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的进步与飞跃

人类认识的进步与飞跃

虽然人类认识的实质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认识客体的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其进步表现为相互作用的增大,但人类认识的进步却是不连续的,是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分阶段地逐步实现的,表现为认识的飞跃。人类的认识是从混沌状态开始的,人类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混沌到分立、再由分立走向综合的过程

所谓混沌是指人类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其对待世界的认识,主要来自本能的感觉和直观的反映。比如,原始人只能就事论事地认识事物,还没有明确地树立概念的意识,他们只知道模仿上一次成功的狩猎就可以再次获得狩猎的成功,但并不知道上一次狩猎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因而,原始人追求狩猎成功的努力即关于狩猎的认识,只限于模仿而不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动地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认识的混沌时期,人类的认识是一种被动的下意识活动。在这一阶段,人类认识的每一点进步,都只是在单纯的模仿过程中所产生的偶然偏差,是由于没有严格地模仿导致的“差错”造成的。这类似于生物早期的进化,是由单性的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当复制(模仿)的偏差获得意外的成功之后,就会成为下一次被复制(模仿)的对象。

人类认识的进步与飞跃

由于在模仿过程中产生偶然的偏差,是人类在混沌时期导致认识进步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这一时期人类认识的进步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至少持续了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此外,在人类认识的混沌时期,由于没有概念的意识,因而也谈不上产生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观念,以及将二者绝对化和相互分立的认识。

所谓分立是指人类的认识处于形而上学阶段。此时,人类已经能够把各种纷乱的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从中抽象出各种不同的概念。比如,将有形的物质(肉体)和无形的精神(灵魂)区分开来,提出了原子和心灵等对立的概念;建立了以绝对的因果关系为基础的形式逻辑,从而规定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准则。产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相对于人类认识的混沌阶段,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飞跃。形而上学使人类认识进步的原因,是由模仿过程中的偶然偏差转变为解析过程中的逻辑推理

在形而上学阶段,人类通过建立概念体系,将世界解析为一个

理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仅一切事物都是分门别类和井然有序的,而且还是命中注定的(初始条件决定终极结果)。这个理性世界可以是宗教的主观世界,也可以是机械的客观世界。由于这个世界是理性和一维的,所以必然会导致本体的存在。在宗教的主观世界里,其本体就是上帝,理性世界只是上帝意志的展现;在机械的客观世界中,其本体就是原子和客观真理,我们所认识的理性世界是由受到客观真理支配的原子构成的。

人类认识的进步与飞跃

由此我们看到,在形而上学阶段,产生概念使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一个适合于人类认识的理性世界,为人类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性基础,加快人类认识的步伐。在这一阶段,人类仅用了约2500年的时间,而取得的进步却是上一个认识阶段无法比拟的。

在形而上学阶段,关于人类认识所存在的问题是,人类将其为了认识而建立的理性世界当作认识对象本身。人类一方面为了认识将世界理性化,而另一方面却又误认为,理性的世界就是世界本身。于是,在这一阶段,人类的认识虽然超越了就事论事的局限性,却又逐步坠入了理性的陷阱,使人类的认识脱离现实世界,从而失去了认识的活力。

经典力学由于其在天文方面的成功,将人类的理性世界发展到了极致。该理论认为世界是由致密的基本粒子及其绝对的因果关系构成的,认为人的因素对人类的认识不产生任何影响。然而,根据近代物理学的发展,现实世界并不像经典力学所表明的那样具有确定性和决定性。通过实验,人们发现原子既不是致密的,也不是确定的。原子的绝大部分空间都是空的,其实体性只是电子高速运动所产生的封闭性,而且电子的运动轨迹是不确定的,是以概率的形式随机表现出来的。此外,人们还发现,其所观察到的微观粒子的位置或能量,与观察者的观察状态和观察方式有关。

人类认识的进步与飞跃

于是人们发现,经典力学所描述的理性世界,只是关于人的尺度的一个理想世界。当人类的认识超出人的尺度,扩展到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和高速世界时,理性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就显现了出来。正是理性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这种差异,暴露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促使人类通过综合的方法,将人类的认识从理性世界重新拉回到现实世界。

所谓综合是指人类的认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将各种分立的概念重新合成为一个

理论世界。这个理论世界虽然并不是原来客观存在的自在世界,也不是人所感知的现象世界,更不是人为的理性世界,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类的理论世界却可以与自在世界和现象世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理论世界是相对于现象世界、关于自在世界的同构系统。综合时期的理论世界和经典时期的理性世界,既具有一定的表面联系,又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它们的表面联系在于都是不同于自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人造世界,而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异则在于理论世界是二维世界,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理性世界则只是一维世界,是绝对客观或绝对主观的世界。

人类认识的综合阶段,既不等同于人类认识的混沌阶段,又与人类认识的分立阶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人类认识的综合时期,存在着概念及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与人类认识的混沌阶段是不一样的;而在人类认识的综合时期,概念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所以与认为概念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绝对的分立阶段,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人类认识的综合时期,概念的产生和定义是有条件的,各种不同的概念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因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存在着绝对的统一性。所以,

自然界的同构系统也具有同样的性质,也必然是一个有机的概念系统。比如,根据经典力学,空间和时间是一对与物质无关的绝对概念;而根据新的观念,空间和时间都只是描述物质存在状态的参变量。作为概念,空间和时间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当存在着物质时,平直的空间会变成弯曲的空间,而时间也不再是恒速地流逝,空间、时间和物质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理论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平权和有机的。

人类认识的进步与飞跃

从20世纪起,人类的认识进入了综合时期,这与人类的认识拓展到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和高速世界相同步。人类的认识步入综合阶段,既是人类认识的发展所要求的,也是人类的认识进步的表现。在形而上学的分立阶段,概念的提出即概念的绝对性,为人类的认识奠定了理性的逻辑基础;在综合阶段,概念的有机联系即概念的相对性,则为人类的认识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所以, 人类认识的进步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概念的产生,但这并不是进步的全部内容;人类的认识更重要的进步,表现在对概念的综合运用,即建立一个有机的概念系统。前者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概念的产生是人类思维的前提;而后者则往往容易被忽视,甚至把概念绝对化和本体化,反而会妨碍人类认识的深化与发展。比如,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等概念的产生是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但若进一步将这两个概念绝对化和本体化,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本质就是单纯地发现自然界的客观真理或是简单地执行上帝的主观意志,就会使人类的认识停留在一维的发现或执行上,从而使认识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与活力。

上述两种极端的观点分别集中地反映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唯物论和唯心论中。人类关于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争论已经持续了数千年,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获得最终的解决。究其原因,并不是由于此问题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范围,而是该问题的提法本身是错误的。所以,现代哲学对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焦点,就集中在否定本体论。

根据现代哲学的观点,关于世界的本体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是没有认识意义的,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答案。

人类认识的进步与飞跃

凡是具备生物进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在追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过程中,鸡与蛋之间的分立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关于两者谁先谁后的争论也会因为鸡和蛋这两个概念的消失而变得没有意义。因为,在生物进化的序列上,卵生动物是由更低一级的腔肠动物演化而来的。对于腔肠动物来说,不存在主体细胞(鸡)与卵子细胞(蛋)之间的区别,它们是单体动物。所以,关于鸡和蛋谁先谁后的问题,以及关于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争论,都是没有什么认识意义的。我们对这一类问题,不可能用是或不是这一类非此即彼的答案来回答。

实际上,无论是鸡与蛋的划分,还是唯物与唯心的划分,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都是人为的概念。建立这些不同的概念,只是为了方便认识与思考。概念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和消失的。比如,物质和空间是一对对立的概念,然而随着观察尺度的缩小,物质与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模糊1:物质和空间可以相互影响与转换,如场的存在和质能互换。

模糊2:共振峰固定的峰值表现出粒子的特征,而短暂的寿命却又表现为空间的扰动。

模糊3:物质(粒子)和空间(光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模糊4:随着距离的缩短或速度的提高,空间效应变得越来越强,而物质属性(惯性和封闭性)却变得越来越弱。

又比如,通常人们认为真理和上帝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概念,前者是典型的唯物概念,而后者则是典型的唯心概念。然而,如果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真理和上帝这两个概念在实质上却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真理和上帝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终极概念,同时也都是无法获得证明的概念,都具有全能性和非理性。这印证了一句老话,即殊途同归或两极相通。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的唯心论和客观的唯物论在人类认识的阶梯上并没有本质的高低之分。

人类认识的进步与飞跃

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的相互取代和转换,其本身并不能使人类认识的进步产生实质的变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互换,只是表明人类认识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和多路径的,表明人类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实在性,表明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等价理论。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虽然每一次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相互取代和转换,都会伴随着出现认识进步的加速现象。然而,加快人类认识进步的直接原因,并不是转换本身,而是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同时含有主客两方面的因素,消除了原来一维认识观对认识的束缚,从而使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人类认识的进步虽然表现在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日益深化和不断扩展,但这种进步却并不是连续的,往往是以跳跃式的方式实现的。因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非逻辑的。不过,虽然人类的认识史是由无数次跳跃式的进步构成的,但其重大的飞跃却只有三次。人类认识的第一次重大的飞跃是系统地模仿具体的现象世界,第二次重大的飞跃是分立地建立抽象的理性世界,第三次重大的飞跃则是综合地构建系统的理论世界

。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是因为人类的认识关于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的差异只能导致理论类型的不同,而产生具体与抽象的差异和概念与系统的差异,则不仅会导致人类认识上的进步,而且还会使人类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