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炮龍節

 炮龍節是賓陽縣一帶漢族、壯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族民間節慶,相傳起源於宋朝皇祐年間,發展、成形於明朝,成熟於清末民初,節日內容包括遊彩架、燈會、舞炮龍三個部分。

15日下午走訪賓陽縣賓州南街看到,這條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樸老街賓客盈門,部分老宅門前擺放著豔麗喜慶的炮龍,居民們敲鑼打鼓為晚上的舞炮龍盛會造勢。此外,狹長的街道上還備置了豐富的菜餚,歡迎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前往同吃同樂。

“今年春節期間賣出了20多條炮龍,我現在已沒有炮龍庫存了。”65歲的廣西民間工藝大師,製作炮龍已有50年。他說,每年炮龍節是當地最為隆重的節日,民眾通過炸炮龍、扯龍鬚、摸龍頭、鑽龍肚,“求樂、求財、求福、求平安、求吉祥”。

當晚19時許,炮龍節進入高潮。鞭炮齊發,炮聲震天,群龍在青煙中翻騰歡舞。男女老少追逐舞龍人的步伐,爭相伺機鑽龍肚、拔龍鬚,並試圖將手中的鞭炮丟上龍頭、龍身祈福。

“放鞭炮炸炮龍是傳統,盈耳的炮仗聲才有年味。”年近古稀的黃鴻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出生於賓陽縣賓州古鎮,長大後赴外地工作安家。此次返鄉,他當起了“團長”,帶著一群來自廣西老年大學的同學回祖屋吃長街宴、看舞炮龍。

追憶起童年時期的炮龍節,每年炮龍節父親都會親手製作炮龍。從正月十一開始,賓州古鎮的壯年人便會舞著炮龍巡街,街坊們則拿著鞭炮追隨炸龍,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家有喜事的人家通常會邀請炮龍隊上門熱鬧一番,鞭炮聲不停,舞龍不止。,舞炮龍通常會持續到第二天凌晨,人們會舉行傳統送龍儀式,“送龍歸天”。在漫長的一整夜裡,民眾可盡情享受傳統文化帶來的狂歡,體會濃濃的年味。

據悉,賓陽炮龍節於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獲評“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參加賓陽炮龍節的遊客曾一度超過50萬人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