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个处在负面情绪的孩子时,应该怎样引导?

yangbaiqiang


大家好,我是企鹅爸爸,一个四岁女孩的爸比。说到孩子的负面情绪,每个爸爸妈妈都会遇到。

前两天去商场看到俩小孩打闹。其中一个小女孩被推倒在地上。一瞬间,她可能是被吓到,也可能因为身体感到痛,坐在地方大哭起来。女孩妈妈一边伸手过去扶,一边说:“他不是故意的,没事儿,我们不哭不哭……”

小女孩却越哭越大声。慢慢周围有些人好奇地围上来,这位妈妈就有点火了:“说了这么多好话,你怎么还哭。再哭就不要你。"小女孩才强忍住了眼泪,哽咽着跟妈妈走了。

这样的情况,相信不少家长都有经历过。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想要好好安慰但是收效甚微,最后还得靠吼来解决。家长就纳闷了:“为什么安慰在我家孩子身上就不管用啊?”

安慰他人的两种方式

心理学家约翰.戈尔曼将人们安慰他人的方式分成两种。一种是情绪消除。一种是情绪指导。

情绪消除我们很熟悉。就像我们对孩子说:“别担心,我想他不是故意的。”、“这有多大事啊,我们要勇敢一点。”、“不哭不哭,我带你去看一些好玩的。”

这些话我们感觉是安慰,背后实质是在指责孩子他生气就是攻击的表现,悲伤就是自怨自艾,恐惧就是懦弱。

我们只是想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孩子忘记当下情绪,能够快速停止哭泣。

情绪指导则是接纳他们当下的情感,不管是生气、悲伤,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陪伴他们从情绪激动到找到解决办法为止。

两种不一样的效果

Ted上一个传流甚广的动画《同理心》,就非常生动地展示了情绪消除和情绪指导的区别。

当你掉进一个黑暗的洞里,说:“这里很黑,我不知道怎么办。”如果有人对你说:”这里看起来很黑。""没关系的。"你只会觉得他只是在说一些和你一点也没有关系的话。甚至还有点讨厌、有点烦。

但如果有个人爬到这里洞里来看看发生什么事情,告诉你:“我知道在这里是什么样的感觉,你并不孤单”。即使他什么忙也帮不上,只是陪你一起哭,给你一个拥抱,整个人都会感觉好多了。

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心情不好找人吐槽,并不是想要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只是想有一个人在身旁。建立起情感的连接,事情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情绪指导几个步骤

怎么用情绪指导的方式安慰孩子呢?

1、允许孩子情绪发泄

不管觉得孩子的情绪反应是不是合理,都允许他表现出来,在一旁陪伴。当孩子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可以用拥抱代替语言。

2、找出情绪的源头

等孩子平静一点,和他回顾刚刚发生了什么的事情,找出情绪的源头。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一步一步思考,比如刚才发生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前段时间就有位妈妈留言,说孩子突然非常不愿意去幼儿园。仔细了解才发现原来是在幼儿园老师不允许睡觉的时候喝水,他觉得这一点很难受。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安慰他:“幼儿园很好,有很多老师和小朋友陪你一起玩……”提前给孩子扣个帽子,把他的情绪怼回去,可能永远找不到孩子抵触的原因。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拉锯战继续天天上演。

3、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孩子拥有自己的感受的权力,对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和坚持。我们可以和他们分享当我们遇到相同的情况,是怎么样应对的,列出A、B、C等等处理方式。选择什么的方式回应,决定权还是在孩子的身上。

比如孩子经常遇到的被欺负的情况,遭遇被打,有些孩子会选择还击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是那么容易被欺负,有些孩子选择远离那个人。这些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能解决问题孩子都可以自由选择。

父母的职责永远是陪伴和指引,孩子的路需要自己去走。给孩子一点时间,让他梳理,让他思考,他才会慢慢成长。


企鹅爸爸


首先我们要对负面情绪的由来了有一个认知,孩子有情绪了就哭闹这是一个孩子正常的情绪发展过程和表达方式。一个孩子他情绪的成熟一定是经由这样一个过程才会变得理性和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首先应该放弃我们要压制和禁止孩子哭闹这样的想法,因为这个对孩子来讲是不现实的,更多的时候这个时候是考验我们家长自己处理自己情绪的状态的时候。

\n

我们允许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负面情绪的接纳对孩子来讲尤其重要。他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我们对他的情绪是认同的,在这里要说的是并不是我们认同了孩子的情绪就是要满足他的要求和意愿,这是两件事情,共情是在情感上理解认同孩子但在行为上我们依然可以给孩子设限,尤其是孩子不恰当的行为

\n

如果想给孩子的情绪做疏导我们大人首先要而让自己保持一个相对平静的情绪状态,我们可以试着先做一个深呼吸蹲下来跟孩子一起去探索他的情绪别,比如说:妈妈看到你哭得很伤心,如果难过你就哭一会妈妈在这陪着你……所谓共情就是对孩子情绪的认同和允许,帮孩子去梳理他的情绪。这是一个临在状态,而并不是非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孩子也会透过每一次他有情绪时我们对他的共情去越来越清晰的表达和把控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他会开始越来越因为借助我们对他的这份共情和接纳学会了接纳自己的情绪,他可能以前是遇到问题就哭闹慢慢地他可以表达自己怎么了,开始会说出自己的需求了。

\n

这个过程也是孩子学习自己为自己情绪负责任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爸爸妈妈或者身边成年人能够不去制止他而是能够去共情他和他一起去探索他的情绪对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帮助,

\n

当然有的时候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特定的事件里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去共情他的情绪我觉得这也没有问题,父母也不用过于太苛求自己,给自己太多的要求。因为我们不是完美父母,孩子也是需要体验失望的,也是需要了解不是他的每一个情绪都会被看到,如果你一不小心没有hold住自己和孩子发脾气了也很正常,但是如果能找个机会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是你自己的,让孩子明白你那一刻的情绪只代表那一刻你在心里是爱他的。这样至少对孩子来讲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这种接纳、看见以及对自己和他的情绪的尊重,这个对孩子来讲就是一个很好的被共情的情感体验。


张娟老师


一次宝宝因为想玩游戏去找爸爸,但爸爸玩手机,几次没理她,最后宝宝气的又摔门又大哭。我在厨房忙着,看到宝宝这个样子问了一句:“宝贝,你怎么了?”结果孩子大哭着不回答。这时爸爸才放下手机,去找宝宝。第一句话就是“别哭了,有事好好说。”没想到孩子离开刚刚蹲着的地方,气的又去了卧室,口里说着:“你别理我!”然后继续大哭。爸爸追在屁股后面又开启了叨叨加教育模式,“你是咋啦,动不动就哭,哭顶用吗?别哭!爱哭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要坚强…………”我在厨房听着听着就炸毛了。



“明明她在气头上,你叫她别哭,你老是压制孩子哭泣对孩子不好。来来来,你让开,我和她说。”然后我拍了拍孩子后背,说:“宝宝,没事,哭吧,但你要告诉妈妈,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哭,好吗?”然后给擦擦鼻涕,又抱在怀里。

这时爸爸还在说他那套“别哭,……别发脾气……”结果孩子哭的气都出不上了,边哭边说:“嗯!你们就是不和我玩,爸爸叫了几次都不和我玩,就没人陪我,爸爸就只知道玩手机”听到这儿,我说:“哦!原来是你要和爸爸玩,爸爸没理你呀!”宝贝接着说:“童童(邻居孩子)睡了,你在洗碗,爸爸在玩手机,和他说了几次都不和我玩,哼,以后我不找你们玩了”“爸爸还凶我”说完又高声哭了起来。然后我扭头对孩他爸说:“听到了吧,孩子叫了你几次都没搭理她,换作你,你气不气?还凶孩子,你不能陪孩子玩会再看手机吗?”爸爸这时才说:“哦原来这样啊!那你以后和爸爸说好吗?”“我都叫你几次,你说等会等会”“好,这次爸爸错了,你别哭了,一会妈妈洗完碗,我们两陪你玩,好吗?……”宝贝乖乖地点点头。


接下来一起玩了荡秋千(包在被子里,一头一个摇)。宝宝也开心地笑了起来。

所以当孩子哭闹时,


1、千万别制止她哭,应该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

2、你可以说一些共情的话,安慰的话,行动上可以抱抱,拍拍后背,擦擦鼻涕等。

3、待孩子情绪稍微平静,引导孩子说出原因。

4、如果问题出在大人身上应该道歉,如果孩子有无理的要求应该说明原因,答应的话,给个准话,并且办到。如果不答应,也要共情,知道你很想要,但是……原因说清楚。

5、告诉孩子学会控制情绪,下次有类似事件,先找大人说明情况,而不是哭闹,发脾气。

6、履行承诺。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我是小燕子快乐育儿故事,欢迎大家关注、评论、点赞。

小燕子快乐育儿故事


首先,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真实经历,我的教庭教育就是不许哭,不许闹,不准发脾气,应该懂事勇敢。我是个女孩,清楚的记得小时候打针疼也从来都不哭,然后就会被夸真勇敢,有一次连打了十几天,实在太疼了,自己偷偷跑到角落抹眼泪,都不敢在人前大哭,现在想来,真心疼当年那个故作坚强的自己。以至于现在我是特别爱哭,有点烦心事,不哭一场都过不去,好像是把以前没流的眼泪都找回来了。就像有人说,在恋爱时拼命作的,都是小时候没作够。我是小时候没哭够。所以,家长想用这种压制的方法让孩子成为坚强懂事的人,只能适得其反,我就是个例子,感觉我老公都快受不了我这个哭的频率了。听了我的例子,知道了未来可能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家长可能对于这些话就会慎重了。

所以在养育孩子时,我就不再用这样的方式了,孩子小时候不高兴,打针疼,想哭就哭,我会安慰他,不会说不许哭这样的话,反而孩子三岁了,情绪稳定,不爱大哭大闹,有时摔伤了自己就说不太疼,没事。



其次,想说说怎么共情。很多育儿教育书上都提到这个词,但是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有时家长自己已经情绪崩溃了,怎么共情孩子呢。我理解共情,就是要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情绪,当你体会到时,可能就理解他的行为了。我是用设置情景的方法。



比如,孩子弄丢了心爱的玩具,一直在哭,怎么共情呢,你可以设想一下,自己新买的心爱之物,比如很贵的手机,包包等等,就是你买时就肉疼,非常心爱的东西,刚买到手就丢了,你什么心情,跟孩子此时的感觉差不多,这样就能快速共情了,然后你就继续想,如果是你丢了东西,正在难过,你希望老公或老婆怎么安慰你,希望听到什么话,不希望听到什么话,按这个标准跟孩子说就行了。有人可能会说,包包手机这么贵,丢的够我一个月工资了,孩子的玩具很便宜,随时可以再买一个,有可比性吗?我想说,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成人金钱的概念,他只是觉得那是他心爱的东西,他的伤心并不会因为东西价格便宜而减少的。了解了这些,是不是共情会更容易做呢?

最后,共情还需要要我们多多练习,才能更好的运用。

我是一名教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学习并践行正面管教,关注我,育儿路上一起成长,一起分享!


混血瑟努妈


学会共情是接受宝宝是独立个体,让他自由发挥自己的情绪,得以认识并成长。

第一次知道“共情”这个词我还没结婚生子,跟表嫂带她儿子一起逛街,孩子在玩具店看到一个玩具很想要,但表嫂说这个在家里已经有一个,不能再买,小朋友当时就不愿意,在玩具店门口开始哭。表嫂并没有如我意料中生气,因为在我的成长认知里,如果我这样,不但会被父母骂丢人,还可能会被奚落被打一顿。

表嫂蹲下来面对孩子,轻轻的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也知道你很伤心。但是我们以前有买过一个,你放着都没玩过了。这个玩具暂时还不能买。”然后就抱着孩子不说话了,任由他慢慢哭。

哭了大概十分钟,孩子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了,表嫂指着前面说:“宝宝,前面好像有好玩的,我们要不要过去玩一下。”孩子也好像没那么难过了,点点头笑了。

我当时站在一旁觉得好惊奇,怎么能那么包容自己孩子呢。直至自己也当上了妈妈,才知道这就是跟孩子的“共情”。

每个宝宝出生在这个世界是因你而来,但是不会因你而活,他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情绪,只有得以释放,被自己的父母好好引导,才能更好的培养健全的性格。不然一直积累,只会让情绪越积累越多,最终造成不好的情绪影响。

父母的路是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学习的,只有跟孩子一起成长,才能让家庭更幸福。


妈咪育儿生活记


很多像我这个年龄的家长在曾经是小孩的时候,可能经常会被家长说这句话。也许大家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于这句话没有觉得那么刺耳,甚至会有人觉得从小我爸妈也是这么对我的,我也理所当然这样对我的孩子。但是事实上我们现在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我们小的时候完全不同了,我们小的时候其实是有一群伙伴在陪伴我们一起成长,当我们挨了一顿打挨了一顿,骂出去,找小伙伴一起玩一玩就放松了,但是现在呢?孩子们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条件。被家长斥责以后,往往要靠自己去内心去化解,但是我们做家长的有没有教给孩子怎么样去化解自己的情绪,怎么样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呢?


其实大部分的家长都是没有这样的意识,因为我们在做孩子的时候就没有被教教导过该如何去表达情绪,如何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如何去说明自己的界限。

当一个负面情绪的孩子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在处理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来,其实同样的步骤也适用于处理孩子各类问题,只是细节的差别而已。

一、观察

首先是观察,看这个孩子为什么哭,为什么闹?她哭闹的程度如何?发脾气有又是为什么?

这个步骤主要是看一下孩子到底处于何种情绪,也顺便可以感知一下自己面对这样的孩子,自己心里面的情绪是怎么样,然后提醒自己不要带着这种片面的情绪去处理孩子的问题。

第二步是告诉孩子:哭是不解决问题的,但是你想哭可以哭一会儿。我想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等你哭完了,我们一起来商量。你哭的时候我没办法说话,因为你听不见。

如果孩子一直在一个不许哭,不许闹的环境下长大的话,你这么跟他说,他可能会因为惊讶,觉得你不按常理出牌,而惊讶的停止了哭,那么这个时候你正好可以问他说是不是哭完啦?那我们来商量一下吧。

如果孩子继续哭,那么你就要继续的等待。在等待的这个过程里面,你可以抱抱孩子,拍拍他的后背。

三、了解原因

等到孩子不哭了之后,你可以向在场的每一个人去确认事实经过,做到公平公正的描述事实。同时这个事实也可以得到在场每一个人的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间,要尽量的用我句式和你句式来和孩子交流沟通,不要加以评判,不要带有自己的任何感情色彩。

四、提出方案

根据每一个人都确认的事实,我们可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提出自己认可的解决方案。

家长可以在旁引导孩子去对解决方案进行逐一分析,分析每一个解决方案的利和弊。

最后在场的所有人大家一起投票,选出一个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五、执行

根据选择出的解决方案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间,家长也要善于去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

对于孩子的突破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间要把重点放在孩子自己的认知,自己付出的努力,自己付出的辛苦上面。

最后家长也可以用睡前亲密分享时间,可以同孩子聊一聊,为什么去这样解决问题,下次如果发生类似的事情,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由于问题中并没有讲到具体的事例,所以没有办法就细节上面再进一步的细化。但是这五个步骤其实是适用于解决亲子关系中的任何问题,甚至于工作中的有些问题,也可以参照这几个步骤来解决。


职场妈咪育儿育己路


孩子的负面情绪大多是通过哭闹来表达。现实生活中一般遇到孩子哭闹,家长会拿好吃的、玩具去哄孩子,或者很凶地对孩子说:“你别哭了。”让孩子不哭,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需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让你感到烦。

孩子不哭,你耳根清净,但是却让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缓解,郁结于心,久而久之,就会心理问题。那些自闭症或者有其他心理疾病的孩子大多都有情绪没有得到认可和释放的问题。

当然让孩子不哭,并不一定会造成孩子患心理疾病,那些毕竟是极端的例子,但却让孩子错过了一次很好识别和管理情绪的机会。想想我们身边,很多成年人其实不懂得表达情绪,要么忍,要么在忍无可忍时发飙。

在孩子哭闹时,父母要意识到这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要允许他,接纳他的负面情绪。

如果自己能调整好,可以在旁边默默陪着孩子。想想我们有负面情绪、哭泣时,希望别人怎么做。如果有人在身边静静陪着,拍拍背或抱一抱,是不是感觉好很多。如果有人在旁边叽里呱啦讲一通道理,肯定会更烦躁,情绪会更糟糕。

如果觉得孩子的哭闹影响到你情绪,你快要忍不住发火,那就先离开。去其它房间,做自己的事, 等孩子哭声小一点,再跟孩子共情。

问孩子:“刚才你很生气/难过/伤心/烦,是吗?”这样问,目的是要搞清楚孩子的情绪,也是帮助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

孩子给你反馈后,你接着问:“ 什么事让你感到生气了呢 ?”这样问让孩子分享引起他负面情绪的原因,弄清楚他的需求。

当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和接纳,他就能够更平静下来,之后的交谈也就能顺利进行了。


古都口天吴


孩子有负面情绪,很正常,能看到孩子的负面情绪足可以说明两点:

1,孩子不封闭,孩子和父母的沟通渠道之门是打开的。

就如我们看到一个屋子,只有门打开了,我们才可能走进去,至少通过打开的门我们可以看到屋内的一点内容。

2,孩子的负面情绪表现在外,可以证明孩子是期待得到他人的关注的,是需要倾诉和认同的。

能认识到这两点,家长就好办了,可以从下面两点去做:

1,一起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本人。

比如:“你是不是不高兴了?”或者说:“是不是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生气了(伤心了)?”“看到你不高兴,我心里也很难受,我能帮到你什么吗?(你愿意说给我听听吗)?”等诸如此类的表达,这是对孩子情绪的认可和接纳,也是和孩子产生共情。

对于年龄较小或者接受拥抱的孩子可以给予一个拥抱表达自己的关爱和接纳。

每个家长的方式可以不同,但都是表达的对孩子的接纳共情。

2,家长真心听孩子倾诉,说出来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说出来就等于孩子的情绪已经发泄出来了很多,至于如何引导,就看家长的水平和能力,以及家长的教育观了。


快乐庭院


性格为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出生后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而非先天带来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教育影响下有一定可塑性。

宝宝在婴儿期一切生理需要均依赖成人,已逐渐建立起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赖感。幼儿时期宝宝已能独立行走,可以表达自己的需要,能够独立吃饭、大小便,有一定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亲人的依赖,常出现违拗与依赖相交替的现象。孩子的性格与其日后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性格的最佳时期之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给孩子树立诚实的榜样。幼儿模仿性强,家长平时的言行对孩子诚实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孩子做错事是很自然的,家长要态度温和地鼓励孩子说出事情的真相,承认错误,帮助孩子找出做错的原因,鼓励孩子改正错误。

◆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对孩子合理要求家长要尽量满足,如一时无法满足,要向孩子说明原因。相反,如一味拒绝或迁就,容易导致孩子说谎和背着家长干坏事。

(2)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创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家庭的爱护。

◆帮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家庭

应提供能发展孩子独立能力的练习机:会,如系扣子、搬椅子等。

◆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3)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

◆多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根据孩子身体情况安排简单劳动,让孩子逐步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乐趣,懂得尊重家长和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孩子养成无所事事的不良性格。

◆用人物传记、历史故事中勤奋向上的例子启发、教育孩子,让孩子向勤奋者学习。

◆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


孕育百科


请把这三不准作为处理带有负面情绪的孩子家长注意:当您自己带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如果有人要求您,不准说话,不准骂人,不准发泄。您会什么反应?您可以做到吗?如果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想问您是怎么理解同理心的呢?

我们成人在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时候都是非理智行事,我们怎么能要求孩子不哭不闹不发脾气。如果孩子的这些自然反应从小就被遏制,以后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被过分要求懂事自律的小孩并不是真正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们只是恐惧,怕做的不好,挨打挨骂,他们内心十分渴望跟其他小孩子一样,有了伤心事可以哭出来,遇到一点小挫折会发些小脾气,跟爸爸妈妈撒撒娇,爸爸妈妈把自己哄好后又可以愉快的玩耍,感受父母的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我们要允许孩子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孩子能用够使用正确的方式,我们要帮助他们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人生路慢慢,以后挫折更多,负面情绪也会一直充斥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如何应对带有负情绪的自己,如何平和的消灭负面情绪?这个对孩子来讲是最重要的。



那么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首先要表示对他难过的情绪表示理解。比如孩子的小汽车坏了,孩子为此大哭,我们首先要说,宝宝因为小汽车坏了而难过了, 对吧,因为你很喜欢它,是不是,如果妈妈是你,妈妈也会伤心的。这个时候,孩子觉得自己的伤心难过有人理解,当然负面情绪就减少了很多。


2.其次家长要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方案。比如还是刚才小汽车的例子,你们要不要一起修补好呢?或者用它改完一个其他的玩具呢?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买个新的呢?到这个时候,孩子的负面情绪基本已经在消除了。但是家长要注意,一定不能轻易许诺,或轻易答应孩子的条件,否则他以后就会以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也是最重要的,家长一定要要和孩子一起找到避免这类事情再次发生的解决方案。玩具坏了下次是不是可以小心点?成绩低了,是不是可以用功一些呢?游戏输了,能否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呢?

只要是人就会有负面情绪,我们要做到理解,帮助解决和避免。

聪明的父母都会关注J妈学堂,每日分享孕产育儿小知识。

有爱的父母都会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妈,创建了宝妈自媒体创业营,带领全营宝妈实现经济独立!曾经以为自己足迹踏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现在认为做了妈妈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经的职场达人,现在的育儿达人,专心在头条码字,每天更文,专注于育儿经验和宝妈自我提升以及时间管理,分享我的所学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标点,全部是我一个一个敲打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