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老左心理工作室


是的,過去的我就是這樣子,原始家庭帶來的,所以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很關鍵,懂得教育孩子,引導孩子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所以我們不要去做無知的父母,這是我深有體會的,我的爸爸,他是一個這樣的人,錯的都是對的,我們從來不敢頂嘴,更不敢還手,反正他做的所有一切都是對的,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長大,但自己有了孩子,有些地方沒有像父親,但是很多方面已經複製了他的模樣,父親打我,我是打死都不還口,任由他打,打死算了,當時的想法,當自己有了孩子之後,也在無知地複製他的做法,對孩子非常強勢,也用打的,但是我的孩子給我回饋的,我打他一下,他打我十下,我罵她一下,她罵我更狠,所以那個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找不到方法解決,意識到自己的嚴重錯誤,導致孩子五六歲就叛逆,特別身邊的人給到方法很重要,我們身邊太多太多這樣的人了,比如說,你跟他講孩子不聽話,你打她一下,她打你十下要怎麼去管教,他卻說,還敢這樣,打死她,往死裡打,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清醒一點,千萬不要走這一步,一定要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就是意識到了自己嚴重的錯誤,不斷的去學習,改變自己,通過參加愛傳播,我才真正的意識到,真正的錯誤在哪裡?都在自己,回來我就給孩子道歉,告訴她媽媽對不起她,請求她原諒媽媽,當時問孩子在你的眼裡,媽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她告訴我,就是一個壞媽媽,一個愛打人的媽媽,在那一刻,我真的很痛心,我抱著孩子,兩個人一起哭了起來,一直跟孩子道歉,對不起她,告訴她原因,媽媽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因為自己才讀小學二年級,沒有學習,沒有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導致媽媽走的每一步路都是錯誤的,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學習才能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知道,正確選擇,更懂得用方式解決問題,我告訴孩子,你不是我的孩子,雖然你是借媽媽的身體而來的,但是,你來是有功課可做的,是來為社會做貢獻的,幫助更多的人獲得他們價值的人,對個人的價值和社會的價值,你不是給我們這個家庭帶來幸福的人,就是給我們來做功課的那個人,所以我要感恩她來到我們的家庭,和我成為好朋友,和孩子同頻,所以我不斷地去學習,我希望將來我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要先做給她看,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我們太多人還是像這樣子,自己生了孩子,卻被自己親手毀掉了,其實一個孩子降臨在這個社會,這個家庭,我們就有責任,有義務的去引導教育好他們,溺愛的孩子不成才,正確引導才是關鍵,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乖的,都是非常聽話的,就看你怎麼去引導,就比如說前幾個月吧,我坐公交車,上車兩排,左邊是紅色的凳子,右邊是藍色的凳子,剛好上來母子兩個,那個孩子說我要坐藍色的凳子,結果上來的人太多了,接著又上來一個阿姨,就坐了那個藍色的凳子,那個孩子一直叫,這個藍色的凳子是我的、我的、我的、我先看到的,車上人都看過去,他的媽媽卻不吭聲,阿姨不好意思站了起來,去坐紅色凳子了,我忍不住說了一句,那邊不是還有座位嗎?他說我不要我就要坐這個,其實我想的是,孩子沒有錯,都是大人的錯,大人沒有去阻止,沒有去引導,就是社會的一個定時炸彈,雖然這個是小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心態,各方面,會,因為他這個小小的細節,而釀成大禍,媽媽不但要阻止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告訴孩子,那不像在家裡一樣,看到就是他的,即使就算在家裡,來了客人也要懂得禮貌,這些是起碼的做人道理,大人都不懂的,教育一個孩子做人的道理,何來孩子成才,更別說孩子成大器,很多人說自己生了一個白眼狼,孩子不是天生就是白眼狼的,是你把他教育成白眼狼,讓他學會自私,霸道,無理取鬧,好吃的東西都給他吃,卻不懂得分享,不教會他學會感恩,何來的報恩,到現在很多家庭,還是覺得孩子小,等他長大了再教育,其實就是特錯大錯,孩子從小教育,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他才會形成習慣,等他有自己的思維,你說的一切都是大道理,他比你更懂,比你更會說,但是他不會用你的方法,他會隨他的想法做事,很多孩子打也不能打罵也不能罵,錯了也不給他糾正,到他有思維的時候,你一說他,他就極端,馬上跳樓自殺,請問家長們,為什麼呢?教育孩子就像房子把地基一樣,你越打的牢固,挫折困難來臨的時候,他一定是吹不倒的,孩子犯了錯誤,一定要讓他承擔責任,敢於面對,讓他學會,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一樣要勇敢積極向前衝,所以我們教育孩子,在幼小的時候就不能掉以輕心,關注孩子的說話方式,和處理事情的方式,做以引導,早早地引導好了,還沒有思維的時候,還很小的時候就引導好了,後期就不用那麼辛苦了,就可以見到光明瞭,前期沒做好,後期拼命做,怎麼引導,怎麼教育,一切都等於零,除非你會懂得教育孩子,也許還有挽救的機會,但是它一定是漫長的,因為孩子13、14歲時一旦有了思維,很難教育,你會更加艱難和辛苦,所以前期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讓我們一起教育好孩子,成為國家的棟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活出個人的價值,為社會多做貢獻,為朋友,親人多付出一點愛,有能力愛自己,有餘力愛別人,一起加油,晚安。


A周娥331


我小時候也經常捱打,爹媽脾氣都火爆,兩個人經常吵架。

老媽好像沒打過我,回想起來罵人的印象更深。

老爹對我動過幾次手,現在回想起來,他們相互打架罵人的情形在腦海裡更深刻。

記得小時候我們住在離學校比較遠的地方,上學走路有點累,爹媽為了我們三個上學方便在學校邊上買了一戶搬走的人家的房子。

記憶特別清晰,那天我們一家都特別高興,那是夏天,晚上我們一家人搬著桌子在院子裡吃飯,那天月亮特別亮,小時候農村的小院子裡看星星也特別亮,我們愜意的吃著飯,爹媽聊天好好的突然就嗓門大了,開始爭吵,老媽就開罵了,我也沒回過神過,老爹突然就把桌子翻了。頓時,嚇的我不知所措。

小時候經常聽老媽哭訴說如果不是想到我們三個可憐早都跟老爹離婚了。小一點的時候聽她這樣說心裡還有點害怕,好怕他們離婚了。大一點了看到他們這樣吵鬧心裡想日子過成這樣雜不離婚呢。

有時候他們打架,我還勸過老媽,實在過的累就離了吧。老媽說吵吵鬧鬧一輩子現在都習慣了。今年他們都五十幾歲了,依舊沒消停。

我到結婚的年紀的時候的擇偶標準就是找一個對我好的 ,能和和氣氣說話的人。果然,我老公是一個特別斯文的人,那種吵不起來架的人。我的脾氣雖然沒有爹媽暴躁,但是也算暴躁的。

有了寶寶後,三個人平平淡淡的過日子,基本不會有大矛盾。轉眼寶寶大了,有時候特別氣人的時候,我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想打罵她,但是還能理智控制。

如果不是老公脾氣好對我也很好,我想我也會吵架罵人。父母吵架的情形太深刻了,對他們真的是又愛又恨!


吃飯睡覺逗艾艾


你好!這個問題對我觸動很大!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從小家教很嚴,但是父親教育不得法,對他的要求都是通過強制手段達到的。他說,我從小沒少捱打,有時候心裡也會憋著一肚子火。當我真正不怕父母的時候,已經是高中了……

現在他也初為人父,在孩子的教養問題中也和妻子有很多不同的意見。

他和我說:"因為生的是兒子,所以我會對他要求高一點,嚴格一些。希望他今後可以吃得了哭,享得了福。

父親對我做過的事,雖然方式不對,但是我確實受益於結果

他說小時候學游泳,爸爸一腳把他踢進游泳池,他撲騰撲騰,差點嗆死。但三天後就學會了;父親小時候身體不好,高中那會差點沒搶救過來,後面一直跑步,身體漸漸好些了。所以他認為健身可以強身健體,每天早上六點鐘喊我起來跑步,如果起不來,抄起竹椅子就打,雖然當時很委屈和痛苦又不敢抗爭,但是每次學校跑步,我八百米的操場輕輕鬆鬆就能跑完好幾圈。

我很清楚的記得當時自己的心裡狀態,所以現在當爸爸了,我不會向父親一樣用打罵的方式,但是我會嚴格要求他,希望他好

這是他昨晚電話裡和我說的話,但是我覺得他成長了,從一個兒子成為一個父親的時候,他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雖然原生家庭的烙印很難改變,但是也會有好轉的跡象。

所以如果方法有點不得當的話,夫妻倆還是要好好溝通,畢竟都是為孩子好。你說對嗎?


因為是麻麻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用我的親身經歷來闡明我的觀點:受過父母打罵過的家長不一定會經常打罵自己的子女。我童年時期,因為兄弟姐妹多,父母每早聞雞起舞,夜時披星戴月辛勤勞作,就是為了不讓我們挨餓受凍。但父母性格暴躁,我們姊妹少有差錯就會遭來父母非打即罵。有一次我和妹妹玩踢毽子的遊戲,因為我的惡作劇致使妹妹摔倒,我們兩個隨之互毆。父親知道後把我們關到屋裡,動用了馬鞭,把我們打的滿地打滾。我們姊妹中沒有一個不捱過父親馬鞭的。現在我家大哥也是60多歲的人了,最小的妹妹也快五十歲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少有人使用暴力。我與兒子如朋友一般,兒子都快30歲了並且已經有了工作,但在我面前有時還撒嬌耍賴。我們有時也有分歧和矛盾,但他很快會給我打電話道歉並安慰我。我認為父母打孩子有多種原因,有些孩子天性頑皮,經常在外面惹事生非容易惹父母動怒遭打。有些是父母的原因,父母或對子女期望值過高得不到滿足,或脾氣暴烈、有酗酒好堵輸錢等劣跡都會成為打孩子的原因。不管怎麼樣,父母打罵孩子肯定是錯誤的,但子女借用這個原因對年邁的父母不盡探視和贍養義務也是於法不容、於情不通、於理不達的。


人淡如菊194664382


因為我小時候也有被打的遭遇。父親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於是,即使我是一個女孩,也依然被打的屁股開花。隨著年歲漸長,打罵的經歷已經模糊,但是那種無助感卻一直在我內心深處。

而我的先生與我不同,在他記憶裡沒有被家長打這回事。婚前,他曾跟我說,以後我們有了孩子,一定不能打他。因為家公就是這麼教育他的。先生的爺爺是一個木匠,經常很兇悍地拿著木尺打自己兒子。於是家公就立誓,有了孩子絕不打罵,並且要後輩都牢記這點。

有時候我會想,那些小時候被打罵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會繼承棍棒傳統,還是反其道而行?

童年經歷對於個體的身心發育影響深遠。這是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對這點深有體會。因此,我對教育充滿了焦慮。最近,我的焦慮感在看完《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後得到了緩解,之前困擾我的很多問題也在書中看到了答案。書中講到,童年的經歷會影響你的育兒方式,你可能會複製父母對待你的糟糕的養育方法,當然也可以選擇改變,通過反思,去形成正確的教養方法,不讓你的孩子重蹈覆轍。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教好孩子,並不意味著父母要完美無缺。為人父母賜予了我們機會,讓我們理解過去的經歷,重新解讀自己。孩子並不是這個過程唯一的受益者。”

《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的主要作者是丹尼爾·西格爾。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學臨床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大腦與神經科學。他在腦科學、心理治療、兒童教養等領域頗有研究,出版了很多有影響力的著作,其中包括著名的“教養三部曲”《第七感》、《由內而外的教養》、《全腦教養法》。另外一位作者瑪麗·哈策爾,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兒童早期教育及心理學碩士,兒童發展專家,致力於家長及教師培訓和教育工作三十餘年。所以《由內而外的教養》這本書結合了腦科學、神經科學、人際關係學以及兒童心理學,為讀者提供了科學的兒童教養方法,有強大的理論依據,也有很強的操作性。

《由內而外的教養》還有一個小標題,叫做“做好父母,從接納自己開始”。所以這是一本講述“育兒先育己”的書。這個觀點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育兒先育己”的科學原理是什麼呢?作者告訴我們,童年的經歷對我們的大腦發育至關重要,經歷能夠塑造我們的思想。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由內而外的教養》從腦科學的角度進行了解讀:

——大腦成長的機制。

大腦中有200億個神經元,而每一個神經元大約與一萬個神經元相聯結。這就構成了一個複雜的神經網絡。大腦的發育就是神經元的生長和神經聯結的改變過程。所以,簡單來說,我們所經歷過的事情,就像一把剪刀,不斷修剪大腦神經元網絡,從而編織出了每個人獨有的信息處理網,思維、情緒由此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記憶模式。

《由內而外的教養》指出大腦可以對經歷產生反應,創造出新的神經聯結。這個過程就是“記憶”。記憶有兩種主要形式: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顧名思義,內隱記憶是無意識的,隱藏在心靈深處的。它影響的是情緒,行為反應,認知觀點,還有一些特定的身體感覺。而外顯記憶一般在一歲後才能形成。它包括事實記憶和情景記憶。所以很多人回憶不起自己小時候經歷的事情,那是因為外顯記憶還不夠成熟。

看到這裡,我們已經明白童年經歷如何對我們造成影響。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辦,應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由內而外的教養》給我們闡述了三個非常實用的內容:如何與孩子良好溝通?怎麼理解“安全感”?如何解決與孩子的衝突?

1、如何與孩子良好溝通?

有人說,無名火一上來我就控制不住自己,打完孩子又陷入自責和後悔。有時候,我也會陷入這樣的怪圈。《由內而外的教養》指出,情緒在我們與孩子的溝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並且對溝通提出了幾點原則:

首先,是包容和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包括分享和強調孩子的積極情緒,撫慰和減少負面情緒,與孩子形成共鳴,讓孩子感覺到尊重和理解。

比如,孩子在草坪裡捉了一些五彩斑斕的甲蟲,他興奮地把裝滿蟲子的瓶子給媽媽看,媽媽卻毫不客氣地告訴他,必須把蟲子丟到門外去。孩子本來想和媽媽分享他的發現和喜悅,但是媽媽的反應告訴他,這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他因此而感到困惑,母子倆失去了一次情感交流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是:新發現給孩子帶來了興奮和喜悅,媽媽首先應該和孩子分享這種積極的情感,先肯定這一點,然後再和孩子談論其他的問題。

同時,應該注意情緒的調和,簡單說就是情感的共鳴。為了有助於孩子認識自己,父母往往會對孩子做出一些評價。這個評價應該與孩子的內在心理感受和外在經歷相一致

《由內而外的教養》舉了一個例子:小女孩薩拉是個謹慎膽小的孩子,有一天她終於鼓起勇氣走過了操場上的一座獨木橋,當薩拉走下橋的時候,老師激動地喊,哦,薩拉,你做的非常好!你是最棒的!薩拉害羞地看著老師,接下去的幾周時間,她再也沒有嘗試過走獨木橋。

由此,我聯想到一個理論:對孩子的表揚應該具體化,而不是簡單的“你真棒!”“你真聰明!”之前一直不是很理解,直到看到《由內而外的教養》舉的這個例子,我終於明白了。表揚具體化的意思就是應該符合孩子的當下的心理和他的經歷,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還有,溝通過程中,要避免不良情緒的影響。不良情緒有兩種來源,一是我們早年生活帶來的心理防禦,另外就是我們內在的不良情緒,這些都會喚起孩子的情緒防禦狀態,造成心理隔閡。就是說有時候我們感到不爽,並不是因為孩子,而是我們自己本身不爽。或許因為童年的經歷,讓我們面對相似情況的時候感到不爽,或許是因為當時剛經歷了什麼糟糕的事情,讓我們非常不爽。不管怎樣,很有可能會把這種不爽的情緒發洩給孩子,這阻礙了我們和孩子的正常溝通,所以認清自我的情緒非常重要。

2、怎麼理解“安全感”?

對於“安全感”這個詞,我們一定不陌生,很多育兒書籍都會提到“安全感”,及其對孩子的成長的重要性。那麼安全感從何而來呢?

《由內而外的教養》指出,安全感來自孩子的依戀模式。如果孩子在與父母的依戀關係中能夠一直感受到與父母心理上的適時交流,孩子的安全感就能夠建立。早期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溝通模式形成了孩子不同類型的依戀。還會影響孩子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模式。

作者把依戀類型分為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中,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模式是容易感受到孩子的情感,能夠理解孩子的需求,並做出及時、正確的反應。比如小嬰兒哭泣,媽媽給他餵奶的過程。媽媽感受到了孩子不高興的信號——哭泣,準確地理解了信號的含義——因為餓了,並及時做出了回應——給孩子餵奶。在本次經歷以及今後的親子交流中,孩子能感受到大人對他的理解和尊重,並得到了準確的回應,孩子因此充滿了信心。他明白,如果我能良好溝通,那麼就能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這樣孩子的安全型依戀就形成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安全感”取決於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模式,感知情緒,瞭解需求,及時回應,是良好溝通的要點。《由內而外的的教養》指出:“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和溝通,是育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所有健康的依戀關係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父母和孩子都具向對方發出信號並接收對方信號的能力。”

3、如何解決與孩子的衝突?

溝通中難免會遇到分歧、誤會。《由內而外的教養》的把溝通過程中發生的爭吵及其他衝突稱為破裂。破裂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良性破裂,一種是惡性破裂。關係的重建叫做修復,《由內而外的教養》指出修復破裂的幾個要點:避免誤解、及時設限、主動修復和解釋感受。

書中提到的幾個例子頗有代表性。比如,如果你希望獨處,而孩子希望你陪他講故事,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告訴孩子,“我現在需要自己呆一會,但是十分鐘後我可以給你講故事了。”避免誤解,不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否定。

再比如,和哭鬧的孩子說:“我知道你想吃冰淇淋,但是馬上要吃晚飯了,要不我們吃完晚飯再吃吧”,比單純的一句“不行,現在不可以吃!”要好很多。設限是尊重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在發脾氣前設限效果會更好。這就是及時設限的用處。

《由內而外的教養》還有兩個小欄目值得關注,一個是每個章節後面的“科學聚焦”,從腦科學、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論證之前闡述的理論。另外一個是“反思練習”,書中提供了控制情緒、回顧童年、尋根朔源的一些自測題,有助於我們的自我認知。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自我認識的整合是永無止境的挑戰,學會成長和改變,是我們將挑戰化為發現之旅的來源。”“我們永遠都有成長和改變的機會。”是的,我們可以選擇,選擇保護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經歷過的無助和恐懼就在我們這裡結束。《由內而外的教養》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可能。育兒是一個神奇的過程,我們參與了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可以實現自我的成長。



綠色兒童動畫


不一定,要看打罵的原因、頻率、場景、表達方式、用詞等很多因素。兩個例子,東北某省會城市城郊孩子,我的初中女同學X和初中女同學S。

1、初中女同學父母是山東人,家裡爺爺奶奶一代闖關東來到東北,父親是大廠的工人,母親是農民,家裡4個女人,她是老二。大姐非常懂事優秀,表達方式溫和但性格堅韌;三妹小時身體特別好(大姐太大,我同學身體不好),被父母過繼給山東老家沒有子女的大伯;小妹特別的乖巧討家裡強勢爺爺歡心。

我同學呢,出生時辜負了揹負生兒子壓力的母親的期望;不足百天被路過算命的忽悠母親說成“開向母親討債的孩子”;半歲左右,爺爺為了看顧她,弄丟了精神不正常的奶奶,導致;兩歲前經常生病,媽媽為了照顧她坐下了腰間盤突出的病…她是母親在家庭裡全部負面情緒的發洩口,母親所有的惡毒都給了她來救贖自己的軟弱,不論場景、用詞無底線、抑揚頓挫充滿憤怒,有點《都挺好》裡蘇明玉媽媽的心態,但比蘇母惡毒和兇猛的多。

遺憾的是,X沒能成為蘇明玉。

X自打小學三年級寫作文開始就頻獲市級獎狀,因為懂得多愁善感、人情世故。初二上學期以前都是全校前十名。

初二以後呢,學習那麼好,同時又身高170,長相很像當年當紅偶像蕭亞軒,高冷…全世界都來愛我了,全世界都欠我愛!!!

頻繁的早戀,勉強考上三類高中,大量的曖昧與頻繁的與愛人吵架分手撕破臉…高考都沒參加,進社會了!然後高中戀愛經歷複製粘貼…最後,嫁給了一個表面最縱容她,然後霸道的拘禁了她並讓她未婚先孕的一個人…

現在孩子小學4年級,她和老公離婚4年多了,婚內經歷她與多人的曖昧、她老公因為其中一個疑似她出軌案例故意傷人入獄三年,她離婚時淨身出戶,揹負2萬債務…對待孩子,一樣一樣一樣的!!!!!命運的因果在母女三代循環!

2、初中女同學S,小學二年級,母親和外婆出去逛街時出車禍去逝。聽一些與她在同一個小學同班且鄰居的,我的初中同學說,經常能看到他父親打罵她,但後來與她成為好朋友才知道,都是在她們家裡(他們住棚戶區平房)且只有父女二人發生的,被打或被罵的原因都是“外出不告知父親或奶奶”“未經爸爸允許接受別人禮物”或“在家裡有外人時,直接脫衣服”之類與良好習慣相關的原因。

雖然也有曲折和變化,但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嫁了富二代,被婆婆和老公一起寵,生了大女兒和小兒子。打罵孩子嗎?幾乎沒有!母愛的缺失,父愛的充裕,她做媽媽了,也是在愛與被愛中陶醉,怎麼會打罵孩子?


爸媽愛陪娃


不會。我的父母在我小時候常打我,因為我母親常和我父親吵架,一不順心就打我們三個孩子,一點小事,如偷吃了家中留的花生種,讓我母親把我們三個一頓痛打,我們三人現在都五十多歲了,每次講起小時候,為了什麼捱打,都還記的明明白白的,我們三人長大後,很少打孩子,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捱打後的反感,知道什麼嗞味,早年曰子窮,打孩子的多,現在很少打孩子的,再說現在的孩子接受教育早,懂道理,孩子又少,所以不管以前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挨多少打,自已從來不打孩子這是真的。


用戶4066957271015


❤❤❤這個我還沒有經歷過額,不過根據我的教育思想的話我是不會打孩紙的,因為那樣會給孩紙心靈製造創傷,一輩子都抹不掉的,而且還對家長留下不和諧印象。我經歷過我知道。其實反過來問一問自己,為什麼要打孩紙哪方面做的不好,對於這個問題自己平時怎麼教育孩子的,是嘴皮上說說而已,還是認真貫徹的落實。導致陋習屢教不改。

🎉🎉🎉打個比方:孩紙喜歡玩,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我想很多父母就會說:

1.你要把作業做完了再去玩,

2.你玩可以但要先把作業做完,

3.我不管你怎麼玩但是你要把作業做完,

4.要勞逸結合玩了一會就該寫作業了,

5.或者有的父母乾脆說玩吧小孩紙就應該玩不能給孩子太大壓力……

我列舉的都是家長嘴皮上說說而已的例子,這樣對於孩紙自控力強的或者聽話的管用,對於那些性格倔強的可能就不管用了,結果導致矛盾產生:我的話你現在都不聽了是不?是跟我寫作業?是跟我讀書?……後面就開始教訓了。這樣一下子打破原來高興的氣氛轉為安靜帶點憂傷,孩紙心裡落差太大礙於權威只好就從。這樣一來家長、孩紙都不高興。

🌹🌹🌹如果家長換一個思維去做:

1.圓圓,玩的時間已經差不多了,該寫作業了,等寫完了再玩好不好?

2.小棉襖,你玩的很開心嘛,今天你是不是還有作業沒做呢?希望你寫作業的時候也能像玩的時候一樣開心喏。

3.搗蛋鬼,你今天作業寫了沒有?沒有的話趕緊去寫,作業寫的好明天獎勵你一頓大餐,寫的不好的話不僅要重寫還要搞一天的衛生哦。

4.宇航,今天老爸有空陪你一起做作業怎麼樣?哪裡不懂的我們一起討論談論。

5.最高境界就是這樣的:老媽我該寫作業了,等一下再看電視或者老媽你先跟我留著我寫完作業再來吃……

🌻🌻🌻我想早就有人看不下去了了,認為我寫的太不現實,但是我想說的是大家對比一下有沒有發現除了家庭條件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家長教育的方式不一樣。

💐💐💐分析對對比一下:

前者,讓孩紙被迫去寫作業,情緒低落。

後者,跟孩紙融為一體引導孩子意識到是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動的寫作業。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

例如:1.像家庭條件不允許的就可能做不到了,父母為了家庭要去外面打工養家餬口,要是在家帶孩紙的話可能生活就是個問題。

2.還有的家庭條件允許但是就是教育方式不一樣導致的了,父母認為讀書沒什麼用所以小時候一直不管,任其發展到不可收拾了就開始用老一套。

3.最好的就是後面一種,家庭條件好,父母思想教育也先進,從小就鼓勵,引導孩子去做。慢慢的習慣養成了基本上就不用管教了。這點我們都是知道的,一個好的習慣養成可能要一個月,一年,兩年……但是一個不良習慣養成只要一瞬間。比如:每天晚上刷牙,吃早飯收拾餐桌,每天打掃衛生……

🌝🌞🌚有些事情我們都向往著往好處發展,我相信每個父母都不願意打罵自己的孩紙都是被逼無奈氣不過,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更優秀。但是生活總是在變化。不可能朝著我們設定的方向發展,所以只有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給我們孩紙最好的,希望他們最大限度的利用價值。

最後,真心地祝福每個家庭的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陽光城北花已開


說句實在話,我幾乎沒打過孩子,雖然我小的時候經常被爸媽揍。

大兒子小的時候,我打過他一次,是因為他偷偷拿了一點兒錢,現在想來,這種事情根本不能怪孩子,原因是我沒給他零花錢啊,這是做父母的失職。

三十五歲的時候,我有了第二個兒子,雖然不嬌慣他,但是因為愛他疼他,即使他犯個小錯也不捨的打,也沒必要打,因為我允許孩子犯錯,不斷犯錯的過程就是一種成長,偶爾犯點錯我也會先找找是不是我們家長哪些地方沒做利索造成的。當然,我自認為言傳身教的還將就事兒,他也沒犯過比較嚴重的錯。

是否需要打罵孩子,一個是家長的脾氣原因,另一個是孩子性格原因,還與家長的教育理念有關。無論哪種原因,我認為有些孩子屢次犯一些同樣的不該被原諒的錯的話,適當敲打一下也不為過。

昨天,我回答了一個問答題,說是孩子經常性的主動打人,然後我就認為這孩子欠揍。為甚欠揍?屢次犯同一個“打人”的錯誤呀,試想一下,既然問這個問題,就是這家長很茫然,估計就是那種文化層次比較高一點,習慣用理性解決問題的人,所以我的答案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孩子主動打別人,還是經常性的,你就打打他試試,疼不?舒服不?至於,這位提問題的朋友小時候是否被打過,被打過多少次,我無從知曉。

再舉個例子,我一個朋友,沒讀幾天書,脾氣也比較烈,他家倆兒子性格都隨他,性格開朗,皮得很,一不合適了,雞毛撣子甚至皮鞋都能當武器,“啪啪”的折騰一陣子,孩子一邊哭著一邊嘟囔著“謝謝啊”,他爸哭笑不得後,該幹嘛幹嘛去了,但他倆孩子綜合素質都比較優秀。我曾問過他,小時候是不是經常捱打,他說,“咱們這個年齡的人,沒捱揍的能有幾個?”

所以說,打孩子與自己是否小時候經常被打沒有邏輯關係。

順便延伸一下,現代人文化層次普遍高了,大都懂得對孩子“動武”是一種不合情理不合孩子心理甚至於不合法律規範的行為,通常用比較溫和而理性的方式,這不是不好,而是因為相對於那些教育專家、心理學家來說,咱們在育兒方面畢竟達不到那種要求,半瓶醋似的囉嗦半天,孩子也不一定懂你的道理,再說了,百人百性百脾氣兒,你怎麼知道那些大理論就適合你家孩子啊?真若需要,活動活動您的筋骨亦是可行的哈。



火星星主


在童年時被自己父母打罵過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很容易打罵自己的孩子嗎?

對!完全正確!從古至今,天下凡較聰明的子女;他們小時候絕密透基本都是很調皮的搗蛋鬼;所以絕大多數遭遇自己父母打罵過!

言傳身教!我自己也曾有一次打罵孩子!因我小孩很聰明伶俐!其知錯必改!從幼兒園到名牌大學畢業!一路順風考入國家稅務部門工作!一專多能……,數學,語文,英語,體育,繪畫,編輯等……,從小至大學畢業!多次贏得相關學校表揚獎勵獎狀數不勝數!徹底驗證從古至今棍棒底下出孝子!確有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