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川西王母祖宮,海峽兩岸友誼橋樑,古絲綢之路十五座石窟之一


在我國各地的西王母宮廟建築中,甘肅省涇川回山(回中山)王母宮以始建之早、規模之大而被公認為西王母祖廟。在涇川,現有七項國內外罕見的西王母文化遺產。涇川“西王母信俗”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王母的影響力是借神話的翅膀往返於古今時空的。西王母與黃帝、舜帝、大禹、周穆王等有如影隨形、相伴始終的交往,比如黃帝在位時,西王母使乘白鹿授地圖,助黃帝戰蚩尤;舜帝時,獻白玉環;禹學於西王母;周穆王西征時,曾與西王母唱和。西王母長期存在於“神”與人之間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梁啟超、王國維、吳晗等學者不約而同地揭開了西王母的面紗,認為西北諸古代民族獫狁、昆夷、戎、狄等皆同族異名。吳晗明確指出,西王母“是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活躍在陝、甘高原一帶的戎或西戎的別名”。聞一多則以詩句詠史:“龍,是中華民族的總圖騰”、“西王母,是中華民族的總先妣”。


西王母文化遺產是分佈在地域(民族)記憶、神話、道教、民俗、文藝等方面並以其形式傳承的人類遺產。如果以科學的分類方法把不可勝數的西王母文化元素或信息一個一個去分揀,每個信息竟能盡如人意的自然聚攏在各自的學科類別之中。

首先是地域(民族)西王母。秦漢之間的《爾雅》最早把西王母當作西部的地域名或氏族名記載。《禮記》載:西方曰戎。西王母“虎齒豹尾”之形,現代人認為是西王母以巫術行大巫師之職治理部落時戴有“虎齒”的面具、穿有“豹尾”的章服。因西方地理符號是虎,虎因此是西部古民族的圖騰。

以吳晗的考證理解,西王母即戎族,戎族即西王母。至今,陝西大荔有“大荔戎”、甘肅涇川有“烏氏族”、甘肅慶陽有“義渠戎”的遺存。由東漸西,戎族的生存足跡與歷史身影呼之欲出、揮之不去。


神話西王母,可謂婦孺皆知。後世的地理知識愈進步,神話西王母的地域愈西移。西王母居崑崙懸圃、閬風之苑,那裡金城千里,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玄臺,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水。還有崑崙桐柱,其高如天,圍三千里,其山之下,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非飆車羽輪不可到達。有鳥希有,東覆東王公,西覆西王母。

最迷人的當是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實、三千年成熟的蟠桃,吃一口即長生不老,西王母蟠桃盛會成為長壽者的聚會。羿曾請不死之藥,妻嫦娥服藥後奔月;而後七仙女下凡、牛郎織女等,數千年前就已經誕生了人類飛天、奔月的創意。

在宗教中,道教賦與西王母以神格,她和東王公共主陰陽二氣,化生萬物,“司天之厲及五殘”。以世俗理解,西王母是生命起源和善惡分明的生命秩序的主宰,向善,就有祥瑞;向惡,就有懲罰。西王母神格僅次於三清,可謂崇高。

民俗西王母,是民間把她請進無數的廟堂,又與祖廟呼應,以廟會形式,全體民眾自發崇拜、紀念王母娘娘,實際是祖先崇拜意識、認同中華人文先祖之一的民間文化自覺,也是向王母娘娘祈求平安。

王母宮是西王母降生地、發祥地和其祖廟所在地,位於平涼市涇川縣城西一華里的“回山”之上。始建於西漢元豐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間曾兩次重修。。

1992年,當地政府與民間聯合重修,陸續建成西王母大殿、東王公大殿、紀殿等主體建築。回山之下,涇氵內 二河匯流處建有“回屋”,相傳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和東王公相會之處

王母宮依山開鑿,平面呈“回”字形,外有三層樓窟簷。窟高11米,寬大12.6米,深10米,中心柱四周中及窟壁三面雕有佛像200餘尊,有大小佛龕22個。

中心柱正面塑有佛像一尊,高約4米,泥塑石胎,體態豐滿,為唐代作品。窟內每壁造像三層,百餘尊,是我國古“絲綢之路”上的名窟之一。王母宮碑碣眾多,其中以“王母宮頌碑”最為著名,有“瑰寶”之稱。

回山王母宮是西王母降生地、發祥地、祖廟所在地,一九九年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和中國民俗學會授予“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稱號。主神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道教奉為女仙領袖,相傳掌有不死之藥、長壽蟠桃,周穆王、漢武帝曾在此拜謁過西王母。五帝時,西王母曾派使者幫助黃帝戰勝蚩尤族,為統一黃河流域有過積極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