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儒家最大的糟粕之一就是“高估了人性的善而低估了人性的惡”,你認同嗎?

藝術就是謊言


儒家沒有高估人性,恰恰是非常客觀的描述了人性,所以才有,微夫子,則萬古如長夜。

人之初,性本善,記住是人之初,沒有人生下來就為非作歹,也沒這個能力,沒這個願望。

儒家我也沒通讀過,印象裡,孔子很少以善惡評價別人,一般都是君子小人,君子,成器之人可用之人。小人,不可大用之人,不成材的人。

一個人沒有善惡之分,對個人來說,對自己有利的就是善,不利的就是惡,如果沒人侵犯他的利益,或者威脅他的生存,他是不會表現出惡的一面,如果他覺得所有人都對他不善,他才會對別人惡。

儒家的修齊治平之論,是非常客觀的描述了人性,人必然是由近及遠的表現自己的善惡,對親人善,大概外人看來,是對自己的惡,善惡都是相對的,也有能力大小的問題,你不可能對所有人善,也不可能對所有人惡,都是有條件的,這一點,儒家是反覆強調的。儒家是非常講究思辨的學問,沒有什麼是無條件的行為,如果死記硬背,就不能理解儒家的精妙之處,一定要先有對大環境,客觀條件的準確判斷,才能做出真正正確的選擇。

孔子曰,過猶不及,講究不走極端,善惡是一個終極的判斷,這不符合儒家的學術大原則,善惡都是在變化中的,小人可以修煉成君子,君子也可能蛻變為小人,修身養性,看你是咋修的,咋養的。

聖人云,仁者愛人,人無好壞,看你如何引導,教育。


心無羈絆夜未明


高估人性的善,低估人性的惡,其實儒家沒錯。

聽一生於六十年代末的農村大姐說,小時候因為地處皖南山村,從沒上過一天學,也沒吃過一天飽飯,他爸在她們三女兒懂事的記憶裡,只要家裡有點小錢,就拿著去做生意,一出門幾個月見不著人影,每次回家都是沿途乞討回來的。連她們的媽媽死都不在家。

村口有個老師,曾經做過小學的校長,幾個兒子都在縣城裡有出息了。平日裡,老頭晚上喝幾口小酒,拉拉二胡,也算村裡的雅士,紅白之事上臺說幾句話,受人尊重。

這位大姐,也就是家裡的二閨女吧,可能脾氣的原因,最不招她爸待見,十三歲前連一雙完整的鞋都沒穿過。因為太過孤獨,晚飯後常去村口聽老校長拉琴,聽到動人處,淚洗滿面、痛不欲生。

一天,老校長見此,將她擁入懷中,百般呵護,老二感覺有了前所未有的父愛與溫暖。只要他家裡什麼苦事累事,基本全部包下。也有一些多嘴的村民說三道四,可是老二始終如一,把老校長當成再生父母。

老校長的三兒其實是個縣城裡的混混,一次回家趁著父親回校領工資,把她給辦了。

事後,女方領著大肚的二閨女說理求婚,三兒當然早就沒了影。老校長死活不認,還說小姑娘交友不慎。二閨女啥也沒說,當著老頭的面,吃掉了一張毛筆寫的字條。有人看見,那簽名就是老校長的字。從此,村裡再也見不著二閨女了。

當二閨女十年之後帶著老公及子女回家時,老校長的墳上草已有半人多高了,那三兒失蹤多年…。




朱錫北


儒家最大的糟粕不是“高估了人性的善而低估了人性的惡”,而是以為利用道德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以為道德是宇宙運行的最大規律!

比如從南宋開始,理學家朱熹就開始提出“存天理滅人慾”,試圖將一切問題都歸結為道德問題。但是,事實上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南宋並沒有發展強大,而是一直被金國和元朝吊打,最終還是被元朝所滅亡。而到了明朝,儒學發展的就更離譜了,科舉考試更是以八股文為主,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將道德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從而使得明朝文臣武將都將滿口道德作為最高標準,而真正做事兒的人反而沒有好的下場,其結果就是明朝只能被李自成推翻,被清朝取代。

到了滿清時代,即使在面對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大敵當前之時,腐朽儒家的代表翁同龢依然以李鴻章道德說事兒,處處對李鴻章掣肘,從而在甲午海戰,滿清遭遇慘敗。而翁同龢的後人現在卻在美國拍賣我國古代的各種珍稀文物。可見從和兒媳婦扒灰的朱熹到大肆斂財的翁同龢,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大儒們都是說一套做一套,因而如果以他們所謂的道德來處理客觀世界的問題,顯然是完全不可行。


地震博士


既然要說性,那就不得不說百家爭鳴,這是關於性的第一次廣泛的大討論,也為後世定下了基調。其中有一些典型人物,如下:

孔子:不討論。

墨子:性善論。

告子:無善無惡論。

孟子:向善論。

荀子:有惡論。

韓非子:性惡論。

既然問者說儒家,我們就在這裡主要說一下儒家。

在孔子時代,因為當時處於百家早期,論戰相對較少,所以各家對人性討論很少,孔子也並未對此進行研究討論。

到了孟子時期,百家日盛,而且批孔運動如火如荼,各家之間論戰很多,這個時候很多問題都要歸結到人性這個本原上來討論,所以孟子不得不討論。孟子的主要觀點是:“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看到這句話很多人都說孟子主張性善論,這點我不敢苟同。我對我周邊的朋友常說,看古文,不能只看一兩句話,要看時代背景和語境。不然和現在那些挑事的媒體和噴子沒什麼區別。孟子的這段話來自和告子的辯論。在此我們不對這次辯論做詳解,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孟子說這段話的同時也指出,如果引水,水也可以向上流,如果沒有河道,水就會流的到處都是。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孟子主張善,但是也肯定外力的作用,這就是禮。水是向下流的,但是這不是因為水本來就是向下流的,是因為有很多外力。所以我更傾向是向善論。

到了荀子,荀子展現出更多的社會學家屬性。荀子把性分成了“性”和“偽”。性便是天生為性,為人的動物性。偽便是人為為偽,為人的社會性。荀子強調了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在這裡我並不認為荀子主張性惡,而是有惡,因為利並不一定就是損人而得利。而且荀子更強調偽,就是人要自我約束,學習,來改掉自己身上的動物性,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社會屬性的人。

以上就是最早的儒家人性討論。之所以後來變成了性善論,完全是因為統治的需要。在秦以後,大家認識到了,性惡論法家的危害,性善論順應時代潮流。而且性善論也完美解決了君權的正確性問題,因為如果按性惡論來說,君主同樣也是惡的,這當然是不能被接受的。而性善則可以解決君主的這一矛盾,而且基於性善,也更好推行道德教化,達到攻心的目的。

所以說從來不存在所謂的高估善惡問題,只有政治需要,墨子主張上同,必須要有性善來支撐,不然全是惡,怎麼同。韓非主張權術制衡,全是善幹嘛要制衡。這種歷史問題要辯證的看待,如果總是一棍子打死,那麼你什麼也學不到。


江山如畫任君遊


儒家講仁義,並提出一系列說辭,只可惜人的罪性,使人很難做的到,孔丘剛當了官就殺掉了少正卯,他算仁義到家了。做不到,還得守,只能變成了假冒為善、道貌安然。老子曾開導過孔子,人若沒有道,是行不出德來,更談不上仁義了,孔子天生愚笨不開化,愛鑽牛角尖,不服老子,便四處丟售自己的學說,四處碰壁,最後走不動了,老實下來當先生,但歷來愛當王的統治者,覺得用老孔的一套來統治別人挺好,當然自己不在裡面受約束,便大用特用,推孔子為聖人,讓人民學孔老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自己便君君王王高高上上。一部中國史,改朝換代,殺人如麻,孔毒不除,禍及子孫。


風華正茂135672356


好玩的國學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中國哲學史上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論!

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不過看起來,題主預設的觀點是懷疑儒家的性善論。不過,這並不重要。因為人人都有懷疑的權利,更何況,還是數千年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爭論不休的問題。

人性太複雜了,沒有人說的清楚,沒有人能下一個定論,而思想家只是根據自己對人性的觀點,來預設自己的立場。

戰國時代大概有六種人性論。第一種是人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發展了善性的一面,人就是善的,發展了惡性的一面,人就是惡的。當明君如文王、武王興起時,百姓就人人心慈好善;而當幽王、厲王這樣的暴君興起時,百姓就個個心狠手辣喜好暴行。第二種是人有性善,有性惡。在堯為君主時卻有象這樣的壞人;有瞽瞍這樣壞的父親卻有舜這樣的好兒子;有紂王這樣的君主,卻也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的好臣子。

第三種是和孟子同時代的思想家告子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是“食色性也”,就是吃喝拉撒睡和生殖衝動,無善惡之分。

第四種是孟子的“性善論”。孟子說人性是善的,人天然地有四種善端,所以人可以為堯舜,因此孟子主張推行道德主義,主張人要修心養性成就自我道德的實現。

第五種是荀子的性惡論。荀子認為人性是惡的,人為了利益和生存,要互相競爭佔有資源,但是通過文化教育可以讓人變得好起來,所以叫做塗之人可以為禹。因此治理社會治理人心,必須加強教育和人的自我學習。

第六種是性自私論。韓非子、李斯等人認為,人性是自私的,一切都是為了利益,為了一己之私利。大車店老闆希望人人都發財,不是心地善良,而是想自己多買點東西。棺材店老闆天天盼著人早死,不是心懷,也是為了多賣點東西。因此,韓非子他們提出,要治理國家治理社會,非要用嚴刑峻法來強力規範不可。

這些人性論的觀點,其實大部分是主張人性是惡的,是自私的。或者說,起碼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們,清楚地看到了人性中惡的因素。即使是對人性抱有相當樂觀態度的孟子,也指出,人性中的惡是客觀存在的,不過不是人性中本有的,而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人失去了本心和良心而已。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性惡的情況太普遍了——為了權利的爭鬥,為了土地的屠殺,為了私利的陷害等等。他們界定人性善惡的出發點其實都是一樣,無論是主張性善的孟子,還是主張性惡的荀子,還是主張性自私的韓非子,都是在追求一種揚善的道路。

第二個問題。儒家主張性善論,是否就意味著放鬆了對人性的戒備?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儒家哲學的最高理想就是成聖,而成聖就是修養道德。儒家道德哲學是最為強調反思、自省、靜心、修身的哲學。儒家思想認為,人為什麼需要反思,需要自省,需要慎獨,那是因為人的內心常常會冒出一些不符合道德的念頭,為了把這些不好的東西遏制住,那麼人需要時時刻刻的反思自己。所以孟子就認為,要反求諸己,通過反求諸己找回自己丟失的良心和本心,這樣才能保持向善向上的道德。所以說,儒家不僅沒有忽視人性中的惡的東西,相反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遠離惡。

第三個問題。儒家其實對帝王的道德的要求更高。如果說古希臘哲學要求國王都是哲學家,都是哲學王的話,而中國儒家這要求君主是聖人,而聖人的標準,第一是具有極高的道德境界。這個道德境界的修煉,需要比普通人付出更多。不過儒家的缺陷在於,對人性的估計過於樂觀,雖然也提出了德法並用的理論,但畢竟太過於強調道德作用。


好玩的國學


講個故事:以前有個自稱大善的人,有一次遇上一條毒蛇,此毒蛇被傷,大善人見,口中念南無啊彌陀佛,就上前給毒蛇包紮,旁人見狀就提醒他毒蛇有毒千萬不要碰,大善人不聽還勸旁人說,做人要行善,善有善報,福沒到,禍遠離,講完把手伸向毒蛇,結果反被毒蛇咬了一口,被毒攻心不治而死,旁也無法救他,自好嘆氣一聲“古調你善都未”。“善”字在這地方一直流傳著,“善”就是死的意思。故事講完了,你能理解嗎?沒有正義的善良,就是送羊入虎口,善守惡攻,善無作為反害人,惡有作為方益人。


東洲淨水


朱熹說要“存天理、滅人慾”,從他之後,男女授受不親,女兒家的胳膊被男人碰一下就得用刀砍下來,女兒家全部大門不出、二門不入,養在深閨,婚姻大事全憑父母做主。結果朱老人家自己的兒媳生了孩子,關鍵是他兒媳是寡婦,他們家就他一個男人。還有朱老人家娶了兩個尼姑為妾。

大清官海瑞,這位老人家三妻兩妾,寧可吃不起肉也要娶。

康有為這位大君子,有六個妻子,五個是17歲娶的,一個19歲娶的,嫌19歲的太老了。

這些聖人、課本上的楷模口口聲聲讓別人從善、禁慾,他們自己卻是為所欲為,這就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自己都做不到,卻要求別人必須做到,這就是偽善。


口水丁羊羽


我覺得並不是儒家思想“高估了人性的善,低估了人性的惡。”而是時代的不同,社會環境的差異導致人們思想發生重大變化。

任何一種學說都是有著時代烙印的,儒家思想也是如此。

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經歷了夏、商、周的幾千年之後,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的。孔子在總結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完整思想體系。

儒家思想產生的背景:

一、春秋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變化,原來的“公田”逐漸轉化“私田”,奴隸制度瓦解。

二、政治上,諸侯兼併土地,爭霸戰爭日益頻繁,新興封建勢力興起。

三、在思想意識和文化上“學在官府”的局面逐漸被打破。

四、儒家學派誕生在魯國,魯國當時仍舊保留周文化傳統,為孔子創立儒家思想體系提供了條件。

五、孔子把西周以來,奴隸主貴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以“仁”為核心的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學,從而創立了儒家學派。

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

一、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關係,維護“周禮”,主張貴賤有序。

二、戰國時期發展成為“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政治上主張“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他還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反對統治者虐民暴民,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地。

三、秦朝時儒家思想受到壓制,實行“焚書坑儒”政策,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四、西漢時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發揮,增添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適應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儒家思想受到“獨尊”,罷黜了百家。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

五、宋朝時期形成理學。它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朱熹是理學發展集大成者。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欲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了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

六、明末清初理學受到批判,我國反封建思想先驅--李贄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至尊”,否定孔子是天生聖人,反對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揭露道學的虛偽。清代的顧炎武、王夫之也從不同角度批判了理學。龔自珍和林則徐提倡“經世致用”,引導人們掙脫“程朱理學”的枷鎖,為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奠定基礎。

七、太平天國,洪秀全結合儒家的大同思想,又受西方宗教影響,創立了拜上帝教,對勞動人民有很大的號召力。

八、康有為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結合,宣傳維新變法的道理,發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權威來論證資產階級維新變法的合理性。

這就是儒家思想在中國的歷史,無論被拋棄還是被利用,儒家思想的“仁”始終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規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並不是“高估了人性的善,低估了人性的惡”的問題。

人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受到環境的影響,使人的思想發生變化,在《悲慘世界》中,冉•阿讓由善到惡、由惡到善的轉變過程就說明這一點。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善良都是被推崇的。試問這個世界要是沒有善良,會是怎樣的世界?應該說善良的終點就是人類的末日。



戈壁灘上的駝鈴


根本就不需要儒家,只需要尊重人性即可,用法律懲戒人性中的惡,而道德的一面無需宣揚,這樣很容易形成道德綁架,只要惡能得到嚴懲,善自會增長,只要人不犯法,就是好人,就比如攙扶老人被訛詐,首先要嚴懲訛詐之人,而不是一面宣傳攙扶老人,一面對訛詐者從輕處罰。一切都要從本心出發,無需道德訓化,每個人都做好自己不犯法,社會就會和諧。就比如孝順無需宣揚,這本是連動物都有的自然之舉,你養我一小,我出於人本性中感恩之心養你一老,無需順,只需養,父母也不該事事順著你,如有人不養你老,用法律懲之,總之,法律權威必須維護,任何人不能凌架法律之上,中國曆代將儒家道德凌架法律之上是造成社會敗壞人心虛偽根本原因,妄圖通過儒家式道德教化管理國家使人向善,真是捨本求末,愚腐透頂。一個好的社會每個人都應是中性人,無善無惡,無為而治,社會自會風清人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