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海:河南大學潭頭慘案

河南大學成立於1912年,最初為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址在今開封市河南貢院舊址,後演變為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國立河南大學。1949年後,河南大學分出河南醫學院、河南農學院、新鄉師範學院、河南化工學院、信陽師範學院,組建了武漢水利學院、中南財經學院,校本部改為開封師範學院,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

周明海:河南大學潭頭慘案


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大學數遷校址,1937年12月,河南大學由開封南遷雞公山、鎮平,1938年末,將雞公山分院合併在鎮平。1939年5月,日軍進攻新野、唐河,鎮平危急。在校長王廣慶帶領下,河南大學師生徒步負重,翻越伏牛山,經方城、葉縣、寶豐、臨汝、伊陽(今汝陽)、伊川,艱苦跋涉300餘公里,至7月抵達嵩縣縣城。抵嵩後,醫學院及附屬醫院暫駐嵩城財神廟,校本部及文、理、農學院繼續南遷至嵩縣潭頭鎮(今屬欒川縣)。

潭頭鎮地處伏牛山腹地,四面環山,偏僻落後,但民風敦厚,是河南大學避亂辦學的理想之地。河大師生一到潭頭,潭頭人民爭先恐後地騰房讓舍,安置師生食宿和教學辦公場地,紛紛送糧、肉、蛋、禽、果、蔬、柴、桌椅等學習和生活用品。各個村落都沉浸在一片樂融融的親情氣氛之中。原縣立高小騰房50餘間,作為文、理、農學院公共教室和圖書館;關帝廟20多間廟房改為校本部辦公用房;文學院設在古城村,石門村8個院落供其使用;資料室另設於山神廟;理學院設在黨村、上橋村,佔用6個院落;理化實驗室、儀器室、生物標本室、電廠,共佔40多間民房;農學院設在大王廟村,佔用8個院落;還設有種子庫和儀器室,該村澗下30畝地闢為農學院專用試驗田,甘露寺荒山闢為森林系專用林場;又在湯營溫泉專門給河大師生建起男女浴室。在潭頭人民和河南大學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室、食宿很快安置就緒,不到5天就開始上課。當時的學校班子情況為:校長王廣慶,字宏仙,新安縣人,系國民黨元老之一。校長以下設教務、訓導、總務等機構。教務長劉鈞,字海蓬,留學德國,教育學博士。繼任郝象吾,留學美國,遺傳學博士,小麥育種專家。訓導長王鳴軒,偃師縣人。總務長趙冠吾,教授。

周明海:河南大學潭頭慘案


學院設置情況為:文學院校長嵇文甫,繼任張邃青,下設經濟、文史、教育3個系,有教授23名,講師和助教20名;理學院院長孫祥正,留學美國,先後獲生理學與眼科博士,下設數理、化學、生物3個系,有教授14名,講師助教15名;農學院院長郝象吾,繼任王鳴岐,下設農學、園藝、林學3個系,有教授15名,講師助教20餘名;醫學院院長閻仲彝,留學德國,獲博士學位,著名外科專家,下設附屬醫院與高級助產學校、高級護士學校,醫學院教授多數為同濟大學畢業或留德學生。

嵩縣人民特別是潭頭人民的熱情關愛,更堅定了河南大學師生辦好潭頭“戰時大學”的信念,缺少桌凳,就在土坯和磚頭上就著膝蓋寫字,仍學而不厭;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依然樂此不疲;桐油燈下徹夜苦讀,聞雞起床河邊誦文;住處至教室泥濘長路,從不誤課。如此簡陋的條件,如此艱苦的環境,但河大師生仍激情滿懷,矢志不移,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克服重重困難,因陋就簡,始終保持著戰前的教學秩序和教學水平。在國家危難時期,肩負起了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的重任。1942年3月10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了將省立河南大學確立為國立河南大學決議。河南大學升格為國立大學後,抓住歷史機遇,積極延攬名師,想方設法留住現有人才,克服重重困難,使教學工作持之以恆,科學研究力求創新,其間經教育部考績,河南大學名列第二,上課總時數為全國之冠。1944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綜合評估,河南大學以教學、科研及學生學籍管理的優異成績,被評為全國國立大學第六名,成為河南大學最輝煌的一段歷史。

1944春,日軍向豫西進犯,5月10日逼近嵩城,河南大學醫學院300多名師生攜帶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搬出縣城,投奔潭頭。5月11日,日寇侵佔嵩城,潭頭危急,12日,在潭頭的河南大學除留下部分師生看守校園外,大多數學生、教職工及家屬撤到30裡外的重渡溝、大青溝。

5月15日,日軍到達潭頭,部分留校師生慌亂中出逃,時值大雨滂沱、山洪暴發,逃難師生關鍵時刻迷失方向,在石坷溝遇到日軍,日軍對手無寸鐵的師生進行屠殺,當場死傷6人,20餘人被俘。16日,河大校園成了日軍兵營,日軍對河南大學進行血洗,30多名師生被俘、被殺,成為河南大學歷史上最為悽慘的歲月。化學系學生劉祖望、醫學系女生李先識和李先覺姐妹不甘受辱,一併投井身亡;助教商紹湯、吳鵬及法律系學生朱紹先、辛萬靈與敵搏鬥壯烈犧牲;文學院學生陳國傑被日軍射殺在石坷村;文學院學生孔繁韜與一女學生痛斥日寇暴行,被日寇用鐵絲捆住,刺殺後投入秋林村西一口兩丈多深的井中;醫學院院長張靜吾博士兩次被俘,夫人吳之惠慘死在日軍刺刀下,侄兒張宏仲被刺斷食管,張靜吾乘敵不備跳入深溝才得僥倖脫身;農學院院長王直青、教授段再丕等20餘名師生被日軍罰作苦役多日,稍有怠慢,便遭毒打,王直青不堪忍受日寇暴行,跳下山崖,被附近群眾救起,一個月後才赴荊紫關。慘案中,師生及家屬被殺10餘人,失蹤25人。圖書館中最寶貴的典籍文獻被劫掠一空,標本、儀器多被燒燬。《植物學大辭典》主編、植物分類學家黃以仁教授,從潭頭逃出,一路飽受風寒驚嚇,至荊紫關後竟一病不起,含恨而逝。

佔據潭頭的日寇,得知河南大學部分師生撤至大青溝,企圖強行渡河追擊,終因山洪爆發,伊河水勢太急而作罷。逃離虎口的河大師生攀援於崇山峻嶺之間,穿行於密林草叢之中,飢寒交迫,備受艱辛。潭頭慘案發生之初,潭頭人民自發組織起來擔任嚮導,幫助搬遷,帶領河大師生撤向安全地帶。5月16日,文學院部分師生在石門村農民張元父子帶領下,向南山大同溝躲避,途中張元主動將自己的粗布農裝換給一名河大學生。後面追擊的日寇認定身著黃制服的張元是河大師生,便向張射擊,張元倒在血泊中。古城村農民楊章成在慘案發生當天,護送住在他家的文學院學生李元龍到達安全地帶。潭頭河南坡農民閻虎娃冒著生命危險,將黃以仁教授和他的妻、兒3人藏在家裡一月之久,時值黃教授病重,閻虎娃夫婦像對待自己父親一樣精心照料。病情好轉後,又僱來兩個民工用擔架將黃教授送到荊紫關。據不完全統計,潭頭慘案發生後,有100多名師生分散藏在潭頭周圍群眾家中而倖免於難,當地群眾還主動將河大的圖書、儀器妥為保管收藏。

逃出虎口的河大師生,在淳樸善良的山區人民幫助下,經廟子、欒川,越摩天嶺,過桑坪,在西坪暫停,歷時月餘,陸續到達淅川縣荊紫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