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張海迪 強者心願

“追求的一代”永遠年少。

1983:張海迪 強者心願

如果從符號學的意義上來說,張海迪這個名字的“所指”早已超越了實體化的“能指”。這名字的意涵是豐富、有生命力,甚至不斷變化的,至今仍有歷歷餘音。

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錶彰大會,授予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號召全國共青團員和廣大青年向張海迪同志學習。

1983:張海迪 強者心願

在我們熟知的張海迪故事中,關鍵詞數不勝數——身殘志堅、品德高尚、珍愛生命、勇於拼搏、反抗命運、回饋社會、勤奮好學、自學成才,她是“80年代雷鋒”“當代保爾”“中國的海倫·凱勒”。

然而,這個“詞庫”至今還在更新著——“青年偶像”張海迪已然“長青”了三十餘年,從勵志青年、作家,到殘疾人運動員、當選為中國殘聯主席。

而從90後記憶裡教室牆上勵志名人欄中的張海迪,到2019年3月兩會上接受採訪的張海迪,她微笑如舊,恍若一代青年的成長故友。

讓我們在1983年的《中國青年》中,回溯張海迪進入青年讀者視野的時刻:

“二十八歲的共青團員張海迪,論學歷,她沒有進過一天校門;論身體,她是高位截癱的病人,先後動過四次大手術,身體的三分之二失去了感覺和功能。面對這樣的條件,她卻以不息的熱情,追求當代青年應有的理想、知識和充實的人生。”(1983年3期的《路,在輪椅姑娘腳下延伸》)

同輩人呵,你感覺到了張海迪對你的啟示嗎?是的,海迪望著同輩人,目光是和善和友愛的,但這個形象本身,在以極大的嚴肅性向每一個青年發問——你熱愛生活嗎?”(1983年5期,《同輩人呵,請你回答》)

有讀者來信說:“你給予癱瘓者以行走的自由,你給予沉淪者以奮發的勇氣,給精神蒼白的人以血色,給思想荒蕪的人以啟迪。其威力之大,影響之廣,教育之深,足以開一代青年銳意奮進的新風。”(1980年7期《海迪精神,催人奮起》)

“只要心在跳動,我就要努力學習和工作,頑強地與疾病抗爭。相信我是一個勝利者,用生命的火花去照亮通往美好未來的征程。”(1980年7期《強者的心願》)

這個讓年輕人有所感觸、認同、敬佩的偶像兼具傳統美德和時代進取精神,更具體地說,她不甘只做“沸騰生活的旁觀者”,“用毅力的大錘敲開了生活大門的鐵鎖,用意志的犁鏵開墾了知識的沃土”——這正與時代氣質相映互文。

古人說,修業者“輝光日新”。對張海迪而言,她不再只是與命運抗爭的“羸弱女孩”,而是成為了“體驗多彩人生的強者”。時光用漫長的三十餘年,印證這一時代偶像的名副其實。

1983年第5期評論文章《同輩人呵,請你回答》中的句子成為了極妙的預言:

“從海迪姑娘的身上,我們找到了對這代青年更富於行動色彩的概括——他們是追求的一代!

她決不是個四平八穩、老氣橫秋的落伍者。這魅力的最突出的標誌,正是那不屈不撓的追求精神。這是‘上帝’賜予青年的天然特權,還有什麼比這更能激起同輩人的共鳴呢!每想到這一點,年輕的朋友們就幾乎忘記了那張困住海迪的輪椅,只覺得她同自己攜手並肩地在人生道路上行進。”

她依然行進著,帶著“強者的心願和銳氣”,成了“永遠的少年”。(文-韓冬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