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燕西:Stripe,IBM 同 Stellar 合作給我們的啟示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區塊鏈行業中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 IBM 的 Stellar 合作共同推出了一個跨境跨境轉賬業務 World Wire。這個業務是基於 Stellar 的區塊鏈技術,使得各國參與的合規的金融機構能夠在彼此之間進行不同法律之間的轉賬業務。鑑於 Stellar 的點對點之間的清算模式和其低成本的使用費用,這項服務會大幅降低目前不同法幣之間的轉賬成本,因此會使此項業務中的服務提供方和服務使用者都會獲得比較好的收益。這項服務也是向長期壟斷這個業務的 SWIFT 的直接挑戰。鑑於目前跨國轉賬業務的這個巨大的市場,加入 World Wire 的金融機構會從此項業務中獲取到非常好的收益。作為此項服務的提供商,IBM 也因此會獲得持續穩定的業務收益。

IBM 的 World Wire 無疑是將區塊鏈技術落地在實際的金融領域的一個成功的案例。這個實際應用也是對 Stellar 技術體系的一個最好的背書。在行業關注這兩者合作的成功的同時,行業幾乎都忘記了最早開始支持 Stellar 的公司並不是 IBM,而是 Stripe 公司。Stripe 公司在 2014 年 Stellar 基金會剛剛成立的時候,就以購買 Stellar 代幣的方式向 Stellar 基金會投資 300 萬美元。這對一個新成立的非營利性的基金會來說是一個非常強的支持。此後,Stripe 公司還同 Stellar 一直探討如何將 Stellar 技術體系應用於支付業務。但是,顯然兩者的合作在後來並沒有產生實際的落地應用。而 IBM 是在 2017 年才開始同 Stellar 合作。兩年之後就推出了實際的落地應用。

Stripe 和 IBM 都是基於同一個技術底層,但其探索應用的結果卻完全不同。這種完全不同的結果值得行業中的從業者認真思考,以便能更好地將新技術實際應用到市場當中。

一、為什麼 Stripe 沒有基於 Stellar 推出產品

Stripe 公司在 2014 年時就認識到 Stellar 的潛在的巨大價值 , 因此願意投資 300 萬美元支持這個技術的開發。這無疑顯示了 Stripe 公司創始人的遠見。Stripe 公司也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創業公司。它的創始人是來自愛爾蘭農村的兄弟兩人。他們當時分別在哈佛和 MIT 讀書。在 2010 年 , 他們因為不滿網上支付的便捷性,因此自己開始動手開發網上支付的解決方法。他們的創意得到了 Y Combinator 的資金支持。兄弟倆因此分別輟學,成立了 Stripe 公司,專注網上的支付解決方案。在隨後的幾年中,Stripe 公司不斷地發展,也因此不斷獲得資本的支持。所以在 2014 年,儘管 Stripe 公司還只是一個剛成立 4 年的創業公司,但由於他們高度看好 Stellar 的價值,因此投資 300 萬美元支持 Stellar 的技術開發。

Stripe 公司顯然是希望將 Stellar 的點對點支付清算的體系應用到其在美國市場的網上支付業務。如果能實現賬戶與賬戶之間的直接轉賬結算,那麼網上的支付就可以避免走銀行之間的清算網絡。這個支付過程中的清算成本因此就可以節省掉,那麼支付交易雙方的交易成本就會降低 , 交易雙方因此就會受益。鑑於支付的巨大的交易量,這個市場中的機會顯然是非常巨大的。那麼,為什麼 Stripe 和 Stellar 的這種合作後來沒有實現這個初衷呢? 我認為可能有以下原因。

首先,Stellar 的性能還是無法同現有的清算網絡的處理速度相比。儘管 Stellar 是市場中現有公鏈的記賬速度最快的之一,但其記賬速度還是遠遠無法同目前的基於中心化系統的處理速度相比。而支付業務中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處理速度。如果 Stellar 在這方面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那麼它就無法實際應用到支付業務當中的。

第二,在現有的支付業務的市場結構中,所有的系統、流程和規章都是基於中心化的記賬技術來制定的。如果用一個分佈式的記賬方式來取代中心化的記賬方式,那麼這就意味著市場中的所有的方面都要進行相應的改變。這種改變的成本是巨大的。這種情況不僅只是在銀行領域,在證券業務領域也是如此。

在 2016 年,當區塊鏈技術的價值剛剛為行業所認識不久,市場對它在證券行業中的應用的共識就是證券的交易後清算。基於分佈式記賬技術的交易後清算可以解決中心化的清算系統的很多弊病如低效率和高成本。所以當時就高調出現了專注於提供此方面解決方案的創業公司。在美國是 Digital Asset Holdings,在歐洲是 SETL。儘管這兩個公司在過去的幾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果,但其發展在目前依然是充滿了曲折。這是因為清算系統是證券行業穩定運行的基礎保證。而證券行業的穩定運行又是整個社會穩定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如果從根本上改變這個清算系統,其涉及的成本和風險可想而知。所以不管是在證券行業還是在銀行行業,改變清算系統都是一件非常充滿了挑戰的工作,基本上就是 Mission Impossible。

第三 , 即使這樣的替換在技術上沒有問題 , 其產生的收益也未必值得這麼去做。現在用戶用銀行借記卡進行支付時 , 這個支付的業務基本上是免費的。這是因為銀行能夠利用用戶的存款開展的其它銀行業務獲得足夠的收入,這些收入完全能覆蓋銀行提供支付服務所需支出的成本。基於區塊鏈技術來替代現有的銀行卡的中心化的清算網絡並不能產生更明顯的收益。進行支付的雙方因此並沒有很強的動力採用這個新的清算方式。

基於區塊鏈技術來替代信用卡的清算網絡,這倒是有機會的。因為信用卡向商家收的 3% 的服務費用依然是可以節省的費用。但是,這個方面的主要問題是用戶使用習慣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此外,不管是銀行之間的清算網絡還是信用卡公司的清算網絡,它們都在充分挖掘中心化技術的潛能,以便向市場提供更好的服務。譬如現在已經有了實時轉賬結算服務,這就是比最初的隔日清算結算服務有了提高。使用支付轉賬服務的用戶的滿意程度因此也自然提高了。

第四,Stripe 沒有找到合適的業務切入點。以分佈式的清算網絡來取代中心化的清算網絡,這個替換的效益是明顯的。但是由於目前的市場結構的不合理,基於中心化的清算網絡有其它各種因素的支持,所以它的地位很難撼動。如果想用分佈式的清算網絡來取代中心化的清算網絡,就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以此來不斷地分化瓦解現有的各種阻力。這樣的切入點可能是現有市場中明顯的痛點,也可能是由技術和商業模式的發展帶來的新的機會。

如果從以上維度來看 IBM 同 Stellar 的合作,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都是基於同樣一種技術,但 IBM 卻率先實現了落地應用。

二、為什麼 IBM 率先基於 Stellar 開發出了應用

首先,現在的跨境轉賬業務是市場中的一個痛點,存在著商業機會。這也是為什麼 Facebook 計劃將其穩定幣業務首先應用在跨境轉賬這個領域。基於 IBM 的 World Wire 的這項服務,參與轉賬的銀行能因此獲得合理的利潤,會形成了一個多家共贏的局面。因此參與的多方都願意促成這個合作實現。

其次,由於 World Wire 支持的是不同貨幣之間的跨境轉賬服務,其技術性能的要求就遠小於美國國內支付市場的要求。現在的跨境轉賬業務需要至少一天才能完成。如果參與的銀行不是 SWIFT 的直接成員,那麼這個轉賬的時間就更長。而基於 Stellar 的這種轉賬業務基本上是實時完成的,所以它比現有的解決方案優勝出很多。在處理成本方面,基於 Stellar 的轉賬業務可以用一美分處理 60 萬筆交易。這樣的成本顯然是非常有競爭力的。

第三,跨境轉賬業務應用場景需要各個國家的銀行合作完成,而這樣的應用場景又是區塊鏈技術的最佳應用場景。此外,IBM 是一個系統集成商,而不是一個銀行。它同各個國家的銀行之間在業務性質上是合作關係,不是彼此之間的競爭關係。IBM 牽頭開發的不同貨幣之間的清算網絡就容易獲得各個銀行的支持。

三、給我們的啟示

Stripe、IBM 同 Stellar 的合作導致出不同的結果。這非常值得行業中的參與者借鑑。這些啟示中的一部分是經典的商業策略方面的,另外一部分是基於區塊鏈的應用所特有的。

首先,技術的優越性並不能把直接保證成功的落地應用。在落地應用方面,商業模式比技術本身更重要。Stellar 通 Stripe 公司和 IBM 合作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其次,不要攻擊敵人最強的地方。美國國內支付可以說是發展最完善的地方。支付業務已經成為美國經濟生活的基礎。所以要在這個方面實現一些突破,一定會面臨各方面的強大的阻力。對 Stripe 公司來說,幸好它在此方面的行動一直處於研究階段,沒有開始真正的落地應用。

第三,一定要找到需要多方合作的應用場景,這才是區塊鏈技術最佳的應用場景。而且這個多方一定要處在相互獨立,並不完全信任彼此的情況。另外的一種這種場景就是貿易金融。貿易金融需要多種類型的機構參與到一個業務當中。而且只有合作成功,各方才能其從中得利。

最後,一定要找到得力的合作伙伴。好的合作伙伴同配偶一樣不容易找。但一旦找到,共同的事業就會突飛猛進地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Stellar 如果沒有同 IBM 合作,就不可能爭取到各個國家能夠提供跨境匯款業務的合規金融機構的合作。幾十年前,一個不知名的小軟件公司通過同 IBM 的合作發展成為今天的微軟。現在,IBM 看來又要幫助成就另外一個微軟了。

如果你讚賞這篇文章,歡迎轉發,也歡迎使用如下方式支持作者:

比特幣: 1LiJFeSDXFqe9U8UzVTj8FZkFn1oabAHtR

以太幣: 0x9B2D57BB1e3B44b5FD386A956DC28fE4E82f13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