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胖"的绿地控股:资产高位走,收益低徘徊

中国建设报

2018年年末,黄浦江边诞生了一个总资产超过万亿元的"绿巨人"——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地控股")。虽然体量庞大,但是历年年报数据显示,绿地控股的收益率常年低位徘徊,业内人士指其为"虚胖"。股市似乎对此也有担忧。自2015年绿地控股市值一度超过万科成为中国最大房企后,其总资产呈逐年递增态势,但股票却走起下坡路。截至2019年4月26日收盘,绿地控股总市值为891.9亿元,与曾经的巅峰市值3000亿元相差甚远。

绿地控股到底是不是"虚胖"?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有哪些?2018年年报数据或许已露出端倪。

资产与收益不相匹配

2018年,绿地控股总资产达10365.5亿元,同比增长22.6%,成为继恒大、万科、碧桂园之后又一家"万亿元俱乐部"的房企成员。

回顾过往,绿地控股的资产增长速度可谓突飞猛进。2014年年末,绿地控股总资产仅为5089.6亿元,此后三年,其总资产分别达6004.4亿元、7331.4亿元和8485.3亿元。2018年年末,其总资产比上一年再次增加近1600亿元,相当于一个中小房企的总资产额度。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的增长速度虽不如总资产快,但依然展现出绿地控股追求规模的野心。2014年年末,绿地控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为464.8亿元;2015年年末为530.8亿元,同比增长14.2%;2016年年末增长至562.7亿元,同比增长6.02%;此后两年年末,这一数值增长率均超过10%,分别为625.3亿元和701亿元。

相比于资产规模高位上行,绿地控股的收益情况并不乐观。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绿地控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113.7亿元,净利润率仅为3.26%。同期,恒大、万科、碧桂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率分别为8.02%、11.34%、9.13%。

回看过去,绿地控股的收益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率方面,2014年为2.13%;2015年增长至3.32%;2016年回落至2.92%;2017年为3.12%。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方面,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绿地控股为17.14%、万科为23.24%,两者相差6.1个百分点。2014年至2017年,绿地控股此项数值分别为12.62%、14.12%、13.01%、15.21%,多年来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与万科等头部房企相比仍有差距。

业内人士表示,净资产收益率同时考虑了利润率、周转率和杠杆乘数,能较综合地反映房企盈利水平和股东收益水平,用以衡量企业自有资本的使用效率。从数据看,绿地控股这几方面表现均不如头部房企。

多元布局拉低毛利率

绿地控股董事长张玉良一直强调,绿地控股是一家综合性企业,而不是单一房企。2015年年初,绿地控股确立"一主三大"战略,即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同时成立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费三大板块。三年后,绿地控股宣布集团战略强化升级,将"一主三大"调整为"三大变革+三大产业",即大金融和大消费板块被商贸和酒店旅游产业规划取代;重组成立"三大产业集团",包括绿地大基建集团、绿地商贸集团、绿地酒店旅游集团。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近年来,绿地控股一直在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受此影响,其房地产板块虽然在发展,但增速弱于同级别房企,多元化布局拉低了整体毛利率。

事实确实如此。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绿地控股全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875亿元,同比增长26%;合同销售面积366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综合其他板块来看,绿地控股似乎陷入了"赚钱的增长慢,增长快的不赚钱"这一怪圈。

在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板块,绿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614.6亿元,同比增长7.3%;毛利率为27.01%,同比增长3.65%。但是,营业收入与房地产及相关产业板块相当、同比增速高达41.33%的建筑及相关产业板块,毛利率仅为3.72%,且比前一年度有所减少。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54%的商品销售及相关产业板块,毛利率仅为2.35%。汽车及相关产业板块毛利率为3.75%,比前一年度减少0.23%。

不过,金融及相关产业板块毛利率高达100%,酒店及相关产业板块毛利率高达84.05%。但是,两者营业收入占比较低,分别为0.133%和0.644%。因此,绿地控股的整体毛利率仍被拉低至14.97%。

从历年数据看,绿地控股多个业务板块的毛利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2016年,建筑及相关产业板块、商品销售及相关产业板块、能源及相关产业板块、汽车及相关产业板块的毛利率分别为4.7%、0.69%、1.55%、7.58%;2017年,前述四大板块毛利率分别为3.75%、1.38%、1.67%、3.98%。

从区域看,绿地控股东北地区的毛利率在2017年、2018年分别为-1.29%、-0.54%。2016年,毛利率最高的华北地区(30.18%),营收占比仅为5.86%;2017年,毛利率最高的华南地区(25.63%),营收占比仅为6.94%;2018年,毛利率最高的华南地区(25.89%),营收占比仅为7.2%。相比之下,2016年至2018年,营业收入占比维持在60%左右的华东区域,毛利率仅为13.3%、13.88%、16.92%。严跃进认为,绿地控股重仓的华东地区毛利率不高,也影响了其整体水平。

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绿地控股时,对方表示,东北地区较低的毛利率为综合业务表现,房地产板块毛利率水平尚可。对于区域投资分布问题,绿地控股表示,每家房企都有优势区域,正在逐步加大毛利率水平较高区域的投资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至2018年,绿地控股的平均融资成本分别为5.45%、5.19%、5.40%。业内人士指出,绿地控股部分板块毛利率无法覆盖融资成本,资本收益率较差。

费用增加抬高成本

房地产开发主要营业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建安成本与债务利息。业内人士介绍说,建安成本较为固定;土地成本随市场变化较大,占比三成左右;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也会影响企业收益。

在土地成本方面,2016年,绿地控股新增权益土地面积558万平方米,权益建筑面积1468万平方米,权益土地金额846亿元,楼面地价每平方米5763元。从2017年开始,绿地控股的土地成本开始下降,当年其楼面地价大幅降至每平方米2273.6元,降幅为60.5%;2018年进一步降至每平方米1876.9元,降幅为17.4%。由于房地产营业收入转结一般滞后1至2年,因此,2016年的高地价导致2018年绿地控股利润被压缩。此后两年,绿地控股所获土地价格虽大幅下降,但因部分地块位于三四线城市,未来能否带来可观收益仍值得商榷。

在销售费用方面,2018年,绿地控股销售费用73.98亿元,与销售额比率为1.91%。同期,万科实现销售费用78.68亿元,销售额6069.54亿元,两者比率为1.3%。相比于万科,绿地控股每一元销售费用产生的销售额更少。

从历年数据看,绿地控股销售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也不乐观,2016年为1.89%,2017年上升至1.95%。在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方面,2018年,绿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3484.3亿元,同比增长20.08%;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为93.9亿元和40.32亿元,同比增长26.32%和158.36%。可见,其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增长率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率。

此外,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发生变动,致使去年绿地控股利润损失11.85亿元。2018年,绿地控股总资产虽然闯过"万亿元大关",但并未挽回投资者信心,其业绩发布也没能阻止股票下跌。绿地控股表示,股票涨跌和整个市场关联密切,企业本身并不能控制股票市场表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