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多尔衮说的“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这句话?

一德格天1


毛主席曾经通读乾隆武英殿版《二十四史》,仅就明朝史料读过的就不止《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涉及明代文化的古籍同样有所涉猎,对野史也给与一定程度的肯定,出于对农民武装的偏爱,那段历史中,李自成部分主席也非常清晰的了解,在这个前提下,他当然知道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殉国,而在其文章中体现的是“清朝灭明”字样,这就已经很能说明毛主席这位最顶级的军事家对于朱明政权灭亡原因的判断了。

多尔衮一再强调非仇和正统是有目的的,人总是具有趋利性,政权也一样,当时那种状态,无论是否合情合理,多尔衮也只能这么说,借以淡化矛盾,否则大局总是不稳,再多出几个李定国、郑成功掀起全国反抗浪潮,再加上当时老俄也逐步入侵,用不了多少年准噶尔再雄起,内乱不平,外乱不止,那满清就真完了。

清廷想展示什么姿态呢?大明是被李自成灭掉的,而非我满清,我们根本没有仇怨,不但如此,在我们实力占优的情况下,还主动想和崇祯和谈,为了和平,我们也是拼了,但崇祯放弃了机会,徒呼奈何,现在他死掉了,我们道义为先,不杀李贼决不罢休,还替你们报仇,这简直就是以德报怨,所以你们乖乖的归顺我,不要反抗。

这就相当于在说:我的确是打掉你的枪,打掉你的盾,扒掉你的盔甲,又狠捅你一刀,虽然气若游丝,但你没有死呀,你是被过路的流贼灭了,我好心好意把流贼和你全家一起都灭了,夺了你的家产,这属于正当获利。大明最精锐的战力足以灭李闯十次,但是都被满清消耗掉了,如出一辙。谁都知道到底是谁最终把明朝的财政和军力一步步拖入泥潭的,李自成、张献忠只不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谁主谁次,这点很容易区分清楚。

比如,南明史被剥离,也是类似的目的,想要凸显“得位最正”,这是清政府自我粉饰的手段,并于顺治二年开始编纂《明史》,如果算上修改版的话,历时145年,才算修改完善,这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和需要。那么长时间到底着急还是不着急呢,前朝的历史其实并不急于编纂,尤其是大势未定的时候,这只是个标志,至于什么时候修成,对清廷来说是无所谓的事情。

被普遍认可“得位最正”的朱元璋,在开国后也有类似的举动,开馆编纂元史,就是要昭示天下,元朝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属于过去式,古代的王朝对于名正言顺方面还是非常在意的,非议过多,则国之根基不稳,潜移默化之下,会在不经意间带动一连串相续的质疑甚至叛乱。

清廷不承认南明史,或说根本就不承认南明政府都是为自己初入中原的政权稳定性铺路。所以一方面实施剃发易服,想要通过高压手段由外而内的,增加民众对其政权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诋毁南明政权的合法性,清廷政权可以更容易建立自己的合法统治者形象,毫无疑问,这是对南明政府和各部反抗力量的严重打击。“合法”政权的好处就是在最小的抵抗下获取最大的利益,毕竟十几万本族军队可不够在前明全境消耗。

入关前,满清消耗大明的有生力量,是明末时期任何势力都无法比拟的,入关后全盘接手了前明官僚系统,军队在满清(后金)手中消耗的最大,收编大明部队的数量也是满清最多,满清是一切既得利益获取者。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对于大明的灭亡,如果把满清和李自成、张献忠虚拟成“伙伴”关系的话,起到决定作用的肯定是满清,而非李闯之流,这毋庸置疑。


古今通史


大家好,我是历史问答类的专业回答者。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先找一找这句话是不是真的是多尔衮说的再说评价的问题。

对于清朝入主中原来说,这句话说得非常有策略,说得非常好,对明朝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但是这话其实并不是多尔衮说的,而是以多尔衮的名义写给当时明朝在扬州前线主持军务的史可法的,而且原话跟题主问的这句话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原话出自《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多尔衮的汉文水平,写不出这么漂亮的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当时的江南子才李雯写的,最后用多尔衮的名义发送给史可法罢了),里面有一句:“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题主的“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大概是从这句话里演变出来的。

但是注意,两句话虽然后半段完全相同,但关键的一句是不同的,原文的意思是:清朝平定北京,是得之于李自成,不是从明朝手上抢过来的。这一点问题也没有。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君臣死死的,跑的跑,北京确实不是明朝的了。所以从李自成手上抢下来的北京,确实不是取之于明朝。

那么这份由江南才子李雯执笔(这个李雯,早年在北京做内阁中书,清兵入关后自然是投了降,此后清朝方面的很多重要文书,都是由他执笔的)以多尔衮的名义发送给史可法的《多尔衮致史可法书》,究竟想干什么呢?


这份书信用汉人的文化传统彻底否定南明政权的合法性,表明真正的明朝已经亡于李自成,清朝入关,帮明朝报了仇,南明政权是趁乱自立的伪政权,现在清朝平定了李自成之乱,接下就要完成一统天下的使命,这封信中,作者用汉人的传统“春秋”大义,指责南明政权,信的开头就说,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春秋之义,有贼不讨,而自立新君,就是乱臣贼子。

这封信确实写得漂亮,一下子就把南明君臣置于乱臣贼子的地位,而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了。可见江南才子李雯,真是才子。其实从这件事中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朝真不是被清朝灭亡的,明朝是被投降了清朝的明朝人灭亡的,江南才子李雯用“笔”宣布了明朝的灭亡,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李成栋、金声桓等等人物,则是帮清朝用“刀”结束了明朝的半壁河山。大明一流人才的文武配合,明朝焉能不亡!

最后,如果你觉得看了之后还觉得不错的话,请疯狂地为我点赞吧。


只爱潘多拉


答:这句话初出于多尔衮,完善于雍正帝。作为政治口号非常高明,作为历史记述则非常无耻。

话说,明清双方在辽东争锋,反复展开生死搏杀,而李自成却在内部可劲折腾,最终攻陷了大明帝都,迫死了崇祯帝。

满清在这骨节眼上大举入关,运气超好,遇上了吴三桂和李自成在山海关火并。

吴三桂献关投敌,与满清合击李自成。

满清算是捡了一个大漏,不但占据了北京,还收取了河北、河南、江淮广大地盘。

由于李自成尚盘踞在陕西,多尔衮对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尚显力不从心,为了收取民心,曾假仁假义地发布文告,哄骗大明遗民说:“实在痛惜你们明朝皇帝崇祯的子嗣已死、帝脉已绝,势孤难存,我大清只好勉为其难,暂时接管北京土地,厉兵秣马,替你们歼灭跳梁小丑李自成,以还天下太平。再一次强调,我大清并没有占据天下的野心,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拯救中国。明朝遗民有不忘明室,要辅佐及拥立贤明藩王的,我大清绝不会干涉、更不会禁止。不但不会禁止,还会和新拥立的藩王通和讲好,使你们不辜负本朝,把断绝帝脉的接续上、把倾倒的王室扶起来,这,就是你们友好睦邻大清朝的仁义之举。”(注,原文告为古文言,为了方便阅读,笔者将之整理为现代文)

而当多尔衮知道明朝江南士绅已在南京拥立弘光继位,其慈悲的假面目立刻撕破,露出狰狞面目,写信给南明核心人物史可法,恶狠狠地警告说:闯贼李自成,称兵犯阙,迫死了君父亲人,我大清朝廷念及两国世代的友谊,摒弃了近来的小嫌隙,整顿好狼虎之师,一举驱除走了狗鼠之辈。万万没料到,你们这些南州君子,竟然将国恨家仇抛之脑后,拥号称尊,这么做,便是天有二日,分明是向我大清国叫板。本王减少西面征剿闯贼的兵力,调转枪口向东,就不信我大清朝会以中华全力而受制于江东一隅之地。识时务的,请赶紧削号归藩。现在,大清天兵已经整装待发,下陕西还是下江南,全在你老先生的表现。(注,这一大段整理自著名的《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其中“国家之抚定燕都,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便是“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一语的肇始源头)

当时的形势,史可法等人的主要想法是剿灭李自成,为崇祯报仇,不愿两线开战,有意和满清结盟,所以没有深入对多尔衮的狡猾措词展开辩驳,只是绵里藏针式地指出:当年回纥出兵帮助唐朝平乱,非为获得土地。阁下如若要乘我国运中微,将我皇朝视同割据,那用是要获利而又盗用了大义之名。

由此可见,多尔衮的“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不过是一句狡猾的政治口号而已。

事实上,自努尔哈赤发布“十三恨”起兵来,其“伐明”之声不绝于耳,所屠戮辽东汉民不计其数,皇太极多次发兵深入畿辅、山东等地,更是犯下血案累累。

皇太极还把自己这一做法称为“砍大树法”,即今年砍一枝,明年砍一枝,天深日久,必能将明廷置于死地。

至于清兵入关之后,由多尔衮主导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等惨案,更让人谈之色变。

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史》估算:明末中国人口接近两亿,而经过清军烧杀了三十九年,人口锐减了五千万。

清兵后来长驱入缅,捕获和绞杀永历皇帝,已是用行动向天下宣告:大明王朝的最后一缕余脉就是自己所亲手埋葬了。

则“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的说法何从谈起?!

满清入关后的第三任皇帝雍正曾编发过一本名叫《大义觉迷录》的小册子,里面还在不厌其烦地重申“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的论点。

书中,雍正有发上谕强调:“满清入主中原君临天下,是完全符合正统之道,不可再以华夷中外而分论。”而在问讯曾静口供中又有提到:“大清朝的建立正是天命民心之所归,乃道义之当然。”

曾静被捕前,写有《知新录》,称“夷狄盗窃天位,染污华夏,如强盗劫去家财,复将我主人赶出在外,占踞我家。今家人在外者,探得消息,可以追逐得他”。

雍正大为恼怒,反驳说:“明朝天下灭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我大清天朝顺应天地人心而得天下,你们这些做家人的,既然不能追逐李自成索回家财,又怎么可以责难捕捉惩治强盗的天使差役呢?”

雍正还振振有词地说:“我太祖创业以来,并无取明之天下之心。太宗皇帝曾勒兵入关徇地,直到山东临清,周视京城,纵猎南苑,数日乃归。明朝并不能一矢加遗。彼时若欲取明之天下,岂不易如反掌?”

看,把努尔哈赤发布“十三恨”、叫嚣“伐明”之举抹得一干二净,还把皇太极深入畿辅、山东等地的劫掠之举美称为“周视京城,纵猎南苑”,不是强盗逻辑又是什么?!

亏得今日在《悟空问答》回答此题的某大学副教授之专家学者,竟然还口口声声地说多尔衮之语是历史事实,并一句判定:明朝之亡,是咎由自取。


覃仕勇说史


满清自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十三副铠甲起兵之始,就注定了和大明王朝的国仇家恨,后金居住在辽东,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落,经过努尔哈赤的一番武力征伐,终究是合而为一,这是后金强大起来的开始。后金政权虽然一统,可是人口也不过两百万左右,军队数量更是仅仅只有数万而已,如此的兵力和羸弱的经济、落后的文化,谁都没有想到自萨尔浒之战后,明廷大败,攻守之势异守,从此后金成为我朱明王朝的大敌,边境之地屡屡被波及侵犯,烧杀抢掠的事情频繁非常,别说边地百姓,就是京师也一度震恐,后金这个大患搅起了无边风云。

到浑河血战之后,大明精锐的浙江兵和白杆兵7000部众战死,这更加的打击了明廷的士气,而后金也因为沈阳的坚固城池和战略地位而迁居于此,不久之后一个更加强大的满清政权改组了。明廷将辽东的祸患视为胜于一切,由此在辽东地区加强了防御,调动了数之不尽的人力、物力和战争资源,宁锦防线,山海关防线等以及集大力气而打造的关宁铁骑,这一度成为满清政权不可攻克的堡垒,虽然外患不能一时而解决,却也得到了有效的抑制,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恰逢小冰河时期,再加上朝廷无力赈济灾民,而且因为辽东战事还不得不追加税收,为此百姓的日子极为艰辛,出现了饿殍遍野的景象,后来各种农民起义,而在其中以闯王李自成和大西王张献忠势力最为强劲,这本就力不从心的朝廷,又要面对新的危机,还是来自于中原内部,满清和农民起义一时之间出现了相互依存一般的关系,在互助中而各自攫取利益,很快,明廷被耗得没有粮饷去支持九边,那时的天下真可谓是混乱不堪,烽烟四起,流寇四窜。

崇祯当时面对的境遇是,中原的几大兵力被农民军或者是清军给覆灭,唯独剩下了左良玉的一些不算精锐的军队以及山海关外驻守的吴三桂的几万兵力,而左良玉有些不听调任,而以当时朝廷的钱粮来看尚不足以调遣任何一支军队的开支,这令得崇祯为此还向朝臣开口借钱,也真是为难这高高在上的帝王了,结局当然还是窘境不堪,没曾想刚下调令没有多久,关宁铁骑尚在途中,李自成就攻克了北京。

而至于多尔衮说的“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这是为自己极力开脱,以此来诉说满清的正统性。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满清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想要获取中原百姓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如此入主中原方能恩威并济定鼎中原。

满清一直都是明廷的敌人,在当时的背景下,满清就是不折不扣的异族入侵,而以他们区区两百万的人口和数万的八旗兵,如果不能得到明廷士大夫的认可,那么这将会上演着数不尽的起义,要知道那时候的明廷有着数千万的人口,这相较于满清人口来说是一种数字上的碾压。

满清入主中原,得天下具有着极大的气运成分在其中,如果不是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自缢,相信山海关将成为满清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后来满清进入中原也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就算是后来进入了北京,满清的不少重量级官员都认为像过去一样,烧杀抢掠一番就赶紧退回辽东,这是为何?因为他们对双方力量心中有着评估和比较,认为满清无法吞下硕大的华夏。

而多尔衮用言语来撇清了和明廷的世仇,将此转嫁到了李自成的身上,让自己处于正义的一方,不得不说这是野心的释放,事实也证明他的做法是多么的正确,最终满清开花结果,多尔衮的功劳绝对是功高震主,不可抹杀的。


历史风云天下


多尔衮的这番话,有两层意思,简而言之是既当婊子又要立牌坊

第一层意思是满清之所以能夺取大明天下,是李自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军功章名义上要给李自成一半甚至一大半,虽然只是说说而已

第二层意思是满清入关不是图谋不轨,而是为了大明皇帝报仇雪恨才来的,所以这是为了自己的正统来洗白

这番话实在是有水平!有人不要脸、有人不要钱,多尔衮是既要脸又要钱!


说句不好听的话——虽说明朝气数已尽,但崇祯确实是不太行

内忧外患的大明朝,的确是风雨飘摇了。崇祯同志执政十七年,是勒紧裤腰带过生活,一心想要挽救大明王朝,奈何天意不可违,再加上自己脑瓜不是很够用,一顿乱捶是把明朝捶的奄奄一息

攘外还是安内,至少给个调性吧!可左右摇摆的朱由检偏偏是个外强中干的主儿。借用经济政策上的一句话,不怕政策利好、也不怕政策利坏,最怕政策摇摆。一心想要双管齐下的崇祯,硬是打光了手里的好牌,最后只能狂喊“要不起”。

什么孙传庭、卢象升、曹文诏、袁崇焕、孙承宗之类的王炸四个二,都被他打出去了,而杨嗣昌、魏德藻、陈寅、温体仁、高起潜之流的对三、对七,却留在了手中,就这么玩,能行吗?

当然,他信奉攘外必先安内的古话,一个劲儿的硬捶李自成、张献忠,试图赢光他们的欢乐豆,好让他俩彻底滚蛋,可这俩人就是不服输,每天领完就打,没了就歇着,反正只要不被你撵出牌桌,我每天都能陪你玩几把!

就这样大明朝算是被拖垮了,彻底拖垮了,李自成居功至伟!

说句讲道理的话——没有李自成,满清至少要在关外多吃几年土

打不死的李自成,就像小强一样顽强的活着。从他的老领导真闯王高迎祥被干掉之后,闯将李自成接过了闯字大旗,并将这个闯字发挥的淋漓尽致,可比闯关东的难度系数大多了


最惨的时候,李自成让孙传庭打的只剩下18个人,可就是没能一举消灭他的势力和影响力,后来李自成迅速拉起了一支队伍,并成功发展为究极体,此时是崇祯十六年,距离被灭只有不到一年

就像小强一样,打死、打残是不行的,必须挫骨扬灰、毁尸灭迹,否则很快就会有新的小强出现,李自成就是这样一号人物

当崇祯错误的以为只剩18人的李自成铁定是死鱼翻不了身,并调集九边精锐跟满清决战时,李自成虽然还在山沟沟里吃土,可他复出的日子已经近了

随后,九边尽失的崇祯,只能被重新壮大的李自成一波带走

说句公道话——倒也不能怪人家多尔衮说风凉话

明末算是三方势力进行角逐,各自代表的利益不一样,支持者也都不同,可偏偏是最没希望的满清,捞到了最大的好处,还不能让人家高兴一下么!

满清虽然能征善战,但人数有限、经济发展不行,如果贸然入关决一死战,很有可能就此凉凉。毕竟明朝地大物博,没了北京还有南京撒,没了南京还能接着跑撒,你一个外族入侵,但凡勤王军们联合起来,满清是否能赢还真不好说

李自成这边呢,算是顺应民意,带着一帮子苦大兵讨生活,虽说是乱臣贼子,但至少是汉人,无论是策反也好、招降也罢,都说的过去

到了崇祯这边,正统二字实在是有分量的。当然了,他也代表了广大官商阶级的利益,任谁也不想被李自成这种泥腿子抢了自家的东西吧。所以崇祯很有希望搞定另外俩波势力

可问题就在于,代表了劳苦大众利益的李自成,搞定了明朝,逼死了朱由检,让正统不复存在并且处于旁落状态,一直跃跃欲试的满清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于是乎,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满清数万精锐携百万明朝降军大破李自成

成功入关的满清,灭了李自成入了京,还不忘做戏做全套,先是给崇祯皇帝的陵寝修葺了一番,虽然没花多少钱,至少比李自成强(闯王没花钱,让乡绅凑了200多两银子搞定搞定)

然后顺治皇帝还亲自跑到崇祯的陵寝前凭吊了一番,叫了几声哥哥,流了几滴悲伤或是喜悦的泪水(如果有的话)

多尔衮的那句感慨也就来了“自成兄弟,如果不是因为你,俺们现在说不定还在关外吃沙子呢!感谢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啊!”

当然了,话到嘴边,就改了——他娘的,俺们是来为崇祯哥哥报仇的,李自成这厮已经被俺们搞定了,崇祯哥哥你的在天之灵也该安息了!大仇已报,剩下的就交给兄弟吧!

崇祯如若泉下有知,只能回一句mmp了罢!!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下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这不就是当时政治需要嘛,转移汉族对亡国的仇恨。满清和其他中国少数民族不同,其志是要做天下之主,基础工作做的相当好。

早在入关之前,满清统治阶级对中原规则的这一套就了如指掌,入关后就立即向天下讲清楚,入关是为了给明朝皇帝报仇,开始狂虐李自成,成功将明朝灭亡的锅甩到农民起义军头上,在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后,各地汉族起义不断,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怀柔政策,重用汉族官员,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百姓有饭吃了,得到了百姓的热捧,接着又模仿明朝开科举,汉族人也能当官了,又笼络了一大批文人士绅的热捧,甚至满清皇帝还带头祭拜明朝皇帝,可谓是在政治上做足的戏。再对比南明,还在窝里斗,争权夺利,大失忠义之士的心。

只能说明多尔衮及满清初期的皇帝水平确实高。


曹小翔xixi


一、

大清天下取自李自成,而非取自明朝的说法,不仅多尔衮在说,清初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不断强调。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皇帝,都在不同场合下发表过类似的观点。

比如,《顺治实录》载:

“我国家受天眷命,统一万邦。……当是时,流贼已入京师,明祚已成板荡。遂因明将吴三桂之请,命将士入关定燕京,殄群寇,挈斯民于水火之中,而登之衽席之上,爰主郊禋,式颁正朔。自古得天下之正,未之有比也。”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在乾清宫东暖阁颁发的上谕: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后流贼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自缢,臣民相率来迎,乃剪灭闯寇,入承大统。”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阐述:

“明朝天下亡于流贼李自成之手,是强盗劫去家财。赶出明之主人者,李自成也。我朝驱逐流寇,应天顺人而得天下,是乃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也。”

到乾隆朝后,乾隆皇帝仍在继续强调大清天下取自“闯贼”的说法,称:

“我朝得天下之正,实非汉、唐、宋、明所可比。”

二、

清初的统治者们之所以一直强调大清天下得自李自成,而非明朝,其心态和明初时期的朱元璋差不多,主要是为了加强宣传,制造舆论,撇清乱臣贼子的骂名。

朱元璋刚刚建立大明之时,曾下谕旨向天下臣民解释,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受人蒙骗,误入歧途,等到自己成为军队领袖时,元朝已经灭亡,不能说他朱元璋是兴兵作乱。为此,朱元璋既承认元朝的正统性,也善待前朝遗老,这一方面是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另一方面也是否定了起兵作乱这种行为。

试想,假如朱元璋承认自己起义是正义的,那如果后来有人也要兴兵起义推翻大明,你是承认还是不承认?

而明末清兵入关夺取天下,有点算是趁人之危。虽然崇祯自缢,但不代表大明已经灭亡,如清朝定都北京后,持续存在了几十年的南明政权便是明证。

如果清朝如雍正说的那样,是“捕治强盗,明罚敕法之天吏”,那打败李自成之后,就应该退回满洲,让朱家后裔继承明祚,这才是见义勇为的好邻居。

但这位邻居过来帮忙赶走强盗后,发现房子很好住,顺便把主人也赶走了,还把房子里的东西砸个稀巴烂(剃发易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等),然后贴出告示:“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对这种做法,我们只能承认:

你实力强,你说什么都对。


搞哥读史


事实上,野猪皮能够入住中原,本质上就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历史不能假设,所以即便是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以下几点:

1:中原王朝几百年的更替,本质上就是土地兼并引起的!王朝末期,土地兼并加剧,朝政松弛腐败,这是封建社会王朝演化的规律!所以大明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2:不论大明如何腐败,它的人口,gdp,以及军队的数量,都是不小小的野猪皮可以匹敌的!野猪皮最巅峰也就不到12万正规军!撒在中原大地上就和沙子一样!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就是胡吹大气!真不可敌萨尔浒之战怎么不能破关灭了大明呢?

3:大顺的问题,按理论上,任何一个新兴的封建统治团队在初期,基本都能做到上下一心,相对清廉!哪怕是贵族如李渊父子,流氓如刘邦团队,或者泥腿杆子朱元璋等等,大都在建国初期有很高效的执政能力!结果李自成团队让人大跌眼镜!他们比200多年前的蒙古人还不如!他们进了北京!没有第一时间建立政权,也几乎没有采取稳定人心政局的措施!而是在抢!抢钱,抢美女。。。吴三桂在山海关挡着野猪皮,他们在后面把人家爹的脑袋开瓢,把人的小妾陈圆圆等抢走!叔能忍婶也不能忍啊!可以说吴三桂很大程度上,也是被大顺逼出来的!如果,只是如果,李自成进京立刻建立政权,安抚上层阶级(清算可以等局势稳定),派人(比如李岩等重量级闯军人物),带着饷银和册封(野猪皮给平西王,中原政权给个公就足够了!)吴三桂和其手下!野猪皮能进关才怪!

4:新王朝尽管百废待兴,但一般生机勃勃,只要朝局稳定。不安于享乐,天下一般都可传檄而定,或一两员大将趁势南下,即可扫平六合,待到其时,野猪皮不过疥廯之疾尔!

因此,中原丢失,异族称王(当然满族现在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闯军是要负很大责任的!他们推翻了一个旧世界,却并没有建立一个新世界,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尽头!封建制度的局限性已经在中国近代史上充分体现了,200多年后的金田起义也是如此,农民起义快速猛烈,但腐败竟然在初期就加剧,接上次的闯军起义,这种连续性的历史重复值得人们思考!


小山村的狼哥


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天,李自成在湖北襄阳建立了农民政权,同时准备加紧灭明,以夺取全国政权。同年,张献忠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为了不和李自成发生正面冲突,张献忠率大西军挺进四川。9月,潼关之战爆发,谋勇俱全的明督师孙传庭兵败身死,崇祯帝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也丢掉了。《明史》载:“传庭死,而明亡矣”。李自成又乘胜攻夺西安,并建立大顺国,基本上将明王朝的半壁江山据为己有。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誓师出征,开始了伐明的最终决战,他亲率40万大顺军精锐,渡过黄河东征,浩浩荡荡地直扑帝都北京而来。面对兵凶战危、四分五裂的天下,以及李自成如秋风扫落叶般的迅猛攻势,崇祯帝朱由检已经无力回天了。

3月28日,李自成派投降大顺军的太监杜勋入城和崇祯谈判,提出双方平分天下,由明廷拿出800万两白银犒赏义军,双方罢兵息战。然后大顺军全部西撤,自己愿回西安作个“西北王”。崇祯不愿意和李自成共享天下,更不想投降,于是命亲信太监和杜勋谈判,尽量拖延时间,希望拖到各地勤王兵马到来解围为止。可李自成却失去了耐性。3月28日晚上,他下令攻城,明宫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迎降,大顺军占领了北京外城。

崇祯心知大势已去,他逼皇后嫔妃速速自裁,忍痛杀了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命人把太子和另两个皇子送出宫去,然后爬上煤山自缢而死。至此,享276年国祚的大明王朝宣告终结。

明末农民军是最不幸的。经过17年的浴血苦战,他们本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摧毁了已维持了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统治。那时的李自成,身为一代枭雄,正志得意满地跨入明皇宫紫禁城,脑海里已在构建新朝天子的蓝图。进京之初的大顺军还是采取了一些新措施的。比如张贴布告,严禁士卒抢掠,维持京城社会秩序;接管明中央政府机构;清点府库钱粮,没收皇室、宗亲、达官、大太监的财产;向已被大顺军占领的地区派驻军队和官员......

但是,没多久,秩序就开始崩溃.以权将军刘宗敏为首的大顺军悍将竟大肆占人田宅、霸人妻女、搜掠财物,还随意拘捕拷虐,追索藏银,闹得京城里鸡飞狗跳,民怨沸腾。

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基于国仇家恨,投降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贵族,并试图引清军入关,夹击李自成农军。在这历史紧要关头,汉人智囊范文程为多尔衮出谋划策,劝他趁明朝崩溃而李自成农民军立足未稳之时,抓住有利时机趁乱攻入北京,底定中原。在吴三桂的引领下,清军顺利进入山海关。山海关一片石之战,农民军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合进攻下,损失惨重,大败而回。李自成在一片匆忙和慌乱中,于4月29日草草举行了登基仪式,次日便撤出北京,仓惶往西而去。

临行前,他下令将吴三桂之父吴襄以及吴府30余男女老幼屠戮一空。

李自成率大顺军来去匆匆,在北京只停留了短短42天,在风起云涌的中国历史大舞台上留下了一幕引人深思的悲剧。由于李自成西撤,明军精锐又大都丧失殆尽,清军进入北京的障碍已不复存在,各地官绅、明军残兵败将又很仇视灭亡明朝的大顺军,因此一见清军大多闻风而降,多尔衮率十几万八旗劲旅几乎兵不血刃就长驱直入开进了北京城。

离开北京后的大顺军接连失利。1644年10月,衔枚急追的吴三桂“关宁铁骑”和清军相继攻占了山西大同、太原。1645年初,清军攻陷潼关,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之后,大顺军屡战屡败,由商州龙驹寨走武关,再次进入湖北襄阳。这年5月,溃败至两湖交界处(湖北通山县九宫山)的李自成突遭山民偷袭,不幸被杀(也有不知所终一说),年仅39岁。

如果没有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大量消耗掉明军的有生力量,并一举推翻了大明王朝,仅有十余万披甲战士的满清贵族是无论如何都进不了中原的,更不要说进入北京 ,建立清朝了。李自成拼死鏖战17年,屡仆屡起,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推翻了明朝,最后却因目光短浅无长远规划之故将胜利果实白白送给了多尔衮。

1644年又称顺治元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为满清入关、拥立顺治立下大功的摄政王多尔衮对此深有感触,他有感而发,这才有了“清之天下,取之于闯贼,而非取之于明朝”之说。

【答题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这一句话说得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辩证来看,全不是那么回事。毕竟政客说话是不好全信的。

满清入关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上吊自尽了,北京已经归大顺了。明朝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其国祚已经到此为止了。满清夺北京,确实是从李自成手里夺下来的。

但是,清朝的天下真的就不是从明朝的手里夺下来的吗?扯淡。

清军入关的时候,北方确实已经是起义军的天下了,可南方还都是大明的土地。如果天下不是取自于大明,那么为什么转过年来,多铎就带着人把南京的弘光政权给灭了?更别说整个顺治朝,清军都是在和南明作战了!

其实,起义军和满清,是把明朝拖垮的两大主力,缺一不可。别的不说,光明朝每年为辽东对后金/清作战所征收的“辽饷”,就有八百万白银之巨。而在崇祯朝十七年里,满清数次南下,搞得边境人心惶惶。

就在崇祯上吊的前一年,松锦会战爆发,明军在这一战里面抽调的基本都是打李自成的军队,结果还连人带装备都赔进去了,其中就包括李自成最害怕的人之一洪承畴。洪承畴投降了清军以后,转过年来就又去打李自成了,收拾闯王就和收拾自己的儿子似的不费力气。

所以,清朝的天下实在是从明朝手里夺来的,只不过之前先交给李自成保存了一下而已。那为什么多尔衮非要说夺自李自成呢?很简单,刚入关的时候,他们必须尽可能地拉近与人民的关系,所以才把屎盆子扣给李自成。等到立足已稳,他们就马上露出真面目,去南方打明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