時光。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下午讀書,適合朗誦高妙的古文,隨之飲幾杯酒。又或者吟誦名詩,臨摹字帖,瀟灑隨性而為。“浮白”即是滿飲,一邊吟詠,一邊暢飲,古人的剛正風雅便是如此。

客廳內,只消兩把藤編圓墩,知己對坐,言語往來,從陽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時間彷彿很快,轉眼夕霞便冉起,時間彷彿又很慢,慢到容得下談笑間的亙古通今,宇宙天地。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飯前依舊焚香,儘早吃完晚飯。飯後檢查孩子們的日程與功課,子女教育不應該太苛責。書房裡獨處時,可置一把交椅式躺椅,恣意坐仰。閉目凝神時,自有一派大隱於市的從容。

可以美滋滋地喝上一點小酒,但晚上喝酒,一定要節制。洗漱乾淨,用熱水泡腳,疏通血液,也洗去一日塵埃疲憊。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此時已經入夜,點燈靜坐,不宜多想,夜間思慮太多傷心神。也不必讀太多書,晚間閱讀傷眼。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 明·仇英《桐蔭晝靜圖》

九時到十一時,就該上床安睡以培養元氣,這與傳統養生之道不謀而合。先讓心神安定沉靜後再閉上雙目,令身體入眠。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古人喜愛深夜披衣徐行,如蘇軾在《記承天寺夜遊》中提到的,和著月色與張懷民“步於中庭”。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前文提過亥子時的真氣,就產生在“萬籟此都寂”的深夜。此時若恰好醒來,請放空雜念,感受月色,隨心所欲行行停停,即使老去時,元氣也能長存在身體中。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古人的養生之道,最看重一天開始之時,因為天地間有萬物初生的“精氣”,人亦不例外。此時別睡得太過昏沉,或者如彎弓般側臥,便能固守精氣不外流。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天光醒來,披上衣服坐起,輕釦牙齒三百下,轉動肩膀,疏通筋骨後,再穿衣下床。

此時,新的一日又開始了。

閒,並非只是時間的空置,更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離不開適意的用具,更離不開清淡的心境。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舊時的生活很慢,日子很長,但也並非全然無事,士大夫伏案落筆,有案牘之勞形,農人逐日作息,有耕織之繁務,侍者需常立左右,商賈需往來經營,孩童需誦讀經籍,循環輪轉,各司其職。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 明·杜堇《梅下橫琴圖》

可無論在怎樣的忙碌中,古人總是能找到一段閒時光,讓身體休憩,讓精神棲居。

偷得浮生半日閒,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在浮名浮利與虛苦勞神中,若有一刻能“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如清風般逍遙,豈不也是美事一樁?

正所謂,忙裡偷得閒,才最是清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