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听这样的课:本色见真情,幽默藏智慧

上个月在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听了江苏省特教黄厚江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葡萄月令》,感触颇多。

黄老师一直提倡本色教学。在他的课堂上,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循循善诱,提问由浅入深,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处。比如,他让学生概括出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儿童用语多,口语多,通俗”后,接着再追问一句“儿童用语多”表明了作者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学生马上体会到这是作者具有“童心”、“童趣”,热爱生活的表现。紧接着他往下追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写出本文这样的文章?”学生思考讨论后归纳出来答案:首先,要了解生活、热爱生活。其次,要书读的多,文学底蕴厚,有一定的生活积累。第三,要有童心童趣。这样层层设疑,就把学生引导到如何去写作这个层面上来了。

黄老师授课,本真中充满着智慧,时有哲理的句子闪现。比如,当问道学生问题,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时,黄老师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上帝给我们的头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摇的。”引来听课者会意的笑声。

黄老师的本色教学还体现在他的真性情上。比如,如果学生启而不发,他直接说我生气了。对学生回答问题答的好,他不吝表扬,表达喜爱之情。

表达对作者的喜爱,说汪曾祺就是一颗葡萄,纯净、美好。

他说最崇拜三个人:屈原,不该死却死了。司马迁,本该死却不去死。苏东坡,人人欲治之死,却比谁都活得时间长。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了生与死的意义。

他的智慧还在于他将育人融入语文课堂。比如,他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汪曾祺在下放过程中的生活态度时,他告诉学生,面对生活的困境和不如意,要像汪老一样,热爱生活,乐观达观,要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所有这些,黄老师都是在他的本色教学中,一点点渗透给学生的。其间无做作之嫌,质朴无华。不管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受益匪浅。

近两天,在头条上看到有人讨论公开课的利与弊。那种公开课,上课的老师不停的修改教案,不停的修改课件,不停的在不同的班级试讲。每一次试讲下来大家坐下来进行讨论研究,交流互动评课,再修改教案,修改课件,然后表演给听课者看。最后相关部门颁发证书,宣传推广学习。这样的课能学习到什么?学生学到了弄虚作假,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黄老师这堂课,无矫饰,去做作,能学习,能操作。既教学生语文,又教学生做人。

我喜欢这样的本色的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