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被要求向净值化转型,何为净值化?

少酱


银行理财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投资理财方式。

相信大家都有印象,以前,理财产品都是标注了“XX天,预期收益XX%”这种形式的宣传,主要还是银行倾向于用明确的数字给大家一个直观上的感受,让老百姓认为这是一个保本保息的产品。

但是,从实际操作中,这些产品其实并不是保本保息的,而是大家默认最终会达到XX收益率这样一个保本保息的结果。而且,一旦真的发生了亏损,银行出于维护声誉,拉拢客户的角度出发,都会自行填补亏损,最终还是按照当初“约定”的收益率进行给付。

央行、银保监等金融部门发布的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管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金融资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净值化”,目的在于打破刚性兑付。

净值,其实大家都不陌生,大家在银行等渠道申购赎回基金时候,就是按照净值来计算。银行理财其实也是投资经理投资的一揽子标的,所以用净值来进行计算是水到渠成,众望所归。

在净值化的大趋势下,银行可以更好地将收益和风险呈现给最终客户,让客户自己来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承受力的产品。

(晴溪)


孙建波


大家好!2019年,是我金融专业硕士毕业以后,在银行工作的第10个年头。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积极进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何为净值化?这其实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想从银行理财投资者的角度,给出一个通俗易懂的答案。

所谓净值化,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就是公开化、透明化。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银行业开始理财净值化转型前,各家银行推出的都是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比如说,一名投资者花了5万元,购买了某银行发行的1年期、预期收益率5%的封闭式理财产品。在以前,这位投资者购买了理财产品以后,就只能呆呆地等着产品到期,然后收回本金和收益。在长达1年的投资周期内,他无法了解所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情况,是亏了还是赚了?实际投资收益率能不能达到5%?这一切,都无从得知。

等产品到期了,投资者照样还是不知道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唯一知道的就是本金和收益有没有到账,银行是不是按5%的预期收益率正常兑付了。假设这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是6%,投资者拿到的依然会是5%,中间1%的差价全部归了银行,当然银行也不会告知投资者;假设这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是4%,银行为了维护声誉、避免投诉,一般还是会照样按5%进行兑付,中间1%的损失则由银行补贴,出现了这种有损形象的事,银行更不会告诉投资者了。这种情况,就是人们常说的“刚性兑付”。

从上面这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到,银行进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以前理财产品的价值波动和最终投资收益情况是不公开、不透明的,银行几乎不会向投资者披露任何有关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价格波动,以及最终投资收益的信息。而净值化将改变这一局面。

比如说上面例子中的这款封闭式理财产品,理财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周向投资者披露一次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的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换句话说,同样在1年的投资周期内,投资者将至少能看到52次理财产品的净值信息,相比于净值化转型以前的1次都看不到,无疑是更公开化、透明化了。

大家有可能会想,银行会不会乱披露净值信息啊?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资管新规做出了明确的要求:

  • 首先,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计量是有相关规定的,
    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不是银行想怎么算就怎么算的。
  • 其次,对于银行计量的净值信息,理财产品的托管机构还要进行复核并出具报告
  • 第三,除了托管机构复核,外部审计机构还要检查确认,最终结果还要公开披露并上报金融管理部门备案。
  • 第四,如果净值计量结果与实际偏离太大,还有处罚措施。银行以后就只能发行完全以市值计量的理财产品,而不得再发行以摊余成本(这种计量方法的主观性较大)计量的理财产品了。
上面四点要求,将促使银行对理财产品的净值进行准确计量,而不是乱计量、乱披露。

还有一点大家可能更关心,那就是对理财产品投资者来说,净值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认为,绝对是好事。首行,净值化意味着公开化、透明化,投资者更心中有数了。

至于投资收益率,主要受市场行情以及银行的投资能力影响,跟净值化没有必然联系。回到上面的例子,净值化转型后,假设这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是6%,高于5%时银行的分成比例是20%,投资者拿到的将是5.8%,而不是5%假设这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投资收益率是4%,投资者虽然只能拿到4%,但投资者因此也就知道这家银行的投资能力有限,下次可能就不会再买这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将使得投资能力强的银行(以后的银行理财子公司)脱颖而出,并使得投资能力弱的银行业务规模不断萎缩,这对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绝对是好事。

最后总结一下:

  1. 净值化,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就是公开化、透明化。
  2. 资管新规的四点规定将促使银行对理财产品净值进行准确计量。
  3. 净值化不仅能让投资者更心中有数,还能促进银行之间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对理财产品投资者来说,净值化是好事。
欢迎关注《小钱说金融》,一起传播金融常识,让生活更美好!

小钱说金融


现在银行理财大部分都是“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2020年底之后,要全部转化为“净值型”理财产品。下面我就来说说,预期收益型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区别。


1、预期收益型


我们买银行理财都能看到一个收益率,目前基本都是“预期收益率”,这个收益率是银行根据产品的风险、投资标的、期限、历史经验等测算出来的,是一个“固定的收益率”。对于投资者来说,基本上都能确保拿到这个预期的收益率。


为什么收益率会固定不变呢?银行把客户的钱拿去投资,收益率是不固定的,有可能会高于这个预期收益率,也有可能会低于这个预期收益率,如果投资收益更高,超额收益率就作为银行的管理费收入,如果投资收益更低,银行就把自己之前的投资利润去补贴给客户。


举个例子简单的例子。


银行发行了一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是5%,银行把客户的钱拿去投资债券、非标资产等,市场行情比较好,银行的投资收益率达到了8%,但给客户的收益率仍然是5%,其余3%的超额收益就落入了银行的口袋。


如果市场行情不好,银行的投资收益率只有4%,那么仍然会给客户5%的收益率,1%的收益率就是银行自己亏损的,自己拿之前的利润弥补。


2、净值型



净值型简单来说就是,客户的理财收益要市场化了,投资收益实际上是多少就是多少,这样一来,投资者有可能拿到更高的收益率,也有可能会拿到更低的收益率,甚至有可能亏损。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


银行发行了一款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率,但根据过去此类产品的表现,历史上能拿到的平均收益率是5%。


市场行情很好,结果投资收益率达到了7%,银行只从中收取很少的管理费,其余部分都算作投资者的收益,也就是投资者差不多能拿到7%的收益率。


市场行情不好,投资收益率只有1%,那么投资者就只能拿到1%的收益率,市场行情太差,最终亏损了5%,那投资者不仅没拿到一分钱收益,本金还亏了5%。


这样说,大家明白了吗?


小斯笔记


什么叫净值化管理呢?它是打破刚兑之后,理财产品新的收益管理形式。

如果是购买过基金的话,会比较好理解。

举个例子,你今天买一个基金,基金净值是1.00,现在你有1000元在手上,所以能够申购1000份额,明天它涨了1%,净值变成了1.01,基金份额还是1000,但是那这笔钱就变成1010元了。后天又跌了1%,就变成了909元。你投入的1000元本金,不断在变化,这就叫净值化管理。

用回现在的理财来理解,预期收益在5%的年化收益的话,就是购入的时候,净值是1,份额是50000元,那么到期就是净值1.05.

以后过了过渡期之后,这种产品形式就会是这样的了。


立马财经


目前来说,银行的理财产品已经逐渐向净值型产品变更,很多客户对于净值型理财十分恐惧,看到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从“预期年化收益”变更成“业绩比较基准”之后就觉得银行的理财不保险了。其实,银行自主发型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大多都在R2-R3,本金和收益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很小,适合稳健型的投资者。接下来带你5分钟了解,何为净值型产品。

何为净值型理财:

净值型产品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净值。基金产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只基金每日都会产生单位净值、累计净值。而银行净值型产品就是以产品的净值计算收益,舍弃了预期收益这个概念,没有固定收益率或者预期收益率。在银行规定的固定日期展示净值型产品的净值。

净值型理财产品跟以往理财产品在投资、运作等模式上,基本上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净值型产品没有预期收益率,而是产品到期后,根据产品实际市场投资报价来计算客户收益,如果是开放式的,则是根据开放时间的市场报价进行估价计算。以往产品,银行还能从中赚取利差收益,而净值型产品则真正的把所有投资获得的收益都归还客户,银行仅收取合同约定的管理费。

净值型理财产品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银行也不承诺固定收益,产品净值变动决定着投资者收益的多少或者亏损。

净值型理财的优势:

●与普通银行理财相比,净值型产品在资金流动性上更有优势。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都在一个月以上,也有随时可以赎回、转让的理财产品,但是或多或少可能要承担一定损失。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周期较短,在开放期后随时可以赎回。

●净值型产品定期会向大众展示产品净值,比普通的理财产品更加透明,所以净值型产品没有预期收益,只能按照银行公布的产品净值计算收益,所以投资者可以从每期公布的产品净值走势估计产品未来收益,对比普通理财产品,投资者在实际收益上可以更放心。

净值型产品的劣势:

因为按照净值计算收益,所以净值型理财产品风险稍微比普通理财产品高一些,并且产生的损失和收益都是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对于保守型客户来说,推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比较困难,存款产品更适合他们。


理财师郁小贝


理财产品净值化也即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其相对的是我们较为熟悉的预期收益型的传统理财产品。下面详细介绍一下:

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即传统型理财产品,告知投资者明确的起购金额、预期收益、起息日、投资期限、到期日等相关信息。如下图:

净值型理财产品:类似开放式基金,无预期收益,无投资期限,可在开放日按净值申购或赎回。产品的盈利与亏损按净值计算。

举例:某产品净值为1.00元申购了10万元,即10万份(100000÷1);6个月后赎回,此时产品净值为1.025元,此时盈利为(1.025-1)×100000=2500元。如要按传统理财产品理解,就相当于一款半年期,预期收益率为5%的传统理财产品。

如下面这种,每天都公布净值,可知道每日盈利或亏损多少:

也有相当部分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把产品做成大家比较熟悉的货币基金形式,以每万份收益以及七日年化收益来表示,如下图:

预期收益型(下称传统型)与净值型理财产品(下称净值型)的区别:

1、产品收益:传统型给出预期收益;净值型为非保本浮动,按净值增减计算盈亏;

2、投资期限:传统型有明确投资期限,如180天等,到期自动赎回或滚入下期;净值型无投资期限,有开放赎回日,开放日可为每日,每周,每月;

3、流动性:传统型大部分不可提前赎回,少部分可提前赎回,但要扣除部分费用;净值型可在任意开放日进行申购和赎回操作,流动性较好;

4、盈亏披露:传统型大部分只有在产品到期日可知具体盈利;净值型根据产品约定每日或每周公布净值,可随时查询,比传统型更透明;

5、产品风险:传统型有“预期收益”及俗称的“刚性兑付”等不成文的所谓保障,通常认为风险较低;净值型为非保本浮动性,根据产品不同,风险也有不同级别;


不怕小猫


  不只是银行理财被要求向净值化转型,而是所有的资管业务类的理财产品都要向净值化转型,包括银行、信托、基金、证券和保险提供的理财产品,比如支付宝的定期理财产品(由证券和保险提供)。

  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第十八条有相关规定: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及时反映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由托管机构进行核算并定期提供报告,由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确认,被审计金融机构应当披露审计结果并同时报送金融管理部门。

  但是呢,并非要在当下将所有的资管业务类的理财产品都转为净值型产品,而是存在过渡期,只要在2020底过渡到净值型产品就可以了。

  那么何为净值型理财产品呢?简单来说,与如今除了货币基金之外的所有基金一样,基金(除货币基金外,下同)采用的都是净值法计算,为净值产品,每天都公布基金单位净值,即交易日下午三点之前的申购或赎回的基金份额都以该净值计算。

  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类理财产品往后不存在固定收益率或预期收益率,会像基金或股票一样存在波动,跟随市场行情有涨有跌。

  那么风险是不是变大了呢?应当说风险变小了,毕竟理财产品持仓更加透明(规范资金池,降低期限错配风险),流动性更有优势(打破刚兑,开放期可进行申购和赎回)。

  而理财产品的风险来自于投资对象,不是兑付和承诺。比如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为国债,那么国债本身的信用风险就低,可收益却是固定的利息收益。所以,风险跟采用什么方法计算没有半毛钱关系,理财产品投资对象没有改变其信用风险就不会改变。

  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或者证券和保险提供的理财产品(比如支付宝定期理财产品)主要为中低风险理财产品,而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本身的风险性就低,中长期持有非极端情况(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都不会发生亏损。因为中低风险类型的理财产品它本身的投资范围较为规范,都为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债券,资金拆借、信托计划及其他金融资产(主要为商业租用和基础建设)等。

  同时,资管类定期理财产品规定期限最少为90天,90天它的净值不断往上,90天后哪怕净值出现微小回调,也不会导致本金亏损。这就是与债券基金(中低风险基金)的不同之处,债券基金不存在固定期限,今天买明天卖都可以,流动性非常强,但极短期操作债券基金可能导致亏损,因为存在较高的申购和赎回费用,以及债券基金净值存在微小的波动,可能某交易日净值不如前一个交易日净值。

  不过可以肯定,如果你持有中低风险的债券基金(特别是短债基金)90天以上,那么肯定是不会亏的。同理,如果你持有中低风险定期理财产品90天以上,非极端情况下都是不会发生亏损的。因此,也就不必过于担心损益问题,只要看好风险类型(风险性)就可以了,比如如今投资的是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往后也投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那么收益只会在此之上,不会在此之下,而相应的风险却会有效的降低。


三人聚众


对于这个问题,首席投资官评论员四维解答:

自2017年11月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以来,历经5个月之后,该资管新规已于日前正式落地。其中第十八条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及时反映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

什么是净值化?简而言之,就是不对理财产品固定预期收益率,而是要像基金那样每天计算净值,并按照净值申购赎回,不再保证客户收益。一句话就是“打破刚性兑付”。

显然,这条规定无疑成为了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最大冲击,90%以上的理财产品将被迫由封闭式预期收益型转变为净值型,以往银行在理财产品出现亏损时,为达到挽留客户、更好吸纳资金的目的,都会采用“兜底”的处理方式,即由银行掏腰包赔付投资人本金。在“刚兑神话”的光环下,投资者只会盲目跟风投资,这对整个资本市场是来说是一种巨大隐患,加大了系统性风险。

因此投资者应主动提升自身投资水平,回归到正常的“买者自负”原则,结合自身能力做好资产配置。


首席投资官


银行理财被要求向净值化转型,是一种新的银行理财方式,和传统理财方式有以下区别:

1)传统的银行理财方式,按照预期的年化收益率在理财产品到期时付于客户本金及收益,基本上是刚性兑付,而现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不承诺保本,不承诺按年化收益率刚性兑付。新型理财产品下不兜底(保本),上不封顶。收益有可能高(也可能大大低于预期甚至亏本)。

2)管理模式新品是开放形式,每日或每周公布净值。每日净值可能低于前日,也可能高于前日。而传统银行理财产品封闭式管理,不公布净值变化,最后按预设的年化收益率兑付,不能超过。

3)传统理财产品有封闭期限,如三个月,六个月,270天,一年。封闭期内不得赎回,而新品没有丰闭期限要求。随时可以赎回,T+2~3到账.新品流动性要好于传统产品。新品也可长期持有。

4)传统产品购买门槛高,最低不少于5万元,而新品购买的门槛是否降低还不清楚。

5)新品是否也有股票成份,比例占多大,是否像基金一样分红,还不清楚。

总之,新品管理模式有点类似基金。是对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一次革新。核心是:上不封顶,下不保本,买赎自由,信息开放,流动性好,风险也大。


350227zg


自资管新规落地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要向净值化转型,很多投资者可能对净值型理财产品不太了解,那到底什么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呢?

简而言之,就是理财产品没有了固定预期收益率,而是要像基金那样每天计算净值,并按照净值申购赎回,不再保证客户收益,也就意味着保本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将不复存在。

通俗点说就是赚了你就赚了,赔了你就赔了,赚的钱是你自己的,赔钱了所有的损失也得自己担着。

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即传统型理财产品,告知投资者明确的起购金额、预期收益、起息日、投资期限、到期日等相关信息。<strong>

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开放式基金类似,为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也没有投资期限。

意味着银行不再承诺固定收益,实际用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获得的收益与产品净值有关。产品每周或者每月开放,用户在开放期内可以进行申购赎回等操作。

假设用户购买时产品的净值为1,则到了下一个开放日,如果产品净值变为1.2,用户的收益就是1.2-1=0.2;如果净值变为0.9,收益为0.9-1=-0.1,也就亏损0.1。

银行会根据签署的协议书,在每日、每周或者每月等固定日期公布净值,用户可以进行净值查询。虽说和基金类似,但净值型理财产品还是要比基金要安全很多,毕竟银行的资产有严格的投资标准。

比财,国内首家直销银行理财收益比价平台,目前在售银行理财产品共2256款,

目前受年中效应以及节日理财的影响,理财发行量的增加,整体收益上升,这一趋势将一直持续到7月初。欢迎大家关注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