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明明苏联前期就已经损失了几百万军队,为何还能反攻?

某某佩恩


拿破仑曾经说过:只要俄国每年还有40万婴儿诞生,我就不满足于在欧洲取得的任何成就。

我们中国人在乾隆年间就达到了4个亿,之后是6亿、10亿,到现在的14亿。我们看待其他国家,除了印度,都是人口小国。包括现在的俄罗斯,只有1亿4千万人,感觉这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对于中国人来讲,少于1亿,就得算少数民族了,需要政策保护一下。

但长期以来,俄罗斯、苏联,在欧洲,那是地地道道的:人口大国。

俄罗斯曾经被称为欧洲宪兵,一有事就组织个100万,200万的大军向欧洲中部碾压过来。1914年,塞尔维亚的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王储,就在奥匈和塞尔维亚相互叫板的时候,俄国进行了军事动员,先来600万的部队,后期,一战东线的俄军总数是1500万。

在二战前夜,苏联的人口是1.9亿,接近2个亿。

剩下的账咱们粗略的算一下,大体看一下思路。俄罗斯男的少女的多,但这主要还是因为二战损失了大量的男性。在二战以前,应该差不多,充其量是男性略少于女性。咱们算8000万。

当时成年男子,能上战场打仗的年龄应该是16岁-60岁。而以当时人的寿命看,正常能活过60岁的,就已经很少见了。所以当时苏联男子能参加战斗的年龄应该是16岁以上,不封顶。

咱们去掉未成年的,去掉德国占领区的,去掉开战初期损失的、去掉病残的......苏联当时能上阵打仗的成年男子应该在4000万左右。战争初期损失的几百万人对于苏联而言,也不是太过伤筋动骨。

我曾经回答过一篇关于二战德军的问题,就是有人说问二战最后德军还有700万,怎么就投降了。然后有人不信,不信德国当时还有700万军队。实际上是真有。因为同样是军队,也得细分。咱们简单的讲,即便是同一个国家的军队,也得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能打的军队,一部分是不能打的军队。

二战时期美军总兵力多少人?1千多万。但是,有800万是部署在本土,这就是那支不能打的部队。海外作战的,200多万,这是能打的那支。德军也好,日军也罢,在二战最后,人数依然很多,但能打的部队都已经被消灭了,剩下的是不能打的部队。

当时苏联最低还得有4000万成年男子,10个里挑出1个最精壮的,组成最能打的部队,这就是400万。苏联在西线跟德国玩命的,最后一直打到柏林的,是300万最能打的部队,还有100万最能打的部队,则留在远东,震慑日本。实际上就是因为有这100万大军,日本才到最后也不敢配合德国,两线夹击苏联。

将近2亿人口,4000万成年男子。其中2000万去当矿工、钢厂工人......做女人无法胜任的重体力工作。剩下两千万组织成部队,最精锐的300万打德国,100万威慑日本,另外1千6百万当补充支援和维护后方,这个数是不是大体能对上?

苏联并不缺人打仗,他的人力资源还是很充足。同时期的德国只有6000万的人口,苏联人口是德国的3倍还多。

面对德军的初期进攻,苏联没有充足的准备,被打的措手不及。苏联,人力资源充足,但这需要动员,动员则需要:时间。

时间,是战争中最为昂贵的奢侈品。需要拿人命去交换。

斯大林对部队的命令很简单:不许撤退,撤退就枪毙。为什么?就是在争取时间,争取时间动员。斯大林对部队的意图就是:你们就死在这。你一个士兵不撤退,战死在散兵坑里,就能耽误德军3秒钟。你一个师不撤退,全死在那里,就耽误德军3天。你一个集团军不撤退,全死在那里,就能耽误德军3个星期。有这3个星期,我就能动员起来3个集团军......

就是拿人命换时间,再拿时间换取优势资源。

到了斯大林格勒,德军进攻的步伐被挡住的时候,苏联人时间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们在后方动员起来的士兵,源源不断的补充过来。斯大林对部队的命令就是拼,消耗。每个士兵的寿命不超过24小时。斯大林的账算的很精,我3个苏联兵换你1个德国兵,就不赔。2个换1个,就赚。

用同归于尽的战术拖住德军,给动员新的部队争取时间。

苏联不缺人,缺的是时间,缺时间把人动员到前线。

当然,打仗,除了有人之外,也得有武器。而苏联的武器制造,也同样需要时间来动员起来。这块咱就不详谈了,我这叭叭的有点长。

总之,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挡住了德军进攻的脚步,这就争取到了时间。让苏联动员起来了足够数量的人员,同时,也为武器的生产争取到了时间。

所以,当后来上百万的新部队,开着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端着波波沙冲锋枪,在大量的战斗机的掩护下,开到斯大林格勒的时候,德军也就完犊子了。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开始反攻,像丘吉尔、罗斯福以及斯大林这些老油条就知道是胜券在握了,在那时候就开始张罗战后分地盘了。

二战苏军分前期和后期。前期的几百万苏军属于老迈,落后于时代的部队。但他们消耗掉了德军的时间。而后期动员起来的新部队,这几百万人,属于最精壮的人口,装备的全是最新式的武器,领导他们的还是在战争中提炼出来的苏联名将,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打那么牛的德军,都是摧枯拉朽一般。


锐视觉何老师


这一切都是德军情报部门的无能造成的,希特勒和纳粹高层因此完全低估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并就此轻易的发动了苏德战争。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在战后受审时对美军调查人员承认:“在我的部队发动进攻后不久,我便发现以前所写的关于俄国的一切都是满纸胡话”,注意他是跟美国人坦白的,而并非为了故意取悦苏联人。

(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的日记更为可靠:现在已经越发清楚,我们不仅低估了俄国巨人的经济力量和运输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们的军事力量。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个师,而现在查明番号的就有360个师,一旦有十几个师被消灭,俄国人就又投入十几个新师,而我军的战线分布太广,兵力显得比较单薄。

这页日记的准确时间是1941年8月11日,纳粹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刚刚实施不到两个月,德国陆军高层已然感觉到情况不太正常。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

苏德战争爆发前夜,苏联红军布署在西部边境四个军区的兵力共有149个师又一个旅,总兵力约290余万人,但多数师并不满员,每师大约8000人左右,因为苏联只来得及进行了部分战争动员。而德军第一波次投入进攻的是153个满编作战师,每师普遍在12000到14000人左右,总兵力达到330万人(不是500多万人一股脑冲进来),在质量和数量均占优势的情况下,苏军在前期肯定要一败涂地。

根据朱可夫在战后的回忆,纳粹德军截止到1941年6月战争爆发前,陆海空三军总兵力已高达850万人,陆军作战师214个,其中仅1940年下半年征召的即有355万人;而苏军此时只有500多万人,考虑到苏军每师的兵员数量略少,哈尔德关于至少发现320个师番号的说法是可信的。

但问题是,苏军部署在西部的只有一半左右的作战师,被德军最先打垮或歼灭的也只是这些部队。



(德军在广袤的苏联)

战报显示,德国人在这一期间俘虏了200多万苏军,毙伤100余万,基本把苏军原来布署在西部边境的师和新调来增援的几十个师粉碎了,按照德国人战前关于苏军拥有200个师的情报,希特勒有理由相信俄国人快完蛋了。而实际情况是,苏军只损失了半数左右的野战陆军,它仍然有力量在莫斯科组织大规模防御(集结了三个方面军125万人)。

而随着举国总动员的进行,苏军的兵力开始逐渐增多,苏联当时的人口是德国的三倍,达到1亿8千万人,既然德国能武装起800多万的军队,那么苏联人最少可以有3000多万适龄服兵役人口,只不过由于德军的迅速推进,苏联丧失了大片领土和大批人口,否则的话,苏军在战争后期的兵力优势将更加明显。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德国累计动员兵力是1420万人,而苏军累计动员高达3460万人,差不多正好是人口比例。

仅1941年秋的一个月内,就有100多万党员和团员紧急入伍。

(苏联红军开赴战场)

既然法西斯德国未能通过闪击战迅速打垮苏联,它就有机会通过人口基数、生产能力和资源优势完成后备兵力的补充。看看地图就知道,德军尽管推进了几百公里,也只是占领了莫斯科以西的一小块苏联领土,它有巨大的战略纵深进行二线部队的组建和大规模军工生产。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再加上美英援助的武器装备,它有充分能力补充和新建更多的部队。

苏联不是法国,如果不能迅速击败它,它有人有枪有煤矿有油田,扩军和反击就成为可能。

另外,德军虽然在战争初期取得重大胜利,但也必然付出了重大代价,并且伤亡的都是战斗骨干,仅莫斯科会战的两个阶段就损失50万兵员。经过一年左右的对决,到1942年5月德军的夏季攻势发起之前,德军在苏德战场尚有600万人左右(其中90万的仆从国军队),而苏联红军则恢复到560万人,此时德军依靠质量优势尚能掌握一定的战略主动权,但已无力发动全面进攻,只能选择一个主要方向。

(苏军在战场)

然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让希特勒再次损失了150万左右的兵力,并且这个损失是他无法弥补的。而苏军却仍然在不断扩充兵力,此消彼长,至1943年初苏军的总兵力已超过700万人,自然有能力发动反攻,如果不是德军足够坚强和苏军质量、指挥上存在太多的问题,苏德战争早在1943年底就可以结束了。

之所以将斯大林格勒战役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其原因就在这里:苏军兵力终于完成反超,德军丧失战略主动权;而希特勒在苏德战场投入了80%的野战陆军主力,东线形势一变,整个世界大战的局势随之变化。


度度狼gg


苏德战争前期,众所周知,苏联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损失了大量的国土自己军队,而这些各种方面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为什么会在初期蒙受巨大的失败

1.战争准备不足,德国为了在西线进行战争的同时稳住来自东方的威胁,苏联为了为自己迎来更多进行战争的缓冲准备时间,1939年,德国外长里宾特洛浦与苏联代表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条约划定了苏德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并以牺牲波兰为代价,换区两国的“和平”,而这个条约让苏联暂时放松了戒备,把国外矛盾放在了军队战斗力远不及苏联的日本身上,以至于在三十年代德国人在积极备战的同时,苏联在进行着内部斗争,致使在1941年6月22日清晨,很多苏军士兵在睡梦中就已战死过被俘虏。而在战争爆发后,苏联迅速从和平的美梦中苏醒,开始了全国战争动员,苏联巨大的战争机器开始飞速运转,开始了大反攻。

2.肃反运动,1934年,列宁格勒省委第一书记基洛夫的被刺,直接引发了肃反运动,在这期间,苏联五位元帅,三位在这场肃反运动中遭受处决,大量军队,政府,革命家,科学家,等各方面优秀人员被审查并且遭受牢狱之灾,在战争爆发之时,苏军师旅团一级的指战员大部分为没有作战经验的刚从军校毕业的年轻军官,指挥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战术上频频失误,所以在战争前期,由于指挥以及各方面的问题,苏联蒙受了巨大的失败。而在战争后期,这些年轻军官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之后得到了迅速的成长,指挥能力迅速提升,也就具有了反攻的重要条件。

3.武器装备,由于第一条所说的,战争准备不足,大量的武器装备处于相对落后,并且不足的状态,大量装备正在更新换代,军队对武器装备正在处于适应期,斯大林为了防止德国入侵,将大量的军工企业从欧洲部分转移到了苏联腹地,战争物资准备不足,运力较低,无法满足战争爆发后满足军队的需求,战争初期,大量的新兵入伍,但由于武器装备较少的原因,很多新兵甚至都没有一把步枪就投入了战场,战斗力及低。

为什么会在战争后期能够展开反攻?

1.苏联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巨大的战略纵深,我们知道,苏联国土面积世界第一,并且呈东西方向横跨欧亚大陆,由于广袤的国土,自己苏联秋季多雨道路泥泞,在德国意图在1941年冬季之前消灭苏联的美梦破灭后,德国方面由于物资,兵员,自己装备的准备不足迎来了苏联噩梦般的严冬,而在这时苏联军队在冬季的适应能力大放光彩,迎来了反攻的契机。

2.巨大的战争潜力,苏联的人口,国土,资源,工业生产能力都远超于德国,在德国正由于各地的战争而消耗国内人口,工厂,资源的同时,苏联的战争机器开始飞速运转,兵员,装备,越来越多,呈碾压之势反攻德国。

3.苏联人民的坚强意志,为祖国不惜代价。根据俄罗斯目前的官方统计,共有2660万苏联公民在二战中丧生;在二次大战的各大战场上,共有866.84万名苏联官兵为国捐躯;二战期间,苏联受伤人员为15205592人;患上各种疾病的人员为3047675人;而被冻伤的人员为90881人。此外,二战中苏联失踪人员为505.9万人,455.9万名苏联官兵被俘。而在此同时,德国人正在开始反思战争,整体来说战意及士气逐步下降。

4.英美对苏联的援助,英美为了能使苏联在东线战场上拖住德军,以减轻英美在西线的压力,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贷款,武器,物资,装备,使得苏联军队的战斗力大幅提升。反攻大势所趋

5.一个阴谋论者常持有的观点,正如阴谋论者对珍珠港事件一样,苏联方面早已知晓德国的行动,而为了彻底解决来自德国的威胁以及苏德两国对土地资源等的矛盾,苏联刻意的安排了战争初期的失败,激起苏联人民的战斗意志,启动国内的战争机器。所以造成了,初期的失败,后期的反攻,此观点也可以从战争结束后,苏联从战争中得到的利益得到印证。






河东郡守322


主要原因就在于苏联可以快速的弥补自己的损失,在战前时期,苏联的工业水平已经在欧洲数一数二,再通过动员之后,军工生产水平已经可以达到与德国相提并论的水平,在某些产品的产量上甚至要超过德军,所以苏军在补充装备方面的损失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苏联在战前就已经建立了广泛的动员体制,苏军在战争爆发之后,马上可以进行快速动员,仅仅花了9天时间就动员了几百万军队,苏军在二战进行过程当中,至少在早期和中期不存在后备兵力缺乏的问题,当时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新兵训练与武装起来,以及把部队投入战场,在相当时间内。苏军更头痛的,还是人员的培训工作,缺少军官等。

对苏军来说,只要有一点时间,那么恢复起来的速度非常快,完全超出德军预料,德军没有想过对苏军的规模有那么大,而且恢复的速度那么快,最终造成德军先行把血流干了,最终造成战败。


浴火


1941年开战前苏联人口为1.8亿人,德国(不加占领区的人口)为6300万人口,损失几百万对于苏联来说不是太大的损失,


其实苏军的战斗力不弱,诺门坎战役苏军以劣势兵力打败了日本关东军,而日本在太平洋早期是横扫东南亚的英军,在一开始败着这么惨(1)是因为苏联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苏联领导人认为,德国不会短期之内进攻苏联。(2)是因为苏联没有那么实战经验,开战初期被德国完爆。(3)苏联大清洗:5个元帅4个被害,199个师长被杀掉139个苏联的大清洗大使得士兵的战斗力快速下降。苏军进入无头指挥。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法西斯国家宣战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德国进入被夹击的困境。最终被击败



经济爱好


二战初期德国和苏联曾经有过段蜜月期,苏联和德国瓜分了波兰并签订了彼此互不侵犯的条约,但几十万苏联大军入侵芬兰吃了亏,让德国误认为苏联没那么强大,德国在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调转枪头集结五百多万大军,兵分三路采用闪电战打了苏联个措手不及。让苏联损失几百万人甚至打到苏联首都,那么苏联凭什么在后期战略反攻阶段,把德军赶出国境甚至打到柏林呢?



一、德国没想到会打成持久战

由于德军来得太突然,苏联刚刚经过大清洗苏军将领还没缓过神来,让德军有几会轻松的打进苏联。加上苏联人觉得德军忙着在西线战场,不会轻易和自己开战就没怎么重视。开战初期德军直接打击苏联工业,好在苏联采用“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利用苏联特有的天时冬天,把德军死死的拖在苏联的冰天雪地里。让德军为此付出了惨烈的代价,试想冰天雪地的周围啥物资没有,国内补给又不能够即使送到,夏天穿着单薄衣服来到苏联的德军,在苏联漫天大雪的冬天里苦苦挣扎。



二、苏联战略纵深使得德军不能迅速占领

德军用闪电战打遍西欧绝大部分国家,因为那些国家面积都不大,从这头打到那头根本用不了多久。而苏联当时的超级大国面积那是相当的大,苏联虽然不断吃败仗但是有些大城市还在苦苦支撑,德军又久攻不下战争进入胶着状态。这为苏联发动生产力进行生产提供了时间,把德国的闪电战拖成了消耗战,拼消耗德国怎么比得了苏联这个计划经济国家,不仅人口众多资源更加丰富。只要上面一声令下,苏联就能迅速征到让德军想象不到的军队。加上苏联下令士兵只能战死不能投降让苏联将士只能硬着头皮进攻,德军同样接到命令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要不然恐怕德军早就溃败了。



三、苏联拥有强大的生产力

苏联建立后经过几个五年计划,从农业弱国变成工业强国。为战争储备了很多资源,由于前期受德军进攻影响工厂迁往后方,前方将士拼命抵抗几大战役把德军拖住,后方加紧生产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本土作战补给线没德军那么吃紧。来自苏联各地的军队开赴战场,苏联越打越强大不像德国两头开战,本来就很吃力了结果又深陷苏联。可以说苏联的重工业基础为苏联生产大量武器弹药提供保障,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国家性质决定,使得苏联可以抗住德国的疯狂进攻。



四、来自英美的军事援助为苏联加血

苏德战争前期德军凭借闪电战,占尽优势让苏联工业几乎瘫痪,斯大林机智的利用英美害怕苏联战败,让盟军压力更大从英美那里得到了不少军事援助。虽然相比较于后期苏联人生产的数量来说,少得可怜但是再小也是肉呀。这些援助让苏联人熬到了自己开足马力生产的时候,很快源源不断的苏联装备发放到招募的士兵手中。苏联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阶段,把入侵的德国人打出苏联,并且打到了德国首都柏林。




都说枪炮一响,就要黄金万两。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拼的就是国家实力。文笔有限,不当之处,万望赐教。

阙鱼肥


苏联是一个大国强国,当时国民有1.93亿左右,尽管在苏德战争前期苏军损失了数百万军队,但是在苏联强大的动员能力下,补充数百万军队并非难事。苏德战争胶着期,苏联共征集了1700万大军对抗德国的900万纳粹军,最终苏联付出了2700万的人员伤亡取得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这就是“斯大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的动员能力远远超过其它西方国家。1932年至1933年间,乌克兰大饥荒爆发,使250万到480万人死亡,当时苏联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部分加剧了饥荒的蔓延。斯大林发动的肃反运动中有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大饥荒、大清洗导致苏军战斗骨干大量死亡,这是苏德战争前期苏军节节败退,数百万大军或战死或投降的主要原因。

苏联人多重工业强,斯大林的个人威望无比崇高这是苏联军队能快速扩张的基础,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则是苏军恢复并提高战斗力的关键。苏联人口众多,能从军的人口基数就大,青壮年男女皆响应斯大林的号召,上前线去击灭纳粹德军,保围大苏联。在二战期间,苏联大量青壮年男子战死,于是苏联组织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女兵部队,这些女战士在战场上同样从事一线工作,也就是直接对德军作战。

整个苏德战争期间,大约有80万苏联女兵上了战场,其中有2000多人成了狙击手,她们有着女性所特有的耐心以及细致、精确射击、隐蔽能力。虽然战后这些女狙击手只有500多人活了下来,但她们的战绩却是傲人的,总射杀12000多德军士兵。苏军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击毙了309名德国士兵,获得“苏联英雄”称号,还得到了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接见。美国对苏联的援助虽然占总援助的比例不高,但是给予的战争装备无疑是雪中送炭,帮助苏联在战争中恢复原气。


大秦铁鹰剑士


在德国闪击波兰前,德国曾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以尽管德军在欧洲大陆四处扫荡,但却没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视,斯大林知道苏德两国早晚会有一战,只是没想到会来的这么早。

1941年,希特勒突然集结了550万大军,向苏联发起进攻,打了苏联一个措手不及。

战争前期,苏联国土不断沦陷,士兵伤亡的数字也在不断增加,甚至德国还一度打到了莫斯科城下。

我们知道,这场战争最终是以苏联攻克柏林为告终,那么苏联前期面临着这么大的劣势,为何最后能发起反攻呢?

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苏联国土面积足够大。

欧洲国家不断沦陷,除了因为德军的装甲部队,还跟它们的国土面积太小有关。

苏联不一样,苏联的领土面积足够大,人口足够多,所以苏联在不断的战败中,开始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由于战略纵身足够长,德军引以为傲的闪电战就失效了,还慢慢转变为长期消耗战。

苏联地域辽阔,人口又多,又在本土作战,打起消耗战自然要比德国更具有优势。

第二,德国补给出现问题。

德国把战线拉得太长,后勤的补给就跟不上,比如莫斯科战役,当战争进入冬季以后,德军缺少御寒衣物,冻死的冻死、冻伤的冻伤。本已疲惫的德军,在缺少补给还要继续作战的情况下,已经是为失败埋下伏笔了。


第三,苏联人的抵抗意志。

当时苏联拥有近两亿人口,在斯大林的号召下,可谓是全民皆兵,有负责生产武器装备的,有负责前线作战的,也有负责后勤补给的,在兵源上,苏联具有德国所不具有的优势。

更关键的是斯大林。

斯大林向前线士兵下达“只准战死,不许投降”的死命令,并派人前去监督,一旦发现士兵主张投降或者当逃兵,前线负责监督的人就可以直接开枪处死,甚至是该士兵的家人还会受到牵连。

这一狠招,效果还是不错的。


第四,英美等国的支持。

美国在二战期间曾弄了一个租借法案,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向同盟国免费或有偿提供粮食、军事物质以及武器装备。

资料显示,运达苏联的物质价值约113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500亿美元,美国的这些物质支持,对苏联战胜德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苏联高度依赖铁路运输,但战争的发生,切断了铁路设备的生产,战时,苏联有近92.7%的铁路设备都是有租借法案提供的;苏联的后勤支援,还是由数十万辆美国制造的卡车提供的;此外,美国提供的定量口粮、衣物也是至关重要。

再如武器装备。

二战期间,苏联空军共接收了18200架飞机,相当于战时苏联生产飞机总数的13%;即便苏联装备的坦克大多是苏联制造的,但苏联红军依旧部署了约7000辆租借坦克,占到了苏联战时生产坦克的8%。

可见,英美等国的支持也很重要。


金兔历史


美国用轰炸机把德国都炸成一片废墟了。美国把德国的军工厂都炸了毁了,美国把德国的工厂都炸毁了,美国把德国的整个经济摧毁了。

苏联才勉强地惨胜。

苏联作战能力很差,连芬兰的军队都打不过,靠吹牛夸大战功。


风华


赢取战争胜利的最关键因素是:

一、举国体制,一声令下全民皆兵。

当时的苏联是在苏共中央领导下的党政军一体,意志坚定,国内没有内奸,民心所向。

二、人口数量众多,国土纵深面积大,资源丰富。

三、工业基础雄厚

四、美国、英国等老牌工业大国支持,后勤保障充足。

五、天气的因素邦了苏联。这点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