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这可能是一组,没有太多的艺术美感,也没有提前准备的照片

但是每一张都会让人看着揪心,看着伤感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

这,就是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家庭的破碎,源于孩子的失踪。这些父母的足迹遍布全国,寻找孩子,成了他们人生下半场的主题。

每个破碎家庭的寻子故事,都可以写一本书,无奈的是,书的读者只有他们自己。

他们是中国平凡父母中的一部分。中国的文化中,孩子代表着血脉的延续,他们无法放弃。

他们的寻子之路还要继续。

——摄影《孩子,回来》

文若愚/摄


孩子,回来

1989年3月,6岁的陶泽福正在读小学一年级,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丢失。陶泽福失踪后,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由于没有及时医治,一条腿瘫了。父亲难以承受这个打击,在家里的墙壁和村里的围墙上写满了各种“咒语”,整个人时而清醒时而疯癫。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陶泽福的父亲

重庆合川,爷爷刘贤志在家中哭泣着呼唤孙子回家,每日以泪洗面。2014年4月14日,8岁的刘俊麟在小区里失踪。此前他一直跟着爷爷生活,父母都在省外工作。刘俊麟失踪后,他的父母赶回重庆报案,家人找遍了合川区的大街小巷,但却没有任何消息。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刘俊麟的爷爷每日以泪洗面

罗兴珍1995年在贵州都匀打工时,5岁的儿子胡华北和7岁的女儿胡华兰同时被一个红衣女子带走,从此杳无音讯。她一直不敢离开这个城市,每天守在汽车站旁的鞋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期盼着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回来。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母亲罗兴珍守在汽车站旁的鞋摊

田照琴的儿子陈夏昌1999年在贵阳市被拐,当时年纪还不到4岁。孩子丢失以后,田照琴的爱人陈辅余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他的寻人启事上除了印着孩子的信息外,还加了一段感慨:“年年无望年年望,处处无寻处处寻”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6岁的郝博文2009年3月在郑州走失。5年间,父亲郝东峰几乎从不缺席寻子家长们组织的各种寻子活动,他家里的火车票已是厚厚一沓,每次出去,短则四五天,一两个月不回家也是常有的事。这几年找孩子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家庭的经济收入只能依靠妻子做的小生意支撑。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郝文博的父母

2012年1月5号晚上,彩利姣出生仅百余天的女儿袁思涵被人从家中偷走,直到彩利姣晚上醒来准备给女儿喂奶,才发现女儿不见了。她根本就想不到,孩子会在被窝里被人偷走了。31岁的彩利姣因为思念孩子时常精神恍惚,每一次失望带来的打击都让她更加痛苦。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袁思涵的父母

十年了,陈新红说自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她在深圳南山区的出租屋内住了整整十年,只是为了等到孩子的消息。2004年2月16日傍晚,两岁半的陈琦正在父母的摊位边玩耍,母亲陈新红做了一单生意转身回来,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发现孩子就这样在眼皮子底下消失了。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陈琦正的父母

贵州黔西,57岁的李先群正坐在自家的楼道里洗衣服。

1989年她7岁的儿子刘建军丢失。一转眼,已经过去了25年。“如今儿子已经三十出头了,人海茫茫,也不知道他会在哪里,不知道他过得好不好。”李先群的话语中充满了悲伤。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刘建军的母亲在楼道洗衣服

直到现在,陈明英再也没见过自己的大儿子罗嘉欣。2006年12月20日,在家门口与小伙伴玩耍的罗嘉欣被一个陌生男人抱上了面包车,事情的发生不过20分钟。罗嘉欣被拐以后,罗传红、陈明英夫妇又生育了一子。这个小儿子每天被严加看管。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罗嘉欣的父母

肖超华疲惫又失落的躺在家里的床上,这是春节后他第一次回家,跟妻子短暂团聚后,他很快又要出发去寻找孩子。2007年2月14日晚上,肖超华5岁的儿子肖晓松在自家的服装店门前丢失。这些年来,肖超华的足迹几乎遍及中国的每一个省市。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肖晓松的父亲失落的躺在床上

杨晓青是深圳市的一名的士司机,2004年12月19日,他带着儿子杨小弟在楼下玩,有人招呼他下棋,他让孩子在旁边玩耍,自己下了3盘棋,再起身时已不见儿子的身影了。10年来,他一直坚持做出租车司机,每天将印有儿子信息的卡片放在车上,拜托客人帮助打听线索。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杨小弟的父亲

刘俊麟的父亲在大街小巷张贴着印有孩子照片的《寻人启事》。盲目的寻找中,任何的可能性家长们都不会放过。一位寻子家长伍兴虎说:“在一些地方粘贴寻人启事,还要注意躲着保安,如果被抓到不仅要被训斥,肯定还会让你清理干净,看着辛辛苦苦印来的寻人启事被撕掉,心里痛的像是在滴血。特别是人流量大的城市中心,有时要三更半夜悄悄跑去贴才行”。很多家长在孩子刚丢的一段时间里,也都会选择到庙宇里去算命求卦。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方式,家长的答案是“能力有限”,或者是“当时已经慌乱,只知道这样做”。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刘俊麟的父亲贴寻人启事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家长去庙宇算命求卦

高伟涛和杨海军在开往重庆彭水的火车上沉沉睡去,他们准备去参加一家网站举办的一次寻亲宣传活动,一路奔波,两人都很疲惫。他们都是被拐卖的孩子,童年都一样不快乐,经常挨打,最后都选择了从养父母家中逃离,寻找自己真正的血脉亲人。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高伟涛和杨海军

2013年7月,苦寻14年之后,李钟祥终于找到了亲生儿子李成龙。李成龙出生仅6个月时就被拐卖,再次回到这个家庭,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年。坐在家里的床上,李成龙说,回到亲生父母家后“感觉很温暖”。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李成龙坐在家里的床上

杭州西湖边,高伟涛和朱健聊着关于“家”的种种猜想。无数父母在寻找孩子的同时,也有被拐的孩子在寻找着亲生父母,高伟涛和朱健就是其中之一。高伟涛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不确定自己是哪里人,但他六岁时就知道自己不是家里的亲生孩子。他依稀记得自己的亲生父母说四川话,家里还养有鸡和鸭,住土坯房,这是他对真正的家唯一的记忆。高伟涛从来到养父母家开始,逮着机会就往村外跑,他想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无数次“逃跑”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换来的是养父一顿顿的暴打。他越发的痛恨养父,痛恨把自己拐卖到这个偏僻农村的人贩子。

2011年,已经二十多岁的高伟涛彻底从家里逃了出来,他决定开始找家。他参加各地的寻亲活动,站在台上诉说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示每一处细微的身体特征。几年时间里,高伟涛一边打工,一边找家,认识了很多寻子的家长,也认识了很多寻家的孩子。每每看到电视节目里亲人重逢的场面,他就抑制不住地流眼泪。即便这样,高伟涛也还算是幸运的,他听说一些被拐儿童被卖到了各地成为用于赚钱的乞讨儿童,更惨的则被卖到黑砖窑充当劳工。现在高伟涛在杭州做保安,这份工作是跟他有相同经历的寻家孩子介绍的。休息时,这些举目无亲的孩子就会聚到一起,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说到未来,他们都只有一个想法——

回家

《孩子,回来》 |一张照片,半个家庭,最真实的“寻亲家庭”现状

*高伟涛和其他寻家孩子

照片 ,会留下某个时刻、某段记忆

照片,也会留下曾经的美好,承载着对未来的希望

每一位寻子家长,都有一张用一辈子去珍藏的照片

在这张照片上面,是他们一生的爱,也是一生的痛!

回家,虽然是个简单的词

但却是无数寻子父母与被拐孩子余生最大的心愿!

传播“宝贝”信息,是举手之劳的“善行”!

众善行呼吁全社会各界爱心友人:

关注失踪儿童家庭,传播失踪宝贝信息!

用“行走”的力量,向拐卖儿童说“不”!

用“爱”的脚步,照亮“宝贝回家路”!

相信“善行”满世界

愿终有一天,照片上的孩子会回来!

愿“宝贝回家”

心愿终会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