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逃离“北上广”之中的上海

昨天发了《看房有感:两个人不可以穷》之后,有个好友可能有点担心,在微信朋友圈回复我两条建议,大意是:

1.既然改变不了房价,那就努力成为有能力住得上满意房子的人。

2.退回小城市偏安一隅。很多人都生活在小城市,那里的生活不比大城市差。在大城市太累了,要付出太多,不论时间还是精力。

此外评论里也有个朋友建议:

都不要再到上海来了,去建设你们的家乡,对大家都好。

为什么不逃离“北上广”之中的上海

其实在这之前,有很多同学和朋友,包括我的父母他们也都建议我回家乡发展。

家乡的同学和朋友建议回去,大意和我那位好友一样。他们认为成长和学习的地方,主要人脉和圈子都在故乡,从长远看更利于职业发展。再者,哪怕是去大学同学所在的主要城市也好,大家好有个照应。平时聚会、出游、工作交流、偶尔串门比较方便。

以下说说我至今还没有逃离上海的原因。

当初我来上海纯属好奇。上大学时,在就业动员会上有个老师说,她不喜欢去大城市,道路拥挤不堪,她的一个同学在上海上班单程地铁一个多小时,不像我们小地方,半个小时骑电瓶车就从城北到城南了,不过,人各有志,希望我们都大胆地去想去的城市闯一闯。我当时觉得:哇,上海那么大呀,要坐一个小时的地铁上班,那得多大呢,不如我去看看。加上自己学的是外语专业,就来了 。

时隔多年,我对上海多了一些了解。它的人口很多,截至2018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已经超过2400万人了。这么多人,坐车拥挤是避免不了的。早晚高峰时就算是起点站,也得动作迅速才能抢到位置。因座位问题,在地铁上听到过各种吵架。比较让人难受一次是一个老太太用上海话骂外来人滚出上海。她话里的意思是外来人占用他们的资源,假如没有那么外地人涌入,便不会那么拥挤。

这样的情形让人难免想到排外的问题,像地铁里吵架的老太太的想法,几乎所有大城市或多或少都有一点。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有,但想想就觉得可笑啊。想象一下假如上海人到外地去玩,外地人说:“你个上海人来我们这里干嘛,上海那么发达,就呆上海好啦“。又比如当今的上海人移民到发达国家,外国人要是说:”你们怎么不在自己的国家,到我们国家来干嘛?”没有哪个国家的人会这样去引起国际纠纷吧。

以前排外的说法可能比较普遍,现在这样的现象已经少了。至少我接触过的本地人都还不错。尤其是健身房的会员阿姨们,每次见到都很热情,会问去健身前有没有吃点东西,空腹游泳对身体不好。回家是否还做饭吃,一个人在上海还是还有家人一起之类的话。虽聊些日常的话题,但能让人感觉到温暖。有一次还跟她们开玩笑,不是流传上海排外很厉害吗,你们是上海人吗,怎么感觉好亲切呢。

其实,哪里用得着问。从地铁里的宣传视频就能知道。

上海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

大气谦和。

历史早就已经告诉过我们,闭关自守只能是落后,落后就是挨打。一个早就和世界接轨的魔都,还能有多少排外。

没错,我就是喜欢她的开放豁达。

我还喜欢她的气候,江南的天气是真好。已经阳历五月依然可以享受到春天的温柔。非常热的天总共没几天。足够冷的时候在这里就可以看雪。

不要说回乡下就可轻松过。即便回到故乡的城市也一样得努力工作,没有门路,哪一件事情的开头不难呢?错综复杂的人情往来更让人头疼,想要像样的生活甚至还得付出更多。我们从来都知道,即便家有万亩良田,不去耕种,长出来的一样是草不会是庄稼。没有谁在哪里就可以轻松过着悠然惬意的日子。

当然,在大城市确实有更好的资源,更先进的医疗条件,更便捷的交通工具。长三角日往来的高铁动车,看起来就像城里的地铁。

大家都听说过阶层固化的问题,关于我们要多努力近三十年才喝上人家一出生就喝到咖啡的说法,这个看着很残酷。但是我想至少在这里生活,将来自己的孩子见识会开阔一些,哪怕多一点也好。好比如我希望将来孩子不用像从前的自己,大学毕业后工作了才见到马桶。才发现原来厕所有几种,除了像初中学校那种开放着一条通道排污的,还有单间蹲的,再后来才见到有可以坐的马桶。也是来了上海才知道这里有中国首条磁浮线路,感受一下子弹的速度,坐上它就可以了。当然,你也许觉得坐过磁悬浮又怎样,的确不怎样,但是其实又怎样的,不是吗?

我们允许别人有优越感,只要别人自己觉得优越。但优越感从来都成为不了排挤别人的理由。从来没有一个座市单独为哪个人背书,我也从来没觉得自己在上海工作有多了不起,就如同我没觉得自己在农村长大就该矮人一等一样。假如有一天有点成就,也不会因为足下踩的是上海的土地就趾高气昂,招摇过市。

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就是喜欢这里的好,偶尔吐糟它的不好。倘若非要问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也许是因为这里足够开明,平等,努力的意义就更大一些。或许说不清太多具体的原因,放眼望去只是我们刚好就喜欢这里。

(百度百科对其名称由来的解释是:上海,春秋属吴国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