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史小二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中了实质,但形式却有问题。因为无论是李世民也好,还是朱棣也好,他们从来都没有直接喊出反皇帝的口号,而是清君侧。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声称的是太子和李元吉反叛,自己是来平叛的。而在明朝,朱棣用的是“靖难”这一手段,号称“清君侧”,指朱允炆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需要起兵铲除。他们两都没有也不可能直接反皇帝,在那个年代,无论心中有多么地不甘,皇帝都代表的是正统,这两位不世出的人物是不会轻易授人以柄的。

上面说的是形式,实质上呢?他们的的确确干的是反正统,忤逆圣上的事情。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直接干掉皇帝钦定并一手培养的储君,实质上控制李渊,逼迫其让位;而朱棣更狠,直接把当朝皇帝赶得来逃之夭夭。两者都是想要攫取最高权力,取而代之,与造反无异!那么,为何李世民可以当李渊面造反,而朱棣却不敢朱元璋在世时发难。在笔者看来,因为李渊和朱元璋实在是不在一个级别的皇帝。

毫无疑问,李渊是很成功的一位皇帝,拥有很亮丽的成绩单——结束隋末乱局,开创盛世大唐,单从成绩上讲,他绝对是很成功的皇帝。但是,无论声望还是口碑,李渊相较于朱元璋这样君主都显得很不起眼。

首先,李渊与朱元璋的起跑线如同霄壤之别!李渊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从李渊的父亲开始往上数三代,就一直是西魏、北周、隋室的大贵族。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的八柱国之一,在北周时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昺袭爵后,官至安州总管(湖北安陆县)、柱国大将军。李渊是李昺的长子,在隋朝的时候袭爵唐国公,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隋末为太原留守,扼守北方重镇。李渊是杨广的表兄,资格的皇亲国戚。而朱元璋呢?众所周知是草根出身,要过饭,当过和尚,长期混迹底层。所以与朱元璋相比,李渊是不折不扣的贵族。李渊建立唐朝,比后者难度要小得多。李渊在起事前就是太原地方留守,封疆大吏!他建立唐朝,无非是把地方公司变成了全国公司,而后者则是白手起家,从无到有!

其次,两者登上皇位的过程大相径庭。李渊是半推半就,顺势而为。朱元璋是一步一个脚印,亲自打拼出来的。李渊在起事前是隋炀帝委派镇守晋阳的大员,很有实力,而且已年过五十,这在古代已经算是老人。所以起事对李渊来说并非最妥善的选择。无奈树欲静而风不止,李渊集团的内外部环境都不允许他无所作为。可以说他是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一步步登上皇位的。当然,不是说李渊一点能力都没有,但是由于其身边的人太过显眼,如李世民、李建成都不是等闲之辈,李渊个人作用和魅力就被冲淡了。而朱元璋则不同,从郭子兴手下兵卒到大将再到集团领袖,从暗杀小明王韩林儿到与元朝势力,张士诚,陈友谅等各路豪杰争夺天下直至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称帝,建立大明王朝,没有哪一步不是朱元璋亲力亲为的结果。大明朝的建立深深地烙下了朱元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且是主要印记,而李渊之于唐朝的建立,则没有前者这么大的作用。

第三,在立储问题上两者差别很大。李渊是犹豫不决外加乱和稀泥,朱元璋则是坚定果决加毫不手软。李渊称帝后不久就立长子建成未储君,但对于次子世民表现出的欲望并没有加以抑制,反而是留给他给多的念想,比如封其为天策上将,亲手造成两个儿子矛盾的尖锐化。在建成集团与世民集团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时,李渊并没有采取雷霆措施予以遏制,而是听之任之,和稀泥,甚至想到要把世民分封到东都洛阳。裂土封疆来避免冲突,李渊也算是“好父亲”了,但不是好皇帝。而后者朱元璋在立储问题上则表现坚定而果决。为避免前朝父子手足相残的悲剧,朱元璋对长幼看得很重,坚定立长立嫡。有长子立长子,长子死了就立长孙,毫不含糊。皇太孙确立后,为巩固储君地位,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削减各地藩王实力,趁在世时竭力为朱允炆铺排好一切。

综上,李渊和朱元璋虽然都是开启伟大王朝的开国之君,但在个人能力,魅力,决断以及威望上,前者都比后者差了不是一星半点。所以,李世民敢在父亲在位时逼宫,而朱棣绝不敢在朱元璋面前造次!




周周说古今


简单来说,是因为这两对父子的权力结构完全不同。

先来看李渊父子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很少杀功臣,为什么?因为他就是大唐最大的功臣之一,其他如李靖、李绩、尉迟敬德等,不是他的友军就是他的属军,都算是队友。

论开国战争,不存在功劳甩开李世民几条街的将领,最多只有跟他差不多的,相对而言,李渊这个皇帝的威信就差多了,毕竟就算是长期坐镇后方的李建成也打过仗,李渊除了起兵那会直接管过军事,其余时候几乎一直是坐在长安城。

长期的功勋积累,使得李世民在朝堂内外的影响力巨大,我们来看玄武门之变前房玄龄给李世民的建议:“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

“当承大业”,怎么承大业,杀了李建成,等李渊立自己为太子?扯谈,李世民的终极目标就是李渊,杀李建成是顺带的,如果那天早上李建成不来,李世民也不可能会停止自己的行动,只不过会跳过杀兄这一环节,直接逼父,搞不好还能弑君。

枪杆子里出政权,李世民敢于发动政变,原因就是他掌握了皇宫的枪杆子,禁军已为其所用。

按照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世民进玄武门只带了十几个人,就凭这十几个人他能造反?而且就算是十几个人,他是怎么带武器进去的?

史书给出的答案是收买了守卫,其实李世民不仅收买了守卫,皇宫宿卫也已经成了他的人,在尉迟敬德逼宫李渊那会,东宫和齐王府的卫兵已经听说政变,向皇城发起进攻,《资治通鉴》的记载是“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

本应保护李渊的宿卫却跟秦王府的军队联合,在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而李渊正对着全副武装、一身鲜血的尉迟敬德。

李世民是优秀的政治家,而政治家很少做毫无胜算的事,我们觉得李世民发动政变是危急之下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他在背后做了非常多的动作。玄武门之变第二天,李世民就已经掌控了朝廷,并用最快的速度大换血,同时镇压住关东地区可能出现的叛乱。

三个月后,换血完毕,李渊退位。

再看朱元璋父子

朱棣跟李世民的最大差距在于年龄,李渊起兵造反的时候,李世民18岁,参与了其后唐王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的绝大多数大规模军事行动;而朱元璋造反的时候,朱棣可能还在地府没投胎,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的时候,朱棣也才9岁而已,开国战争跟他毫无关系,即便是之后的北伐北元,朱棣也是在看。

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17岁了,才被朱元璋派回老家凤阳体验生活。四年后,朱棣朱棣就藩燕京北平,这才开始参与明朝的北方军事活动。

朱棣的军事战果也是很辉煌的,两次率师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方军队中颇有影响,但也只是有影响而已,而且只局限于北方军队,从她日后造反的支持度来看,这种影响并不能让北方军队全都为他卖命,不一起来揍他就不错了。

由于错过了开国战争,朱棣的威信只局限于北方,确切地说,只能让他燕王的属军为之卖命,其他王爷的军队他管不了,宁王的军队还是他骗来的。

朱棣对于南方军队的影响微乎其微,尤其是南京城中朱元璋的近卫,他是不可能施加影响的,不仅仅是鞭长莫及,还因为朱元璋不是李渊可比。

朱元璋从草莽之中崛起,狠厉杀伐远比李渊这位贵族皇帝要重,为了废除丞相制度,一下子拉了一批功臣陪葬;为了给孙子清场,又是一批功臣上天。朱棣那点手段,乖乖在北平抵御蒙古,那就是他的好儿子,如果敢把手伸到南京,分分钟剁了,再不济,也是囚禁,所以朱棣不会去冒这个毫无胜算的风险,毕竟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平沙趣说历史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靠着夺位上去的,不同的是一个夺得是他父亲的位,一个夺的是他侄子的位。李世民可以通过夺李渊的位为何朱棣不敢向朱元璋夺位呢?

 1.他们所任职的地方不同

  唐朝建立之后虽然李世民也经常南征北战,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呆在长安。到了明朝朱元璋采取了利用藩王来守卫边疆的策略,把一些年长的皇子派往各自的封地驻守,为了防止藩王造反还规定没有皇帝的命令不准擅离封地。这一结果就导致了朱棣想要造反难度要大很多,李世民只需要控制长安逼迫李渊退位即可。而朱棣一旦造反就需要攻入南京,并且确保别人都臣服于他。

  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朱元璋还在,朱棣一旦有动静都不用朱元璋出手,周围的藩王就把他给除了。就会像李世民的儿子齐王李佑造反,都不用自己出手就被抓住了。

 2.李渊和朱元璋对于皇位继承的态度问题

  李渊虽然确定了李建成为太子,但是对李世民并没有断绝他对于太子之位的道路。对于李建成和李世民他一直都不知道如何取舍,甚至一度想让李世民到洛阳自己建立天子旌旗。

  而朱元璋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朱标为太子,而且一直是以皇位继承人来培养的,没有丝毫透露出可以传位给其他儿子的意思。即使之后朱标病逝,朱元璋也是选取了朱允炆为皇太孙来继承皇位。

 3.他们掌握的权利不同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已经是秦王、天策上将、司徒、陕东道行台尚书令等职。并且可以开设天策府,任命各级官署之权。到了后来在长安秦王手令和太子、皇帝的手令具有相同的影响力。各级官员有时候先后收到几个命令也是根据命令最先到达的那个办理。在这样的权利之下李世民的通往皇位的障碍就只有李建成和李渊两个人了。

  反观朱棣虽然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城,但是除了他的这一亩三分地有影响力,其他的地方根本影响不到更别提权利中心的南京了。

 4.打天下的人不同

  唐朝的天下可以说一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破薛举,败宋金刚、刘武周,灭窦建德、王世充,有了这些军功各级将领都很信服。

  而在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的时候朱棣才出生,等到明朝建立各方势力覆灭之后朱棣都还没长大。后来虽然驻守燕京常与蒙古人打仗,毕竟没有建立国家的那么大的功勋,资历尚浅。论资排辈在明初的开国将领中都排不上号,那么多功臣能将都被朱元璋顷刻间灭掉了,朱棣更加没有放肆的资本。

  李世民之所以敢走这一步是因为他的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且与李建成势同水火,他不先下手的话李建成也不会放过他。而朱棣没有任何理由去造反,不仅没实力也没有胆量。而之后造朱允炆的反也是形势所迫,虽然最后成功了但是这时候他的对手是朱允炆了。

以上是个人想法所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下方评论


读史鉴往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李世民敢搞玄武门之变,逼宫李渊,一方面是不愿为人鱼肉等死,另一方面是手里有料,腰杆子硬,心不虚。他的料就是来自长年累月在唐众将士中积累的赫赫威望。

当时整个唐的建立,可以说基本上所有奠定乾坤的重要战役都是李世民率军打的,唐国建立,其首功之位当之无愧。

实际上当时的形势是,李世民虽然是唐军心中精神领袖,但是说到底调动军队的兵符还是在李渊手中。


(李世民)

所以,当时李世民实际上除了其门下的死忠门人将领外,唐军大多数将领也仅仅是对其表示支持,但是碍于无兵符调遣的原因也仅仅是精神上支持他。毕竟对于当时唐军来说,左右如何争斗也是你们李家兄弟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你杀太子,逼宫皇帝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实在没有立场厚此薄彼。

可见,李世民当时手下虽人不多,但是却是有能杀李元吉这样的万人敌尉迟敬德的。唐军虽然碍于立场不便支持,但是到底是军心所向。李世民最大的问题仅仅是如何杀掉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便好。

陈胜有句话说的好“等死,何不举大计而死?”

左右是要被他的两个兄弟弄死,何不博一把?所以李世民艺高人胆大,利用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二人的自大,买通玄武门卒卫,将两人杀掉。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死,天下将领纷纷兑现承诺,无需兵符,向李世民誓忠。

而当时,李渊早就已经让李建成监国,纵情酒色多年,离大唐正权太远了,远得很多人都忘记了有他的存在。

以上便是李世民敢反老子的原因。

而朱棣之于朱元璋嘛!

让朱棣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造他的反,那简直有点开玩笑了。

朱元璋是什么人?

瘌痢头,开局一只碗,东西全靠抢,创立江山,杀人无数,心眼一万个。


(朱元璋)

反观朱棣,他老子南京称帝时,他甚至还没有成年,还是满肚子天真未经战事的小子。即便到后来他就北京燕王,和北蒙的战斗小有成绩,就算他的军事能力顶了天可以和朱元璋相提并论了,但是要创立江山凭借的又怎么会仅仅是军事能力?

当年大汉刘邦统兵比上韩信如何?理政比上萧何如何?谋略比上张良又如何?都远不如人,但却能得天下,把这些人驾驭得服服帖帖的,以其厚黑二字。

老子到底是老子,一个开国皇帝,创立江山,杀人无数朱元璋,要说他儿子比他还厚黑,鬼都不信。再者,朱元璋到底是代表天下最巅峰权势所在,长年累月的积累,手下精兵强将如云,区区燕王手下又能有几个将领能出来和他硬抗?


(朱棣)

朱元璋甚至都不用怎么上心,只需漫不经心坐在南京和马皇后聊着天,派个万人敌蓝玉,便能把朱棣治得服服帖帖的。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朱标做皇帝,朱棣也没胆量与能力造反。在朱元璋为朱标量身打造的常蓝系面前,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一吹即散。


不书公子


很简单,李世民和朱棣水平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如果朱棣敢在朱元璋在世时造反,信不信朱元璋能把朱棣打回他娘胎里去。

先说李世民和李渊父子,两人差距不大,所以李世民敢冒险一搏

历史上,李渊被塑造成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皇帝,李世民则是唐朝第一明君,以至于有些不太懂历史的会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开国皇帝,这很可能当时史官为了吹捧李世民造的假。

李世民出生于598年,少年时就跟着李渊南征北战,李渊晋阳起兵时,李世民20岁,心智体力完全成熟,和李建成、李元吉哥几个一起辅佐父亲,并肩奋战,立下不少战功。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当属第一,这是毫无悬念的。

破薛举薛仁杲,败宋金刚、刘武周,巩固唐朝后方,虎牢关一战,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这两个最大的敌人,后又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这些都是李世民实打实的功绩,为唐朝统一华北立下社稷第一功,因此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其时已经是仅次于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的第三号人物。

626年,李世民29岁,秦王府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明着看是长安城内仅次于皇帝、太子府的第三大权力中心,实际上李世民的实力已在皇帝和太子之上。

由于长期带兵打仗,李世民在军中威望极高,心腹众多,而李渊、李建成因为亲自带兵打仗少,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而军队是政变成功能与否的最关键因素。

李渊、李建成还有一处败着,他们已经觉察到李世民势力的膨胀,李建成甚至已经想要除掉李世民,却迟迟没有动手,也没有迅速把他赶出京城,就让他呆在身边,才给了李世民冒险的机会,使得李世民可以在短时间内除掉对手,掌控局面。

李渊、李建成、李世民能力都不差,但李世民更占据优势,他的威望、能力、权谋比父亲和长兄都要强,又掌握着主力部队,住在京城,所以他敢冒险一搏,成功性很大。

再看朱棣和朱元璋,爷俩差距太大,朱棣不敢造次

当了皇帝以后的朱棣确实不比朱元璋差很多,永乐大帝的名号也不比洪武大帝差多少,但朱元璋在世时,朱棣的能力水平还是差的太远,差到不敢有任何想法。

朱棣出生在1360年,他出生的时候,朱元璋正在带兵打天下,等朱棣长到17岁,可以帮助父亲的时候,明朝已经建立好几年,没有他发挥空间了,所以朱棣没能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做出贡献。

朱元璋是个明白人,他吸取其他朝代混乱或灭亡(包括玄武门之变)的经验教训,早早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并把其他儿子全都分封为王,干出京城就藩,目的就是让他们彻底死心。

朱棣到北京就藩后,经常和蒙古打仗锻炼身体,成绩不错,在军队中积累了人望,跟其他兄弟相比军事才能是最强的,但相比李世民在唐朝开国过程中的贡献,朱棣就太逊了。

李渊在世时,李世民在唐朝堪称开国功臣之首,名义上的三号人物,实力上的一号人物;朱元璋在世时,朱棣对明朝开国屁毛贡献都没有,不用说朱元璋,那些开国将帅个个都能秒杀他,他哪里来的胆子造反?

李渊跟朱元璋一比,能力上是天壤之别,李渊是养虎为患

朱元璋的江山是一刀一枪拼下来的,他本人就是军队最高统帅,亲自带兵打仗,对将领和整个军队保有完全控制权,不像李渊那样靠李世民包打天下,把儿子给养肥了。

朱元璋有一个聪明之处,他不但把其他儿子赶到外地做藩王,还严格限制他们的兵力,并且禁止藩王进京,这相当于把藩王给阉割了,基本杜绝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即便朱元璋不停地杀功臣,但后来朱棣造反还是遇到了很大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光是靖难之役和朱允炆就足足打了3年。若是换成朱元璋在世,朱棣连造反的想法都不敢有。

如果李渊当初学朱元璋这一招,恐怕李世民也不能如此轻松夺取皇位。

试想,如果李世民像朱棣那样早被安排到外地就藩,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得到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机会,即便他公开造反,李渊和李建成也可以从容应对,李世民绝不敢轻易冒险。

归根结底,李世民和朱棣的水平或许差不多,但李渊和朱元璋的能力差距太大,若把李渊换成朱元璋,李世民绝不可能得到“玄武门之变”的机会。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李渊和朱元璋分别是唐朝和明朝的开国皇帝,而且他们的儿子都通过造反的方式当上了皇帝,但李世民却敢在李渊活着的时候造反,朱棣却不敢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造反,为什么呢?

我觉得我们看待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综合分析:

一、李渊和朱元璋性格和能力上的区别;

二、李世民和朱棣各自的势力对比;

三、李世民和朱棣所面对的阻力分析。

由于两个人相处的时代和经历不同,我们分析的结果只取主要特点,进行对比,请诸位慢慢看来。

对比

李渊和朱元璋性格和能力上的区别

李渊出身高贵,七岁便袭封唐国公,而且他性格犹犹豫豫,又和隋朝皇帝关系不错,这也使得他对于隋朝的态度非常被动。他一方面不看好隋朝的局势,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背叛隋朝。他的性格适合守成,而不是开阔基业,当隋炀帝怀疑他结交豪杰的动机时,他很干脆怂了,连隋炀帝下的让他去朝见的圣旨都称病不去了,事后更是用酒色、收受贿赂的方式自污以求保存。

在起义和对待后代问题上,李渊也是很被动的。李世民平日里收拢农民起义军,他不可能不清楚这样做是怎样的后果,但他选择置身度外,保持沉默。李世民利用他晋阳宫监的身份设计了一出好戏,李世民让裴寂邀请李渊喝酒,并且找来了几个妃子陪酒,而李渊最终没有拒绝。酒一喝多事情就不对了,李渊僭越制度睡了妃子,此时他再也没法保持沉默,只有被动造反了。

长安城内,李渊已经成为了皇帝,而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争斗才刚刚开始,在玄武门兵变之前,李渊又一次选择了沉默,然后被动接受结果。

朱元璋不同,他出身平民,衣不遮身、食不果腹,开局没有一条狗,只有一个破碗。小时候的日子虽然很苦,但父母俱在,还有疼他的哥嫂,也勉强可以坚持下去。但无奈祸不单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老天觉得朱元璋所受的苦难不够。

于是,1343年,濠州发生了一连串的灾难,旱灾、蝗灾、瘟疫给这疮痍的大地再添上一笔沟壑。朱元璋的大哥、父母在灾害中不幸去世,而他却连给父母处理后事的能力都没有,买不起棺材、找不到墓地。这个时候还是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田地,然后用一卷破席子草草处理了父母的后事。

那一年,他走出了自己的家乡。一个心里怀揣着要改变自己命运的少年踏出了他的第一步,他给地主放过牛、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当过小兵,而他绝对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职业终点竟然是帝国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很弱小,他的敌人大元帝国、张士诚、陈友谅都比他强大,可最后的胜利者却是他。这是一个复杂的男人,在沙场上他一马当先,丝毫不惧敌人的强大;面对贪官,他杀其人、剥其皮,百姓称快;面对百姓,他轻薄赋税、与民休息。有功者赏,有过者罚,手下将领对他忠心耿耿,百姓也为他欢呼。

他想起父母的经历,对无家可归者,实行“保障房”试点,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除此之外,他还设立了免费养老院(养济院)、免费医院(漏泽园)和免费公墓(养济院)。

李世民和朱棣对比

李世民

李世民从设计李渊起事起,便一直在前方浴血奋战。在李唐王朝的政权中,李世民西平薛家父子,北败宋金刚、刘武周,又歼灭了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李世民的军功无疑远远高于太子李建成,再加上他对待部下非常和善,有功必赏,可以说朝里朝外都有着很高的声望。

李渊下令李世民可以在天策府设立官署之后,更是如虎添翼,以天策府为核心,开设文学馆,跟随他的班子这下子就齐全了。

我们来看看天策府都有哪些人才: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苏定方、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史万宝、李勣、刘弘基等等。

而太子李建成一方却显得十分凄凉,太子身边负责计时的亲信王晊都选择了背叛他。

朱棣

朱元璋在外征战时,朱棣还是孩童,那时候的他错过了建立威信最好的时刻。等到他开始参与朱元璋的军事集团时已经21岁,此时的他从能力和威望上显然都不能让朱元璋的老臣对他高看一眼。

朱元璋在时,他是万万不敢造次。

按明太祖规定,每个藩王领兵一万六千人,而此时朱棣要一边防止蒙古士兵,一边防止自己的侄儿。朱允炆采取削藩的做法本身就引起藩王不满,朱棣就借此以清君侧为缘由,拉拢朵颜三卫,联合其余势力推翻了自己侄儿的统治。

朱棣和李世民的差距最主要还是体现在李渊和朱元璋的经历、做法上,如果换成朱元璋,李世民想必也不会这么容易成功了。

如果您喜欢,期待您的关注,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精彩与您相遇。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明史》《明太祖实录》


脑洞趣味历史


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却不敢动朱元璋,那是朱元璋和李渊的实力不同,相对来说李世民比朱棣有高一点的优势。


朱元璋是猛人,是开创明朝的皇帝,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统领全局的能力,完全能压制朱棣。而李渊则相对弱势了些,没有绝对实力压制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敢造反。朱元璋可是手段狠辣的皇帝啊,打败许多强人才做的皇帝啊,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朱元璋可是杀人不眨眼的人,朱棣一旦有谋反的心思,朱元璋也照杀不误,哪怕你是我的儿子,就算朱棣有那个实力,他也打不过朱元璋,朱元璋可是经历过无数战役的,就你朱棣的水平能跟朱元璋比吗?朱棣一切的权力和势力都是来自朱元璋,正应了那句话,我给你的才是你的,我不给你,你不能抢,你抢了就是死。所以朱棣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就算有当皇帝的心思也埋藏在心底,在朱元璋面前表现的比乖猫还要乖,否则会粉身碎骨,朱元璋狠起来,那是阎王都害怕的人,你朱棣算哪根葱啊,儿子那又怎样,只要有不一样的心思,有千万种方法把你朱棣干掉!因此朱棣根本没有实力也没有意愿去反朱元璋,朱棣一切都是朱元璋给的,既然能给你也能收回,朱棣权力和生命都不是自主的,全在朱元璋手里,傻瓜才会反朱元璋的!


李世民则不同啦,唐朝半壁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李世民具有赫赫威名,将领们都服他!李渊虽说是开国皇帝,可是存在感挺低的,没有李世民般耀眼的存在。当然李渊是低调,是个老谋深算的人,李世民战功显赫,李渊又不能封李世民为太子,只能封李世民为天策将军,有开府授官的权力。李世民招贤纳士,势力膨胀,手下的人倒逼李世民去抢夺太子之位,毕竟大家都想当“从龙之臣”啊,李渊想维护李建成的利益,打压李世民的势力,可是李渊不敢对李世民下狠手,一则是李世民是他的儿子,亲情所在。二者就是李世民威望太高,手里有兵权,李渊不敢太过逼迫李世民,否则朝局不稳啊,万一李世民狗急跳墙,李渊也害怕啊。说白了,李渊没有威望和实力镇的住李世民,只好采取一个个剪除李世民手下来瓦解李世民的势力。再者李建成和李元吉联合起来的对付李世民,前有老爸打压,后有兄弟紧逼不舍,陷入两难的李世民只好造反了,否则死的就是李世民啦!所以李世民策划玄武门之变,把兄弟给干掉,逼着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后来就当了皇帝。


实力决定很多事,特别是政治斗争,朱元璋有实力压制朱棣,李渊不够实力镇压李世民,所以就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实力才是硬道理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个人看法,这个跟老子有重要关系。

其一,朱元璋和李渊比较,朱元璋个人魄力要大于李渊。朱元璋从贫民到皇帝,可谓是奇迹,除了手下有一帮能征善战的武将外,个人能力和手段也是很优秀的。而李渊也不一样,本来就是贵族世家,在起兵造反以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世民在谋划!所以,李家的天下可谓是有一半是李世民打下的。在两人得江山的过程中,朱元璋是靠自己打下的,而李渊多半是靠李世民打下的,所以,在得天下时,李渊比朱元璋显得逊色多了。



其二,朱元璋能震慑住王子和功勋,而李渊掌握的实权相对较弱。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杀开国元勋,基本上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将领,基本被杀得差不多了,在武将中掌握的权利大大降低。另外,给个王子掌握的兵力也不多,就拿燕王朱棣来说吧,虽然说镇守北京,掌握的兵权实际不多。李渊也不一样,兵权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上,虽然被收回几次,但是一到战争,就不得不用李世民出征,所以在军事上,李渊得仰望自己的儿子李世民。


其三,兄弟间的友谊不同。朱棣和哥哥朱标之间的情意,算是比较厚重的,朱棣在一定程度上是十分尊重朱标的,如果朱标不死,可能就没朱棣什么事了,朱棣夺位的另一个原因更是因为要向自己的侄子称臣,更是心有不甘。而李世民跟哥哥李建成相比较,李世民在历史上的名气要大于李建成(不排除历史有篡改的可能),李建成在军事控制上远远不如李世民,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是跟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的情意是有关系的!当然在权利面前没有亲情没有情义可言!



观众发表不同的看法,谢谢!


沧桑语沧桑人


李世民何来的造反一说?李世民那是叫夺权,并非叫造反!
而朱棣就不一样了,朱棣是为了自保,发动了“靖难之役”,打出的口号是清君侧,但是朱棣和李世民两个人本质上是不一样的。


他们俩的相同点就是都是双面人,具有不可揣测的复杂性人格。


先说说李世民

题主说的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其实是错误的结论。而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那场玄武门之变只能说是李世民已经快成为了东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砧板上的鱼肉,再加上当上太极宫上空又有太白星异常的星象。


高祖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双重压力,李世民为了求存自保,才悍然出击,发动了政变。


而当时的李世民,还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突厥侵犯边境,李元吉为行军统帅,要抽调秦王府的所有战将,这对于李世民来说无疑是将自己的臂膀砍了一半,更何况,李元吉的这种行为是有高祖李渊的默许的。


这一套组合拳实在是让李世民措手不及,在玄武门发动了政变。


再看看朱棣造反的背景


朱棣要造朱元璋的反?这算是天马行空的想法吧?


古往今来,在没有危急到自己生命的时候,有谁会奋起一击?所有的起义、叛乱一般来说均是受到了外界的重重压力,而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恰恰是对朱棣这位四皇子最好的时候,而朱元璋的梦想是帮自己的大明皇子皇孙们打造一个万年永固的太平盛世。


所以,他对自己的众多儿子是充满了信任的。朱元璋的一生都对自己的子孙十分的信任,他防范的是那些骄兵悍将,那些怀有异心的外姓官员。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上台就不一样了,当时的燕王朱棣,作为大明王朝最有实力的藩王,他手下的黄子澄、齐泰也力主削藩,所以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年轻的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怎么进行的削藩?


湘王被他逼得自焚而死,周王被流放,燕王朱棣还得装疯卖傻,但是朱允炆就是铁了心的想要他交出兵权,可是朱棣能同意吗?交出兵权还不和等死一样?所以在死亡面前,人们的共性思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超强的求生欲望。


一个是大唐帝国的二皇子李世民。一个是大明王朝的四皇子朱棣。


他们的性格却截然相反,朱棣在历史上的骂名可比李世民多了去了,这就是他们作为帝王的格局。


历史总探长


为什么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不敢向朱元璋造反呢?

首先,我们看看李渊和朱元璋两个人。李渊作为一个皇帝,比较宽容随和,就像我们常常说的“老实厚道”的样子。而朱元璋是一个铁血皇帝,这点有点像李世民。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打下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太子李建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李世民,心有忌惮,于是联合弟弟李元吉对李世民集团进行排挤并且栽赃陷害李世民,双方在私下明争暗斗。眼看着李建成在李渊的偏袒下逐渐占据上风,李世民耐不住了,因为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当时他手握兵权,并且当时身边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出谋划策,所以他先发制人,在玄武门杀死了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吸引着每一个统治者。


其次,我们看看朱棣。朱元璋当时是准备把皇位传给朱标。朱棣当时对自己的兄弟还是比较好的,他没有想着去夺取兄弟的皇位。而他本人则被分配到燕国戍守边疆。但在朱允文继位之后,就展开了削藩政策,在强硬的削藩手段下,朱棣迫不得已才选择造反。因为当时藩王的权利是非常大的,削蕃政策严重挑战了他们的权利,所以朱棣才起兵造反。但他并没有在朱元璋活着时造反,因为他深知,自己是斗不过父亲的。

所以,两个人起兵造反的原因是不同的,李世民是因为想成为一国之君,而朱棣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才选择造反。当然,造反是在朱元璋死后,因为他深知斗不过父亲,可能还会被追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