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偵探皮卡丘》是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丨專訪導演羅伯·萊特曼

早在去年11月,《大偵探皮卡丘》放出第一版預告時,就讓全世界見識了這位“宇宙頂級流量”的威力,在這個“萌即是正義”的時代,皮神一出手,全網都炸了。有人被它萌出血,有人為它的大叔音和應不應該有毛爭論不休,但不管是誰,在聽到那一聲熟悉的“皮卡,皮卡”的時候,都是真香警告。

作為一個陪伴了無數80、90後度過童年的人氣形象,全球首部真人寶可夢電影《大偵探皮卡丘》的問世,無論是對於粉絲還是創作團隊,都是期待又緊張的。為了讓大家更深入地瞭解電影,麻辣魚採訪到了電影的導演羅伯·萊特曼,聽他分享與寶可夢的那一籮筐趣事。

《大偵探皮卡丘》是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丨專訪導演羅伯·萊特曼

▲羅伯·萊特曼(Rob Letterman) 《大偵探皮卡丘》導演

世界級IP的改編,壓力來自於影響力

對於大多數內地觀眾來說,比起“精靈寶可夢”,大家更熟悉的可能還是“寵物小精靈”和“神奇寶貝”,畢竟,我們最早是以動畫片的形式接觸到這個IP的。

而追溯它的起源,要從發售於1996年的第一款《精靈寶可夢》任天堂遊戲說起,這款帶有一定策略性的角色扮演遊戲一經問世,便引起了轟動。

隨後,小學館(日本一綜合出版社)找到任天堂,開發精靈寶可夢動畫片,並在1997年4月1日正式推出第一集,人氣依舊火爆。不僅如此,伴隨著遊戲和動畫的發展,精靈寶可夢在書籍、電影、玩具衍生品等領域同樣大展拳腳,風靡全球,1999年還登上了時代雜誌。如今,其所創造的市值以超過300億美元穩定排在遊戲排行榜的首位,精靈寶可夢也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符號。

《大偵探皮卡丘》是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丨專訪導演羅伯·萊特曼

毫無疑問,當這樣一個世界級IP的改編任務擺在導演羅伯·萊特曼面前的時候,壓力是一定會有的,萊特曼也坦言,最大的壓力的確來自於其影響力,“寶可夢是一個在全年齡段都非常受歡迎的作品,如何真實還原角色的形象,傳遞寶可夢世界的精神價值,對我們來說是重中之重。”

因此,電影的創作團隊與寶可夢的製作公司以及寶可夢角色創作者之一的杉森建親密合作,為的是“要確保這部電影是為粉絲以及熱愛寶可夢的人們創作的。”

《大偵探皮卡丘》是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丨專訪導演羅伯·萊特曼

▲主演瑞安·雷諾茲觀影現場發言稱“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

也正是出於對這個世界級IP以及粉絲的尊重,萊特曼在演員的選擇上也是遵循“最好、最合適”的原則進行的,與此同時,對每一個角色又有不一樣的標準。

最受關注的自然是電影的主角皮卡丘的演員選擇,《大偵探皮卡丘》根據2016年的任天堂3DS同名遊戲改編,皮卡丘的設定也與動畫版大不相同,不僅會說話,還是一個大叔嗓。

因此在萊特曼看來,“死侍”瑞恩·雷諾茲的聲音是能夠與角色完美契合的,於是他們將演員出演電影的聲音片段與皮卡丘動畫畫面放在一起進行測試,而就在看到結果的第一瞬間,他就堅信,這就是他想要的皮卡丘。

《大偵探皮卡丘》是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丨專訪導演羅伯·萊特曼

至於飾演男主角蒂姆·古德曼(Tim Goodman)的賈斯提斯·史密斯(Justice Smith)和女主角露西(Lucy)的凱瑟琳·紐頓(Kathryn Love Newton),則是在眾多試鏡演員中脫穎而出的。

萊特曼告訴麻辣魚:“我們不僅考慮他們各自與角色的匹配度,同時也要看二人站在一起的搭配度。”事實證明,賈斯緹斯與凱瑟琳之間能夠產生最佳的化學反應。

會呼吸的皮卡丘,夢幻的寶可夢世界

《大偵探皮卡丘》作為全球首部真人寶可夢電影,從籌劃到與觀眾見面,經歷了超過兩年的時間,整體的工作體量和難度可見一斑。

首先是寶可夢角色的選擇和製作,根據寶可夢圖鑑,在寶可夢世界裡,有超過800多種寶可夢,而在《大偵探皮卡丘》中,團隊在開拍之前,花了一年的時間研究原畫稿,並進行角色設計,最終通過電影捕捉、35mm膠片拍攝和電腦動畫三種形式製作了近60種寶可夢角色,視效團隊更是細微到寶可夢的每一根毛髮上,也正是這種對精確的執著,最終在大熒幕上為觀眾呈現出的是一隻只萌態可掬,生動形象的寶可夢。

《大偵探皮卡丘》是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丨專訪導演羅伯·萊特曼

就像主演瑞恩·雷諾茲說的:“我以前曾在CG角色的電影上工作,但我從未在這種規模上看過這種互動!這很特別。當你在屏幕上看到這個完全虛擬、生動、會呼吸的皮卡丘時,你會覺得你可以伸手觸摸他並擁抱他。”

其次是在電影背景城市萊姆市的打造上,電影參照倫敦的場景設計這個人類與寶可夢共存的超現實世界,既有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又有高科技產物令人歎為觀止,萊特曼出於真實、美感的考量選擇膠片拍攝,力求讓觀眾得到最有質感的視覺體驗,同時通過CG技術讓萊姆市充滿夢幻感。

《大偵探皮卡丘》是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丨專訪導演羅伯·萊特曼

正因如此,《大偵探皮卡丘》讓導演體驗到了CG動畫+真人電影的雙重體驗,在他看來,這兩者都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而《大偵探皮卡丘》的拍攝對於他來說,就是如何將這兩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真人角色與CG形象的共存顯得和諧合理,這也是導演堅持儘可能地使用實景拍攝的原因。

當然,CG動畫+真人電影的拍攝過程也會發生許多趣事,萊特曼就跟麻辣魚分享了一件:在片場,他需要找一位特效演員身穿特效服配合男主角賈斯提斯的表演,但特效演員本人要高於他所飾演的角色,為了更融入角色,導演只好將角色的眼睛貼在了特效演員的胸上,這樣的場面總是讓人忍俊不禁,拍攝還一度進行不下去。

而像這樣有趣的事情,萊特曼表示在拍攝過程中經常發生。

《大偵探皮卡丘》是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丨專訪導演羅伯·萊特曼

為觀眾創造故事,是電影最大的魅力

《大偵探皮卡丘》不是導演羅伯·萊特曼第一部在中國院線上映的作品,但對於國內的觀眾來說,他的名字或許還是有些陌生。不過,提起的他的作品《雞皮疙瘩》和《格列佛遊記》,影迷一定都有所耳聞。

在萊特曼的個人作品履歷上,動畫作品是主力軍,而也正是動畫,為他打開了電影世界的大門。

談及自己是在怎樣的契機之下開始接觸電影的時候,萊特曼追溯到了他的大學時代,他不是電影專業出身,但學校有一個非常好的電影專業,而他通過視覺特效參與到了動畫作品的製作當中,直到2004年夢工廠出品的動畫長片《鯊魚黑幫》(Shark Tale),他開始了自己的導演生涯。

《大偵探皮卡丘》是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丨專訪導演羅伯·萊特曼

作為一個集導演、編劇、作家為一身的創作者,萊特曼表示,這樣的多重身份能夠幫助他更好地完成創作工作,因為在他看來,無論是導演、表演、概念、攝影、場景、特效,都要落在講故事上。

萊特曼享受創作故事的過程,他認為這是電影最大的魅力,“電影是一門集大成的藝術,通過它,我可以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比如攝影、繪畫、設計、音樂、表演等等,我喜歡並享受和有才華的人合作,一起為觀眾們創造故事。”

《大偵探皮卡丘》是送給寶可夢的一封情書丨專訪導演羅伯·萊特曼

面對當下無論是在好萊塢還是中國,IP改編作品都是電影市場重要組成的格局,萊特曼首先認為它們都有自己的優勢。

“原創劇本基於電影創作者個人的想法和創意,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讓它受歡迎會有難度;而觀眾對改編劇本是有一定的認知的,就比如《大偵探皮卡丘》,寶可夢的形象已經通過動畫、動漫、遊戲等在觀眾心中形成了概念,所以,怎麼做能讓大家接受你的改編結果,確實是挑戰。”他這樣闡述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無論是原創劇本還是改編劇本,在萊特曼看來,講好故事始終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