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时被自己父母打骂过的家长,在教养孩子时很容易打骂自己的孩子吗?

老左心理工作室


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有点沉重

我们家有个重男轻女的妈 爸把儿女交给了妈 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 小时候爸妈关系也不好 我妈从没上过班 在家里一边带着我们姐弟俩 一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 田土里的活 也不知道哪里惹我爸看不惯 记忆中我妈告诉过我爸打过她几次 从小我妈就用最恶毒最不堪的语言骂我 骂我懒 没良心 骚麻批 什么难听骂什么 也打过几次 但是身体的痛远不及那些语言暴力带来的伤痛 一直骂到我长大参加工作了还在骂 而我从小就自卑 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错 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敢去争取 别人欺负到我头上我也不敢反抗 不知道为什么她还禁止我去村里邻居家玩 所以小时候也没什么朋友 现在还不习惯串门 村里邻居都觉得我好乖好听话好懂事 学习成绩好 从不出门玩 只看到我去门口水塘洗一家子的洗衣服 有的大人看我实在洗不动大件的衣服还会帮我洗 因为下水后重到小小的我根本提不动 双抢的时候还跟我爸一起扛打稻机地里干活

而我弟弟待遇就不同了 从小不着家 不是在这家玩就是去那家串 从小就在店里赊账 然后我妈就去还钱 这钱一直还到我弟弟几十岁了还在帮忙还债 因为他长期打麻将打牌有时候赌博 多年不上班 我妈就一直供着他 给他还各种赌债 出各种生活费 完了还要在我面前炫耀她给我弟又花了多少钱 而我结婚的时候她一分钱嫁妆都没舍得给 从记事起从没给我买过一件棉衣 那么冷的冬天我不知道我是怎么熬过来的 最记得每年一月份期末考试的时候 冻得手脚不听使唤脚不停地抖 我现在冬天的棉袄长款短款薄款厚款买好多 我真的是冷怕了

再来说说我爸 我爸是个特别勤劳的老人家 退休了还是闲不住找了人家闲置的土地种点蔬菜瓜果自己吃 年轻的时候三观很正 现在老了被我妈影响有些事情看到了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就算对我有什么不公平的地方 他也管不了 老了的爸爸有点像苏明玉她爸了 以前小的时候跟我说 我儿子只有一个 女儿也只有一个 以后老了如果留下什么 就一人一半 这话被我妈听到了 从此以后我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只要我爸不在我妈就给我洗脑 在农村有什么都没有女儿的份 都是留给儿子的 我也不常在家 因为要读书要工作 但是她几乎见我一次就要强调一次 直到我后来主动放弃 我说我什么都不要 其实家里有什么呀 我爸一个人上个班拉扯我们一家子 能有多少家产给我们留下 我从来没有在乎过他们给我留什么 但是一次又一次在我面前说没有女儿的份确实让我很伤心 加上她长期在我耳边念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以后我就是别人家的人 外甥狗吃了走 我更加感觉我不属于这个家 我爸跟我妈过一辈子也是无奈 不过到现在老了儿女都不在身边倒是两个人也能过下去 我妈还是吵 但是我爸不理她 分房睡 我妈气不过离家出走十几天 作死的作 我爸也不管她 照样每天干自己的活 我爸这些年被他那个不成器的儿子没少气 多少次要断绝父子关系 他也知道是我妈从小惯出来的 但是已经这样了他还能怎么样

再来说说现在我们家的情况 随着我自己的经历年龄的增加 我也意识到我和我妈之间的问题 我想努力摆脱她的阴影 她说我结婚以后越来越不听她的话了 因为一些琐事 例如我生完孩子她找各种原因不肯过来照顾我坐月子 因为我没婆婆 后来我爸过来跟月嫂一起照顾我 中间我妈来了一次我家 挑唆我跟我老公吵了一架 后来满月月嫂走了以后我爸一个人在我家帮我做饭打扫带孩子 后来我妈找理由把我爸弄回了老家 感觉就是生怕帮了我 生怕我过舒坦了 后来生第二个我坚决不让她过来 我想安心坐个月子 那时候我妈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我不待见她了 生产之前我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保姆月嫂也都到位了 但是我爸还是把她带去了我待产的医院 我没说什么 来了就算了吧 后来不出所料 到我家又挑唆来挑唆去 到满月前几天她成功地把保姆月嫂全部赶走 自己也走了还把我爸也带走了 剩下上班的老公和我带着大宝二宝两个孩子 还好老公一直很给力 不分白昼帮忙照顾着家里 这个时候我也已经差不多免疫了 以前为我妈对我的态度经常晚上哭肿眼睛 现在我妈在我眼里的分量越来越轻 生二宝前后我三年没回娘家过年 但是我爸偶尔会过来看我们 说实话 不回娘家不见我妈我的日子过得更舒心

这两年我想趁弟弟渐入正轨改善关系 最近又有了来往 直到上次回娘家我妈又开始责怪几年前过年的时候我们家不记得是谁感冒带了药去她家拜年 开了个不好的头(说实话,我完全不记得有这回事。),害她吃了半年的药。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心里很不舒服。这也能扯到我们身上来,是不是欺负我欺负惯了。今年清明节,五一劳动节放假我都没回去,因为崽咳嗽流鼻涕,吃药,虽然精神状态好,但是不能把药带去她家。估计又会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回娘家了。

再说说这个环境下长大的我对子女的影响。影响非常不好,说实话。我现在也打骂我女儿,更宠我儿子。我非常非常不想复制我妈的教育方式,但是有时候真的是我妈附体。但是有一样我跟我妈不同,我非常愿意花钱花精力去培养我女儿,帮助她达成她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心愿。唯一让我自己希望控制的就是我对待我女儿的具体方式。我不想让我女儿重复走我的路,很多时候却在重复我痛恨的我妈对待那样的方式。

我正在努力改善。具体有好的方法也请有经验的爸爸妈妈们留言探讨。


tracy797


不一定,要看打骂的原因、频率、场景、表达方式、用词等很多因素。两个例子,东北某省会城市城郊孩子,我的初中女同学X和初中女同学S。

1、初中女同学父母是山东人,家里爷爷奶奶一代闯关东来到东北,父亲是大厂的工人,母亲是农民,家里4个女人,她是老二。大姐非常懂事优秀,表达方式温和但性格坚韧;三妹小时身体特别好(大姐太大,我同学身体不好),被父母过继给山东老家没有子女的大伯;小妹特别的乖巧讨家里强势爷爷欢心。

我同学呢,出生时辜负了背负生儿子压力的母亲的期望;不足百天被路过算命的忽悠母亲说成“开向母亲讨债的孩子”;半岁左右,爷爷为了看顾她,弄丢了精神不正常的奶奶,导致;两岁前经常生病,妈妈为了照顾她坐下了腰间盘突出的病…她是母亲在家庭里全部负面情绪的发泄口,母亲所有的恶毒都给了她来救赎自己的软弱,不论场景、用词无底线、抑扬顿挫充满愤怒,有点《都挺好》里苏明玉妈妈的心态,但比苏母恶毒和凶猛的多。

遗憾的是,X没能成为苏明玉。

X自打小学三年级写作文开始就频获市级奖状,因为懂得多愁善感、人情世故。初二上学期以前都是全校前十名。

初二以后呢,学习那么好,同时又身高170,长相很像当年当红偶像萧亚轩,高冷…全世界都来爱我了,全世界都欠我爱!!!

频繁的早恋,勉强考上三类高中,大量的暧昧与频繁的与爱人吵架分手撕破脸…高考都没参加,进社会了!然后高中恋爱经历复制粘贴…最后,嫁给了一个表面最纵容她,然后霸道的拘禁了她并让她未婚先孕的一个人…

现在孩子小学4年级,她和老公离婚4年多了,婚内经历她与多人的暧昧、她老公因为其中一个疑似她出轨案例故意伤人入狱三年,她离婚时净身出户,背负2万债务…对待孩子,一样一样一样的!!!!!命运的因果在母女三代循环!

2、初中女同学S,小学二年级,母亲和外婆出去逛街时出车祸去逝。听一些与她在同一个小学同班且邻居的,我的初中同学说,经常能看到他父亲打骂她,但后来与她成为好朋友才知道,都是在她们家里(他们住棚户区平房)且只有父女二人发生的,被打或被骂的原因都是“外出不告知父亲或奶奶”“未经爸爸允许接受别人礼物”或“在家里有外人时,直接脱衣服”之类与良好习惯相关的原因。

虽然也有曲折和变化,但幸福的人生都是相似的,嫁了富二代,被婆婆和老公一起宠,生了大女儿和小儿子。打骂孩子吗?几乎没有!母爱的缺失,父爱的充裕,她做妈妈了,也是在爱与被爱中陶醉,怎么会打骂孩子?


爸妈爱陪娃


你好!这个问题对我触动很大!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从小家教很严,但是父亲教育不得法,对他的要求都是通过强制手段达到的。他说,我从小没少挨打,有时候心里也会憋着一肚子火。当我真正不怕父母的时候,已经是高中了……

现在他也初为人父,在孩子的教养问题中也和妻子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他和我说:"因为生的是儿子,所以我会对他要求高一点,严格一些。希望他今后可以吃得了哭,享得了福。

父亲对我做过的事,虽然方式不对,但是我确实受益于结果

他说小时候学游泳,爸爸一脚把他踢进游泳池,他扑腾扑腾,差点呛死。但三天后就学会了;父亲小时候身体不好,高中那会差点没抢救过来,后面一直跑步,身体渐渐好些了。所以他认为健身可以强身健体,每天早上六点钟喊我起来跑步,如果起不来,抄起竹椅子就打,虽然当时很委屈和痛苦又不敢抗争,但是每次学校跑步,我八百米的操场轻轻松松就能跑完好几圈。

我很清楚的记得当时自己的心里状态,所以现在当爸爸了,我不会向父亲一样用打骂的方式,但是我会严格要求他,希望他好

这是他昨晚电话里和我说的话,但是我觉得他成长了,从一个儿子成为一个父亲的时候,他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

虽然原生家庭的烙印很难改变,但是也会有好转的迹象。

所以如果方法有点不得当的话,夫妻俩还是要好好沟通,毕竟都是为孩子好。你说对吗?


因为是麻麻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来阐明我的观点:受过父母打骂过的家长不一定会经常打骂自己的子女。我童年时期,因为兄弟姐妹多,父母每早闻鸡起舞,夜时披星戴月辛勤劳作,就是为了不让我们挨饿受冻。但父母性格暴躁,我们姊妹少有差错就会遭来父母非打即骂。有一次我和妹妹玩踢毽子的游戏,因为我的恶作剧致使妹妹摔倒,我们两个随之互殴。父亲知道后把我们关到屋里,动用了马鞭,把我们打的满地打滚。我们姊妹中没有一个不挨过父亲马鞭的。现在我家大哥也是60多岁的人了,最小的妹妹也快五十岁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使用暴力。我与儿子如朋友一般,儿子都快30岁了并且已经有了工作,但在我面前有时还撒娇耍赖。我们有时也有分歧和矛盾,但他很快会给我打电话道歉并安慰我。我认为父母打孩子有多种原因,有些孩子天性顽皮,经常在外面惹事生非容易惹父母动怒遭打。有些是父母的原因,父母或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得不到满足,或脾气暴烈、有酗酒好堵输钱等劣迹都会成为打孩子的原因。不管怎么样,父母打骂孩子肯定是错误的,但子女借用这个原因对年迈的父母不尽探视和赡养义务也是于法不容、于情不通、于理不达的。


人淡如菊194664382


因为我小时候也有被打的遭遇。父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于是,即使我是一个女孩,也依然被打的屁股开花。随着年岁渐长,打骂的经历已经模糊,但是那种无助感却一直在我内心深处。

而我的先生与我不同,在他记忆里没有被家长打这回事。婚前,他曾跟我说,以后我们有了孩子,一定不能打他。因为家公就是这么教育他的。先生的爷爷是一个木匠,经常很凶悍地拿着木尺打自己儿子。于是家公就立誓,有了孩子绝不打骂,并且要后辈都牢记这点。

有时候我会想,那些小时候被打骂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会继承棍棒传统,还是反其道而行?

童年经历对于个体的身心发育影响深远。这是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我对这点深有体会。因此,我对教育充满了焦虑。最近,我的焦虑感在看完《由内而外的教养》一书后得到了缓解,之前困扰我的很多问题也在书中看到了答案。书中讲到,童年的经历会影响你的育儿方式,你可能会复制父母对待你的糟糕的养育方法,当然也可以选择改变,通过反思,去形成正确的教养方法,不让你的孩子重蹈覆辙。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教好孩子,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完美无缺。为人父母赐予了我们机会,让我们理解过去的经历,重新解读自己。孩子并不是这个过程唯一的受益者。”

《由内而外的教养》一书的主要作者是丹尼尔·西格尔。他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大脑与神经科学。他在脑科学、心理治疗、儿童教养等领域颇有研究,出版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其中包括著名的“教养三部曲”《第七感》、《由内而外的教养》、《全脑教养法》。另外一位作者玛丽·哈策尔,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儿童早期教育及心理学硕士,儿童发展专家,致力于家长及教师培训和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所以《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结合了脑科学、神经科学、人际关系学以及儿童心理学,为读者提供了科学的儿童教养方法,有强大的理论依据,也有很强的操作性。

《由内而外的教养》还有一个小标题,叫做“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所以这是一本讲述“育儿先育己”的书。这个观点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育儿先育己”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童年的经历对我们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经历能够塑造我们的思想。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由内而外的教养》从脑科学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大脑成长的机制。

大脑中有200亿个神经元,而每一个神经元大约与一万个神经元相联结。这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大脑的发育就是神经元的生长和神经联结的改变过程。所以,简单来说,我们所经历过的事情,就像一把剪刀,不断修剪大脑神经元网络,从而编织出了每个人独有的信息处理网,思维、情绪由此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记忆模式。

《由内而外的教养》指出大脑可以对经历产生反应,创造出新的神经联结。这个过程就是“记忆”。记忆有两种主要形式: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顾名思义,内隐记忆是无意识的,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它影响的是情绪,行为反应,认知观点,还有一些特定的身体感觉。而外显记忆一般在一岁后才能形成。它包括事实记忆和情景记忆。所以很多人回忆不起自己小时候经历的事情,那是因为外显记忆还不够成熟。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童年经历如何对我们造成影响。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应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由内而外的教养》给我们阐述了三个非常实用的内容: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怎么理解“安全感”?如何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1、如何与孩子良好沟通?

有人说,无名火一上来我就控制不住自己,打完孩子又陷入自责和后悔。有时候,我也会陷入这样的怪圈。《由内而外的教养》指出,情绪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对沟通提出了几点原则:

首先,是包容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包括分享和强调孩子的积极情绪,抚慰和减少负面情绪,与孩子形成共鸣,让孩子感觉到尊重和理解。

比如,孩子在草坪里捉了一些五彩斑斓的甲虫,他兴奋地把装满虫子的瓶子给妈妈看,妈妈却毫不客气地告诉他,必须把虫子丢到门外去。孩子本来想和妈妈分享他的发现和喜悦,但是妈妈的反应告诉他,这并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他因此而感到困惑,母子俩失去了一次情感交流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新发现给孩子带来了兴奋和喜悦,妈妈首先应该和孩子分享这种积极的情感,先肯定这一点,然后再和孩子谈论其他的问题。

同时,应该注意情绪的调和,简单说就是情感的共鸣。为了有助于孩子认识自己,父母往往会对孩子做出一些评价。这个评价应该与孩子的内在心理感受和外在经历相一致

《由内而外的教养》举了一个例子:小女孩萨拉是个谨慎胆小的孩子,有一天她终于鼓起勇气走过了操场上的一座独木桥,当萨拉走下桥的时候,老师激动地喊,哦,萨拉,你做的非常好!你是最棒的!萨拉害羞地看着老师,接下去的几周时间,她再也没有尝试过走独木桥。

由此,我联想到一个理论:对孩子的表扬应该具体化,而不是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之前一直不是很理解,直到看到《由内而外的教养》举的这个例子,我终于明白了。表扬具体化的意思就是应该符合孩子的当下的心理和他的经历,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还有,沟通过程中,要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不良情绪有两种来源,一是我们早年生活带来的心理防御,另外就是我们内在的不良情绪,这些都会唤起孩子的情绪防御状态,造成心理隔阂。就是说有时候我们感到不爽,并不是因为孩子,而是我们自己本身不爽。或许因为童年的经历,让我们面对相似情况的时候感到不爽,或许是因为当时刚经历了什么糟糕的事情,让我们非常不爽。不管怎样,很有可能会把这种不爽的情绪发泄给孩子,这阻碍了我们和孩子的正常沟通,所以认清自我的情绪非常重要。

2、怎么理解“安全感”?

对于“安全感”这个词,我们一定不陌生,很多育儿书籍都会提到“安全感”,及其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安全感从何而来呢?

《由内而外的教养》指出,安全感来自孩子的依恋模式。如果孩子在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中能够一直感受到与父母心理上的适时交流,孩子的安全感就能够建立。早期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沟通模式形成了孩子不同类型的依恋。还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模式。

作者把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是容易感受到孩子的情感,能够理解孩子的需求,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比如小婴儿哭泣,妈妈给他喂奶的过程。妈妈感受到了孩子不高兴的信号——哭泣,准确地理解了信号的含义——因为饿了,并及时做出了回应——给孩子喂奶。在本次经历以及今后的亲子交流中,孩子能感受到大人对他的理解和尊重,并得到了准确的回应,孩子因此充满了信心。他明白,如果我能良好沟通,那么就能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就形成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安全感”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模式,感知情绪,了解需求,及时回应,是良好沟通的要点。《由内而外的的教养》指出:“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和沟通,是育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所有健康的依恋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父母和孩子都具向对方发出信号并接收对方信号的能力。”

3、如何解决与孩子的冲突?

沟通中难免会遇到分歧、误会。《由内而外的教养》的把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争吵及其他冲突称为破裂。破裂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良性破裂,一种是恶性破裂。关系的重建叫做修复,《由内而外的教养》指出修复破裂的几个要点:避免误解、及时设限、主动修复和解释感受。

书中提到的几个例子颇有代表性。比如,如果你希望独处,而孩子希望你陪他讲故事,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告诉孩子,“我现在需要自己呆一会,但是十分钟后我可以给你讲故事了。”避免误解,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否定。

再比如,和哭闹的孩子说:“我知道你想吃冰淇淋,但是马上要吃晚饭了,要不我们吃完晚饭再吃吧”,比单纯的一句“不行,现在不可以吃!”要好很多。设限是尊重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在发脾气前设限效果会更好。这就是及时设限的用处。

《由内而外的教养》还有两个小栏目值得关注,一个是每个章节后面的“科学聚焦”,从脑科学、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论证之前阐述的理论。另外一个是“反思练习”,书中提供了控制情绪、回顾童年、寻根朔源的一些自测题,有助于我们的自我认知。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自我认识的整合是永无止境的挑战,学会成长和改变,是我们将挑战化为发现之旅的来源。”“我们永远都有成长和改变的机会。”是的,我们可以选择,选择保护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经历过的无助和恐惧就在我们这里结束。《由内而外的教养》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育儿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我们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可以实现自我的成长。



绿色儿童动画


不会。我的父母在我小时候常打我,因为我母亲常和我父亲吵架,一不顺心就打我们三个孩子,一点小事,如偷吃了家中留的花生种,让我母亲把我们三个一顿痛打,我们三人现在都五十多岁了,每次讲起小时候,为了什么挨打,都还记的明明白白的,我们三人长大后,很少打孩子,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挨打后的反感,知道什么嗞味,早年曰子穷,打孩子的多,现在很少打孩子的,再说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早,懂道理,孩子又少,所以不管以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挨多少打,自已从来不打孩子这是真的。


用户4066957271015


❤❤❤这个我还没有经历过额,不过根据我的教育思想的话我是不会打孩纸的,因为那样会给孩纸心灵制造创伤,一辈子都抹不掉的,而且还对家长留下不和谐印象。我经历过我知道。其实反过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打孩纸哪方面做的不好,对于这个问题自己平时怎么教育孩子的,是嘴皮上说说而已,还是认真贯彻的落实。导致陋习屡教不改。

🎉🎉🎉打个比方:孩纸喜欢玩,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我想很多父母就会说:

1.你要把作业做完了再去玩,

2.你玩可以但要先把作业做完,

3.我不管你怎么玩但是你要把作业做完,

4.要劳逸结合玩了一会就该写作业了,

5.或者有的父母干脆说玩吧小孩纸就应该玩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

我列举的都是家长嘴皮上说说而已的例子,这样对于孩纸自控力强的或者听话的管用,对于那些性格倔强的可能就不管用了,结果导致矛盾产生:我的话你现在都不听了是不?是跟我写作业?是跟我读书?……后面就开始教训了。这样一下子打破原来高兴的气氛转为安静带点忧伤,孩纸心里落差太大碍于权威只好就从。这样一来家长、孩纸都不高兴。

🌹🌹🌹如果家长换一个思维去做:

1.圆圆,玩的时间已经差不多了,该写作业了,等写完了再玩好不好?

2.小棉袄,你玩的很开心嘛,今天你是不是还有作业没做呢?希望你写作业的时候也能像玩的时候一样开心喏。

3.捣蛋鬼,你今天作业写了没有?没有的话赶紧去写,作业写的好明天奖励你一顿大餐,写的不好的话不仅要重写还要搞一天的卫生哦。

4.宇航,今天老爸有空陪你一起做作业怎么样?哪里不懂的我们一起讨论谈论。

5.最高境界就是这样的:老妈我该写作业了,等一下再看电视或者老妈你先跟我留着我写完作业再来吃……

🌻🌻🌻我想早就有人看不下去了了,认为我写的太不现实,但是我想说的是大家对比一下有没有发现除了家庭条件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家长教育的方式不一样。

💐💐💐分析对对比一下:

前者,让孩纸被迫去写作业,情绪低落。

后者,跟孩纸融为一体引导孩子意识到是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动的写作业。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

例如:1.像家庭条件不允许的就可能做不到了,父母为了家庭要去外面打工养家糊口,要是在家带孩纸的话可能生活就是个问题。

2.还有的家庭条件允许但是就是教育方式不一样导致的了,父母认为读书没什么用所以小时候一直不管,任其发展到不可收拾了就开始用老一套。

3.最好的就是后面一种,家庭条件好,父母思想教育也先进,从小就鼓励,引导孩子去做。慢慢的习惯养成了基本上就不用管教了。这点我们都是知道的,一个好的习惯养成可能要一个月,一年,两年……但是一个不良习惯养成只要一瞬间。比如:每天晚上刷牙,吃早饭收拾餐桌,每天打扫卫生……

🌝🌞🌚有些事情我们都向往着往好处发展,我相信每个父母都不愿意打骂自己的孩纸都是被逼无奈气不过,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更优秀。但是生活总是在变化。不可能朝着我们设定的方向发展,所以只有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给我们孩纸最好的,希望他们最大限度的利用价值。

最后,真心地祝福每个家庭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阳光城北花已开


其实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的模仿父母的言行,而这些影响会伴随我们一生。

我小时候我妈就经常会打我,当然我也真的很淘气。我小时候就想等我长大后绝对不打骂我的孩子,可是现在为人母之后,真的会有时会压不住火,大声吼了宝宝后又会十分后悔,怎么长着长着就成了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样子了呢?

经过反思自己,现在已经很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打骂不能解决问题,明理才能。

所以自己是否打骂孩子,也许父辈对我们有影响,但更多的是看自己怎么做。

我是宝妈花姐,一个喜欢美食和网购的东北大妞。

头条新人,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育儿经验。



大米花也是花


说句实在话,我几乎没打过孩子,虽然我小的时候经常被爸妈揍。

大儿子小的时候,我打过他一次,是因为他偷偷拿了一点儿钱,现在想来,这种事情根本不能怪孩子,原因是我没给他零花钱啊,这是做父母的失职。

三十五岁的时候,我有了第二个儿子,虽然不娇惯他,但是因为爱他疼他,即使他犯个小错也不舍的打,也没必要打,因为我允许孩子犯错,不断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成长,偶尔犯点错我也会先找找是不是我们家长哪些地方没做利索造成的。当然,我自认为言传身教的还将就事儿,他也没犯过比较严重的错。

是否需要打骂孩子,一个是家长的脾气原因,另一个是孩子性格原因,还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关。无论哪种原因,我认为有些孩子屡次犯一些同样的不该被原谅的错的话,适当敲打一下也不为过。

昨天,我回答了一个问答题,说是孩子经常性的主动打人,然后我就认为这孩子欠揍。为甚欠揍?屡次犯同一个“打人”的错误呀,试想一下,既然问这个问题,就是这家长很茫然,估计就是那种文化层次比较高一点,习惯用理性解决问题的人,所以我的答案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孩子主动打别人,还是经常性的,你就打打他试试,疼不?舒服不?至于,这位提问题的朋友小时候是否被打过,被打过多少次,我无从知晓。

再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没读几天书,脾气也比较烈,他家俩儿子性格都随他,性格开朗,皮得很,一不合适了,鸡毛掸子甚至皮鞋都能当武器,“啪啪”的折腾一阵子,孩子一边哭着一边嘟囔着“谢谢啊”,他爸哭笑不得后,该干嘛干嘛去了,但他俩孩子综合素质都比较优秀。我曾问过他,小时候是不是经常挨打,他说,“咱们这个年龄的人,没挨揍的能有几个?”

所以说,打孩子与自己是否小时候经常被打没有逻辑关系。

顺便延伸一下,现代人文化层次普遍高了,大都懂得对孩子“动武”是一种不合情理不合孩子心理甚至于不合法律规范的行为,通常用比较温和而理性的方式,这不是不好,而是因为相对于那些教育专家、心理学家来说,咱们在育儿方面毕竟达不到那种要求,半瓶醋似的啰嗦半天,孩子也不一定懂你的道理,再说了,百人百性百脾气儿,你怎么知道那些大理论就适合你家孩子啊?真若需要,活动活动您的筋骨亦是可行的哈。



火星星主


不会

斩钉截铁

我的童年,我个人认为是灰暗的,因为家里排行老二,老大是姐姐,老三是弟弟

曾经一度我妈妈想把我送人,都是我的爸爸拦下来了

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去赶集做生意,姐姐去县城姨姨家上学,剩下我和弟弟,因为弟弟来的不容易,那时候计划生育又严,所以比较受宠,只要我一惹弟弟哭或者是弟弟受伤了,而我,就是第一个要挨吵或者是挨打

我的记忆力,不是妈妈打就是爸爸揍

我很没有自信,甚至看见村里的人都是绕道走,因为她们会说我,又是哪里捡的破衣服穿身上了。

导致我现在的性格 懦弱

虽然现在已经29岁了,但是这些童年记忆依然记忆犹新,不过我不会去怪我的父母,也不会提及过去

因为那个年代的农村人,几乎都是这样的,为了生计四处奔波

现在我也身为父母,特别能理解父母

但是我从来不会打我的孩子,甚至很少去吵

因为我的两个儿子,我放弃了我的工作,已经当了三年多的家庭妇女,就是为了陪伴我的孩子,不让他们缺失那种童年的美好

让他们吃好穿暖

这就是我

希望对你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