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被歷史銘記的一年

這一年,中國人在經歷重創後,給世界交上了一張驚豔的答卷。

2008:被歷史銘記的一年

2008:被歷史銘記的一年

2 0 0 8 年第1 2 期《中國青年》“5·12 汶川大地震”專刊

2008年,是被歷史銘記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太多大事,似乎哪一件都值得用心記錄。

從2008年第1期開始,《中國青年》迎來了改版,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讀者的面前。它以“先鋒品格,棟樑氣魄”為口號,立志打造一本以優秀青年為對象、影響力大增、在市場上更受歡迎的精品雜誌。改版後的《中國青年》設置六大板塊三十多個欄目,以開放的眼光關注國內外大事,為目標讀者拓展視野,同時關注各行各業青年精英人物,塑造青年的先鋒品格。也正是從這一年起,《中國青年》採用全面彩版,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活潑。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怒雷奔號,地傾西南,山嶽平沉,數萬生靈,殞於一瞬,天地為之變色,華夏神州為之震動。那一年的5·12汶川大地震,時至今日依然是所有中國人心口的痛。《中國青年》在2008年第12期製作汶川地震專刊《川之上 國有殤》,表達最深沉的悲痛。“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沒有宣傳,沒有動員,更沒有指令,但千千萬萬的中國人,都在第一時間裡加入了救助、祈禱、募捐的隊伍。這支龐大的隊伍裡,有專業的搶險人員,有義演的藝人,有捐款的商人,有吶喊的媒體人,有無私的志願者,有以生命拯救生命的白衣天使但這支隊伍裡,最濃重的顏色是橄欖綠,橄欖綠的上面,總會飄揚著一面面鮮豔的八一軍旗,在交加的風雨中,在瓦礫和廢墟上,軍旗獵獵招展。”

在2018年全年,《中國青年》情繫汶川,先後製作汶川專題2個,牽掛汶川的稿子出現在當年幾乎每一期之中。在全年《中國青年》所有報道過的青年人物中,王毅是代表之一。

“5月13日23時15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傳到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武警某部參謀長王毅帶領200名官兵組成的突擊隊率先抵達汶川。自受領任務那一刻,王毅就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一心想著就是儘快抵達汶川縣城,儘快讓災區群眾看到部隊的身影,儘快給震中‘絕地’帶去生的希望,儘快,儘快,越快越好當官兵走進汶川縣城,在手電筒昏黃的光影裡,無數雙疲倦悲哀的眼睛突然淚如雨下。‘部隊來啦,部隊來啦!’災區群眾奔走相告在王毅的組織指揮下,突擊隊官兵共搶救出倖存者407人,轉移群眾3700人。”王毅是無數為國殤而奔走奉獻的人們的縮影。

同樣是2008年,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行,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國際性的盛會,讓世界看到了另一箇中國。《中國青年》在第20期的專題《奧運遺產盤點》中發文稱:“讓世界在親歷中國之後正視中國,讓中國學會從世界的角度理解自身,北京奧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後奧運時代,來自世界的讚譽鋪天蓋地,即使不拿來用作炫耀的資本,恐怕也會看出端倪:無視、漠視、輕視中國正在成為過去式,扭轉世界看中國的目光,我們用了精彩的16天,當然,還有背後的7年準備,30年積澱。”

2008年,《中國青年》記錄下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陳燮霞。2008年8月9日,陳燮霞在北京奧運會女子舉重48公斤級比賽中,頂住巨大壓力,以212公斤的總成績為中國代表團摘得首金,她也是《中國青年》2008年第17期的封面人物。“12點04分,當陳燮霞將槓鈴放下的一剎那,北航體育館頓時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數千名觀眾見證了這枚金牌的誕生。陳燮霞興奮地向自己的教練飛奔過去她的燦爛笑容和調皮表情,感染了現場和電視機前的每一個人。”

這一年,中國人在經歷重創後,給世界交上了一張驚豔的答卷,《中國青年》也在改版之後重整旗鼓,邁向新的征程。(文-劉博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