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渝中动作不断!背后有何深意?

我们先从一篇新闻说起。重庆住房租赁市场迎来新变化。本月21日,位于渝中区CBD的人才公寓——龙湖冠寓解放碑店完成授牌并正式对外营业,以满足解放碑区域活跃的高端外来人才需求。该人才公寓由渝中区政府、渝中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和龙湖集团冠寓品牌联合打造,是重庆目前体量最大、档次最高的人才长租平台。

龙湖冠寓解放碑店授牌仪式现场

笔者注意到,除了传统的公共会客厅、健身房、台球室、公共厨艺区、阅读区等公共区域能提供的这些功能外,还专设30层行政楼层,可以实现商业、公寓、办公协同发展的优质氛围,给城市精英人才提供了更多交流空间。

提起人才公寓,想必大家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各级政府为了吸引人才落户,都曾推出了数量不菲的人才公寓。与这些传统人才公寓相比,渝中区人才公寓最大的价值是,它开启了重庆国企平台携手民企品牌打造高端人才配套租住项目的先河,探索出了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龙湖冠寓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他们将按照这种政企合作模式,在两江新区等地推出近5000间各类人才公寓,以满足响应城市品质提升背景下,各类人才对于租住生活的新需求。

不难看出,渝中区在人才公寓政企合作等方面走到了全市的前面,“试验地”的角色愈发明显。事实上,自去年以来,渝中区经历的类似事件还有不少。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

01

渝中动作不断

去年10月15日,中国铁路总公司、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批复的《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对外公布。人们赫然发现,在上一轮规划已经被“边缘化”的重庆站(即菜园坝火车站)重新被委以重任,与重庆西站、重庆北站、重庆东站(在建)一道成为重庆四主客运站。据悉,重庆站是国家高铁网“八纵八横”之厦渝通道、沿江通道的交汇点,对主城中心区客流集散,城市功能对外辐射具有重要作用。

重庆站到重庆东站的长江隧道示意图

与此同时,为彻底改变重庆站“断头路”的现状,将其打造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综合交通枢纽,根据规划,将新建重庆站至重庆东站、重庆站至重庆北站的铁路枢纽联络线。其中,重庆站至重庆东站将由重庆长江隧道实现连接。该隧道全长约11870米,建成后不仅将成为国内最长的铁路水下隧道,同时也将填补重庆交通过江隧道的空白。

重庆站地位提升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个重要趋势:中国越来越重视将高铁枢纽站布局到城市中心。有媒体曾指出,部分高铁站远离城市中心,不光造成公众的出行不便,还浪费了车站周边商业圈这一天然便利。

对此,同年5月7日,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发布文件对此现象进行纠错:要求新建高铁车站选址要尽可能在中心城区或靠近城市建成区,确保民众乘坐高铁出行便利。其实,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在“高铁进城”方面已经有了不少尝试。比如,位于深圳CBD的福田站,是亚洲目前最大的地下高铁站,也是世界第二大地下火车站,仅次于美国纽约的中央火车站。

即将改造的重庆站

放眼重庆,尽管位于城市核心区三峡广场的沙坪坝站具备“高铁进城”的条件,不过由于其建设规模偏小,难以承担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重任,这就给了位置更好、辐射面更广的重庆站荣耀回归的机会。重庆站被委以重任也为日后渝中区再度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因为一个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会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汇聚。如果再考虑到菜园坝商业氛围本来就比较浓厚,以及火车站改造升级在即,未来这里诞生渝中区第三个百亿级商圈将是大概率。

11月,为了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按照国际大都市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城市,《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应运而生。笔者注意到,渝中区既是提升计划最大的受益者,更是最重要的实践者。比如,主城区“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被誉为重庆城市名片、城市会客厅的渝中半岛在其中的地位非同小可。笔者曾撰文指出,擦亮渝中半岛这张城市名片,对于“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而言显得至关重要。

湖广会馆

行动计划还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提高到“共抓大保护”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而在重庆最能体现历史、文化的莫过于母城渝中区。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近80年解放碑,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使得渝中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全市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价值最高,其中包括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等国家级重点文物18处,占全市32%,巴蔓子墓、沈钧儒旧居、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等市级重点文物47处,占全市17%,抗战文物占全市26%。

不难看出,渝中区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做好了,对于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个从行动计划明确渝中半岛集中展示历史人文就可见一斑。

接下来,我们再把目光放到渝中区大数据智能产业。以往我们提到渝中区的支柱产业,很容易想到的是,在全市扮演重要角色的商贸流通、金融及中介服务业,不过伴随着重庆大数据智能化战略的积极推进,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悄然改变,以区块链、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大数据智能产业正在强势崛起。根据规划,到2022年渝中区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400亿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这里的“网”指的是物联网和区块链);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促进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而作为重庆重点打造的区块链产业高地,渝中区有望借此提升在全市未来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进入2019年后,在现实需求和国家政策鼓励等共同作用下,重庆提出了今年将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推进消费平台转型升级,壮大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无疑又把作为重庆商贸中心的渝中区推到了聚光灯下。笔者曾建议,重庆在创建国际消费城市过程中,应该把渝中区定义成为消费升级重要的试验场,以便将在此积累下的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到全市。

位于渝中区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

2月12日召开的2019年重庆市外办主任会议,传来了一个重磅消息:今年市政府外办将聚焦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谋划实施国别交往合作计划,聚焦建设中西部地区国际交往中心。事实上,与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样,渝中区依旧是重庆建设中西部地区国际交往中心当仁不让的主角。道理很简单:1、全市10家领事馆悉数在渝中区,是重庆对外的窗口;2、抗战时期几乎所有的世界强国都在重庆设过使领馆——其中,渝中半岛成为了众多使领馆的首选之地。一点不夸张地说,曾经的渝中半岛,就是世界的中心!而这些能唤起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历史遗产,一旦盘活无疑将成为重庆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02

背后有何深意?

那么,渝中区一系列动作背后有何深意,说明了什么?

其一、战略地位使然

从字面上来看,渝中区位于重庆主城中部地区,相当于主城的“脊梁”,是主城西区、北区及南区联系的重要枢纽和纽带。如果渝中区这个“脊梁”不能挺起来,那么不管是“重庆向北”战略也好,还是重庆向西、向南发展也罢,都会受到严重的制约。从这个层面上可以说,重庆站被升为主站、全市重点打造渝中区区块链产业基地等,既是偶然更是必然。

其二、发达的第三产业

在很多人心目中,重庆是一个过度依赖制造业的国家中心城市。事实也确实如此,重庆直到去年第三产业占比才历史性地超过50%。不过,渝中区却是个例外。统计显示,2017年渝中区第三产业占比超过97%,对GDP的贡献率为99.4%。同年渝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89.9亿元,占全市比重高达11.4%。

主城第六大百亿级商圈—大坪商圈

更难能可贵的是,陆地面积仅20.08平方公里的渝中区,居然聚集了解放碑和大坪两大百亿级商圈,占主城百亿级商圈数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解放碑更是成为全市首个社零超过500亿元的商圈。由此可见,渝中区对于图谋消费经济领域有更大作为的重庆而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绝佳样本。这也是为什么自重庆提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后,渝中区被外界给予厚望的重要原因。

眼下,渝中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还将迎来以下利好:解放碑商圈纳入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作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承载地、外资入驻离岸中心的来福士广场投入使用;重庆站改造升级在即;渝中区被列为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区块链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等。

其三、总部经济聚集区优势

总部经济是国际化、信息化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渝中区就提出了打造总部经济,一度还喊出“长江上游地区总部经济基地”的口号。渝中区是国家第一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早在2016年,该区就出台了《关于扶持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的办法》,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总部(重点)企业发展。专家指出,总部经济一旦形成,就可以给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外溢效应,比如税收供应效应、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明显的外溢效应。

据统计,截止2017年年底,渝中区总部(重点)企业430家,其营收和产值指标已占全区总量的80%,税收比重为60%。另据,重庆媒体报道,2018年,渝中区新增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5家。在此基础上,今年渝中区将采取“招大引强”计划,引进落地大企业、强企业100家。而渝中区发达的总部经济,是促使龙湖冠寓与之合作率先推出高端人才公寓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作者 渝跃龙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