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極危物種長江鱘在宜昌實現全人工繁殖

楚天都市報5月7日訊(記者陳俊)記者今日從從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獲悉,長江鱘的全人工繁殖獲得成功。這是三峽集團繼2009年首次實現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成功後,在長江珍稀魚類保護進程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重大突破!极危物种长江鲟在宜昌实现全人工繁殖

長江鱘小魚

長江鱘又名沙臘子、達氏鱘,主要分佈於長江上游幹流及其各大支流中,為我國特有的淡水定居型魚類,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受人類活動影響,從20世紀後期開始,長江鱘自然種群資源規模急劇縮小,至2000年左右自然繁殖活動停止,自然種群已無法自我維持,面臨野外絕跡風險。201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其升級為極危級(GR)保護物種。

重大突破!极危物种长江鲟在宜昌实现全人工繁殖

長江鱘魚卵

當前,長江鱘已成為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旗艦物種之一,其物種保護工作也已成為長江生態系統修復、共抓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工作。2018年5月,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長江鱘(達氏鱘)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指導開展長江鱘資源恢復和自然種群重建工作。而實現大規模的長江鱘人工繁殖和增殖放流被認為是恢復野生資源數量、實現自然種群重建的主要手段。

重大突破!极危物种长江鲟在宜昌实现全人工繁殖

胚胎髮育

三峽集團自2011年起開始啟動長江鱘全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組織人員進行重點技術攻關,成功建立了長江鱘的人工養殖模式,並通過建立營養強化和溫度刺激為主的生殖調控體系,促使其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性腺發育成熟。2019年4月,中華鱘研究所在宜昌黃柏河基地分3批次成功催產20尾雌魚和4尾雄魚,獲受精卵33萬餘粒,成功孵化長江鱘仔魚5萬餘尾。

重大突破!极危物种长江鲟在宜昌实现全人工繁殖

催產

目前,長江水系中有3種魚類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除白鱘因多年未發現野生資源而無法開展保護研究外,三峽集團在中華鱘和長江鱘的人工繁殖上均取得成功。目前,三峽集團已成功突破並掌握了中華鱘、胭脂魚、圓口銅魚、長鰭吻鮈、鱸鯉、齊口裂腹魚、巖原鯉、厚頜魴、中華倒刺䰾等10餘種珍稀特有魚類人工繁殖的關鍵技術。

長江鱘全人工繁殖的成功,標誌著我國遷地保護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對長江珍稀瀕危魚類的保護具有技術借鑑和示範作用,對瀕危魚類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普小貼士

長江鱘與中華鱘是同一種魚嗎?

長江鱘與中華鱘不是同一種魚。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為淡水定居性魚類,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長江鱘出生和成長都在長江上游至金沙江下游江段。

中華鱘,是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學術界推測長江鱘是中華鱘的陸封種,即因自然或人為的生態隔離而滯留在內陸水域中生長、繁殖的洄游動物。它們所屬的鱘魚類是在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出現的,距今已約1.4億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