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怪象,在农村好多人不去熟人商店买东西,什么原因造成的的呢?

农村老俗话


在农村的远远近近的亲戚有很多,说不定谁家就会想到开门做生意,尤其是大家族的,可能村子里卖东西的五家中就有四家是自己家的亲戚。像题主说到很多人不愿意去熟人商店买东西,这个情况也有,但并不是大多数,大多还是和商店老板的为人有关系。

我有一个堂姑在我们村子里开小卖店,我是轻易不去他家买东西,不仅我家很少去他家买东西,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他家买东西。先来说件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我妈和姑姑婶婶去看望病人在堂姑家的小卖店买点水果营养品,一共花了199块钱,因为我妈和婶婶姑姑加起来正好是5个人,我堂姑在算好账以后跟我妈和婶婶姑姑说,199元,你们给200我就不找你们一块了,这是第一件事,虽然一块钱不多,但是这样说就有点让人不舒服,因为我姑姑还带着他家的孙女去的,哪怕是说还剩一块钱给孩子拿块糖大家也不会说什么。

第二件事,这是听我亲姑说的,因为我亲姑住的和我堂姑家比较近。我堂姑的小姑子回娘家看自己的老妈,也是就是我堂姑的婆婆,在堂姑的小卖店买了一些水果,当时我堂姑没在,只有我堂姑父和孩子在,结账的时候我堂姑父就说别给钱了,堂姑的小姑子也知道他家的生意不好,正要掏钱,结果堂姑家的孩子说,姑姑你还没给钱呢。当时堂姑家的孩子已经十几岁,肯定听到自己爸爸说不让姑姑给钱,但是这样做让堂姑的小姑子感觉到特别委屈,因为每次堂姑的小姑子回娘家总是给孩子买很多衣服玩具,即便是真心实意的对孩子好换来的却是这个结果。听姑姑说,堂姑的小姑子从堂姑家走了以后去姑姑家痛哭了半天,从那以后很少给孩子买玩具和衣服了。

记得堂姑家刚开小卖店时,妈妈总是叮嘱我们去堂姑家买东西,反正不管买谁家也是买,还不如照顾照顾自家的生意,但是发生过很多这样不近人情的事以后我们再去买东西也就很少去堂姑家,就连以前和堂姑关系很好的姑姑也很少去堂姑家买东西。

个人觉得做生意就要灵活,不能太注重眼前利益,比如我家一个家族的姐姐在我们村子里开小卖店,每次买东西多出来几毛钱的时候人家总是会抹零,既然人家都这么真诚,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多去照顾人家生意呢?

所以我觉得之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熟人那买东西,并不是买家的问题,而是卖家的问题。我们不管去哪里买东西都是去买我们需要的东西,去感受服务的,如果卖东西的爱答不理或者是明着占便宜,那么即便是关系再好也不能让我们一直吃亏吧。你们觉得不去熟人那买东西是什么原因呢?欢迎回复讨论。


悠悠乡村路


小时候最喜欢跟爸爸去村口的商店买东西了,因为爸爸除了买东西也会顺便买点零食给我吃的,而去的那三个商店就是在外婆村村口的,离我们家也不远,大家都认识的,算是熟人,不过他们跟我们家、外婆家也不是亲戚,而去他们那里买东西的人也是本村、附近村的人,但要说关系比较亲的熟人也有,但是比较少;在我们那边有句话叫“熟人的生意难做”,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们那边有集市,不过一般是隔2天才是赶集日,才会有很多东西卖,而且离集市比较远,以前的道路又不好行走,人们一般赶集的时候会买好所需要的物品,但是有时候非赶集日的时候,家里正好没有那件急需用的物品了,就去村下的商店买,所以,商店的生意也不是特别好;后面修路了,人们也买摩托车/电车等出行工具了,去街上集市也方便了,很少人在村下商店买东西了,现在外婆村那里就剩一个商店了,平时也没什么人买东西,就一对老人看店,他们的孩子出去打工了。

跟爸爸/妈妈去那里买过东西,也是有一些了解的,至于不去熟人商店买东西,一般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买到次货,只能自认倒霉

就我爸妈的经历,在农村生活几十年,去村下商店买东西的次数也是超过一百次的,也有买到过不好的东西;有一次,爸爸去买几个鸡蛋回来煮汤喝,鸡蛋是商店店主捡的,而不是我爸爸自己挑选,然后回家煮,五个鸡蛋,有一个是烂,发臭的,后面去跟那店主说,他说我都是挑好的给你呢,怎么会有烂的......,跟他争论到最后也没有个结果,只能自认倒霉;后面不去那家买东西了。

二、买东西,不能自己挑选

因为是村下的商店,平时人们去街上买东西不方便、急着用才会在商店买的,所以平时买的人不多,商店囤货也不多,去买的时候,不能自己挑选的,都是店主拣货拿给你;有一次阿姨来我家,我家里也没有什么好东西给她带回去,后面妈妈就让爸爸去商店买些糖,一颗颗的那种。

我跟爸爸一起去的,我想挑些外包装比较好看的一些颗,然后伸手去抓那个装糖的纸箱,那个店主不给,他说都一样的,大家都这么买,然后他就自己抓到袋子里然后称;我心里挺不爽的,街天上街买的都可以自己挑好了人家给称的,他们这里就不行;后面回家翻那些糖拿来吃,发现有两颗糖的外包装是有点黏黏的,里面的糖块有些软融了。

三、不给讨价还价

去街上集市买东西,村里的人都是习惯讨价还价的,少几毛钱也行,人们之所以讨价还价省下那几毛钱一块钱的,一般是顺便买些零食带回去给家里的孩子吃的,而在村下的商店买是不能讲价的,都是明码标价的卖,亲戚去买也是没得讲价的,也不好意思讲价,更何况是附近村的一般熟人,或许在商店店主看来,本来买的人就不多,明码标价的卖,每次能多赚一块几块钱也是钱啊。

四、不能赊账

农村商店卖的东西虽然种类不够集市上的多,但平时村民要买的一般都有的,而村民买的一般都是些小件物品,价格便宜的,在以前那年代,买超过10块钱的东西特别少;而几块钱的东西,商店是不给赊账的,他们也怕那钱不好收回来,特别是遇到那些经常买烟酒的男性。

外婆村就有一个离异的男子特别爱喝酒,经常买酒喝,刚开始的时候他买酒就直接付钱的,后面有一次他家里来了一帮男的一起喝酒,买的酒比较多,然后就要求赊账,后面商店店主见他经常买酒喝,而且之前也都是买就付钱的,也就同意了;后面那男的还是去那里买酒喝,几块钱的也叫说一起记下,到时候一起还;因为都是同村的,店主也同意了,但后面,赊欠的钱够50块了,店主催他还时,他却老说下次还,下次还,其实拖着没还。

所以说,在农村,人们不去熟人商店买东西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些原因有买主方面的原因,也有商店店主经营方面的原因,而从农村商店的没落、村民们更偏向到集市买东西来看,商店的经营是主要原因。


乡居小菜




为什么农村好多人不去熟人商店买东西?很多人都说多个朋友多条道,但是也有的人说做生意不做熟人生意,就像提问的这个一样,农村好多人不去熟人商店买东西。

以前我就经常去村对面那里买东西,有两个商店,因为是我外婆村里的,所以都认识。有一家比较小气,有一家比较大方,我们都喜欢去那家大方的人买。要不要在熟人商店里买,这个是看买家和卖家。像一些人在熟人店里买东西,他们(买家)就会觉得你赚了他们很多钱,不给他们优惠,卖贵给他们了,其实也就是妒忌别人挣钱。



说实话,这样的事情不少,就像我,朋友找我柜子,我给了材质是好的,价格是最优惠,说实话,确实不挣什么钱,也就卖一个人情。后面是找我做了,但是从言语中就是我挣了他们不少钱。正常来说,我一个单子也才挣辛苦费而已,如果是做陌生人的单子,我是挣了两三倍,但会觉得你挣了很多钱。

还有就是在熟人店里买货不得讲价,讲价后会觉得不好意思。说实话在朋友找我的时候,我都是最优惠的价格了,他们让我少点的时候,我都说朋友最优惠价格了,低不了,你们可以去对比。不少人都觉得价格得不到优惠,去别人那里还可以杀价,但是他们不知道我已经给最优惠的了。



买了东西后,出现质量问题,拿去了,怕影响之间的关系。有的人就会有这种想法,有问题了我找他,到时候他又会嫌弃怎样的。很多人在熟人店里买到次货之后都闷在心里,也不好意思去找他。

有的人卖东西也会宰熟人的,我一个闺蜜装修家里,因为信任他表弟,结果做的时候收的费用比装修公司还贵,所以有也怕熟人卖贵了,所以这种事情还是看人的。

总之我觉得妒忌熟人挣到钱、不好讲价格、售后问题。虽然我身边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但相信我的人也不少,因为他们也知道我做这行的就是诚信、质量、售后等各方面都做得不错。像我朋友做窗帘、卖瓷砖的,我也找他们买,因为我知道他们是怎样一个人。我觉得一码归一码,有事情就说事情,不然会更生分。


壮乡小美


这个问题提到的确实是一个真实情况,农村人确实好多人都不愿意去熟人那买东西,其实不仅是农村人,哪里的人都一样。

马云曾经说过“开始创业时你会发现,最先相信你的是陌生人,最先屏蔽你的是好朋友,最先删除你的是酒肉朋友,最看不起你的是同学和亲人”



大到企业,小到老百姓,人与人之间的买卖,最好避熟,对商家对顾客,避熟都是有利的。今天咱们仅仅站在消费者这个角度来看看,为什么很多农村人不去熟人那买东西,原因大概有五个:

一、隐私

举个农村不一定有的例子,例如买个套,这是日常所需,很多人都是需要到的个人隐私物品。村里商店小卖部就像一一信息中转站,很多时候你今天买了,第二天全村都知道了你多久买一次,买多大的,如此一来,去熟人那买类似的商品就会显得很尴尬。

二、容易遭人议论

农村的商店特别有特色,根据村的大小可能就那么一两个,但无不例外,村里的小卖部经常是七大姑八大姨闲聊之地,三五成群的村民坐在店门口聊家常,大家都是熟人,买什么就很容易遭人议论。


例如买包烟,你要是家里有钱,买个普通的烟,大家会说这么有钱还这么抠,没钱买个贵的吧,又会说饭都吃不起的人还抽好烟,嘴巴长别人脸上,怎么说都由他,陌生人那买个清静也不愿意去熟人那。

三、见不得别人好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村里还有一部分人最见不得别人好,特别是熟人,你开个商店巴不得你倒闭,好看笑话,在这些人眼里,平常去熟人那买包盐心里可能都会有想法,处处流露出对你做好了的嫉妒。

四、怕被“sha熟”

熟人那买东西,自然不好意思讲价,多少钱全凭熟人自己报,就算觉得贵了,也会碍于情面买下来,加上一些熟人“唯利是图”,逮住一个熟人宰一个,很多人心里就有了阴影,怕买点什么都买贵了。


五、熟人买关系,陌生人买方便

去熟人那买东西,经常钱花了,服务给刷了脸,没了,这叫买关系,熟人给你优惠吧,你欠人家人情,不给吧,心里又会嘀咕,这哪门子熟人,一点优惠都没有。

而陌生人买的就是方便,你花了钱,在陌生人那能享受到最好的服务,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价格也还是差不多的价格,但服务好的没话说,换谁也想买个方便。

总结:农村不去熟人那买东西的现象不是什么怪现象,反而是一种较为正常的情况,除了上面五种情况,可能还有更多不去熟人那的理由没能分析出来,欢迎大家留言分享。


农人解说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在熟悉不过了,家里就是做生意的,有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村或邻居过来买东西倒还正常,关键是有些亲朋好友反而不太愿意来买东西,其实造成这样的怪象也是有原因的。


不好意思讨价还价:农村商店并不像城里超市一样,好多人买东西到算账的时候,会让优惠一点或者减去一点钱,而到熟人商店买东西却不好意思开口讨价还价,所以有些人就不去熟人商店买东西。其实既然是熟人不用开口讨价还价,我们做生意的心里也是有数的。

仇富心里比较严重:这个现象在我们这里真的很严重,生怕别人家日子过的比他家好,不仅不来买东西,而且还要在别人面前讲别人家各种不好,即便你商品优惠卖给他,他都说是因为要过期或者其它原因才便宜的,所以仇富心里也导致有些人不去熟人那里买东西,宁愿自己跑去远地方买。

遇到问题不好开口:我们在购买商品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质量问题等其它问题,在陌生人商店遇到这样的问题,不仅要调换商品,而且还要理论甚至进行赔偿,如果是在熟人商店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会不好意思开口,真的要是去理论索要赔偿,我估计到最后朋友都做不成了,所以这也确实让许多人不太愿意去熟人商店买东西的原因之一。

买东西时问东问西:我妈有时候就会问东问西,我就会对她说当问的可以问,不当问的会让人觉得很尴尬。现在有些年轻人就喜欢挑选商品,然后结账有人,根本不愿意多说一句话,也许是怕问到一些尴尬的问题,也许这也是他们也不太喜欢去熟人超市买东西的原因吧。

总之,他们不愿去熟人超市买东西也是有原因的,而且如今这种现象已经属于正常现象了。其实我说句公道话,熟人超市也没有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遇到问题或者价格方面,完全是可以理论和讨价,而且卖家心里也是有分寸的,他们也不可能把生意让给别人家做。但是有时候因为个人隐私或其他因素,这也是无法避免的问题。朋友们?你们愿意去熟人商店买东西吗?欢迎评论补充,谢谢!!

感谢大家对肥仔的支持,也欢迎大家关注“肥仔农经”,每日分享三农资讯,与你一起探讨精彩三农,谢谢大家!!


肥仔农经


问:为啥好些农村人不喜欢到熟人的店铺买东西,熟人熟事的,不是更方便吗?

同样的东西,同样的质量,同样的服务,好些人却宁愿去陌生人的店铺而不愿照顾熟人。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难道是熟人在平时得罪过他?其实这可能只是一方面原因,更多的则是熟人生意不好做,刺楸简单分析了一下,总结了如下四个原因。

一、向熟人赊账会欠人情,向陌生人赊货不欠人情

除了日常生活用到的东西,化肥、种子和农药等农资应该算是农民比较大的一笔开销了。尤其在春耕夏种的时候,化肥一包一包地购买,种子是一袋一袋地买,而到了管理庄稼的时候农药也会用不少。



在购买农资时,农民有时会因手头不宽裕而采取赊购的方式把农资先拿去用,待到凑足了钱或者粮食丰收后卖了粮食再付款。赊购货物不比熟人间借钱,农民还是要面子的,不想因赊购而欠熟人一个人情。而在陌生人的店铺里,彼此间是一种信任,只要对方达成赊货意向,农民按照约定补上货款即可,货款两清后不存在欠不欠人情的。

二、双方都认为自己吃亏了

熟人生意不好做,往往会相互猜疑。做买卖的明明拿出了诚意而给了熟人大优惠,但买东西的却认为对方赚了钱。

刺楸举个例子,KTV因白天生意冷清而价格便宜,收普通人收100元,给熟人朋友优惠价而只收50元。到了周末,价格自然翻了好几倍,这时收熟人朋友300元,而收普通人500元。不明事理的人觉得平时收普通人100元都做得下来,为啥在周末就非得收自己300元呢?难道收50元或者100元就会亏本吗?



三、熟人杀起熟来不留情面

按理说,照顾熟人生意是捧对方场。但总有部分生意人不愿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对待熟人顾客反倒比陌生顾客还要「狠」,收熟人顾客的钱有时竟然比市场价还要高出许多,刺楸就遇到过好几次。


毕竟熟人熟事的,不来照顾生意会影响双方关系,而陌生顾客则不同,尽量给对方实惠才会成为回头客。事实上,有钱还怕买不到东西吗?即便是熟人,被多坑几次后,大不了不来了便是,你都下得了手,我还怕得罪你不成?

四、陌生人好讲价

「朋友好做,生意难做。」这是熟人生意的真实写照。平时是有熟人好办事,而面对做买卖的熟人时却很难讲价,去熟人店铺买东西,看似照顾对方生意,实则有点让双方都为难。



熟人有家人要养,做生意肯定不是做慈善的,或多或少都要赚钱才能把生意维持下去。熟人的商品就和医院的药品一样,别人说多少就是多少,总是开不了口去讲价,砍价太狠了熟人做不下来,所以干脆不讲价了。而陌生人则不同,价格可以随便砍,价格让双方都接受不了时还可以一拍两散,大不了走下家去买便是。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人不爱到熟人商铺买东西的分析,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刺楸


以前一个村只有一个供销社的时候,我们不管买什么日常用品,不管大件小件都会去供销社买,因为那是唯一能解决我们需求的地方。而现在的农村,一个村少的有2、3个小卖铺,多的地方都有很多大型超市,购起物来非常的方便。一个村子自身不大,在村子里开小卖铺的一般都是人际关系较好,有着经商头脑的人,这些人善于交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是因为他们能力有多大,而是因为存在着竞争,不得不去通过各种方法,维护自己的圈子,使得自己的生意发展好,但在农村却出现了一个怪象,那就是很多农村人都不太愿意去熟人或者亲戚的商店买东西,其实这不只在农村,城市也存在这种情况,那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么?

一、熟人买的是面子而不是产品

想必生活在农村的都有同感,每当去自己朋友或者亲戚的商店买东西的时候,熟人总会跟你推荐一些东西,说这个东西多少多好,多便宜多便宜的。其实就是想让你进行消费,其实从你没心出发你是不想买的,因为买了也没什么大用处,但碍于熟人的面子又不得不买,最后只能寒着心买了这个没用的东西,如果上陌生人的商店买东西他跟你推荐的时候,我是完全可以直接拒绝的,不用考虑面子问题,也会省下一些开支。

二、买了东西还要搭送情分

去熟人那买东西,往往看中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询问价钱,比如10块钱的东西他说你拿的话就给8元就行了,感觉卖给了你很大情分,你还感觉自己占了便宜。但当你去下回去村里陌生人商店的时候,你却发现你买的东西本身就是8块钱的价格,这样难免会让你感觉到心里别扭不过去,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三、去熟人商店买东西容易遭是非

这是一个很真实的问题,比如你们村里的抽烟水平就是5元一包,但你经常去买20元一包的香烟,时间长了,村里人都会议论你,你有钱抽还好,如果你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满天的流言蜚语就会流传到全村,这时你走在村里大家难免会议论你装大头、充面子对于你在村民中的印象很不好。

四、熟人买东西售后难处理

经常去熟人那买东西,那肯定是关系好、感情深的一些亲戚朋友什么的,如果说在熟人商店买的东西出现质量问题,这时如果是大事还能好办可以去协商,但如果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这时如果放在任何人都不会磨开这个面子去找熟人理论的。而如果是陌生人的商店,那么肯定会去进行置换或者赔偿的,所以在熟人商店买东西这个售后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其实我们农村人挣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我们挣钱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自己花钱的时候硬气一些,但在农村只要上熟人商店买东西,多少都会有种花钱不硬气感觉在占人家便宜,而且我们花钱是为了什么,就是买一个好的服务,商品怎样是其次,一定要让自己的购物舒心,那样才对得起自己花的钱。所以基于以上四种原因考虑,现在很多农村都是不太愿意去熟人家买东西,感觉还是上陌生人商店买的东西比较自在。

以上是对题主提出这个,有个怪象,在农村好多人不去熟人商店买东西,什么原因造成的的呢?问题的解答,条友们你们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乡村关中


在农村生活久了,你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怪象:农民朋友们有现金结账一般都去陌生人店铺,往往在缺钱要赊账的时候才会去熟人店里。

点击右上角按钮关注我,了解更多三农世界的农技农趣。

其实,题主描述的这种现象不仅在农村,多数生活圈里的人都是如此。表面看着奇怪,其实里面的道道多着呢!

被“杀熟”太不划算。许多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被曝光,让原本脆弱的熟人商品交易更加不受待见。网购如此,实体店亦然。去熟人的店里买东西,少不了先寒暄。然后卖家一副给你的价格已经是亏本价的表情,你买下来却发现隔壁店同款的东西便宜许多。遇上这种情况,既承了熟人卖家的情,还亏了自己的钱,还要选择笑着原谅,不然可能朋友都没得做。

我想,只要被“杀熟”一次,应该不会有人去上第二次当吧?除非你是个傻白甜还根本不缺钱。

省的被人说闲话。在农村,最怕的就是被左邻右舍当话题,在茶余饭后被大家当谈资。比如你家里比较节省,2个月才买一桶油,如果你固定在熟人店里买油,就会被人当谈资,说你抠门。但是,在陌生人那里买就没有这个问题,不用寒暄,价格合适买完就走。

买的东西少,花费不多,就随便去一家买。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遇上酒席之类要置办许多东西时,往往都会去固定的店铺(因为能够赊账)。相反,如果只是买些小东西(买包烟、买点零食等),就没有必要专门去那个熟人的店里了,就近买点就好了。


以上是一点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对于上述问题,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吐槽、批评指正和补充。

——END——


农笔记


不愿意到特别熟的人的商店去买东西,是现在很多人都会出现的一种情况,不仅仅是农村而已。而实际上不仅人们不愿意去熟人那里买,大多数人也不愿意把东西卖给熟人。今天咱们就来看看这是咋回事?


在我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金钱关系容易影响熟人之间的感情

大家都生活在村子里,抬头不见低头见,感情大多数都比较好,尤其是一些从小一起长大的,感情更是比较亲密。所以有时候去熟人店里买东西,容易出现不要钱或者只要成本钱的情况发生,但是别人毕竟是做生意的,偶尔来那么一次还行,但是如果次数多了,店主还怎么挣钱生活。

2、隐私问题

咱们对于个人的生活隐私都是非常关注的,都不愿意暴露给外人。但是生活中总是难免要去商店购买一些比较私密的东西,到熟人的店里买的话就会比较尴尬,所以都会选择去不认识的店里去买。

3、怕被“杀熟”

去熟人店里买东西,一般情况下是不好意思讨价还价的,而且他们总会来那么一句“给你的都是成本价”让你觉得熟人的确会给你便宜。但是实际上,“杀熟”的情况发生的病不少见,很多人卖给熟人的价格比陌生人都要高,所以大多数人都怕了“给你的都是成本价”这句话,更愿意到不认识的店里买东西。

骏景——殷


骏景农业


说实话,小唐就是一个不怎么愿意去熟人商店买东西的人,遇到熟人的店本来想买的都会绕开,不只是小唐一个人,相信还有很多和小唐一样的人都不愿意去熟人的商店,这是为什么呢?


一、熟人之间不好讲价,总会觉得买贵了

城里人或农村人,只要是会过日子的人,买东西的时候都会讲价。比如说买衣服,去熟人的店试衣服试多了,不买肯定是不好意思,买的话讲价也不好开口,都是她说多少就是多少,掏钱的时候心里总会有点膈应,总觉得自己买贵了。

要是去生人店里买衣服就不一样了,挑的多不想买也没事,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要买的话讲价也没什么顾虑,谈不拢大不了就不要,反正不熟,大不了以后不去。但熟人就不能这样,必竟以后是要见面的。


二、被熟人宰怕了,就不会在去了

俗话说“一次上当叫天真,二次上当叫傻,三次上当就是白痴了”,有些越熟的人他宰起人来是非常狠的,他不会顾及你是不是熟人。所以像这种熟人的店去过一次还去的话,这真的就是太白痴了。

女儿同学的妈妈是卖童装的,女儿和她同学的关系挺好的,每次帮她买衣服她都要去她同学妈妈的店里,开始还没觉得她卖贵了。但偶然的一次,村里的嫂子也去她的店买衣服,和我帮我女儿买的衣服是一模一样,嫂子买的价钱却比我的少了二十块钱,这让我是非常恼火,害得我那么相信她,每次买都还觉得自己赚面子了。

但事实表明我的想法是太天真了,明明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她卖给我的价钱却比别人少那么多,还说是熟人,她的这种行为把我对熟人的好感度全部打翻了,以后买东西在也不去熟人的店,让自己觉得好傻。


三、退换货不方便

有时候在熟人那买到质量不好或有残缺的瑕疵品,大东西拿去换,像一般小东西拿去换又不好意思,放在家里又用不了,这时候只能自认倒霉了,以后就不想在去他那买了。

要是在陌生人那里,要是遇上问题了他还能及时给你调换,也不会给你甩脸子,所以都宁愿去生人那买,也不愿去熟人那。


总结:作为一个消费者,肯定是希望花合理的钱买到合适的东西,熟人之间存在着这些问题是不去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