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三家杨姓土司,一家出身忠良,一家身世成谜,一家鲜为人知

西南三家杨姓土司,一家出身忠良,一家身世成谜,一家鲜为人知

播州杨氏土司遗迹

西南杨氏土司严格说有三家,即武陵杨再思、播州杨端、大理杨氏,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播州杨氏,尤其是因为万历三大征的杨应龙而广为人知。这三家杨姓土司至今拥有众多后裔,广泛分布于云贵川三省甚至缅北、东南亚地区。

一、武陵杨再思,是否真有其人

湘、黔、渝、鄂诸省交汇的武陵山区是著名的族群混杂地带,加之地理环境复杂,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复杂的族群成分。当地有一种非常奇特的风俗,即祭祀“飞山庙”,土家、侗族、苗瑶、汉等皆是如此。“飞山庙”的神主名为杨再思,又称“飞山太公”、按照地方志(靖州志),其人生于唐末五代,首创“十五峒主”封建制,广泛吸纳各族人民,在乱世中保境安民,死后被广泛纪念。据称,武陵山区的飞山庙达500余座,每年祭祀飞山太公的后裔,几乎遍及全球华人世界。

西南三家杨姓土司,一家出身忠良,一家身世成谜,一家鲜为人知

恩施土司城

明朝以来,一些学者对杨再思是否真实人物抱有怀疑态度,近现代民俗学者则直接发明了“飞山信仰”一词,用以指称武陵山区的少数民族原始信仰。这些研究也不无道理,毕竟正史中确实从未出现杨再思其人(唐相杨再思为重名),著名的碑铭如《飞山神祠碑记》也未提到杨再思。只有《宋史·蛮夷传》提到了“溪峒诸蛮”里有多个杨氏人物,并且明确提到杨氏为“十峒首领”。宋初武陵杨氏纳土归顺,后来也广泛参与历史,著名的有元末的杨完者,曾率10万苗兵与朱元璋、张士诚、方国珍作战。

《宋史·蛮夷传·西南溪峒诸蛮》: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太平兴国四年,首领杨蕴始来内附。五年,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淳化二年,其刺史杨政岩复来贡。是岁,政岩卒,以其子通(土盈)继知州事。

西南三家杨姓土司,一家出身忠良,一家身世成谜,一家鲜为人知

覃氏峒主遗迹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杨再思族谱》,武陵杨氏又被称为“七字杨”,其族谱字辈为“再、政(正)、通、光、昌、胜(晟)、秀(进)”。宋史里的诸多武陵杨氏人物,也确实符合这个字辈排序。因此,不能否认唐末五代期间的杨氏存在一个重要人物的可能性。这个人物不一定叫杨再思,但一定是非常传奇的人物。因为“十峒制”并不见于唐史,而宋史明确提到,足以说明唐末五代的武陵地区出现过重要的变化。

根据各种证据,大致可以得到一个历史轮廓:唐末五代时期的武陵地区真实存在一个杨姓大人物,他的后代在数十年间发展壮大,这正对应着“十峒主”制。杨氏族谱记载,杨再思自任刺史,有十二子,分别为十五峒主(另有侄辈数人)。武陵杨氏的后裔非常众多,是中古时期成功繁衍的一个大宗族,当然也是杨氏土司的代表之一。

西南三家杨姓土司,一家出身忠良,一家身世成谜,一家鲜为人知

湖南土司墓

武陵杨氏是哪里人?这个问题按照各种族谱,可以追溯到弘农杨氏,仔细推敲却发现还可以存疑。但其族谱追溯到北魏杨俭,应当是可靠的,再往上就有不同意见了。而北魏杨俭,其祖先有两种可能,一是弘农杨氏,二是天水杨氏,后者与氐人有关,可能是汉晋北朝以来征伐氐人的汉族军人家族,二者皆有可能。

二、播州杨氏

播州杨氏同样兴起于唐中后期,编纂于明初,由大家宋濂主笔的族谱以及地方志认为杨端家族与北宋杨家将有关。其叙述虽然不完全可靠,但考虑到唐中后期的地缘政治乱局,一些中原冒险家在边远地区取得成功是很常见的事情。所以,族谱和地方志记载的杨端,募集子弟为国远征,后裔播迁华夏文化,当为可信之事。《天全州志》记载了杨氏的一方墓志,提到杨端籍贯太原,应该说是不可忽视的证据。杨端家族虽不一定是杨家将后代,但却有很大可能是中原人。

《天全州志》收录《诰封荣禄大夫天全都督佥事杨公常一品夫人李氏墓志铭》:公讳常,字中行,天全世爵。其先始祖名端,太原人,以功锡土蜀南。汉唐以来,昭载志传,兹不更系……

西南三家杨姓土司,一家出身忠良,一家身世成谜,一家鲜为人知

杨氏土司宫殿遗迹

播州杨氏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其末代土司杨应龙反明,引发了万历三大征最艰难的一役。其后代至今分布在川南、贵州,加上传说中的“五姓”或者“八姓”同盟,直接统治该地区近千年,是杨氏土司最著名的代表。

三、大理杨氏

大理杨氏是南诏大理时期的重要军事贵族,是“五家十姓”的上层集团,其后代遍布云贵川三省,直到缅甸北部。其土司制度持续时间非常长,直到清末还有巨大的影响力。

大理杨氏属于“西洱河蛮”,此处的河,当指洱海。《通典》引用隋朝将领梁建方南征的见闻录《西洱河风土记》,提到当时居住于大理洱海西岸的河蛮(今喜洲古镇),是一个风俗文化同于中原的族群,他们有杨、赵、李、董等大姓,有文字,语言与中夏相同。可见,与杨再思、杨端相比,大理杨氏是中原人的证据是相对可靠的,但不清楚迁徙时间(可能早至商周期间)。其他零星资料和传说,显示这些大理洱海边的华夏移民,来自河东徂州(当为山西运城)。他们这些大姓,是华夏文化播迁到边疆地区的主要传播者,实际上也是世袭800多年的土司家族。相比杨再思、杨端,大理杨氏的实力是远远超过的,他们有着更优越的地理环境,也有着更深层的华夏文化传承。

西南三家杨姓土司,一家出身忠良,一家身世成谜,一家鲜为人知

喜洲古镇

《通典·南蛮·松外诸蛮》:松外诸蛮,大唐贞观末为寇。遣兵从西洱河讨之。洱音贰。其西洱河从巂州西千五百里,其地有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自云其先本汉人。有城郭、村邑、弓矢、矛鋋,言语虽小讹舛,大略与中夏同。有文字,颇解阴阳历数。(完)

西南三家杨姓土司,一家出身忠良,一家身世成谜,一家鲜为人知

丽江木府 保存完整的土司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