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軍裝備比日軍好,為何日本兵帶的子彈是德軍的2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集團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災難,其中兩個最“傑出”的代表那就非德國和日本莫屬。

但是如果論起戰鬥力的話,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德國更厲害一些,事實也確實是這樣。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二戰中,日軍攜帶的子彈量卻是德軍的兩倍。

等等,不應該是越厲害的攜帶越多嗎?按理說德軍的子彈消耗量是很驚人的,可為什麼帶的還沒日本兵多?是為了輕裝上陣?

這只是一方面。

好啦,不要想了,接著往下看看就知道了。

先來看一下雙方的單兵攜帶量,都知道98k是採用彈容量五發的的彈匣供應,德軍士兵一般配備兩個彈藥包,每個可以裝填30發子彈,一共可以攜帶60發子彈。


日軍是有三個彈藥盒,每次在與日軍的對戰中都是我方彈藥先耗光,日軍還留有餘數。那麼,日軍到底攜帶了多少彈藥了?

日軍的兩個前盒分別裝填30發子彈,後盒則是裝填60發子彈,120發子彈在我方戰場上真的是土豪般的存在。

之所以日軍能留有餘數,是因為後盒被指揮官所控制,不到萬不得已,或者指揮官不下令,後盒是不允許開啟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日軍攜帶子彈量是德軍的一倍,三八大蓋和98k都是採用五發子彈的彈匣,難道日軍比德軍更富有?

那當然不存在,他們有一半的子彈都是為歪把子機槍所準備的,因為他們的步槍子彈和機槍子彈都是通用的。


而德軍有專門的彈鼓和彈藥裝填手,因此在單兵負荷上並不需要揹負過多的子彈。

日軍攜彈量是德軍的一倍,從另一方面來講就是為了彌補後勤補給上的不足。因為決定單兵攜帶量的不是裝備的好壞,不是體力,也不是攜帶彈藥的方式。落實到具體上就是運輸車輛的載重能力和機動能力。

看看具體數據我們就知道德軍和日軍攜帶量的差距到底在哪裡。

在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時候,所轄主力第三師團,日軍所能用到的運輸方式包括了戰馬7750匹和皮卡67輛,而第十三師團擁有戰馬9928匹和卡車118輛,當然這並不能全部用來運輸和輜重,其中有的馬匹和車輛是屬於炮兵,指揮官的,再加上軍屬的各個獨立車隊,所平最後攤到每個師團的數量並不是太多,所以日軍只能採用人力載重。

反過來看看德國,二戰期間“巴巴羅薩”行動,德軍普遍每師配備卡車516輛,輕型運輸車237輛,馬車1189輛和機動摩托車200多輛,運輸能力是日軍的十倍左右,既然彈藥可以隨時從車輛上得到補充,何必辛苦士兵,浪費士兵的體力。



德軍是把每一分都用在了刀刃上,儘可能的讓士兵發揮更大的戰力。所以千萬不能因為德軍攜帶量少而覺得好欺負,那他們的機械化師團會讓你明白什麼叫做槍林彈雨。

反觀我們貧弱的國軍,在車輛和馬匹數量上那是少的可憐,所以只能辛苦士兵兄弟多出點力氣。在這一點上中國比之日本,就好比日本比之德國,這也佐證了日軍為何攜彈量大於德國——所謂一山更比一山高嘛,大家條件不一樣。


歷來現實


你的問題中其實已經包含了答案,正是因為二戰德軍的陸軍裝備好於日軍,它的步兵才不需要攜帶太多的子彈,儘管它的彈藥消耗量遠遠超過日軍。要知道,決定單兵攜帶彈藥量的不是什麼單兵裝備、士兵體力或者彈藥攜帶方式,而是後勤補給能力,尤其是步兵師所轄輜重部隊的運輸能力,落實到具體事物上,就是載重卡車和騾馬數量。



1941年9月,第二次長沙會戰之前,侵華日軍最精銳的野戰兵團第11軍,所轄主力師團的機動能力是:第3師團擁有戰馬7750匹和67輛卡車,兵力為20171人(已調整為三聯隊制);第13師團擁有戰馬9928匹和卡車118輛,兵力26214人(仍然是四聯隊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戰馬還包括騎兵、炮兵和指揮官所自用的,不能全部用來運輸輜重,加上軍屬若干獨立汽車中隊,攤到每個師團數量也少的可憐。

同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剛剛開始時,第一波進入蘇聯境內的德軍步兵師,普遍每師裝備卡車516輛、輕型運輸車237輛、馬車1189輛和摩托車200多輛,而兵力卻是17000人,可見其單位運輸能力幾乎是日軍的十倍。後面三個波次步兵師的卡車與馬車數量也基本相仿,士兵在戰場上彈藥耗盡時,隨時可以得到輜重部隊的補充,幹嘛要攜帶太多的子彈呢?



而德軍的裝甲師和摩托化師跟日軍相比,運輸能力更是喪心病狂,一個裝甲師擁有卡車1946輛、其它汽車771輛、半履帶車226輛和摩托車662輛,加上坦克和自行火炮,機動車保有量可以達到3000多輛,子彈和炮彈隨時可以由輜重車輛上獲取,沒有必要過多增加單兵負荷。

一個德國步兵營按編制800人左右,與日軍步兵大隊兵力相當(甲種師團滿編1100人,其他要少一箇中隊),有48挺通用機槍,此外還有6門80mm迫擊炮和9門50mm迫擊炮。而日軍大隊只有8挺重機槍,其他都是輕機槍,九二式或者歪把子的射速和彈藥消耗都遠遠小於MG42,其結果是日軍還要在大隊內編成專門的彈藥小隊,德國人是沒有這個編制的,無它,日軍後勤和運輸能力太差。



後勤跟不上,那麼一線步兵在戰役戰鬥中就必須儘量多攜帶彈藥,以便維持可能出現的長時間作戰。日軍步兵通常裝備三個彈藥盒,在前面的兩個小型的稱為“前盒”,後面一個大的稱為“後盒”,其中前彈藥盒列裝於1897年,至二戰結束也沒有大的變化,因此被稱為“明治三十年式”彈藥盒,早期是用馬皮製作的,後來隨著戰爭擴大就是什麼材質都有了,甚至還有用帆布和硬紙板粘接的。

前盒內部有兩個隔艙,每個艙內可置三個五發子彈的彈夾,因此每個前盒滿裝子彈就是30發;後盒也有兩個隔艙,每艙可置6個五發子彈的彈夾,共60發子彈。需要說明的是,日軍士兵在執行警衛等非作戰任務時,條令規定只攜帶一個前盒,執行作戰任務時才帶足三個彈藥盒,但後盒屬於備份彈藥,必須是指揮官下達直接命令後方可使用,因此,日軍的戰鬥彈藥其實也是兩個前盒所裝的60發子彈。



也就是說,日軍步兵單兵裝備裡的彈藥“後盒”實際是為了彌補後勤補給能力的不足,而選擇由步兵所額外承擔負載的“彈藥箱”;而二戰期間德國步槍兵使用的基本武器是Kar98k毛瑟步槍,攜帶的彈藥包裡面有三個獨立的小包,每個小包可以裝兩個五發的彈夾,每名德軍身上的彈藥量也是六十發,如此計算,其實兩者的戰鬥攜帶彈藥量是相同的。

二戰德軍士兵也經常有多帶彈藥包的習慣,主要是在戰鬥頻繁和補給不易的戰場,我們討論的是通常情況下。



截止到1942年底,僅德國陸軍就裝備了95萬輛機動車輛,其中運輸卡車達到40萬輛,而日本軍隊宣佈投降時,在中國戰場僅交出裝甲汽車151輛和卡車15785輛,去掉戰損和投降後鬼子自己破壞的,也輕易可以解讀雙方軍隊巨大的運力差別,自然也就影響了普通士兵的單兵負重,包括彈藥的攜帶量。

而中國的抗日軍隊才是真正需要攜帶大量子彈的,在彈藥充足的中央軍嫡系部隊中,每個步槍兵的子彈袋塞滿可達120發子彈,等於德軍的兩倍和日軍帶足三個彈藥盒的數量,原因也很簡單,中國軍隊的卡車和騾馬數量更少,輜重能力比日軍還差著幾個檔次,那就只能辛苦士兵兄弟了,從這一層,也可以佐證為什麼德軍士兵攜彈量少於日軍,所謂一山更比一山高。


度度狼gg


注意看日軍步兵腰部的兩個彈藥袋。打開來之後是這樣的

兩個彈藥袋一共裝載60發步槍彈。

而德國人六個小彈藥包

每個小包塞兩排-10發子彈,所以和日軍一樣,標準攜帶都是60發。

但是這樣不算玩,步兵怎麼可能光提自己的彈藥呢,尤其像德國這種戰術圍繞MG42展開的打法,吃瓜步兵自然是能幫MG提多少就提多少

日本也是一樣,在有作戰需求的情況下,步兵也要幫機槍扛更多的彈藥箱。尤其是歪把子只能用6.5mm的減裝彈,和三八大蓋並不通用。


以上是分劃線,我發現很多人沒看懂啊。 注意,這是一道問答!

題目叫做:二戰時期,德軍裝備比日軍好,為何日本兵帶的子彈是德軍的2倍?

而不是我說日本兵帶子彈是德軍兩倍!我是在反駁這種說法!!!

因為沒有任何數據表明日軍攜彈量比德軍大!OK?!

噴子麻煩先用眼,再用腦,再動手 好嗎


瘋狗的輕武


二戰時期,德軍一個步兵班十個人,班長使用MP38/40衝鋒槍,一個機槍手,一個副射手,其他七人使用KAR98K步槍。日軍一個步兵班也差不多,一挺歪把子機槍,其餘全是三八大蓋。<strong>

日軍攜帶子彈數量,其實和德軍是差不多的。

日軍一個單兵攜帶三個彈藥盒,前面兩個,後面一個。前面兩個每個裡面裝30發,後面一個裝60發,總共加一起是120發。只不過這120發,不全是他自己的,後面那盒子裡面,其實是給機槍手的,不是自己用的。對於機槍這種耗彈量高的武器,子彈當然越多越好了。

德軍一個單兵攜帶六個彈藥包,一個裡面裝兩個彈夾,每個彈夾五發子彈,共計是60發子彈。這點和日軍其實是一樣的,德軍60發,日軍也是60發。這個其實是各國都差不多的,沒什麼特殊的。

日軍腰後那60發,其實是給機槍手的。看他放在腰後就知道為什麼了。給自己的子彈不可能放在腰後面,取用根本就不方便。

<strong>德軍一個步兵班裡,不光有機槍手,其實還有個彈藥手,提著一個彈箱。士兵沒子彈了,可以過去拿。箱子裡面有的是,比自己手中的多。自己攜帶的,夠自己使用的就可以了。

其實栓動步槍這個東西,消耗慢,六十發子彈其實足夠了。帶多了,負重過高,而且沒必要。反正戰場上有補給的地方,有專門的負責補給的人。

日軍子彈是德軍兩倍,這個沒問題,只不過,後面的六十發不屬於自己,而且,不光不屬於,自己還不能用,想用,必須得到批准。


軍武文齋


二戰時,德軍步兵槍械,裝備當然在日軍之上了,5發栓動的毛瑟98K步槍,是德軍步兵最基礎的槍械,除了班長的一把MP-40衝鋒槍以外,基本上都是以98K為主,此外,就是一挺高射速的MG-34/42通用機槍。

毛瑟98K是人類所研發的性能最好的栓動步槍,沒有哪把栓動步槍性能超越之,那麼非常好理解,日軍裝備的三八式步槍作戰性能,肯定是在毛瑟98K之下了。

德軍的毛瑟98K,口徑7.92毫米,步槍手攜帶6個彈藥包,每個包內可以裝兩個5發彈夾,每名步槍手的攜彈量為60發。

日軍三八式步槍,口徑6.5毫米,步槍手每人配備有3個“明治三〇年式”彈藥盒,前面掛2個分別是30發,後面掛一個為60發,總計攜彈量為120發。

因此,就德軍和日軍步兵的子彈攜彈量,60發VS 120發,至於說日本步兵攜帶的子彈,在德軍之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日軍步兵班有一挺6.5毫米口徑的大正十一年式即歪把子輕機槍,發射的子彈和三八式步槍子彈通用。

在戰時,日軍規定每個步槍手除了攜帶60發供自身三八式步槍使用的子彈以外,還必須額外增加60發子彈,這60發子彈是保證歪把子輕機槍用子彈,日軍由於缺乏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步兵班火力輸出全靠這挺歪把子輕機槍

日軍的步兵分隊相當於班,由13個人所組成,包括1名分隊長,1個4人制輕機槍小組和8個步槍兵。

一挺歪把子輕機槍小組,包括1名射擊指揮官(由分隊長擔任)、1名射手和2名彈藥手,除了分隊長以外,三人攜帶的子彈都有限,所以日軍才規定,每個步槍手必須額外再帶60發子彈,以保證歪把子輕機槍子彈所需。

德國軍隊步兵班火力輸出單元為MG-34/42通用機槍,不似日軍歪把輕機槍採用6只5發彈夾漏斗供彈,而是採用彈鏈供彈,彈鏈平常就裝在鐵盒內,是士兵用手提在手上的。

事實上,步槍彈攜帶量,日軍在德軍之上,畢竟是60發VS 120發,但考慮到MG-34/42通用機槍射速高,是戰場上的吞彈巨獸,發射的也是和毛瑟98K步槍通用的步槍彈,因此就步兵班的整體攜彈來說,雙方所帶的子彈數量大致相當,又可能德軍還超出,因此不存在日軍所攜子彈是德軍的2倍之說。


國平軍史


日軍之所以單兵且帶如此多的彈藥,主要還是從其戰術戰略以及後勤保障方面考慮的。

二戰時期,日軍步兵的主要火力來自於我們俗稱的“三八大蓋”,為了加強步兵的火力,日本為步兵班配備了“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歪把子機槍”。

這種“歪把子機槍”的設計,充分考慮個各方面的因素。

這種“歪把子機槍”在步兵班中使用,必然極大的增加彈藥的消耗量,在後勤保證無法跟進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彈藥的充足,成了一個大問題。所以日軍將“歪把子機槍”的彈藥和步槍彈藥設置成了通用型,即6.5mm步槍彈。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在行軍過程中只需要攜帶一種子彈,減輕了負重,由於“歪把子機槍”的穩定性比較差,所以在機槍故障的情況下,子彈同樣能供給步槍使用。

而日軍單兵之所以攜帶這麼多子彈,主要也是為了在戰鬥中保證機槍的火力能夠持續。

反觀德軍,雖然主戰步槍“98k毛瑟步槍”和“MG34通用機槍”“MG-42通用機槍”也都採用了同樣的7.92mm毛瑟槍彈,但是由於德軍高度機械化的作戰形式,往往並不需要為彈藥發愁,所以單兵只是攜帶標準數量的子彈。


一點點歷史


日本士兵的彈藥攜帶量分兩種,一種是自用的,掛在眼部前端,有兩個小盒,共60發。還有一種是掛在後腰的長方盒子,共60發。這部分子彈沒有軍官的允許,或者是非常緊急的情況,士兵是不能隨意使用的,因為這部分子彈會優先供應給分隊的輕機槍。日本的大正十一式機槍,就是我們常說的歪把子,和三八步槍都使用6.5×50mm步槍彈。日本士兵後腰處的彈藥盒就是為歪把子攜帶的彈藥。

德國步兵的步槍手,也是攜帶60發子彈,所以兩者差不多。而且德軍每個步兵班還有正副班長會使用mp38或者mp40,火力要強於日本的分隊。更重要的是德軍步兵班的核心是那挺mg34或者mg42,機槍的正副射手(有時候班裡還會有一名步槍手)會攜帶500-1000發機槍子彈,其攜彈量要遠遠高於歪把子正副射手的300發。不過算上日本步槍手身後的那每人的60發,差不多能和德國人持平。




翼家之言


在二戰裡德軍士兵隨身攜帶的子彈是60發,而日軍是120發,整整是德軍的兩倍。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日本太窮,缺乏汽車和馬車,後勤跟不上,所以只能讓步兵隨身多帶一點。

二戰前的日本在列強裡屬於工業落後的國家,產能低下,汽車普及率低,騾馬也不足,這直接造成了部隊的後勤嚴重依賴人力。不要說子彈,就連九二步兵炮,日軍的編制裡都是按照人力運載來考慮的,班排一級更是別指望後勤單位了。這種情況下,士兵自然是隨身多帶子彈,避免戰鬥時不夠用。

而德國雖然汽車數量也不足,但是至少按照編制,每個排還是配有一輛馬車的,在行軍時除了個人物品外,機槍、迫擊炮和備用彈藥等物資都可以由馬車攜帶。而除了士兵隨身的60發子彈外,一般每個人還會配發45發備用子彈,因此實際上德軍士兵和日軍士兵之間配發的子彈數量差距不大,只有15發而已,只不過德軍通常不需要隨身攜帶而已。

德軍士兵腰上的6個彈藥包,每個包可放10發子彈,共計60發

另外德軍裝備好,那麼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援火力,德軍的步兵戰術是以機槍為核心,而且步兵營通常裝備有81毫米和120毫米迫擊炮,步兵團一級還有75毫米和150毫米步兵炮,戰時還可能會配屬裝甲部隊。在這種情況下,步槍手的作用不是那麼明顯,子彈子彈數量就不需要太多,自然可以少帶點子彈。

而且在實戰中打光60發子彈的機會都不多,實際上日軍在後期也是根據情況來決定帶子彈多少,特別是在和八路軍作戰時,子彈會少帶點,避免用不完被八路軍繳獲。


不沉的經遠


二戰也被成為反法西斯戰爭,在所有法西斯國家中,盟軍主要的對手一共有兩個,一個是德國一個是日本。德國的軍事裝備屬於二戰標準水平,作戰思想和武器配置都比較高,日本的武器裝備屬於一戰增強水平,停留在步兵階段,軍隊裝備主要是步槍和輕機槍。德國步兵武器中,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98K步槍,這款至今還在遊戲中火熱的單發步槍,在性能上幾乎是無可挑剔。


日本裝備的步槍是三八大蓋,這種步槍在精準度上比較高,在綜合性能上不如98K。德國普通步兵除了裝備步槍之外,還裝備大量的衝鋒槍和機槍,而日本步兵只有步槍和輕重機槍,沒有裝備制式衝鋒槍。可是讓人奇怪的是,日本兵雖然裝備不佳,攜帶的子彈數量卻要高於德國兵。一個日本兵攜帶120發三八步槍子彈,一個德國兵僅僅攜帶60發毛瑟步槍彈。日本兵帶的子彈是德軍的兩倍,並不是因為德國軍隊子彈數量不足,而是德國軍隊根本用不到這麼多子彈。德國步兵打的是輔助作用,輔助裝甲部隊突襲作戰,這樣也就很少真正的打陣地戰。地面有重炮集團轟擊,步兵跟隨坦克衝鋒,天上還有轟炸機支援,對於德國士兵來說,開槍的機會比較少,60發子彈也顯得多了。



日本兵的戰鬥環境不同,日本軍隊主要依靠的就是步兵,天上德國步兵打的是輔助作用,輔助裝甲部隊突襲作戰,這樣也就很少真正的打陣地戰。地面有重炮集團轟擊,步兵跟隨坦克衝鋒,天上還有轟炸機支援,對於德國士兵來說,開槍的機會比較少,60發子彈也顯得多了。日本兵的戰鬥環境不同,日本軍隊主要依靠的就是步兵,天上的轟炸機不給力,地上的炮火和重機槍也不給力,只能靠著步兵用子彈去打。而且日本兵打的都是陣地戰,在中國戰場是這樣,在太平洋戰場也是這樣,你來我往的陣地戰,120發子彈確實不多,打著打著可能就要從死去的戰友身上去扒子彈了。日本兵的子彈也是為歪把子機槍準備的備用子彈,歪把子機槍和三八大蓋的子彈通用,歪把子的射速快,平常攜帶的子彈很可能不夠用,士兵們也就會把自己攜帶的子彈給機槍手使用。日本的這種子彈攜帶模式是靈活的,子彈可以自己用,也可以給機槍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是後來也出了情況,這種不爭氣的歪把子機槍,如果通用標準步槍彈無法自動射擊,注意是無法自動射擊,不是無法射擊。


軍武小咖


這就充分體現出德國和日本軍事理念的差異。

20世紀初期,隨著內燃機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各國都出現了以內燃機為驅動力的機械化兵團,作戰指揮體系也發生了深刻改變。這其中以歐洲國家變化最為深刻。

德國陸軍當時是世界上各國陸軍的偶像,很多歐陸甚至是亞洲國家都以德國陸軍為參照物進行本國陸軍的改造。德軍的後勤運輸完全是機械化為主、騾馬化為輔,一個步兵師擁有卡車550輛、馬車1200輛、履帶車200多輛,裝甲師和摩步師的機動車數量更多,連上坦克和強擊火炮在內接近4000輛。如此龐大的機械化力量為1.5萬名步兵補充彈藥完全綽綽有餘。當然,機械化下的後勤力量強大也不能完全取代單兵的作用。和大多數國家的士兵一樣,德軍士兵通常情況下是攜帶60發子彈,分為6個彈藥包掛在前胸後背。特別是在蘇德戰爭時期,由於戰場環境和對手實力的變化,單純的機械化作戰已經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更突出了士兵個人的能力。德軍步兵使用的98K步槍、MP40衝鋒槍、MG42機槍的子彈完全通用,一定程度上也節省了步兵的負荷。

日軍則與德軍不一樣,雖然也是一支兇悍之師,但是與德軍相比更注重單兵素質,特別是因為工業原料匱乏,機械化程度十分低下,甚至連衝鋒槍都不配備,這就是為什麼日軍善於拼刺刀的緣故。步兵主要裝備三八式步槍、十一式輕機槍、九二式重機槍,並且子彈不通用。在執行戰鬥任務的情況下每個士兵攜帶120發子彈,分為3個彈藥盒,非戰鬥任務時攜帶1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