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踩下急刹车 沪江内外交困

上市踩下急刹车 沪江内外交困

曾与新东方在线争夺“港股在线教育第一股”的沪江,不仅没能成功,如今,其赴港上市也遥遥无期了。从去年7月便递交了IPO申请的沪江,于5月7日宣布赴港计划面临调整,表示会在合适的时候再择机上市。据悉,前后历经了五轮共9次融资,总共用时超过七年的沪江,在2018年底通过港交所聆讯,距离上市敲锣仅差临门一脚。却在进入2019年后,接连被曝出大规模裁员、降薪、资金压力等负面信息。在上市预期不明朗和业绩承压之下,沪江似乎陷入内外交困之中。

上市搁浅

5月7日,有消息称沪江网校的赴港上市失败,因为根据港交所的规定,若截至5月7日仍没有进展的话,沪江需要重新递交申请。针对网传沪江上市失败的消息,沪江方面第一时间向北京商报记者澄清称,“目前港股的上市计划的确有调整,但并非网传的上市失败。此次调整系公司综合市场环境、未来发展等方面因素后的主动调整,公司将选择在合适的时机在合适的板块登陆资本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赴港上市的企业平均IPO时长67天,而截至今年5月7日为止,沪江的上市流程则停留在去年12月7日的阶段。今年3月,沪江在上市前夕深陷大面积裁员传闻,而根据沪江的回应可以看出,此次赴港IPO的计划仍遥遥无期。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沪江第一次出现上市计划调整的状况。早在2012年,沪江方面就宣布已经具备上市条件,但因为要转型而放弃上市;2015年,沪江创始人伏彩瑞公开表示准备登陆A股战略新兴板,随后因为战略新兴板被取消而再度搁浅。

去年7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的沪江IPO流程一度停滞,根据港交所此前披露数据,沪江于去年11月22日通过了上市聆讯,并于同年的12月7日提交了招股书,至此沪江上市的流程已经耗费半年之久。

同时,招股书显示,沪江2018年前8个月亏损额已经超过了8亿元人民币。此前,沪江也是连年亏损,2015年度亏损为2.8亿元,2016年亏损4.22亿元,2017年其亏损进一步扩大至5.3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2.4亿元。

“断臂”求生

事实上,沪江赴港上市搁浅的事情早有征兆,去年年底时,沪江内部已经经历了一轮“管理层降薪”的内部变动,根据沪江内部员工当时流传出的邮件截图显示,沪江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运作效率,公司核心管理层集体降薪20%-50%,所有高管贡献出独立办公室。

3月6日,社交APP上流又传出疑似沪江离职员工的留言截图,称“沪江因为对赌协议失败正在进行大幅裁员”。针对该言论,沪江方面表示谣言严重失实,出现了人员结构优化但并没有大幅裁员,也没有对赌协议。“面对经济寒冬,公司为改善业务基本面,在不影响用户学习体验的前提下,近期针对亏损业务线进行了优化与合并。”有业内人士认为,沪江的裁员行为和业务调整,都是为了在资本寒冬中保存实力和资金的手段之一。

而据日前刚从沪江的离职人士所述,该人员已于4月30日收到了沪江发放的部分补偿金,剩余部分将在公司股东要求的专项审计完成后尽快发放。

前景不明

根据招股书,沪江营收连年增长,从2015年到2017年分别为1.85亿、3.4亿、5.55亿,2018年前8个月的营收为4.36亿,但为什么依然连年亏损?招股书显示,沪江近年来最大的投入在三个方面:研发、广告和营销。但研发投入在近两年收窄,而销售和广告则投入巨大。从营业成本来看,其营销费用2018年前八个月达到了2.09亿元,占据了营收的47.9%。在过去两年,这笔费用也高达2.67亿元和3.75亿元,分别占当年营收的78.5%和67.6%。

而已上市的新东方在线,其2018财年的营销费用为1.05亿,占总营收的16.2%,2016财年和2017财年更低,分别为12.4%和14.1%。这都直接导致近两年沪江的经营性净现金流为负。

“获客成本、转化率和续费率这三个重要指标是衡量任何一家在线教育公司的准绳,只有通过合理的获客成本,得到更高的转化率,企业才能开始赚钱,更高的续费率可以让收益延续,最终盈利。当然大部分的在线教育企业都面临盈利难的问题,沪江也不例外,”互联网教育研究院院长吕森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表面上看,沪江的业绩是连续亏损,但市场不乏有亏损上市的教育企业,为何到沪江就不行了呢?是因为资本市场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以往认可高亏损高估值,但现在改变了,资本也是逐利看重业绩的,不排除沪江内部的投资方存在博弈的可能。

此外,吕森林指出,沪江在企业策略上只做了投资,缺少并购,全部发力在互联网获客也是问题。对于未来,不能完全否定其再获得融资的可能性,但也不排除被并购的情况发生。

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劼 刘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