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都覺得名畫那麼難看?

你是否曾對課本上那些關於名畫的溢美之詞充滿不解?比如《蒙娜麗莎》的“端莊優雅、美麗動人”,又比如馬蒂斯的“色彩明快、人物生動”——你是否橫看豎看也無法看出畫中人美在哪兒,卻又因為不想被說成“沒品位”“不懂欣賞”而不敢開口,只能將這樣的疑惑深深埋藏在心中?

為什麼我們都覺得名畫那麼難看?

如果真是這樣,看到這裡你應當覺得欣喜:第一,不是你一個人有這樣的疑惑;第二,這篇文章將有助於解決你的疑惑。

在質疑名畫為什麼這麼醜之前,先要弄清楚什麼才是“名畫”。把名畫解釋為“有名的畫”並非不對,卻忽略了理解名畫最重要的元素:誰讓名畫變得有名,以及名畫為什麼有名。

為什麼我們都覺得名畫那麼難看?

讓一幅畫作成為名畫的有兩類人:權貴和藝術批評家。

在歐洲,權貴階級是畫家們的出資人,也是大師們直接服務的對象(這種關係延續至今),他們能夠直接決定一位年輕畫師能否進入權貴階級的小圈子而成為“畫家”。

若一位公爵夫人不小心看中了某一個年輕畫家的作品,並高價購入的話,這位年輕畫師就差不多上道了——今後若有人想要討好這位公爵夫人,必然會給這位畫師高價佣金,他的作品也會流行起來。

而那幅被高貴的公爵夫人收入囊中的作品,也就可以等著被藝術批評家琢磨一番。若是平平無奇的話或許也就這樣了,但若批評家們大放一番溢美之詞或滿腹挖苦的話,這幅畫就很可能作為當時的一個現象被記錄下來,日後便成了藝術史學家筆下的“名畫”了。

為什麼我們都覺得名畫那麼難看?

在很大程度上,藝術史就是由這些歐洲權貴撰寫的。

不過,請不要把權貴們想得那麼驕奢淫逸、昏庸無能。彼時的權貴階級坐擁優厚的物質條件,男性大多能文能武,不僅精通劍法射獵,還滿腹詩書。佛羅倫薩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洛倫佐·美第奇就是這樣一個人。洛倫佐不僅是統治者,也是達·芬奇和波堤切利等人的主要贊助人之一,就是在他的統治下,佛羅倫薩才有了文藝復興的盛世。

說了這麼多,只想說明一件事:沒有一幅畫單純因為“美”而有名,每一幅名畫的誕生都需要畫家精湛的技藝以及當權者的認可和支持,尤其是在文藝復興時期。

為什麼我們都覺得名畫那麼難看?

在那個時代,有許多畫作因為刷新了“美”的概念而被載入史冊。美的概念,直到被現代主流審美認同之前,一直伴隨著時代的洪流不斷進化、完善。

而“美”的進化一直以來都仰仗著大師們高超的技術。

在攝影誕生之前,繪畫一直都是一種用於記錄事實的技術,所以在此之前那些被認可的“傑作”,皆代表了那個時代繪畫的最高水平。

這裡最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經常被人“吐槽”的《蒙娜麗莎》。

在“吐槽”蒙娜麗莎是男是女或者達·芬奇是不是同性戀之前,大家要知道,早期的西方美術只為宗教服務。

歐洲各地集金錢與權力於一身的教會從未在“宗教事宜”上吝嗇過,他們在歐洲各個城市修建各式各樣的教堂,用造價高昂的馬賽克和金箔(這些金箔是貨真價實的金子,所以至今依然閃閃發光)打造,自然也出了高價讓聲名最盛、技術最精湛的匠人(當時尚未誕生畫家的概念)把這些教堂打造成教士們想要的樣子:華麗、壯美、高不可攀,無處不象徵著神權的至高無上。

為什麼我們都覺得名畫那麼難看?

然而在很多現代人看來,以拜占庭藝術為代表的中世紀美術,除了背景中的大片金色熠熠生輝之外,無非是暗淡的用色,呆板的人物表情、動作和肅穆到令人窒息的宗教色彩。

這種不可抗的“呆板”在喬託的筆下有了一些改善——那幅名為《哀悼基督》的畫作,在許多人眼裡依舊是毫無美感的。

我們只需要稍微細緻一點,就能發現圖中人物的面部有了悲愴的表情,衣物有了褶皺,能使觀者感到緞料的質感,畫中人物也有了動態,而不是之前呆板的立像。

這些在許多人眼裡依舊不起眼的細節,在當時來說卻是革命性的進步,也是這樣一幅“毫無美感”的作品成為名畫的原因——你眼中的醜畫,卻為那個時代虔誠的信徒們實現了所有關於光榮與聖潔的幻想。

看到這裡,你也許就會開始覺得蒙娜麗莎的美不再那麼難理解了。我們再來看看這幅傳世名作。

為什麼我們都覺得名畫那麼難看?

你是否看到了更為柔和寫實的色彩,更加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無限接近100%還原的皮膚的質感,以及之前幾幅作品都沒法捕捉到的那種似笑非笑的表情?也許你依然無法感到美,但這不妨礙你感受到繪畫技術的進步。

要知道,從喬託到達·芬奇,走過了將近200年。而在這200年間,還有許多人為繪畫技巧的提升所做的努力未能有幸被世人所知。

這樣,《蒙娜麗莎》一作就有了更深刻的歷史意義:有史以來第一次,繪畫的主題由神變成了人,文藝復興運動正式被推向高潮。

這就是你覺得名畫醜的原因之一:你在用現代主流審美標準評判這些畫作。在你的眼裡,蒙娜麗莎沒有現代女性的動人和嬌媚,是因為你已經看慣了色彩更加生動鮮明、人物刻畫更具動感的廣告、漫畫和其他攝影作品。而現代社會中純熟的繪畫技巧和主流審美體系,是在包括了達·芬奇、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等等大師的努力下形成的。

在此之前的人類,未能有幸體會這種美。換句話說,用現代審美的標準站在上帝視角評判這些名畫,是不公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