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搶救也無力挽回的生命,該如何選擇?

ICU病房,一個生命垂危的老大爺,閉著眼眼睛。家屬們接到了最不願意聽到的醫生們對他們講的話。此時,大爺的生命已經到了最後的時刻。此時的ICU病房寂靜的只有心電監護傳來的一陣陣報警聲,刺耳的猶如對生命的控訴。作為一名ICU的護士,很多時候面臨著患者的生死,卻也無可奈何……

大爺的兒子拼命的忍住大聲的哭喊,卻怎麼也擋不住眼淚奪出眼眶,緊緊握著大爺的手說:“爸爸,你就放心吧,家裡的事和俺媽就交給我了。”聽到這句話,我的眼淚一下子湧入了眼睛,我拼命抽離自己的情緒,作為一名護士,必須此時冷靜,不能跟家屬一樣哭的稀里嘩啦。家屬們輪流告別,我的情緒也在拼命剋制中漸漸決堤,口罩裡面被淚水浸溼。

明知道搶救也無力挽回的生命,該如何選擇?

生命是極神聖的,在生死麵前每個人都顯得蒼白渺小,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風浪大了,舟就傾翻了。我們從純真的孩童,走過青澀的青年、充實的中年來到暮年,每一個人都要面臨生死訣別。當那一刻真正來臨,怕是誰也沒有了笑看生死的灑脫。

面對臨終患者,是該尊重生命盡最大能力的搶救,還是讓他有尊嚴的離開,這個問題時時刻刻敲打著我們的內心。

看過無數人,經歷了氣管插管,深靜脈置管,愛克莫,經歷了所有的搶救措施,和死神博弈了十天半月,仍然撒手人寰,。時候會想這樣的搶救有沒有意義,假如生死已經不可逆,結局已成定局的患者,那是不是該放棄這些有創傷的掙扎,給生命留些尊嚴。

明知道搶救也無力挽回的生命,該如何選擇?

有些問題沉重的讓人無法思考,也沒有一把尺子給人一個明確的標準,什麼樣的病情進行到哪一步就不該繼續讓病人承受痛苦,假如患者清醒或許更希望離開的時候安詳一點,創傷少一點。魯迅先生在《父親的病》中寫到:“中西的思想確乎有一些不同。聽說中國的孝子們,一到將要“罪孽深重,禍延父母”的時候,就買幾斤人參,煎湯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幾天,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先生卻教給我醫生的職務道:可醫治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治的應該給他死的沒有痛苦。-----這位先生自然是西醫”。

可醫治的給醫治,不可醫治的應該讓他死的沒有痛苦,後來我才理解了這句話。中國人的傳統,不僅期盼奇蹟,還篤信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古代的生存文明,套用到現在真的是有點殘忍了。

明知道搶救也無力挽回的生命,該如何選擇?

期待社會日益文明,病人可以在神志尚且清楚的時候,合理的選擇。醫學界也有更明確的指導給予患者及家屬。在他們無望的時候,醫護人員的話語是一劑良藥,可撫心殤。

如若有一天,面對明明知道搶救也無力挽回的生命,我們有了直接說“不”的權利。那面對這樣的患者,你認為要不要救呢?是置管按壓竭盡全力,還是讓他就這樣安詳的離去?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臺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