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法”師“德”,國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抗戰中表現如何?

1928年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東北宣佈改旗易幟,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取得全國形式上的統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民革命軍建立全國性統一編制以及武器的制式化迫在眉睫,武器制式化和軍隊統一編制兩者密不可分,國民政府中負責編制的部門認為沒有制式化的武器配置方案,編制不好確定。

棄“法”師“德”,國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抗戰中表現如何?

北伐勝利後國民政府面對的“編制不統一,制式不統一”兩大問題

而國民政府中負責武器制式化的兵工署卻認為“編制不決,不知所需數量,制式不定,無由計劃補充”。也就是沒有固定的編制,武器也沒有辦法制式化。

與國民政府失之交臂的法械裝備

經過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激烈爭論後,迫於當時世界武器的快速更新換代,1932年國軍陸軍推出“陸軍師暫行編制表”後,算是軍隊統一編制的開始。

兵工署開始著手製式武器的選定,這個活很簡單,就是跟哪個國家合作引進武器的問題,當時中國有意向的國家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法國,一個是德國。

法國是一戰的戰勝國,姿態有點高,但是在對華推銷武器上很積極,國民政府當時跟法國交往也比較多,因此對法國武器也抱有很大的好感,當時參加制式兵器會議的代表普遍傾向於選擇法國武器作為制式武器。

棄“法”師“德”,國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抗戰中表現如何?

哈奇開斯1931式輕機槍

具體來說在槍械方面選擇哈奇開斯槍械,除了步槍採用1924式毛瑟步槍外,輕機槍採用哈奇開斯1931式輕機槍,重機槍採用哈奇開斯1930式重機槍(日本輕重機槍基本仿製哈奇開斯);

火炮方面曾計劃引進瑞典的博福斯小炮,法國的施耐德重炮,在打算引進的12種火炮中,法國火炮就佔了9種。

可見兵工署召開的這次制式兵器會議的基本方向就是引進法式武器,建立全面的中法軍事合作關係。

國民政府為何沒有引進法國武器而選擇了德國

儘管國民政府很多武器專家對法國武器抱有一定的興趣,但是迫於當時中德軍事合作的大背景,國民政府最終還是選擇了德械作為制式武器。

棄“法”師“德”,國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抗戰中表現如何?

接受德國裝備和訓練的國軍簡稱德械師

由於德國在軍事合作中的排他性,國民政府未從法國引入一槍一炮。

之所以選擇德國為最終合作對象,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在一戰結束後,列強達成協議禁止對華武器出售,而德國在列強軍火禁運時期不斷繞開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偷偷向中國賣軍火。

從1928年開始,國民政府就已經開始向德國購買軍火,國民政府有一個政治慣例,就是跟誰合作就讓哪國人當軍事總顧問,在北伐之前,乃至抗戰之後,都有蘇聯顧問和美國顧問。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德國魏採爾就擔任軍事總顧問,作為中德貿易的的中間人,深入推動德國軍火輸送到國民政府,由此可見中德合作是有著深厚的基礎的。

由此可見,1932年兵工署召開的制式武器大會實際上已經無法改變中德已經合作的既定事實。

棄“法”師“德”,國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抗戰中表現如何?

希特勒上臺為中德全面軍事合作提供了契機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積極擴充軍備,以往德國都是依賴從蘇聯取得資源,蘇德鬧掰後,缺乏大量的資源,因此德國更傾向於從中國進口資源。

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希特勒對華出售武器是對華援售武器,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國有德國需要的鎢砂等原材料,在中德貿易期間,德國每年都要從國民政府購入大量的戰爭資源。

正是因為如此,中德才能建立全面的軍事合作關係。

國民政府從德國採購的德械都有什麼?

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下,蔣介石決定打造60個德械師來對抗未來可能發生的中日戰爭。

從1934年國民政府與德國正式建立軍火貿易,到1938年中德貿易結束,國民政府用中國特有的礦產資源交換了大量德國的武器。

棄“法”師“德”,國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抗戰中表現如何?

用資源換軍火,是中德貿易的形式

截止到1935年11月,中國從德國進口到的武器包括1924年式毛瑟步槍一萬支,捷克式輕機槍5000挺,盒子炮5000把,戰防炮20門、各種迫擊炮240門及其他若干單兵裝備;

1936年5月續下訂單,包括德式鋼盔22萬頂,MG08重機槍1131挺、高射機槍120挺、戰防炮224門;

1937年3月又買MG08重機槍900挺,手槍3萬把,戰防炮124門,75mm步兵炮60門。

此後國民政府又追加了很多訂單,因為抗戰全面爆發,有一些裝備沒有送到,中的就全面停止合作了。

棄“法”師“德”,國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抗戰中表現如何?

經過德國改良過後的馬克沁漂洋過海又來到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國民政府還引進了48門155mm口徑的榴彈炮,打造國民政府第一支重炮部隊。

德國武器在中國的仿製化

從清朝開始,政府對武器的引進大部分都是先引進樣品,然後再進行仿製,是一種逆向仿製思維,買成品——拆掉研究——製造,在製造漢陽造之前,清政府竟然一款槍械也沒有仿製成制式武器,就是因為每製造一款武器都是一次“研發”,不同廠子生產的同款武器,子彈可能都不通用。

國民政府痛定思痛,在引進德國產品的同時,也加強對生產線的建立,尤其是對武器圖紙、工作圖樣的索要。

以步槍來說,國民政府在訂購1924式步槍的時候就開始向德方索取工作圖樣等物品,在此基礎上,國民政府於1935年才仿製出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款制式步槍——中正式步槍。

棄“法”師“德”,國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抗戰中表現如何?

中正式步槍

在重機槍方面,國民政府引進了德製版的馬克沁重機槍,德軍用這款機槍在一戰中給英軍一天內創造了六萬人的傷亡,國民政府早就青睞這款重機槍,不僅大量採購,也希望建立自己的生產線,為此在採購時跟德國索取了馬克沁MG-08式的工作圖樣,國民政府經過努力於1935年成功仿製出了民24重機槍。

在引進武器時,德國在技術上相對有所保留,國民政府為了擺脫技術上對德國的完全依賴,也積極尋求其他出路。

在輕機槍上採取引進捷克造的ZB-26式輕機槍,德國曾經有意將MG34通用機槍出售給國民政府,國民政府意識到MG34機槍生產的複雜性,最終還是選擇了結構相對簡單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

棄“法”師“德”,國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抗戰中表現如何?

最受中國歡迎的輕機槍ZB-26式輕機槍

國民政府編制的德械師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如何?

國民政府的德械師儘管配備了從德國引進的大量裝備,但也達不到德國軍隊的水平,德械師徒有虛名罷了,陷於國民政府混亂的軍事編制,缺乏的武器補給,在具體編制及裝備上,德械師相對於德國步兵師嚴重縮水,能算一個德械輕型師的標準就不錯了。

而在具體整編的時候,也就第一批的10個師完成了整編,老蔣號稱要打造60個德械師實際上就是痴人說夢。

由於中德全面軍事合作太晚,等到最大批的德式裝備到達中國的時候,中日全面抗戰已經開始,國軍對德械裝備的磨合程度根本不夠。

淞滬開戰僅僅五天,德械師就報廢一半,經過淞滬會戰與南京保衛戰,德械師基本不復存在,辛辛苦苦籌備幾年,抗日戰場貢獻不過幾個月。

當然,要不是有這些德械師在淞滬前線撐著,估計抗戰初期國軍敗的會更慘。

棄“法”師“德”,國民政府全力打造的德械師在抗戰中表現如何?

淞滬會戰中的國軍

總結:

總體上來看,德式武器的確先進,在陸軍輕重武器上遠超日本,然而在綜合了武器數量少、軍隊素質差、戰場不協調等等諸多方面,可以得出結論想要依靠德國裝備戰勝日本並不現實。

打仗可不是臨時抱佛腳,沒有長時間的學習沉澱,照葫蘆也畫不出來瓢,國防建設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高翔1928—1935 年國軍陸軍制式武器的選定 抗日戰爭研究2018 年第2 期

馬振犢 抗戰爆發前德國軍火輸華述評 民國檔案 1996.3

段曼娜 中德易貨貿易研究(1933~1937) 湘潭大學 2017-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