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中文艺》之大美沁州

一 乡土文化 教育瑰宝

《沁中文艺》之大美沁州

文 / 刘志宏

去年到平遥学习,最吸引我们眼球的是平遥实验小学的乡土教材。我们同行几人都对这套教材喜爱有加,当时就有人说:沁县也是文化之乡,我们如果编制自己特色的乡土教材,实用性是不言而喻的。令人欣慰的是希望成真,《大美沁县》乡土教材应用而生。

初捧《大美沁县》,掠过一丝疑虑。沁县有美,可一小小县区,“大美”“大”在何处?“美”又怎样与“大”执手?待到平心静气读完,才心领神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物华天宝风景秀丽的山水,名留史册出类拔萃的人物……唯言沁县之大美,词尚达意。《大美沁县》在手,有了查阅沁县文化的“字典”,也把住了沁县文化的脉搏,可以引领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沁县,走进沁县,无疑是乡土文化的好教材。

走进现在的学校,问问周边的学生,你知道多少明星?很多人如数家珍,能报出一串串人名;可再问你的家乡有什么景,又有哪些你仰慕的人?恐怕摇头的有一大群。至于学业有成的名校学生,又有几个甘心回归故土工作一生?由此不难读出现代中小学生对乡土的淡漠之情,这就是失根!一片土地,没有根就没有灵魂;一个地区一代人失去根,这个地区就失去了前程。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一个有作为的中国人推崇的成长途径。一个连自己家乡都不爱的学生,何以谈爱国?沁县教科局编写的《大美沁县》正填补了乡土文化教育缺失的这一空白。

乡土文化包括三大要素:第一是人,第二是社交区域,第三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从文化系统的角度来看,乡土文化是某一地方或区域的历史遗迹、文化、包括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是与社会的精致文化相对而言的。《大美沁县》就较为完美的包含了这三大要素,它从具有深厚底蕴的沁县文化说起,以沁县文化脉络为主线,以大量的史料、实例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沁县文化渊源、历史延续、发展、内涵,读而骄傲,品而自豪;几篇游记,引人入沁县的经典山水,徜徉其间,忘却自我;“杰出人物”到“教师楷模”无一不是彰显着沁县的人杰地灵。“一代又一代沁县名人卓然的风采、奋斗的足迹、突出的业绩和杰出的贡献”辉煌了沁县的历史。《大美沁县》丰富的精神给养,必将给与一代代新人崭新的认知和昂扬的奋斗激情。

《大美沁县》可读可感,与我县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贴近,真实、亲切,更容易引发共鸣。望得见的“伏牛山”“玉华山”,摸得着的南涅水石刻和明代碑楼,撩得起的 “涅水”“漳河”,品得上的“沁州黄”“干馍”,活生生的 “吴阁老”和“田禹平”……,所有的内容均是对学生进行乡土情结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活的素材。《大美沁县》通过对家乡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及民俗文化遗产等学习,既可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又可以促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还能增强其对于沁县乡土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大美沁县》作为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每一篇后面的 “小链接”、“提示语”“小思考”等,给了学生一个思维导引,让学生走进课本再走出课堂,深入实际生活,切身感受到乡土魅力所在,在乡土文化的展示中汲取营养,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

《大美沁县》精选的文章,还美在它的语言,内容是文章的骨肉,语言是文章的外壳,语言的精美让文章更加夺目鲜亮,精致有韵。如“秋高、气爽、云淡……”六个字勾勒出家乡秋日旷景;“整座山上都长满苍松翠柏,遮天蔽日,郁郁葱葱,野花遍地,百鸟飞鸣,人处此间,如入仙境……”妙语连珠如入其境;“千里绿龙舞太行,万顷碧波荡水城”,“耕读两途读可容身耕可富,勤俭二事勤能创业俭能成”“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经典的对联、俗语巧妙相嵌,文彩斐然,乡土情结和审美愉悦润入肺腑,珠联璧合。既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又可做现成的阅读和写作的优美范文,一书多得。

诚然,《大美沁县》的编著,会带来它后续不断增加的厚重度,沁县还有无数的文化遗产等待我们挖掘和宣传,好在我们的文人局长为我们开了个好头,我们在细细品味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应用和实践中不断为《大美沁县》添砖加瓦吧。

《大美沁县》是首次把沁县文化瑰宝整理并精美包装的好书,它让水城多了一份文化传承,多了一份新时代的自信。我们要让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审视“大美沁县”的历史,用虔诚的心灵感受“大美沁县”的温馨,用洁净的双手抚摸“大美沁县”的面容,用铿锵的鼓点奏响“大美沁县”的华章,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做传承原汁原味的沁县乡土文化,开创水城新生活的一代新人。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大美沁县》丰润了沁县教育的土壤,它必将让幼苗之根深扎,吸足养分,茂盛成长。

“人的精神就是脚踏实地仰望天空”,让我们的孩子脚踏“大美沁县”,去仰望属于家乡、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吧。

《沁中文艺》之大美沁州

图 / 云阳摄

二 博大精深的故土文化

文 / 王建宏

“沁县生来我沁县长,我爱沁县这好地方……”爱上这首歌已好几年了,可是假使当初有人问我沁县都有哪些好,我一下子还真说不出来。不过,读了《大美沁县》后,我的心一下子敞亮了。这本书由沁县教科局局长王向明主编、一群沁县教育人倾情协作,历经一年有余终于问世,让我们对沁县的美、沁县的好,有了感性的看法,理性的认识。

毕淑敏要我们提醒幸福。我想,这本书就是在提醒我们,用心去爱、去感受生活的美,沁县的美,家乡的美。

于初春,于盛夏,于深秋,于寒冬,于清晨,于午后,于黄昏,于静夜,翻开《大美沁县》,那灵魂深处常常被遗忘的家乡的美啊,此时此刻,总能苏醒。

《大美沁县》的画卷缓缓展开,那悠远绵长的历史,淳朴厚重的文化,轻灵秀美的风光,英杰温暖的人物,怎不令人如痴如醉?

溯源先商、寻根铜鞮、静悟于北魏石刻、拜伏于名人、自豪于生态。沁县厚重的文化使我折服。探本耕读,灵动于水性,缓步涅水之畔,畅游圪芦湖间,月岭山与白玉河的玲珑让我留恋,揽伏牛山四季美景,感玉华山雨中情趣,醉卧在春天的翁城山,我已融身于沁县秀丽的山川。走近吏服民怀的大清宰相——吴琠 ,促膝清贫县令王省山,倾听育种专家、生物统计学家、农业教育家王绶先生科教救国的理念,我由衷赞叹沁县的地灵人杰。咬一口酥香柔脆的干馍,就一勺糯软绵甜的沁州黄米汤,这精美的物产总给人舒心的感觉。沁县还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力量曾在这里迅猛发展,新时期教师的楷模催人奋发向前。

阅读《大美沁县》,深深感受到沁县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我也佩服于书中所收录文章写作者们的写作功力,更为本书的主编所感动。书中有多篇文章是发表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报纸上的,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来沁县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编者却把这些资料保存至今,而且还编辑成册以飨读者,可谓用心良苦。为了发扬沁县文化,传播沁县文明,发展沁县经济,他们不忘初心,永远在路上,奋发图强。这是怎样的情怀?我们应该由衷佩服!

我想到《沁县是个好地方》的曲作者蒋清奎老师对词作者王向明局长说过的话:我为你的执着和责任而感动,在你的感召下,一定竭尽所能谱好这个曲。如今《大美沁县》作为沁县乡土教材,又会激发出多少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美好情感呢?

有人说喜欢读熟人的书是因为好奇,喜欢读名人的书是因为崇拜。那么我是带着崇拜和好奇读起这本书。茫茫书海里,总有那么几本书让你久读不厌,反复品味。《大美沁县》就是这样一本书。

调琴风轻掀书页,弄影花微照字行。一缕淡墨读来醉,《大美沁县》余韵长。

三 浓郁的“耕读”文化盛宴

文 / 张元英

文以养心。在《大美沁县》第一稿编辑之际,我曾有幸阅读多次。今天看到该书出版,万分欣喜。捧起书本,顿感别样的亲切。一行行文字又一次跃入眼帘,重温历史,重赏美景,重拾乐趣,又一次品味到“耕读”文化盛宴的浓郁。

《大美沁县》是由沁县教育科技局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地方教材。全书共六章,前面有沁县概况,后面附有歌曲《沁县是个好地方》,编排体系完备。书中精美的设计,加上作者们独特的构思和细腻的文笔,在文化底蕴彰显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沁县文化就该如此传承,沁县美景就该如此描述,沁县特产就该如此宣传,沁县名人就该如此仰慕。作为沁县人就应感受沁县文化的浸润,并因分享沁县文化而倍感荣光。

这是一本让沁县人引以骄傲的书!外地人说“沁县狗咬都是‘三字经’”,沁县人自豪的同时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外地人说“沁县人有沁县人的思维方式” “沁县人有沁县人的个性”,沁县人认可的同时坚信:“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从《大美沁县》里不光收获这么多获得感,还得知,沁县素有“冀南文薮”的美誉。山有脊梁,地有灵气,水有性格,人有品味。也许这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因素。品读这种携带文化基因的沁县骄傲,仿佛走进宴席时,捧起一碗金黄的“沁州黄”小米粥,还未张嘴,清爽的馨香已在唇齿间蔓延。

这是一本让沁县人提升审美的书!自己是个徐霞客的忠实粉丝,如果说徜徉于湖光山色间,令人怦然心动,那我还要说,看着《大美沁县》篇章里有温度的语言文字,一样让人梦萦魂牵,潜意识里提升了欣赏高度。自己去过圪芦湖好多次,“一湖六山四个村,一片湿地在其中”深有感触,但“龟蛇对峙”的情景及有关传说故事着实让自己耳目一新。四月一到,沁县杨安乡瓮城山的游客应该是一年中的顶峰时期了。如果拜读了《大美沁县》中的《春天,醉美瓮城山》,再去和瓮城山约会,欣赏与亲切感就不一样了。许是久违的重逢,许是慕名而来,更多的是有了诗和远方的憧憬。如果欣赏一下纪录片《春天,醉美瓮城山》,作为沁县人那种骄傲与自豪随即涌来。精读这方独有山魂水韵的沁州风光,顿时产生宴席间端起一杯“沁府老酒”,轻啜入口,醇香的酒味便勾起你无尽的痴迷。

这是一本让沁县人健康美食的书!地道的沁县人都喜欢喝米汤,自己就是忠实的典型代表,天天至少有一顿饭是必有米汤的陪伴。看了《大美沁县》,方知沁州黄更多的传说故事与营养价值,原来不单纯是口感好,难怪在清代就是供给皇上的贡品。“米中之王”沁州黄,让我们沁县人喝出健康,喝出美丽。以后每喝沁州黄米汤,总会回味无穷。说到沁州黄,自然想到“干馍”,这两样东西已经成为沁县的代名词,文雅一点说就是沁县地方文化符号,柔而不韧、嚼而不腻、香而不厌,而且这种好吃的东西只有在沁县才能做出来,同样的工艺、同样的材料,在其他地方做出来是鼓不起来的。孩子们觉得更是最实惠的地方小吃。去外地看亲戚,习惯带几个干馍,不光是带去家乡的味道,更是一份亲情的传递。在外地工作的沁县人,过节回家临走时也总要带干馍上车,浓郁的香气把乘客的嗅觉都要醉了。所以过节时的干馍得排队预定呢。研读这份多情山水孕育的天地馈赠,似乎看到宴席间肉香面香、相得益彰的“卤肉干馍”,不禁细细咀嚼品味。

这是一本让沁县人热爱故土的书!《大美沁县》让我知道,沁县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抗日战争前期曾是晋东南的抗日中心县,八路军、决死队曾在此演绎了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抗日战争史诗。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沁县出粮、出兵、出干部、出经验,为后代子孙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珍贵的精神财富。探寻这块黄土地传承的红色,宛若宴席间陡然呈现眼前的一瓶“沁园春”矿泉水,顿时增添几许清醒和爽快。

这是一本具有传世价值的书!《大美沁县》里介绍我们沁县的吴琠,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康熙皇帝都很赏识,在吴琠去世后,满朝公卿禁不住痛哭失声,这都因为吴琠的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清贫县令王省山、历史人物王绶皆是我们沁县人的骄傲,载入史册。沁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代又一代的沁县名人以其卓然的风采、奋斗的足迹,谱写着灿烂的沁县文史,塑造了沁县人的灵魂与信念。追溯这块土地人杰地灵,恍惚宴席间饮一罐酸甜可口的“唯思可达”,引发你神奇的叹服!

这是一本具有引领教育的书!有思想的田禹平校长,课堂有独特风格的王宏志老师及有品位的曹建社老师,在沁州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奋斗不息,用他们的敬业精神书写了一篇篇精彩的教育篇章。他们的故事让每一位教育者肃然起敬。激励沁县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此,我不得不赞一句:《大美沁县》为沁县教育做出了特殊贡献。

如果再配乐歌唱《沁县是个好地方》这首歌作为阅读时的背景音乐,《大美沁县》文字记忆的闸门便不断地开启,让你的阅读更具诗意!阅读时,让你的体验如一盘盘佳肴呈现眼前;阅读后,让你的回味似一口口琼浆入口甘甜。真的,阅读《大美沁县》的感觉,无疑是让我们享用浓郁的“耕读”文化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