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天津丨津门“泡澡”

“没钱下池塘,有钱进澡堂。”这是天津人在旧社会说洗澡的一句俗语。

洗澡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件大事

在那时候一般老百姓想洗澡,可不像现在这么便利——浴池是普通市民洗澡的首选。

“跳进华清洗龙泉,清清爽爽赛神仙。成天人缠事扰尘,蒙土裹烟熏火燎,扎在这池子里,热水儿里舒舒服服泡一泡,身上泥刮一刮,皮松肉软骨头节睁眼,汗毛孔喘气。”这一段是老津人对洗澡的形象描写,天津人“洗澡”不叫“洗澡”,叫“泡澡”。

“小红灯笼高高挂,云板丁当唤客来。”

天津旧时的澡堂子,会在门前或院内高高挂个小红灯笼,作为澡堂的标识。另外,在院内或房顶上悬挂一块铁制的“云板”,每逢清早或中午池子换清水时(俗名“换池子”)。必由伙计很有节奏地敲打一次“云板”,用这种“叮当、叮当”之声唤醒附近人们,意思是告诉大家现在换清水了,快来洗澡吧。


漫话天津丨津门“泡澡”


天津有几家知名度很高的浴池,最有名的是南市慎益大街口的玉清池。玉清池大楼是民国年间南市最高的建筑,号称“华北第一池”。

劝业场华清池由于地理位置和硬件设施的优越,开业后很快打开了知名度,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同时期,天津较大的浴池还有小白楼的龙泉池,南市的中新池、瑞品香、新华园、全兴澡堂、明园澡堂、福仙池等,可见浴池遍布全市,是那个时代城市消费设施重要的组成部分。

洗盆还是洗池

旧时澡客买票后进门,伙计递上一套洗浴用品,包括拖鞋一双、毛巾一条、肥皂一块。”您是洗盆还是洗池?“伙计低头含笑迎接客人进门时,一定要先问这么一句。

浴池大致分三等

头等是盆池,一个一个的小隔间,里面有一个白色陶瓷浴缸,上面装着冷热水龙头。浴客脱去衣服,松开辫子,进里间打开水龙头将浴缸灌好热水,躺在水中任由热水把身体托起,载浮载沉。没人催促,放任泡浴。口渴了,招呼伙计送来一壶香茶。洗好出浴缸便是一身清爽。伙计给澡客一件浴衣穿上,请到睡榻上,想躺多久就躺多久;有的顾客洗完了澡,还要在床铺上睡一觉,想什么时候走,可以预先告知澡堂子里的伙计到时叫一声,这叫“叫醒”。


漫话天津丨津门“泡澡”


二等是淋浴,也是一小间一小间的,虽说不能泡澡,但也有私密性。

三等是大池子,分里外间,里面大池子所有澡客泡澡搓泥儿的地方,外间有一个装清水的小池子,泡完后到外间用木勺自己舀水往身上浇,冲净身体,算是洗完了。泡池子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漫话天津丨津门“泡澡”


浴池每晚关门后,伙计先放净大池子里的脏水,洗刷干净后注入清水,第二天临开门前将池子里的水烧热。新换的池水清澈见底,所以叫“头过水”。想洗“头过水”,一定要早到。但早晨有时间去洗澡的又必定是闲人。对于每天都要上班工作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种奢求。来得越晚,池子里的水越浑浊。

搓澡也是劳动人民的一种享受

泡完池子,第二项是搓澡。堂子里,师傅用热水将大木板床反复冲洗后,拿出一条雪白的厚厚的大浴巾,啪地一抖,就平平地展开在大木板床上了。客人四仰八叉地躺在硬硬的木床上,顾客成了案板上的面,一气搓下来,浑身那叫一个通透。


漫话天津丨津门“泡澡”


冲洗一番之后,休息大厅有免费铺位供客人休息。盖上毛巾被小睡片刻,醒来后叫一壶浓酽的花茶,一盘青萝卜,那是一种神仙般的享受。澡堂子为招徕顾客,还会代顾客存放自用的毛巾和肥皂,给顾客捏脚、捶腿,帮顾客买小吃和酒菜。

泡澡也上瘾

有些人些人隔三差五就往澡堂子跑,有几天不泡澡就会浑身骨节不松快,肉皮紧绷,如犯烟瘾,没了精气神。天津人管有此嗜好的人叫“堂腻子”。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天津澡堂营业出现了萧条状态。

解放以后,华清池划归到和平区服务公司统一管理。那时候狗不理包子铺坐落在山东路上,离华清池也就是不到一公里的距离。三两好友相约,先到狗不理要一斤包子,一升啤酒,两个小菜,吃得满嘴流油,口袋里还剩点儿钱,到华清池美美地泡个澡。在艰苦朴素的年代,这种感觉,还是太奢侈了


漫话天津丨津门“泡澡”

改革开放后,华清池由国营改为民营,来洗澡的人越来越少,劝业场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带自然是呆不下去,先是搬到南市,又从南市搬到河南路,最后落到蒙古路与沈阳道交口一幢大楼里。还常有老年人会来这里洗澡,但昔日的热闹早已不见。而现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浴场”“温泉”之类,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已脱离得太远,很难体味到旧时那种闲情逸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